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的解剖学狭窄,但不能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尤其临界病变是否可引起相应的心肌缺血。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引起功能性缺血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性检查,且费用昂贵,临床上尚未普及应用。基于冠状动脉CT的血流储备分数(FFRCT)实现了无创条件功能学和解剖学的结合,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FFRCT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学基础,而冠状动脉钙化是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标志。检测和评估冠状动脉钙化不仅对预测心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了解疾病进展,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冠状动脉CT造影(CCTA)是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进行精确量化评估的无创检查手段,其对于定量冠状动脉钙化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对冠状动脉钙化CCTA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评估基于深度学习(DL)算法的冠状动脉CTA(CCTA)智能分析技术在辅助诊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中的可行性。方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自动分割、重建CCTA图像,同时提供辅助诊断信息。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行CCTA检查的冠状动脉CTO患者100例,所有入组患者同时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以DSA检查为参考标准,比较基于DL的CCTA智能分析技术与人工判读诊断CTO病变的准确性。结果:与人工判读相比,CCTA智能分析技术显著缩短了约80%的后处理和诊断时间,分别仅需(2.7±0.9)min和(1.4±0.6)min,其在冠状动脉中度狭窄中的诊断准确率与人工判读相近(89.3%vs. 89.8%,P> 0.05);而智能分析技术对于重度狭窄与CTO病变的诊断准确性不及传统人工方法(重度狭窄:59.9%vs.74.3%;完全闭塞:61.3%vs. 80.8%;P<0.05)。结论:基于DL的CCTA智能分析技术可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评估效率,在冠心病患者中度狭窄病变中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但其在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对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及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因胸痛住院患者先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其中符合冠心病诊断的30例患者于2周内再行冠脉造影(CAG)检查,分析CCTA对冠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根据不同CT值,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3类,观察3类斑块在两组患者中的不同构成。结果以CAG为金标准,CCTA对冠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1.84%,特异性97.83%,阳性预测值93.75%,阴性预测值97.12%,正确率96.26%,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对冠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0.829);ACS患者以软斑块为主(55.9%),而SAP患者以钙化斑块为主(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CTA能准确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且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判断有一定意义,CT值较低的软斑块与ACS有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对冠心病等危症患者诊断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00例均接受了CCTA与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的冠心病等危症患者。采用目测直径法对CCTA图像狭窄程度进行判定,冠状动脉狭窄分为<50%,50%~69%和≥70%。相应MPI图像上心肌节段的核素分布分为:灌注正常及灌注异常。结果 400条冠状动脉中,22条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其中10条(45%)相应的心肌供血区域在MPI图像上出现心肌灌注异常;378条冠脉血管狭窄程度<50%及正常,其中18条(4.8%)冠状动脉的心肌供血区域在MPI图像上出现心肌灌注异常。CCTA对评估心肌缺血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6%、97%、45%和95%。结论 CCTA用于诊断冠心病等危症患者心肌缺血时,确定诊断性能较低,排除诊断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无创影像学手段。随着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不断完善,其可提供斑块性质、血管周围脂肪组织衰减指数、血流储备分数及心肌灌注等大量信息,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作为冠心病的一线诊断工具,不但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也可以进一步分析斑块组成、形态和易损性,而基于CCTA图像的冠周脂肪CT定量检测则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炎症情况,用于综合评估心血管事件远期风险。在此基础上,随着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技术的发展,冠心病患者个体化危险分层和治疗决策的制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机器学习技术,该技术可以深度挖掘组织影像标志物,整合临床、生物学和CCTA影像学信息,构建精准无创预测模型,为进一步精确评估心血管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详细综述了CCTA检查在检测定量斑块易损性及冠状动脉炎症中的作用,并简要总结了基于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算法模型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在冠状动脉无创成像技术中,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nary CT angiography,CCT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CCTA通过血管注入对比剂,行多层螺旋CT心血管造影,再通过后处理达到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细节的目的,具有无创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对于血管变异、血管疾病以及显示病变和血管关系有重要价值,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高.本文回顾近年国内外的一些临床研究,综述了CCTA诊断性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已被广泛用于检测或排除显著的冠心病,且CCTA已成为评价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最主要的无创检查方法;但常规CCTA图像仅提供冠状动脉解剖学的评估,其改善临床预后效果不明显。为了克服常规CCTA的缺点,冠状动脉功能学的CT无创评估技术逐渐成熟,以CCTA图像为基础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已成为热点。现主要对局部流体力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进展的关系进行综述,并对CT心肌灌注及CT无创计算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进行阐述,为CT功能学无创评估方法对心肌缺血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预后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可评估冠状动脉解剖学狭窄程度,但不能准确地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引起功能性心肌缺血。血流储备分数是评估功能性狭窄的金标准,但有创且费用昂贵,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用于评价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分析技术包括: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生物力学特征、基于管腔内密度衰减的参数、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定量指标及泊肃叶冠状动脉指数等,这类技术无需额外的药物或图像采集即可实现解剖学狭窄程度与功能学缺血程度的一站式评估,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这类技术在评估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方面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6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9月—2021年4月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通过人工智能软件分析患者的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CT-FFR值、钙化积分及狭窄程度,根据CT-FFR值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有功能意义组(CT-FFR≤0.8)和无功能意义组(CT-FFR>0.8),分析两组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结果]206例患者共有365支血管纳入研究,其中有功能意义组139支血管,无功能意义组226支血管。CT-FFR与狭窄程度(r=-0.473,P<0.001)、钙化积分(r=-0.369,P<0.001)呈中度负相关,钙化积分与狭窄程度呈极弱正相关(r=0.141,P=0.007)。与无功能意义组相比,有功能意义组患者男性占比高,发病年龄大,高血压、吸烟史比例均更高。[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钙化积分是造成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重要因素,CT-FFR有助于CCTA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功能学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CTA(CCTA)对非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CTA检查诊断为非梗阻性CAD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CCTA资料,并通过电话访谈、医院就诊记录查询等多种途径对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7(2.1,5.6)年。最终纳入患者3828例(失访131例)。CCTA参数包括冠状动脉钙化(CAC)评分、斑块类型以及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累及冠状动脉节段数。根据Agatston评分方法测得CAC评分并将患者分为<100(2614例)、100-399(946例)、≥400组(268例);根据CCTA测得冠状动脉斑块类型将患者分为钙化斑块(459例)、混合斑块(2981例)、非钙化斑块组(352例);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计算患者的狭窄节段数,并将患者分为0个(516例)、1~3个(2673例)、4~6个(590例)、≥7个狭窄节段组(49例)。分析不同CCTA参数与MACCE和全因死亡的相关性以及CCTA各参数联合对MACCE和...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临床上诊断冠心病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方法是无创冠状动脉CT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和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但二者仅能提供冠状动脉病变的解剖学信息,不能进行功能学评价。而临床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功能学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导致心肌缺血)决定了病变(特别是临界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为金标准,应用320排CCTA评价100例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程度。将冠状动脉支架内管径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1%~75%)和重度狭窄或闭塞(76%~100%)4个等级,分析320排CCTA与CAG评估狭窄程度的一致性。其中再狭窄≥50%为阳性,包括支架内及支架两端5mm范围内的血管段。统计学方法采用Kappa评价方法。结果 100例患者中共评价分析175枚支架,CAG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44枚,320排CCTA正确诊断42枚,漏诊2枚,误诊10枚,敏感度为95.45%、特异度为92.37%、准确度为70.29%、阳性预测值为80.77%、阴性预测值为98.37%。在P<0.05的检验标准上,Kappa值为0.5688,320排CCTA和CAG对支架内狭窄程度评估一致性好。结论 320排CCTA能够准确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的部位及程度,而且无创、重复性好,图像直观可信,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CTA)血管特征及糖尿病患者CCTA的检查时机。方法回顾分析了187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而行CCTA检查的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特征。将研究对象按年龄段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进一步按照有否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和吸烟等因素分层,比较了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和钙化积分差异。结果≥60岁组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发生率(32.11%)较〈60岁组(24.39%)显著增高(P〈0.05),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60岁组(23.25%)显著高于〈60岁组(14.0I%,P〈0.05)无论合并肥胖、吸烟、血脂异常与否,与〈60岁组相比,≥60岁组中有更高比例的患者合并重度冠脉狭窄和/或中度狭窄、更多支的冠脉病变和更严重的钙化积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对于60岁以上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宜尽早行冠心病的筛查。CCTA可提供简便、无创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CT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118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个月内均在我院行TET、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检查.以CAG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TET和CCTA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ET对重度狭窄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中度狭窄者(P<0.05);对单支、多支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单支、多支病变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1.3%,特异性为81.4%;C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0.7%,特异性为79.1%;两者联合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6.0%,特异性为72.1%.结论 TET和CCTA诊断冠心病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可疑冠心病患者的常规检查.两者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在冠心病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其中,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作为无创性心脏影像学技术的代表,在此领域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估测冠状动脉病变的解剖学狭窄程度,而且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介入治疗方案。本文根据最新研究,对CCTA在评估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CT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v,CCTA)是近年发展的一种有效地无创冠状动脉成像手段。传统的多层螺旋CT(MSCT)仅有一套X射线发生装置和一套探测器系统,旋转速度太小而无法达到足够大的分辨率,所以在扫描高速运动的冠状动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9.
目前血流储备分数(FFR)被认为是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功能性评价的“金标准”,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临床中FFR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影像数据应用高级计算流体力学及深度学习等方法获得的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能同时提供冠状动脉的解剖和生理学信息,成为临床研究和应用的新热点。CT-FFR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使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本专家共识介绍了CT-FFR的基本原理及诊断效能、工作流程、临床证据、应用临床路径及局限性。专家组希望本临床路径共识的制订与发布能够对未来CT-FFR技术的临床规范化使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通常是指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时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程度在30%~70%的病变,大约占CAG检查发现的冠脉病变的30%左右。根据生理学和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显示,由于冠状动脉具有自我调节和储备功能,因此,只有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以上才会影响供血,尤其是在心脏负荷状态下,才表现为局部心肌的血流灌注下降,导致心肌缺血。正确估测冠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在冠心病介入性诊治中至关重要,由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改善大多数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方面并不明确,因此盲目地对临界病变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不但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使患者承受不必要的介入治疗带来的相关风险,如由于介入治疗造成的血管损伤而有加重局部内膜增生和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更不用说远期发生的再狭窄。另一方面,随着病理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机制是局部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