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检测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SD)患者外周血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水平,并与健康正常人相比,同时探讨这些指标与其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148例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的160例健康对照者相比较,分析不同听阈曲线类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的突聋患者血常规相关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NLR),血脂相关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的水平及其与突发性聋疗效的相关性。结果①突聋组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与对照组的比较:突聋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MPV、NLR、PLR、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全血粘度中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突聋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MPV、NLR、PLR、总胆固醇、全血粘度中切均较对照组升高,淋巴细胞、甘油三酯较对照组降低。突聋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类型听阈曲线突聋患者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比较: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MPV、NLR、PL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其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低频下降型总胆固醇、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较对照组升高;平坦下降型总胆固醇、全血粘度高切、中切较对照组升高;全聋型总胆固醇、全血粘度高切较对照组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下降型总胆固醇、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较对照组升高,各类型突聋患者与对照组的甘油三酯、血浆粘度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类型听阈曲线突聋患者不同疗效的血常规、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比较:突聋组治疗无效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较治疗有效组升高;低频下降型治疗无效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全血粘度低切较治疗有效组升高;高频下降型治疗无效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较治疗有效组升高;平坦下降型治疗无效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浆粘度较治疗有效组升高;全聋型治疗无效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PLR较治疗有效组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突聋组患者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与预后呈负相关性,血液流变学指标中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切与预后呈负相关性。结论突聋患者可能存在炎症感染、脂代谢异常以及血流变学异常,同时发现突聋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切对其预后能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关注突聋患者的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给予抗感染、降低血粘度等治疗,可能有助于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中青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耳鼻咽喉科的147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划分,将18~55岁患者作为实验组(n=74),将56~80岁患者作为对照组(n=73),回顾性分析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耳闷、眩晕等临床症状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损失分级、分型及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听力损失较轻,低频下降型相对较多见,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患者突发性耳聋患病率,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中青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具有基础疾病少、听力损伤较轻、低频下降型相对多见等临床特征,通过临床积极救治,往往疗效显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突发性聋发病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院治疗的40例青少年突发性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舒血宁治疗,疗程2周。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以对照组相关指标为基础,观察比较患者疗效与血液流变学变化趋势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经系统治疗后,本组患者痊愈10例(25%),显效8例(20%),有效11例(27.5%),总有效率72.5%。这些患者入院时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这些指标于治疗后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与青少年突发性聋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涉及其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突发性聋的发病时间规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患者的发病时间规律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内在联系。方法观察198例突发性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60例正常对照组的相关指标进行整体对比分析,探讨突发性聋与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关系。仔细询问198例患者的发病时间,每2h为一个时间段,统计每时段的发病人数,观察各时间段发病的突发性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从而更精确的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检测了30例突发性聋患者一昼夜3次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突发性聋患者1d中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规律。结果突发性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多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突发性聋患者一昼夜血液流变学变化以晨起时的血流变指标为最高。各时间段发病人数以上午4~8时发病者最多,二者占全部突发性聋患者的42.9%,其余10个时段每段发病人数均不超过总人数的9%;12时段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又以上午4~8时段发病者为最高。结论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突发性聋的发病密切相关,与心脑血管疾病一致,其发病高峰亦在晨时4—8时,且血流变指标高的患者更容易在清晨发病。  相似文献   

5.
突发性聋虽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但其发病原因并不明了,且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本文回顾分析了突发性聋患者的解剖特点、发病的时间节律、突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等,并结合作者关于突聋发病的时间节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更深入地阐述了突聋与血液流变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突发性聋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突发性聋(突聋)为耳科常见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多数学者认为耳蜗微循环障碍是导致突聋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55例突聋患者的病史、血液流变学和血脂进行检测分析,以探讨其与突聋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内科住院治疗的成人单侧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进行听力学、前庭功能评估、影像学检查和血清甲状腺功能检测;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案,记录疗效,并随访3个月以上。应用SPSS 20.0软件分析伴发症状(耳鸣、耳闷、回音、旋转性头晕)、耳聋程度、发病诱因、基础疾病、前庭功能(双温试验)、耳蜗电图、内耳MRI钆造影及甲状腺功能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55例患者中痊愈76例(49.0%),显效1例(0.6%),有效19例(12.3%),无效59例(38.1%),总有效率为61.9%。其中有24例(15.5%)患者在随访中出现了听力波动,1例(0.6%)进展成梅尼埃病。单因素分析显示:前庭功能、耳蜗电图、内耳MRI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耳闷、前庭功能、耳蜗电图、内耳MRI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两种分析均表明耳鸣、回音、旋转性头晕、耳聋程度、发病诱因、基础疾病与患者的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值均>0.05)。其中旋转性头晕与性别密切相关,女性高发。病程≤1周的患者耳聋程度与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病程≤1周患者的前庭功能异常率与>1~≤2周和>2~≤4周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P<0.05),但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听力预后无明显相关性(χ^2=0.009,P=0.923)。结论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的预后与耳鸣、回音、旋转性头晕、耳聋程度、诱因、基础疾病及甲状腺功能血清学异常无相关性;发病1周内就诊,耳聋程度与预后呈正相关;甲状腺功能异常是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前庭双温试验、耳蜗电图异常及内耳MRI钆造影内淋巴积水是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血康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61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4例(34耳),口服脑血康,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654-2;对照组27例(29耳),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654-2。比较治疗前后听力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50.0%,有效率88.2%;对照组治愈率31.0%,有效率55.0%。两者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前两组均有血液流变学异常(P>0.05),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 脑血康可通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而对突发性聋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全聋型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该类型突聋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98例(98耳)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250~8 000 Hz平均听阈94.94±8.30HL)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34例)及无效组(6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耳侧、年龄、病程、初诊听阈,是否伴发耳鸣、眩晕及耳闷胀感,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鼓室注药、纤溶酶溶栓等多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患者平均听阈为70.79±10.13dB HL,痊愈2耳、显效21耳、有效11耳,无效64耳,总有效率为34.69%(34/98),其中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04%、21.43%和11.22%。多因素分析有效组和无效组上述各因素与疗效关系结果显示,初诊听阈越高,预后越差(P<0.05);伴发眩晕不利于患者的预后(P<0.05);给予鼓室注药及纤溶酶溶栓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P<0.05)。结论全聋型突发性聋就诊时听力损失程度越轻、不伴发眩晕、鼓室注药及纤溶酶溶栓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积极治疗后,仍有好转甚至痊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24例双侧突发性聋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血脂与双侧突发性聋听力损失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4例(48耳)双侧突聋与同期239例单侧突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突发性聋听力损失程度及预后恢复的关系。结果双侧突聋患者的治愈率为0,总有效率为12.5%。双侧突聋患者的听力下降程度与TG升高水平有正相关性(P=0.021)。血脂水平和突聋的听力曲线无相关性;无效组患者TG平均水平较有效组患者更高(P=0.032),无效组患者LDL-C平均水平较有效组患者更高(P=0.041)。在单侧突聋组,TC平均水平在治愈组最低,在无效组、有效组、显效组明显升高(P=0.018);LDL-C平均水平在治愈组、显效组明显低于有效组及无效组(P=0.035)。结论双侧突聋的预后更差;TG与双侧突聋患者听力下降程度呈正相关性,TG、LDL-C与双侧突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呈负相关性。TC与单侧突聋患者听力下降程度呈正相关性,LDL-C与单侧突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在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38例SSNHL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 法分为2组,每组69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听阈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比较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和全频下降型患者听阈均低于对照组(t =3.194、3.847、3.516,P<0.01);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t =4.405、3.356、8.910、4.608、3.356,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高于对照组(t =2.937,P<0.01),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739、6.824,P<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听力,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SSNHL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安全性好,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伴发于突发性聋的耳鸣患者临床听力学特征,并分析耳鸣及声治疗短期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伴发于突发性聋的耳鸣患者人口学特征及心理声学特征,按照THI评分等级进行分组,使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等分别分析各个因素对耳鸣严重程度的影响及其声治疗效果。结果1.纳入的患者共108名,其中轻度耳鸣组49名(45.5%),中度耳鸣组34名(31.5%),重度耳鸣组25名(23.1%)。2.经卡方检验,3组患者在SAS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5.239,P<0.05),SAS分数随着耳鸣分级增加有升高的趋势。3.轻度耳鸣组和中度耳鸣组与重度耳鸣组的PQSI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4.437,P<0.05)。重度耳鸣组睡眠障碍人数多于其他两组,轻度耳鸣组和中度耳鸣组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4.经Spearman相关分析,PQSI、SAS等级与THI得分及各因子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r>0,P<0.005)。5.经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THI等级与SAS等级、睡眠质量问题成正相关(P<0.005)。6.经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伴发于突发性聋的耳鸣患者声治疗短时疗效影响因素是残余抑制试验结果(P=0.020)。结论耳鸣发生的严重程度与焦虑症状有显著的关联;重度耳鸣患者更容易合并睡眠障碍;伴发于突发性聋耳鸣患者的声治疗效果与残余抑制试验结果有关,残余抑制试验结果可以为临床声治疗耳鸣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与突发性聋的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成人单侧突发性聋患者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分型治疗方案,对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93例突发性聋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64例(21.84%),两组间双温试验异常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2.061,P =0.000),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年龄呈正相关。7 d后复查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组与甲状腺功能仍异常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组、甲状腺功能仍异常组与治疗前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三组间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8.023,P =0.000)。正常对照组甲状腺功能异常率5.45%,显著低于突发性聋患者(χ2=8.000,P =0.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血清学异常与突发性聋的发病密切相关,与年龄呈正相关,对水平半规管低频功能具有保护性作用;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早期恢复与听力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与巴曲酶敏感性及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2月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48例,根据患者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分为敏感组及非敏感组,检测患者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FIB的变化及治疗前后纯音听阈变化。结果 ①4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75.0%,其中平坦型总有效率为72.4%,全聋型总有效率为78.9%,敏感组有效率为85.7%,非敏感组有效率为60.0%,敏感组有效率高于非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敏感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FIB、APTT下降,TT、P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敏感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FIB降低,T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敏感组FIB低于非敏感组,TT、PT高于非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曲酶敏感性与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相关性,主要与FIB、PT、TT密切相关,与APTT相关性不大,但机体可能通过APTT内源性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巴曲酶可增强抗凝血功能,促进内耳微循环,使抗凝、纤溶和凝血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平衡,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预后与前庭症状及前庭功能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前庭症状,以及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和冷热试验结果,观察这些患者的听力结果与前庭症状及前庭功能的关系。 结果 在52例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中,有前庭症状、前庭功能异常的全聋型患者与无前庭症状者、功能正常者相比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VEMP、cVEMP、vHIT和冷热试验四项结果异常的全聋型患者显示出更低的治疗总有效率,oVEMP、cVEMP、vHIT和冷热试验正常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有更高的听力恢复数值。 结论 有前庭症状、前庭功能异常的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疗效较差,oVEMP、cVEMP、vHIT和冷热试验正常的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有更好的听力恢复。前庭功能异常提示突发性聋患者的内耳病变范围较大、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