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想象足背屈训练结合辅助站立平衡训练对老年脑梗死偏瘫的效果.方法 选择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想象足背屈训练结合辅助站立平衡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简易Fug-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评分、Ber...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偏瘫恢复期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姿势对称性。方法偏瘫患者(均具备步行能力)和健康人各24例,采用意大利tecnobody公司生产的PK254P平衡反馈训练仪测定患者的平衡能力[压力中心(COP)前后标准差、左右标准差、前后平均运动速度、左右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和对称性(X轴平均COP),分别在标准静态坐位及站立位下测试30S。结果偏瘫患者在静态坐位和站立位下的COP前后标准差、左右标准差、前后平均运动速度、左右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偏瘫患者的X轴平均COP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X轴平均COP与反应平衡能力的6个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44~0.68)。结论PK254P平衡反馈训练仪对偏瘫患者坐位和站立位下的平衡能力的检测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偏瘫患者即使具备步行能力,但其躯干控制能力与站立位下的平衡能力较差,所以对具备步行能力的偏瘫患者仍需进行平衡训练以进一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行走能力。静态站立位下偏瘫患者体质量分布不对称,其重心仍偏向健侧;偏瘫患者的体重分布不对称性越严重,平衡能力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观察踝足矫形器个体化强化步态训练结合A型肉毒毒素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痉挛步态疗效。方法 选择脑卒中偏瘫步态患者30例,进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注射后佩戴踝足矫形器进行个体化步态训练,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估,并采集MAS、痉挛指数、Holden功能步行分级、10米最大步行速度、BI量表评估数据。结果 (1)量表评估:注射4周后,MAS值下降,痉挛指数降低,Holden步行能力提高、10米最大步行速度、Fugl-Meyer下肢评分、BI均提高,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2)时空参数:注射前患侧与健侧相比步长、步幅缩短,单支撑期短,双支撑期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注射后患侧较健侧各项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注射前后步态参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3)运动学参数:患侧膝关节屈曲角度由(30.58±16.00)提高至(43.65±9.84)和踝关节背伸角度由(13.44±6.49)提高至(22.33±5.36),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动态表面肌电参数:患侧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减重活动平板步态训练8周和传统步态训练8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训练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分组比较试验方法。将20例具有10 m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减重活动平板步态训练组和传统步态训练组。使用影像分析法和仪器检测法,研究两组偏瘫患者在接受训练前和接受训练8周后立位睁眼平衡数据、立位闭眼平衡数据以及步长、步态周期等数据的变化。结果减重活动平板步态训练8周和传统步态训练8周在步行参数和平衡功能测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训练方法比较健侧单支撑期时间前后差值,减重步态训练组大于传统步态训练组(P<0.05);平衡功能测定在直立位闭眼时减重步态训练组增大值大于传统步态训练组(P<0.05)。同时发现在8周训练后,膝关节过伸展患者的患侧单支撑期时间明显大于膝关节屈曲的患者(P<0.05);训练前后健侧步长和患侧步长的变化,膝关节过伸展患者与膝关节屈曲患者各有其规律性。结论对于具有10 m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应针对性地制定步态训练处方。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与患者具体异常运动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5.
乙醇阻滞胫神经运动支治疗脑卒中足下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胫神经运动支乙醇阻滞腓肠肌治疗老年脑卒中偏瘫后足下垂的临床结果。方法22例腓肠肌痉挛导致足下垂脑卒中偏瘫老年患者在电刺激引导定位下接受胫神经运动支无水酒精阻滞。采用踝跖屈改良Ashworth分级、踝阵挛分级以及被动踝关节活动度分别在注射前、注射后即刻、1 d、1周、1月以及3月进行肌痉挛严重程度评估。结果19例患者在3月随访期中改良Ashworth分级均明显下降,3例1周后进行重复注射。与注射前比较,注射后Ashworth分级(MAS)、踝阵挛分级(Clonus)、被动踝关节活动度(PROM)有显著性差异(P〈0.01)。3月期间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胫神经运动支乙醇阻滞腓肠肌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病人步态及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病人64例,采用随机序列软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两组病人的步态参数采用步态分析系统评价;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评价;跌倒风险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和站起测验(CRT)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步长、步速、步频均较治疗后提高(P<0.05或P<0.01),其中步速提高程度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摆动相百分比、足廓清和足跟落地角度均较治疗后增加(P<0.05),而支撑相百分比、脚尖离地角度则均较治疗后缩小(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对步态参数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Berg和Tinett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TUGT和CRT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平衡能力及跌倒风险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病人的偏态步态,并提高病人平衡能力,从而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治疗组相同的康复训练,并接受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态相关参数、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比较两组主动肌(胫前肌)、拮抗肌(腓肠肌)最大积分肌电值(iMEG),计算踝背屈状态下的肢体协同收缩率(CR)。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侧摆动相缩短,患侧支撑相延长,患侧着地仰角、离地仰角增大,患侧着地内翻角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FMA、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FMA、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胫前肌iMEG增加,腓肠肌iMEG和踝背屈状态CR降低,且治疗组胫前肌iMEG高于对照组,腓肠肌iMEG和踝背屈状态C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肌肉痉挛,改善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 CIMT)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8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34例予m CIMT,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72.43±8.22)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83.76±10.14)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48.92±5.4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10 m最快步行速度(MWS)〔(60.42±8.57)m/min〕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0.19±2.62)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 CIMT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穿戴膝控制矫形器进行康复治疗对中老年重度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28例下肢本体感觉受累和(或)合并单侧空间忽略的偏瘫患者,分为矫形器组(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佩戴膝矫形器进行直立体位治疗,14例)和对照组(包括直立位训练的常规康复治疗,14例)2组。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后1月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runel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划线试验和改良Barthel指数等对患者的运动、平衡、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1月后2组间比较,除划线试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外,Brunel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矫形器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膝控制矫形器对重度老年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性活动能力恢复有较好的疗效,可积极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步态平衡仪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35例予以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试验组35例予以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步态平衡仪治疗,比较2组血液流变学、步行功能、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速度测试(10 m WST)、国际合作共济失调评定量表(ICARS)、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降低(P0.05),步行功能、PASS和BBS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10 m WST显著缩短[(18.86±10.11)s vs(32.26±16.62)s,P0.05],ICARS评分显著降低[(33.62±8.11)分vs(42.11±9.16)分,P0.05],FMA-UE和MBI显著升高[(31.20±5.95)分vs(25.55±5.81)分、(68.20±18.18)分vs(50.85±17.62)分,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步态平衡仪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股动脉血流的变化. 方法 入选老年偏瘫患者67例,随机分为mCIMT组(35)例,平均年龄(73.2±5.2)岁和常规神经发育技术(NDT)对照组(32)例,平均年龄(76.4±3.8)岁.治疗前后分别采用10m最大步行速度(MWS)、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简式Fugl-Meyer (FMA-L)进行下肢功能评定,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侧下肢股动脉的血流速度和管腔直径的变化. 结果 mCIMT治疗后除FMA-L评分与ND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35.24±7.62)分比(31.32±3.28)分,t=19.99,P>0.05)],其他3项评分MWS[(56.68±6.57)分比(45.61±5.34)分]、BBS[(46.84±4.05)分比(29.84±4.05)分]、TUGT[(14.55±8.25)分比(25.35±8.70)分]明显高于NDT组(t=15.09,17.38,15.25,均P=0.001).6周mCIMT治疗后管腔直径[(9.05±1.15)nun比(8.05±0.68) mm,t=6.72,P=0.001]和血流速度[(92.55±18.25)cm/s比(69.35±8.7)cm/s,t=6.83,P=0.001]明显大于NDT对照组. 结论 mCIMT能明显提高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股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就诊者59例,其中骨质疏松症患者31例,相同年龄段非骨质疏松患者28例,使用Tetrax平衡功能检测系统进行平衡功能测试。分别测定睁眼自然站立(standing on solid surface with eyes open,NO)、闭眼自然站立(standing on solid surface with eyes closed,NC)、睁眼足垫站立(standing on pillows with eyes open,PO)、闭眼足垫站立(standing on pillows with eyes closed,PC)4项动作的姿势稳定性指数(stability index,ST)。结果在由本体感觉主导下的NC姿势中,骨质疏松症组ST值(20.14±7.56)显著大于非骨质疏松症组ST值(16.50±4.7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其他姿势ST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下肢本体感觉较差,应加强以本体感觉为主的平衡功能训练,以预防跌倒的发生,减少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王山  常非  梅南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24):5939-5942
目的 探究慢性踝关节不稳致老年人跌倒的风险。方法 选取15例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老年患者为慢性踝关节不稳组和2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感觉统合测试、压力中心(COP)静态稳定性测试、Morse跌倒评分、踝-后足力线(AOF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Morse跌倒评分、AOFAS评分、VAS差异显著(P<0.01)。闭眼的COP静态稳定性测试中,两组COP摆动面积和COP内外摆动距离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OP摆动长度、摆动速度、前后摆动距离统计学差异明显(P<0.01)。感觉统合测试中,两组间本体感觉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视觉和综合得分统计学差异明显(P<0.01)。结论 慢性踝关节不稳会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以疼痛、单足站立稳定性、站立时躯体摆动幅度与摆动面积多种因素增加导致的跌倒风险增加为特征。因此,为避免跌倒对老年人造成的致命的伤害,应尽早接受手术治疗或者踝关节康复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59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药物、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时间为4 W.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ADL积分显著改善(P<0.05或P<0.01),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较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站立位重心转移训练结合针灸在偏瘫病人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11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改良站立位重心转移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平衡功能,膝关节伸、屈膝肌峰力矩,三维步态分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治疗前下肢运动、平衡功能,膝关节伸、屈膝肌峰力矩及三维步态分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与对照组同期对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伸、屈膝肌峰力矩大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5.08%,与对照组的16.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改良站立位重心转移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偏瘫病人,有助于提高病人康复治疗效果,改善下肢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现代康复理论及实践已经证明,提高核心稳定性是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关键之一,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前提。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ITP)系统所具有的全方位、综合性、多功能性、安全等特点将为脑卒中患者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提供新的支持。目的观察ITP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神经内科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优化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11月常州市德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ITP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ITP组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给予ITP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运动功能(上、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和躯体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步行步态[三维步态参数,包括步态时空参数(步幅、步速以及步频)、下肢关节运动参数(踝关节最大跖屈度、踝关节最大背屈度、膝关节最大屈伸度、髋关节最大屈伸度)、步态时间参数(患侧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双支撑相)]。结果 ITP组治疗后上、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TP组治疗后上、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分别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ITP组治疗后步幅大于对照组,步速、步频快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TP组治疗后步幅分别大于本组治疗前,步速、步频分别快于本组治疗前(P0.05)。ITP组治疗后踝关节最大跖屈度、踝关节最大背屈度、膝关节最大屈伸度、髋关节最大屈伸度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TP组治疗后踝关节最大跖屈度、踝关节最大背屈度、膝关节最大屈伸度、髋关节最大屈伸度分别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ITP组治疗后双支撑相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TP组治疗后患侧支撑相、双支撑相分别短于本组治疗前,患侧摆动相分别长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核心稳定性训练,ITP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更能促进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运动功能、躯体平衡功能以及步行步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椭圆机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于我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组(接受常规FES康复训练)与椭圆机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椭圆机康复训练),两组均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训练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众健美操对中老年妇女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该市经常参加大众健美操运动的中老年妇女60例作为研究组,不经常参加运动及锻炼的中老年妇女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双足睁、闭眼平衡水平测试结果及闭目原地踏步测试的持续时间。结果两组受试者在双足睁眼时,单位面积轨迹长(L/A)、包络面积(Area)、重心动遥速度(Avg.Q.speed)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在双足闭眼时,心动摇轨迹长(Length)、Area、X轴摆速度(X speed)及Y轴摆动速度(Y speed)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研究组闭目原地踏步的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众健美操可以提高中老年女性的肌肉力量及机体的稳定性,加强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联合踝足部感觉输入对老年脑卒中偏瘫后直立位静态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对照组在治疗室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后增加常规下肢肌力训练;观察组在治疗室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后增加踝足部感觉输入训练。两组疗程均为6 w。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 w和干预6 w平衡功能、直立位静态平衡、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运动轨迹长度(WL)和外周面积(CIRCUA)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WL和CIRCU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Holden步行能力Ⅲ~Ⅳ级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Holden步行能力Ⅲ~Ⅳ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arthel指数(BI)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联合踝足部感觉输入对老年脑卒中偏瘫后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直立位静态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可改善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陈昱  阳初玉  李争鸣  徐薇 《内科》2014,(6):720-721
目的探讨重心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PRO-KIN平衡仪进行重心控制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评定两组患者静态姿势图的重心摆动外周面积(ENV area),评定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重心摆动外周面积(ENV area)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重心控制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