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可进辅助器械单孔腹腔镜在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势。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在本院入院,患有交通性鞘膜积液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可进辅助器械单孔腹腔镜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年龄1.5~9岁,分析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长、术后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长、手术前和手术后阴囊相关关键指标[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峰值血流速度(PSV)、动脉阻力指数(RI)]等。结果 术中均发现未闭合鞘状突,60例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经可进辅助器械单孔腹腔镜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手术过程顺利,无1例增加辅助孔,无1例中转为开放手术,2例分离精索血管时损伤精索小静脉,少量出血,观察后不影响操作。手术时长为(12.21±3.12)min,术后疼痛时长为(1.35±0.71)d,术后切口长度为(7.50±1.12)mm,住院时长为(3.12±1.55)d,手术后2月、4月、6月患儿阴囊的EDV、PSV、RI相关指标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受损、睾丸萎缩、精索损伤、睾丸血管破裂及...  相似文献   

2.
探索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回顾性选取71例鞘膜积液患儿,按手术方式分为传统手术组(n=36,行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和单孔腹腔镜组(n=35,行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从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两组在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次数、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费用传统手术组明显少于单孔腹腔镜组(P0.05)。目前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鞘膜积液是安全有效的,提示临床上应进一步细化鞘膜积液术前诊断,从而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建议临床上针对双侧鞘膜积液和复发鞘膜积液患儿采用单孔腹腔镜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间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患儿共25例,平均年龄5岁,左侧8例,右侧17例,术中发现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2例。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单侧手术时间15~20min,术中无精索血管和输精管损伤,随访无复发、睾丸萎缩、切口瘢痕等。结论: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交通性鞘膜积液,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可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未闭鞘状突。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鞘突管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腔镜鞘突管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行腹腔镜鞘突管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资料。探讨小儿鞘膜积液的成因、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治疗原则。结果 :腹腔镜鞘突管高位结扎手术时间平均为 15min ,双侧手术增加 5min ,无术后并发症 ,住院天数 2~4d ,近期随访无术后复发 ,切口疤痕小且隐蔽。结论 :腹腔镜鞘突管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硬膜外穿刺针外套管应用于交通性鞘膜积液腹腔镜鞘突管高位结扎术中的价值。方法:2003年6月~2008年1月我院为88例交通性鞘膜积液患者应用硬膜外穿刺针外套管实施腹腔镜鞘突管高位结扎术。结果:88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单侧(76例)8~10min,双侧(12例)16~20min;术后未见阴囊水肿及睾丸疼痛及缺血坏死。术后随访2~36个月,无复发。结论:硬膜外穿刺针外套管用于交通性鞘膜积液腹腔镜鞘突管高位结扎术安全、简便、经济,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单孔法与双孔法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疗效进行分析,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的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患儿行双孔法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试验组患儿采用单孔法腹腔镜疝下囊高位结扎术。比较2组患儿手术时间、对侧未闭鞘状突发生率、切口大小、术后24 h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中切口(7.40±1.01)mm小于对照组(9.58±1.56)mm,试验组并发症发生虑3例(6%)低于对照组10例(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对侧未闭鞘状突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术式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均安全有效,单孔法操作相对困难,但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在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86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根据术中采用的手术方式划分为观察组(显微镜下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43例和对照组(腹腔镜下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43例,比较分析两组数据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03.47±12.42) min较对照组长(82.73±9.81) min,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4.58±0.75) d较对照组(6.12±0.84) 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精子浓度(46.41±5.72) 106/mL、精子活动率(67.87±6.94%)和精子存活率(75.73±7.89%)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42.81±5.33) 106/mL、(62.84±6.25)%和(66.43±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精液量(4.22±0.58) mL较对照组(3.79±0.47) mL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阴囊水肿1例、鞘膜积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治疗小儿鞘膜积腋的方法和经验以及其优缺点。方法 氯胺酮麻醉,在微型腹腔镜下运用自制带线针及针钩,对67例小儿鞘膜积液患儿进行鞘突管高位结扎术,结果 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2分钟,发现隐性疝4例,无并发症,追踪观察31例,暂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安全可靠、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资料,探讨小儿鞘膜积液手术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单孔腹腔镜鞘状突管高位结扎,手术过程顺利,无一例中转为开放手术,术中均发现未闭合鞘状突。手术瘢痕小且隐蔽,复发率低。结论: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平谷医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疝患者94例,根据所行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7例。试验组行切口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行开放疝囊高位手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统计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手术、住院及下床活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术后试验组阴囊水肿及继发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疝可显著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手术指标的同时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腹腔镜小儿阑尾切除术联合鞘状突未闭高位结扎术的临床经验。方法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常规探查双侧腹股沟区,对鞘状突未闭(单侧69例,双侧17例)同时行鞘状突未闭高位结扎术。结果83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联合鞘状突末闭高位结扎术,无术后并发症。83例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仅1例腹股沟斜疝复发。3例隐性疝未处理(1例因开展腹腔镜初期缝合技术不成熟,2例因阑尾穿孔盆腔脓性液较多)。结论腹腔镜小儿阑尾切除术联合鞘状突未闭高位结扎术在一次麻醉下完成2种或多种病变的处理,避免多次手术的打击,降低手术成本,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美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位护理干预对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非切口疼痛及恢复时间的影响。 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77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体位护理干预,对2组患儿术后非切口疼痛情况、恢复情况、护理满意率等进行观察。 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腹胀痛、背痛、膈痛、肋间痛等非切口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体位护理干预可缩短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恢复时间,也能降低非切口疼痛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两孔法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手术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两孔法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缺点。方法:随机将9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行两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45例用传统术式。比较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天数、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两孔法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具有患儿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是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改良腹腔镜套管穿刺法,探讨其在小儿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环扎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62例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所有患儿均采用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环扎术,其中,32例采用传统套管穿刺法,30例采用改良套管穿刺法,即在建立第一个套管后,在腹腔镜监视下带芯套管均匀用力穿过皮肤、皮下及肌层,直视下见到套管芯尖部顶住腹膜后,对着已建立的5mm套管呈一定方向及角度用力穿刺,比较两组的套管穿刺时间、总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均取得成功,传统套管穿刺组与改良套管穿刺组的平均穿刺时间为11±2.7minVS5.2±1.0min(P0.05),总手术时间为24±4.0minVS19±3.1min(P0.05);两组术中均无腹内脏器损伤,术后无阴囊血肿、伤口感染发生;60例术后得到3~12个月随访,无复发、切口疝及睾丸萎缩等发生。结论改良套管穿刺法能提高小儿腹腔镜套管穿刺的安全性,且比传统套管穿刺法节省手术时间,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带线针经皮腹膜外鞘状突缝合环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21例鞘膜积液患儿采用腹腔镜治疗资料,年龄中位数2岁(1岁-6岁),术前诊断左侧7例,右侧10例,双侧4例。腹腔镜直视下用5ml注射器将生理盐水注射于内环口后壁腹膜外,水压分离腹膜与输精管、精索血管间隙,2-0不吸收带线针穿刺入腹腔,缝合环扎鞘状突,打结于腹膜外皮下。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5min(15~60min),无腹内脏器损伤、阴囊血肿、伤口感染等。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碳酸氢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28.6%)术前诊断为单侧者在术中确诊对侧存在开放鞘状突,同法处理。术后住院时间1d-5d(平均2d)。随访1个月~10个月,无复发、切口疝及睾丸萎缩等发生。结论腹腔镜小儿鞘膜积液腹膜外缝合环扎可行、微创、安全、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小儿鞘状突未闭畸形84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鞘状突未闭畸形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小儿鞘状突未闭畸形8418例,其中腹股沟斜疝5261例;鞘膜积液2125例;隐睾1032例。结果:5261例腹股沟斜疝中,除12例腹股沟管后壁明显薄弱,行Bassini法疝修补术外,其余病例均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治愈;2125例鞘膜积液均经鞘状突高位结扎治愈;1032例隐睾中,单侧睾丸缺如6例,左侧多睾畸形2例,假性多睾畸形1例。隐睾扭转5例,睾丸均已坏死,行切除术。其余病例均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高位隐睾31例,行分期固定术26例,Fowler-Stephens手术5例;中间位和低位隐睾均行肉膜囊固定法治愈。结论:小儿鞘状突未闭畸形适宜于1岁左右手术,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并处理相应的并发畸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外环横行小切口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5年12月间我科经外环横行小切口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的80例鞘膜积液患儿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8(1~9)岁。右侧病变45例,左侧病变35例,其中交通性鞘膜积液66例,精索鞘膜积液10例,睾丸鞘膜积液3例,复发鞘膜积液1例。结果本组80例患儿全部治愈,平均手术时间15(10~25)min,平均出血量1.5(0.5~2)ml。术后平均1.5(1~3)d出院。无输精管及精索血管损伤、医源性睾丸回缩、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1年无复发。结论经外环横行小切口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疗效确切,且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儿童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广东省清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224例腹股沟疝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腹腔镜组及传统组,每组患儿112例,分别行腹腔镜下、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二组患儿手术情况、并发症及随访复发、切口瘢痕情况。结果腹腔镜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低于传统组,其治疗费用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低于传统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阴囊血肿、鞘膜积液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其戳孔处血肿发生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儿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4±2.8)个月,腹腔镜组患儿瘢痕率、复发率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多种优势,且能够保持较高的安全性及美观度,较传统术式体现了巨大优势,可作为儿童腹股沟疝的首选术式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腹腔镜辅助腹直肌鞘阻滞在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腹壁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江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行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00例患者,其中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腹腔镜辅助腹直肌鞘阻滞,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局部浸润麻醉。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进行术后2、6、12、24 h疼痛评分;记录术后患者首次下地活动时间。结果 术后2、6、12 h观察组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1.7±1.1 vs 3.1±1.1,P<0.001;1.7±1.2 vs 2.7±0.9,P<0.001;1.9±0.8 vs 2.4±0.8,P=0.001),在24 h两者无明显差异(1.7±1.0 vs 1.9±1.2,P=0.411)。术后首次下地时间观察组明显早于对照组(8.3±1.1 vs10.7±1.5,P<0.001)两组均无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腹直肌鞘阻滞是一种可由手术医师操作的、安全易行的、有效的围手术期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势.方法 将2012年8月-2014年5月收治的244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传统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各122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手术瘢痕、并发症和复发等情况.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发现对侧隐性疝52例(46.4%),与传统手术组在手术时间[单侧:(16.1±5.3)min vs (14.3±4.4) min]、[双侧:(29.2±6.4)min vs (31.4±5.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2±1.1)mL vs (2.9±1.4) mL],切口瘢痕、复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发生阴囊血肿和医源性隐睾;术后疼痛、下床活动间、阴囊水肿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允许探查对侧鞘状突,与传统手术相比更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