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位肝移植术后脑病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脑病可能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 5 1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 6例患者并发了肝移植术后脑病 ,发生率为 11.8% (6/ 5 1) ,均发生在术后一月内。经应用镇静剂、多巴胺受体阻断剂 (氟哌啶醇 )治疗 ,6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肝移植术后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术前、术后的代谢紊乱 ,术中的血液动力学的异常 ,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可能是肝移植术后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应用镇静剂、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治疗肝移植术后脑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HAT)的处理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2004年至2010年在北京佑安医院肝移植中心施行的427例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HAT的临床处理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 427例肝移植患者中,共发生HAT5例(1.2%),发生时间为4~91d(中位时间28d)。经尿激酶介入溶栓、血栓取出、肝动脉重建、再次肝移植及高压氧等治疗后,5例患者中死亡3例。移植物存活时间为8~690d(中位时间298d),患者存活时间为13~1005d(中位时间298d)。结论肝移植术后HAT发生率较低,但预后极差。一旦确诊及时采用尿激酶介入溶栓、血栓取出、肝动脉重建、再次肝移植及高压氧等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学科综合诊疗(MDT)在肝移植术后复杂胆汁淤积型肝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2020年6月23日收治的1例肝移植术后复杂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病例进行MDT讨论,明确病因及治疗策略,并总结MDT在肝移植术后复杂胆汁淤积型肝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结果  患者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异常,先后明确诊断为胆道狭窄、排斥反应及胆道感染,内镜逆行胰胆管成像(ERCP)支架内外双引流、糖皮质激素冲击、抗感染等治疗效果不佳。经MDT讨论,明确诊断为肝移植术后复杂胆汁淤积型肝损伤,建议在病理辅助排除排斥反应基础上优化免疫抑制方案,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并预防可能伴随出现的药物性肝损伤。后患者恢复良好,治愈出院。 结论  肝移植术后复杂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病因复杂,病情动态变化,通过MDT讨论可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和加强对诊治思路的梳理,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合并门静脉血栓(PVT)患者的肝移植术。方法 对准备肝移植的受者常规应用CT和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共有4例受者伴有PVT。此4例受者进行了原位肝移植术和门静脉血栓摘除治疗。术中对残留有附壁血栓的1例受者,在肠系膜上静脉分支处插入一带有肝素帽的导管,术后用于注入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术后所有受者均应用了低分子肝素、华法令和前列腺素E1等抗凝治疗。结果 术中一次性取尽血栓3例;1例受者PVT延及脾静脉人口和门脉左右支,术后门静脉残留有血栓,经溶栓和抗凝治疗,术后28d血栓消失。有3例受者在术后2个月内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情况良好;1例受者因胸腔穿刺并发出血,后发生多房性积液和肺部感染,于术后48d死亡。结论(1)PVT不是肝移植的绝对禁忌证;(2)外科摘除血栓、溶栓和抗凝治疗能对PVT进行根治;(3)出血是肝移植门静脉血栓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要加强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因外科并发症行再次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近4年余治疗的200余例肝移植患者中14例17例次术后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次再手术(包括再次肝移植1例)治疗肝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或其他合并症,手术成功率为100%。14例中1例因腹腔内出血于再次术后10d死于肾衰竭并发ARDS,1例因胸穿后血胸于再次术后20d死于严重的腹腔和肺部感染;1例因左肝内胆管结石伴胆道感染于再次术后33d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因肿瘤复发转移于再次术后25d死亡;其余10例存活至今且肝功能良好,生存率71.4%(10/14)。结论准确把握肝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的再次手术时机,积极手术干预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和移植后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术后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特征和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特点,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肝移植术后早期(1个月内)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资料,对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进行总结。结果112例发生术后早期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其特点为DBIL和γ-GT从术后第2、3天起进行性升高,7~14 d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多数病例约21—28 d左右恢复正常。本组DBIL和γ-GT的平均峰值分别为(157.32±82.08)μmoL/L和(172±80)IU/L, DBIL最高值为384.75μmol/L,黄疸持续时间最长为38 d。在DBIL和γ-GT进行性升高期间,AST、ALT则由术后的高值进行性下降,在1周内可降至正常范围,并持续在这一水平。此期间可排除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中毒和胆管阻塞等。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是由于供肝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引起的泌胆系统可逆性的病理改变,其发生率高,临床经过有一定规律性,绝大多数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症(transi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TIHC)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鉴别方法。方法按诊断标准将30例肝移植患者分为TIHC组与AR组,观察比较2组的谷丙转氨酶(ALT)及直接胆红素(DBIL)在术前1d,术后早期(术后3d、7d及21d)的变化特点。结果术后第7d对比术后第3d,TIHC组DBIL明显升高而ALT无明显变化;AR组DBIL明显升高同时ALT呈升高趋势。经过针对性治疗,至术后第21d,2组ALT及DBIL均明显下降。结论肝移植术后DBIL及ALT的变化特点对于TIHC与AR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肝移植后并发CPM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结果 5例CPM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9岁.原发病为慢性重症肝炎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1例,其中3例并发Ⅲ~Ⅳ度肝性脑病,3例并发严重肺部感染.CPM发生于术后4~13 d,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7 d,临床表现主要为闭锁综合征、肢体痉挛性瘫痪、缄默等.术前有明显低钠血症患者4例,发病时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正常者4例,明显增高者1例.5例患者均经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为CPM.采取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相结合的治疗措施,重点防治并发症,其中两例由于早期合并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给予持续的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本组患者3例死亡,2例存活,但均存在神经系统损害.结论 肝移植后并发CPM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预后差,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发现并积极防治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七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原位肝移植后肝动脉狭窄(HAS)的效果。方法对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HAS的7例患者进行介入治疗,4例于移植术后7~20d发生肝脏缺血并发症,3例于移植术后3~6d发生HAS。介入治疗方法有肝动脉内留置导管持续给予低剂量尿激酶进行溶栓和肝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结果3例为肝动脉吻合口狭窄,狭窄程度>70%;4例为肝固有动脉完全阻塞,经肝动脉内留置导管溶栓3~7d后开通,但均存在肝动脉吻合口狭窄,狭窄程度>90%。7例肝动脉内置入支架均成功,术后2周肝功能明显改善,未发生与介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4~18个月,一般情况良好,超声波复查,显示肝动脉血流通畅。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原位肝移植后HA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治疗晚期泡型肝包虫病五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晚期泡型肝包虫病的效果。方法为5例无法行肝叶切除术的晚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施行原位肝移植术,1例不行体外静脉转流,4例肝移植在体外静脉转流下进行,其中3例采取先体外静脉转流、后游离肝周的技术,供、受者的肝动脉及胆管均行端端吻合,2例胆管内放置T管。手术耗时平均为8.3h。结果1例术后第10dT管脱出,再次手术置入T管,另1例发生胆漏,再次手术行腹腔冲洗、胆道引流,此2例术后恢复顺利。术后4例完全康复,1例因肺部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和肝动脉栓塞导致的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存活的4例术后随访21~37个月,随访期间生活正常。结论肝移植术可用于晚期泡型肝包虫病的治疗,其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拉米呋定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术后联合应用拉味夫定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临床资料.观察此方案对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疗效。结果4例肝移植术后发生乙肝复发,复发率11%.其余31例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结论联合应用拉米呋定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小样本短期随访效果满意,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并发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 7年间笔者单位共实施817例成人尸肝移植,4例术后早期并发急性阑尾炎。笔者回顾性分析该4例患者以及误诊为阑尾炎的另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为0.49%(4/817)。该4例患者分别于肝移植术后8,13,11,9 d出现急性阑尾炎症状,包括右下腹阵发性疼痛,发热,右下腹压痛、反跳痛,白细胞升高;2例于出现症状当天,2例于症状出现后第2天急诊行阑尾切除术。无阑尾穿孔者。术后病理提示2例为单纯性阑尾炎,2例为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炎发病及治疗过程中,未调整免疫抑制剂,肝功能无不良影响。4例术后均顺利恢复,迄今肝移植术后分别存活84,62,40,29个月。其余4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1例为术后9 d十二指肠憩室并穿孔,1例为术后10 d空肠穿孔(术后15 d死亡);2例分别为术后8 d及11 d发生胆瘘,后者术后4个月死亡。结论肝移植术后阑尾炎的患病率低,需与胆瘘、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鉴别;对于确诊患者应尽早行阑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术后胆道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笔者对 38例次原位肝移植术患者术后定期留胆汁培养 ,并定期服用利胆药物及胆道浓度较高的抗生素。结果示 4例术后出现 7例次胆道感染 ,感染的发生率为 1 0 .5 % (4/38)。感染时间为术后 7~ 96d。感染菌株分别为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株菌。 4例患者 1例死亡 ,3例治愈。提示预防胆漏发生、对胆道行侵入性检查前后预防性使用有效抗生素、术后定期服用利胆及抗生素是预防胆道感染的重要环节。胆道冲洗是治疗胆道感染的有效手段。对带有T管的胆道感染 ,最终可能须拔除T管才能治愈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肝移植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地位以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颐性分析近4年间经肝移植治疗的5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和移植后生存率;观察保留脾脏肝移植术后血小板的变化和彩色Doppkr超声监测肝血流的变化。结果56例患者中6例(10.7%)同时行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4%,住院期间病死率l2.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7.46%,85.19%和81.58%。保脾肝移植患者术后3d血小板处于最低值。结论肝移植是目前能从根本上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处理对手术成功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Caroli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8年2月期间7例弥漫型Caroli病患者行肝移植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并发症类型以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术前均表现为复发性胆管炎症状并最终确诊为弥散型Caroli病.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0~31岁,平均16岁.6例患者肝移植术前接受保守治疗,1例曾行胆囊切除、T型管引流术.4例患者行劈离式肝移植,2例行全肝移植,1例行亲属活体供肝肝移植.其中2例患者术中采用静脉-静脉转流术.手术平均耗时9.1 h.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3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胸腔积液2例、肝断面胆汁漏1例.经抗感染、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及用量、胸腔穿刺抽吸及经皮穿刺引流等对症保守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1例肝移植受者术后19 d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6例受者均存活.随访发现,存活的6例受者健康状况良好,其中最长存活已达7年.结论 应用肝移植治疗弥散型Caroli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发生胆管损伤并发症行再次肝移植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04年8月实施的250例次肝移植,其中5例患者因术后出现严重胆管损伤并发症而再次行肝移植。结果5例再次肝移植患者中,3例治愈,已经分别存活5个月、6个月和8个月;2例分别于手术后8d和43d死亡,1例死于肝移植术后肝脏功能丧失,并发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另外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再次肝移植术后并发症有腹腔积液、肝脓肿、胆系感染和肺部感染。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严重胆管损伤并发症行再次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正确把握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手术中精细操作,围手术期严密监测和正确处理,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近5年来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22例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男13例,女9例,男女之比1.4∶1。常规手术方法治疗16例(常规手术治疗组),包括手术切除5例(31.3%),其中根治性切除2例,姑息切除3例;内或外引流术11例。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6例(肝移植组)。常规手术方法治疗组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2.1%,0;肝移植组除1例术后11个月死于慢性排异反应外,余均健康存活,现已分别存活28,19,17,12个月和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术后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0.0%(4/5),50.0%(1/2)。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1)。结论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应行积极的外科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术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健;常规手术无法根治切除者是原位肝移植的适应证,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特利加压素对肝移植受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受者35例,术后16例接受特利加压素治疗(特利加压素组),术后立即给予特利加压素1mg,持续泵入,每天2次,持续使用3~4 d;19例接受多巴胺+普鲁卡因治疗(多巴胺组),术后立即给予多巴胺40 mg+普鲁卡因0.5 g,持续泵入,每天2次,持续使用3~5 d.两组受者术前血肌酐和尿素氮正常.术后观察血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量等指标.结果 两组术后第5天时血肌酐、尿素氮、β2-MG及尿量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特利加压素组的血尿素氮和β2-MG均明显低于多巴胺组,而尿量多于多巴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利加压素组有3例(18.8%)而多巴胺组有10例(52.6%)发生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适时应用特利加压素,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能为术后发生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者提供良好的恢复条件.  相似文献   

19.
顾金圣 《医师进修杂志》2005,28(4):26-27,35
目的探索救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患者的有效方法。方法对SAH后DCVS患者,用大剂量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和椎管内尿激酶注射治疗,并与对照1组单纯大剂量脑脊液置换10例和对照2组单纯小剂量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1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20例2~3d症状明显减轻至消失,均未出现DCVSo对照1组10例中4例5d,6例7d症状减轻至消失,均未出现DCVS。对照2组2例7d症状减轻至消失,未出现DCVS;8例发生DCVS,其中6例中度病残,2例死亡。结论应用大剂量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可快速消除SAH患者之急性症状,对DCVS也有较好治疗和预防作用,而早期加用小剂量尿激酶椎管内注射,可以明显提高以上疗效,同时又不会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黄疸的原因,总结诊断和处理体会。方法 17例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出现黄疸20次,其中3例行背驮式肝移植,14例行经典式肝移植,术后应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术后早期每日复查血液生化,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时,立即行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明确产生黄疸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结果 导致黄疸的原因,5例次为免疫抑制剂中毒,其中2例次停用FK5063~5d,1例次将FK506更换为西罗莫司,2例次减少FK506的用量,黄疸消退;5例次为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2~4周黄疸消退;6例次为胆道狭窄、梗阻,其中1例次未进行处理,3d后黄疸逐渐消退,另5例次中,4例次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置管术(ERCP)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次日血清胆红素下降,另1例次ERCP效果不佳,2个月后行胆肠吻合术;1例次为肝动脉栓塞,立即手术取栓;1例次为肝右静脉栓塞,用尿激酶溶栓;1例次为静脉营养所致黄疸,肝功能恶化;1例次因供肝有轻微肝硬化,药物中毒后,黄疸逐渐加重,停用免疫抑制剂,行血浆吸附治疗,效果不佳。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黄疸常见,原因多为免疫抑制剂中毒、急性排斥反应、胆道狭窄及阻塞、肝动脉栓塞等;产生黄疸的原因需根据生化指标、多普勒超声、放射学检查以及肝穿刺活检判断;针对黄疸的产生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