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建邕 《右江医学》2012,40(6):873-875
<正>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是腺体、间质、厚壁血管组成的突出于宫腔内的良性病变,常引起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等,总体人群的发病率为24.00%~25.00%,恶变率为1.00%~1.60%[1]。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有炎症和内分泌紊乱两种观点,然而治疗炎症后并不能控制子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细胞的ER、PR的表达。方法:对17例原位内膜和异位内膜进行病理组织发育日期评定,对31例异位内膜和17例原位内膜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异位内膜发育落后于原位内膜,ER、PR水平异位内膜低于原位内膜,不腺体还是间质细胞,差异有显性(P<0.01、P<0.05)。结论,异位内膜与原位内地内源性性激素反应的不同步现象与异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低下有关,异位内膜的ER、PR水平低下的可能与异位内膜和原位内膜不同的局部环境,使其在异位内膜中合成存在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探讨雌、孕激素在子宫内膜息肉(E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试图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EP患者56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切除息肉及周围内膜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EP组织和周围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水平。同时所有病例均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清6项性激素。结果ER在息肉组及内膜组中腺体及间质上的表达均无差异。PR在息肉组中腺体及间质上的表达均低于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患者的血清6项性激素检测结果均属正常水平。结论EP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局部子宫内膜对周期性变化的雌、孕激素不敏感有关。PR在子宫内膜息肉组中的异常表达与EP的形成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在不同月经周期的子宫腺肌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47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分为米非司酮组(n=24)和未用药组(n=23);无腺肌症的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n=15).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在不同月经周期的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ERα和PR水平.结果 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内膜(P<0.05).对照组及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增生期高于分泌期(P<0.05),而在未用药组异位内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α和PR在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米非司酮组低于未用药组(P<0.05).结论 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在位子宫内膜不同;异位内膜丧失了正常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米非司酮通过下调其性激素受体(ERα和PR)含量治疗子宫腺肌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在不同月经周期的子宫腺肌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47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分为米非司酮组(n=24)和未用药组(n=23);无腺肌症的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n=15)。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在不同月经周期的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ERα和PR水平。结果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内膜(P<0.05)。对照组及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增生期高于分泌期(P<0.05),而在未用药组异位内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α和PR在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米非司酮组低于未用药组(P<0.05)。结论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在位子宫内膜不同;异位内膜丧失了正常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米非司酮通过下调其性激素受体(ERα和PR)含量治疗子宫腺肌症。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正常女性口腔粘膜及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相关性,应用ABC法对10例健康女性黄体期口腔粘膜与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受体作对照研究,结果显示;10例口腔粘膜与子宫内膜均表现为正常的组织象,其中,口腔粘膜7例雌激素受体阳性,8例孕激素受体阳性,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受本均为阳性,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两者在雌孕激素受体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口腔粘膜也是性激素的靶组织之一。  相似文献   

7.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亚型观察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研究药物流产(简称药流)、手术人工流产(简称人流)后妇女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各亚型表达,探讨各亚型的表达与出血的关系,为防治出血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药物流产和手术人工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16d妇女各15例及手术人工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10d 15例妇女的子宫内膜,应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标记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SP法)测定子宫内膜ER、PR各亚型的表达及定位情况,对药流组、人流出血组、对照组等3组ER、PR各亚型表达进行组织学积分测定。结果 3组子宫内膜:ERα、ERβ、PR—A、PR—B组织学积分分别如下:药流组为166.7(88.5)、161.5(84)、180.0(109)、136.5(119.0),对照组为306.7(45.9)、230.0(75.0)、224..2(57)、389.6(106.6)。人流出血组为109.4(114.6)、225.0(120.0)、175.5(225)、50.0(89.0)。药流组ERα、ERβ、PR—B比对照组低,人流出血组ERα、PR—B比对照组低,但ERβ的组织学积分人流出血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子宫内膜ERα、ERβ、PR—A和PR—B腺体/间质组织学积分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子宫内膜ERα、PR—B、ERβ表达降低可能与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长有关。负压吸引人流后妇女子宫内膜ERα、PR-B表达降低,可能与子宫出血时间过长有关。人流后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亚型的表达变化是同步发生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雌(Estrogen, E2)、孕激素(Progesterone, P4)对同期发情与自然发情小鼠子宫内膜中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分布的影响.方法 45只同日龄雌鼠,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5组:自然发情组(对照组)、同期发情组、卵巢摘除组、P4处理组和E2处理组,5组小鼠在见栓后第4、6、8天分别取样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鼠子宫内膜中PR的分布变化情况.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5个处理组小鼠子宫内膜的三种细胞中都有PR存在;同期发情组小鼠子宫内膜中三种类型细胞PR的表达与自然发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4处理组小鼠子宫内膜中三种类型细胞PR的表达在见栓第4、6天显著低于卵巢摘除组(P<0.05);E2处理组小鼠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中PR在第4、6、8天时都显著高于卵巢摘除组(P<0.05),而在腔上皮中则显著低于卵巢摘除组(P<0.05).结论 同期发情处理与自然发情小鼠的子宫内膜上PR的分布,都受E2和P4的特异诱导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10.
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凤娴  王彬 《重庆医学》2000,29(4):319-320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最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 ,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1、2 ] 。尽管有多种方法可以治疗子宫腺肌病 ,但其疗效都不十分令人满意。为了探讨其发病机理 ,本研究采用单克隆链菌素亲生物蛋白 -过氧化酶 (SP)免疫组化法 ,检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 (PR) ,期望能对临床进行内分泌治疗及药物的选择提供帮助。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 1998年 1~ 12月在我院因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切除术病例 5 6例。年龄 :2 2~ 5 4岁。术前临床表现为痛经 30例 ,占 5 3 5 7% ;月经改变 …  相似文献   

11.
应用亲和酶标检测法(E_2-HRP法及P_g-HRP法)测定了35例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这些病例包括子宫平滑肌瘤15例,子宫肥大症14例,功能失调性出血6例。文中报告了ER及PR在子宫内膜中分布的一般特点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现,并对其影响因素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组织化学法测定了38例卵巢肿瘤的雌、孕激素受体,发现少数良性肿瘤、部分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雌、孕激素受体,且恶性肿瘤的雌激素受体的阳性率高于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中上皮类肿瘤的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于非上皮类肿瘤,分化好的肿瘤的雌激素受体高于分化差的肿瘤。雌、孕激素受体的阳性率与临床期别、月经状况无关。本研究提示:雌、孕激素受体作为指导卵巢肿瘤内分泌治疗和预测预后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3.
用葡聚糖-活性炭单点饱和分析法测定35例正常卵巢组织,75例良性病变及49例恶性卵巢组织的胞浆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结果表明,恶性病变中,性腺间质类和上皮性恶性肿瘤,其ER、PR含量均高于生殖细胞来源的和转移性癌(ER:P<0.05,PR:P<0.025);上皮性恶性肿瘤中,内膜样癌的ER和PR含量高于桨液性、粘液性及透明细胞癌(ER:P<0.05,PR:P<0.01)。提示受体含量高者有用内分泌治疗的可能和推测有较好的预后。卵巢恶性肿瘤组织ER和PR含量与患者月经状况,临床分期及肿瘤的分化程度均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9例卵巢不同类型的上皮性肿瘤进行了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免疫定位研究。ER、PR的分布方式有三种:腔膜型、弥散型及核主型。浆液性癌以腔膜型分布为主,宫内膜样癌多呈弥散型及核主型分布;2例分泌型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的孕激素受体均呈核主型分布,且呈明显强阳性。ER、PR的定位研究较生化法更直接地反映了雌、孕激素与卵巢肿瘤的关系,对临床内分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酶配体免疫组化法,在84例乳癌石蜡切片上进行雌激素受体(ER)和黄体酮受体(PR)检测,ER、PR阳性分别为46和54例,与文献报道一致,其中ER(+)/PR(+)40例、ER(+)/PR(-)6例、ER(-)/PR(+)14例、ER(-)/PR(-)23例;ER和PR的表达与乳癌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雌、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癌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分化、临床分期和浸润程度及受体状态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对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结果5年生存率随肿瘤分化程度低、肌层浸润深和临床分期晚而下降,ER和PR阳性率也呈下降趋势。受体阳性者5年生存率为86.5%。结论受体阳性可与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及肌层浸润一起作为观察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及雌激素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原代培养和溴脱氧尿核苷标记(BrdU LI)技术对70例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ER表达和雌激素对培养肿瘤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 甲状腺乳头癌中ER表达率为41%(29/27)。ER阳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BrdU LI随着雌二醇(E2)的增加而增高。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可以影响ER阳性的乳头状癌的生长活性。  相似文献   

18.
用葡聚糖-活性碳吸附法(DCC法)对87例卵巢恶性肿瘤的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进行了测定。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50.6%和58.6%。在不同组织类型中,宫内膜样癌的ER与PR高于其它癌。PR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ER、PR均阳性者预后好。ER与PR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病人预后,对卵巢癌的内分泌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动情周期中大鼠与未成熟鼠卵巢组织中的NE含量,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中雌、孕激素的水平.结果表明动情周期中大鼠卵巢NE含量与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均有周期性波动,其中NE含量变化与孕激素水平变化间有显著的直线依存关系.未成熟鼠的NE与性激素含量明显低于成年大鼠.作者认为,性成熟前卵巢NE含量低,其内分泌功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而性成熟后,NE含量增多,可能促进卵巢内孕激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雌孕激素受体及P53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P53表达的阳性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33例子宫内膜癌标本进行了ER、PR及P53的检测。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及P53的总阳性率分别为66.57%、63.64%、27.27%,ER、PR、P53阳性表达率与癌组织的细胞分化程度有并,随着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的增高,ER、PR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而P53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