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健康管理师主导的健康管理在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12月我院乳腺外科门诊治疗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16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乳腺健康管理师主导的健康管理至产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哺乳期乳腺炎治疗效果、纯母乳喂养率及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纯母乳喂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和健康知识水平维度和量表总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健康管理师主导的健康管理可有效提高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纯母乳喂养率和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养自信心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母乳喂养支持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月就诊于重庆市某三甲医院乳腺科的165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母乳喂养自信心量表(BESE)对其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165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养自信心得分为(65.67±10.67)分,处于偏低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存在乳头凹陷、患乳腺炎次数、分娩次数及是否有足够的产假为其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母乳喂养自信心较低,医护人员应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积极调动其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其母乳喂养技能与信心。同时,保健机构需加强对相关因素的宣传与干预,用人单位应积极保障母乳喂养条件,以进一步提升哺乳期的母乳喂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乳腺炎早期采用适当的护理干预程序,能减少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脓肿的发生,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创伤,提高护理质量和母乳喂养率。所以,乳腺炎患者的早期干预措施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哺乳期乳腺炎(lactation mastitis)是产后哺乳期妇女常见疾病之一,据文献报道,20%的哺乳期妇女曾患哺乳期乳腺炎[1],哺乳期间都可以发病,尤以产后3~4周最为常见。本病容易反复发作,甚至加重发展为哺乳期乳腺脓肿,从而延长病程,严重危害了母婴健康,部分女性不能坚持而放弃哺乳,是降低母乳喂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占乳腺感染性疾病的75%,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和畏寒、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形成脓肿,需切开引流手 相似文献
7.
哺乳期乳腺炎通常与病原菌感染、乳汁淤积、乳头损伤和母亲疲劳有关。目前针对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多集中在症状管理、抗生素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方面。随着致病菌的耐药性越来越高,致病物种中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也是该疾病治疗关注的一个关键原因,因此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寻求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极其重要。近年来对益生菌的识别和使用越来越多,其可能为哺乳期乳腺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种新替代品。 相似文献
8.
李琛琴武彪朱佳吴冬娣廖辉刘海平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8,19(1):103
哺乳期乳腺炎是产后哺乳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乳汁淤积是乳腺炎发病的主要因素。中西医对乳腺炎的认识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并总结出众多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方法,包括中医中药、西医等治疗,而这些治疗方法各有特点。文章就哺乳期乳腺炎治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以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或乳腺导管扩张症为例,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的病因和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的诊断,要对病史、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等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和分辨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的特点与演变规律,治疗应采取个体化辨证施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36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治愈后的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6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17例患者行上、下切口贯通引流,13例患者单纯切开引流,术后伤口清洁换药,结合全身抗感染等治疗。结果36例患者均获的痊愈,治愈率100%。结论针对患者不同病情综合治疗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给予不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急性乳腺炎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通过中西医结合护理后,在5d内有92%的患者症状改善、72%患者治愈,无手术和复发患者,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护理工作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缩短疗程,降低手术率和复发率,值得在护理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非哺乳期乳腺炎12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治经验,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1~2005年收治的12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全组中确诊为非哺乳期乳腺炎94例,误诊为乳腺癌17例、乳腺纤维腺瘤5例、乳腺囊肿4例,误诊率21.7%。非哺乳期乳腺炎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结论:分泌物潴留、导管扩张、乳管炎和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非哺乳期乳腺炎不同程度的病变过程,分泌物的潴留也是部分患者乳头溢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潘爱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6):36-38
目的:研究个体化治疗方案对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我院进行产后乳房保健专科个体化治疗的80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A组,选择同一时期我院妇女儿童保健科收治的60例在月子中心行单一乳房按摩,自行挤奶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B组,另选择同一期门急诊收治的65例进行抗菌素治疗,自行挤奶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C组,比较三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感染性急性乳腺型治愈率、非感染性乳汁淤积型治愈率和总治愈率均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回乳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复发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缓解时间和治疗时间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哺乳期乳腺炎,临床效果更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复发率低,能有效防止脓肿形成,继续保持泌乳能力,并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6.
王玉梅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2):106-107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对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65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乳腺疏导推拿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时间、乳房肿痛消失时间、通乳时间和肿块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CRP、WBC、TNF-α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CRP、WBC、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对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具有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脂质样分泌物与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乳腺科手术、病史资料完整且治愈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共232例,采用Spearmen等级相关分析探讨乳腺导管内脂质样分泌物与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治疗复发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23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手术中乳腺导管内脂质样分泌物评分为0分(无分泌物)93例(40.09%),2分(分泌物量少)60例(25.86%),4分(分泌物量中)55例(23.71%),6分(分泌物量多)24例(10.34%)。不同分泌物评分在患者生育次数、末次生育至发病时间、乳房肿块、乳房皮红、乳房疼痛、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住院时间、痊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年龄、体质指数、哺乳时间、乳房脓肿、血清垂体泌乳素(PRL)、创口愈合时间、复发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乳腺导管内脂质样分泌物与生育次数、乳房肿块、乳房皮红、乳房疼痛、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住院时间、痊愈时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末次生育至发病时间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乳腺导管内脂质样分泌物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相关,分泌物积聚会加重局部症状、延长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微创旋切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及闽东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接收的8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旋切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治愈情况。结果 较对照组比,观察组手术时间、创口愈合时间短,出血量少,瘢痕长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对照组总发生率20.00%,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治愈率70.00%高于对照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微创旋切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9.
20.
谭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3,(7):158-160
目的:对比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患者的超声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6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经病理或肿块穿刺证实为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6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组)和乳腺癌患者110例(乳腺癌组)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组患者肿块的位置、边界、形态、内部回声、血流等情况。结果:乳腺癌超声图像特点病灶边缘成角,肿块呈“直立”状,病灶向边缘浸润呈“蟹足样”或“毛刺样”改变,肿块内部见微粒样钙化,肿块后方回声衰减,内部血流以Ⅱ~Ⅲ级血流为主。非哺乳期乳腺炎声图像特点肿块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肿块内部多呈低回声或无回声,部分肿块内液化可见细弱样点状回声或絮状低回声,加压可见流动,内部血流以Alder 0~Ⅰ级血流为主。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患者在微粒样钙化征、肿块边缘成角、后方回声衰减及血供特点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 <0.01)。结论:微粒样钙化征、肿块边缘成角、后方回声衰减等超声征象及肿块血供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超声能为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患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