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莎莎  冯翔  高健 《系统医学》2023,(19):13-16
目的 探究爱普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儿童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1/Th2型细胞标志物表达水平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收治的EBV感染患儿64例,将其纳入EBV组,统计EBV组的EBV-DNA载量,根据中位水平将EBV组分为高EBV组和低EBV组,另外纳入64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比较各组的Th1/Th2型细胞标志物[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表达水平和Th1/Th2比值差异,采用S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EBVDNA病毒载量与Th1/Th2型细胞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EBV组的IFN-γ、IL-2、IL-4、IL-6、Th1/Th2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EBV组的IFN-γ、IL-2、Th1/Th2低...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男性,19岁,因“发现血小板减少1年,发热伴鼻出血3 d”入院。患者3 d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 ℃,伴右侧鼻腔鼻出血,轻度贫血貌。双侧颈部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B超:双侧颈部和锁骨上区淋巴结肿大,结构异常。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病理检查 巨检:送检右侧颈部淋巴结一枚,2 cm×1.5 cm×0.5 cm, 包膜完整,切面灰红,实性,质中。镜检:淋巴结结构尚好,部分区被膜增厚。被膜下淋巴窦扩张,其内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3.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5):1075-1076
选取治疗的4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健康人4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进行EB抗体检测,评估检测价值。试验组EB抗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检测EB抗体的阳性率,对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意义重大,是敏感性与特异性高的临床指标,显著减少该病的的漏诊与误诊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IL-17、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离IM患儿和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免疫磁珠阴选CD4+T淋巴细胞,然后加佛波酯/离子霉素(PMA/Ion),经固定,透膜处理进行细胞内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IL-17、IL-6水平.结果 IM患儿急性期IL-17、IL-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两者又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IM患儿外周血中存在异常增高的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且其水平与病情活动相关,是判断IM患儿免疫状态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总结58例EBV感染IM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给予针对性护理。结果:本组24例(41.4%)出现并发症,其中肺炎7例,肝功能损害10例,心肌损害3例,血液系统损害4例,无脾破裂患儿。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病程14~30 d,随访3~6个月,未出现特殊不适。结论:对EBV感染IM患儿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合理的护理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8.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几乎所有医院都已配备自动化程度不同的血细胞分析仪,自动化程度越高的仪器分析参数越多,人工分片已严重缺乏,异型淋巴细胞检出率明显下降.过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依据EB病毒抗体及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数量进行诊断.近年来已有实验表明EB病毒DNA定量检测较抗体检测阳性率更高[1].本文主要探讨外周血中EB病毒DNA浓度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急性感染引起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疾病.简称传单(IM),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资料。结果 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均治愈。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注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上感期极易误诊。治疗则以针对EB病毒的药物阿昔洛韦。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引起的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IM患者血清中嗜异凝集抗体  相似文献   

12.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我院2002年4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2个月至10岁,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28例患者以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皮疹、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高及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为主要表现,另外双眼睑浮肿6例,占21.4%;心脏损害3例,占10.7%.结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且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提示:双眼睑浮肿及心脏损害均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不可忽视的体征之一,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良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对于起病急,进展快,肝功能损害严重,多系统损害者,应注意EB病毒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与EB病毒DNA(EBV-DNA)浓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2例IM患儿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儿童的空腹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3~+、CD4~+、CD8~+、CD4~+CD25~+、CD4~+CD25~+CD127~-表达值,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定EBV-DNA浓度。对比2组的检测结果,分析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EBV-DNA浓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儿的CD3~+、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4~+、CD4~+/CD8~+、CD4~+CD25~+、CD4~+CD25~+CD12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EBV-DNA阳性检出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急性期的EBV-DNA含量为(76.62±5.10)×10~3 copies/mL,高于恢复期的(0.68±2.30)×10~3 copies/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患儿急性期的EBV-DNA浓度与CD3~+、CD8~+水平均呈正相关,与CD4~+、CD4~+/CD8~+、CD4~+CD25~+、CD4~+CD25~+CD127~-水平均呈负相关。结论 IM患儿的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EBV-DNA浓度呈负相关,提示IM患儿在急性期普遍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且免疫功能紊乱程度与EB病毒感染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出疱疹病毒群的EB病毒引起,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皮疹,年长儿有弥漫性或局限性腹痛,本病属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合并有多种并发症,以脾破裂最为严重,还可并发呼吸道阻塞、脑膜炎、Evens综合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偶见心包积液、水肿,如不及时治疗及护理,就可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EB病毒(EBV)-DNA载量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0例IM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白细胞计数、EBV-DNA载量阳性率、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EBV-DNA载量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EBV-DNA载量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D3+T淋巴细胞水平、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和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患儿EBV-DNA载量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CD3+T淋巴细胞水平、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呈正相关(r=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B病毒抗体检测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2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EBV-CA-Ig M和EBV-CA-Ig G检测,同时检测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EBV-CA-Ig M阳性率为8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儿童EBV-CA-Ig G阳性率分别为87.80%、84.0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儿童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43.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V-CA-Ig M检测是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有效早期诊断方法,且联合异型淋巴细胞检测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方法 收集确诊为IM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超声检查时间分为入院后24 h组(A组)、首诊症状好转后24 h组(B组)和出院前24 h组(C组)。结果 42例符合诊断的患儿纳入研究,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0±1.80)岁,临床表现以发热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37例,88.1%),平均体温(38.6±0.8)℃,最高体温40.1℃。超声检查A组:肝脏增大19例(45.2%),脾脏增大20例(47.6%),颈部淋巴结增大36例(85.7%);B组:肝脏增大18例(42.9%),脾脏增大18例(42.9%),颈部淋巴结增大35例(83.3%);C组:肝脏增大10例(23.8%),脾脏增大11例(26.2%),颈部淋巴结增大28例(66.7%)。配对样本t检验示:(1)肝脏A组与C组、B组与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8、5.16,P<0.001,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12,P=0.907;(2)脾脏及颈部淋巴结A、B、C 3组两两配对比较组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为临床及时准确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因EBV-IM住院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按是否存在MP感染,分为单纯EB病毒感染组(I...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近年来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诊治的IM患儿19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按照<3岁、3~6岁、>6岁年龄分组,分析各年龄组IM患儿的临床表现.结果 193例患儿中,男100例(51.8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抗体及血清EBV-DNA载量检测在诊断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0月间入住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30例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EBV特异性抗体及抗体亲和力,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EBV-DNA载量.结果 在130例儿童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中,入院时血清EBV抗体反应存在多种类型,抗EBV-CA-IgM阳性率达95.4%,随着时间推移,EBV特异性抗体及抗体亲和力出现相应的变化.77例进行血清EBV-DNA检测,总阳性率为15.6%(12/77),平均拷贝数为1.5×104copies/ml,动态监测提示EBV-DNA载量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结论 血清EBV-CA-IgM结合EBV-CA-IgG亲和力检测,可以提高原发性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的敏感度.血清中EBV-DNA检测在原发性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