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络病理论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证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应用络病理论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证治研究,指出肺络包括气络与血络,是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功能发挥的基础,气道与气络概念不同,但其功能与肺络密切相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瘟疫"范畴,疫毒之邪由口鼻而入发病。疫毒袭肺、气道壅滞、邪盛正退、气络虚滞是该病早期特点,毒热内生、气道壅阻、"换气转血"功能失常是该病发展加重的关键环节,气病及血、血伤入络、耗血动血是该病后期转归。汲取历代医家瘟疫的治疗用药经验,提出早中期积极干预的治疗原则——首重病因、驱逐毒邪;先证用药、积极干预;整体调节、多靶治疗。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制的连花清瘟可以体外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改善发热、咳嗽、乏力、气促等临床症状,减少疾病向重症发展的比率;连花清咳宣肺泄热、止咳化痰,可用于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咳嗽咳痰症状,佐证了络病理论及通络药物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络法是以络病学理论为指导,以"络以通为用"为治则,广泛应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症和外感重症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络病复杂多变的病机特点,有偏气络病者、偏血络病者、气络-血络共患者,其治疗总以"驱邪通络"为治疗大法,多采用"透""泄"之法.六淫袭表,肺卫络郁,治以辛散通络、疏表透邪;温热疫邪,直中脏腑络脉,治以清热解毒、凉血...  相似文献   

3.
黄粤 《北京中医药》2013,(6):441-443
络脉是气血会聚之处,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透气血、互化津血的生理功能,是内外沟通的桥梁,有气络与血络之分。紧张性头痛病位在气络与血络,初病中络,以邪气阻络、气机不畅为主,多为络之气病;病久不愈,络脉瘀阻,渐成痼结,则气病及血。主要病因病机为神形过用而致的心肝失调,气血失和,络脉瘀滞。络病易滞易瘀,气络之滞起于肝,血络之瘀因于心。紧张性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疼痛特点是痛处固定,常伴有颈部、颞肌压痛,切合"久痛入络"之说。调心疏肝、疏畅气血、辛散通络为基本治法。气络之病要在疏肝,血络之病重在调心。临证应重视风药的运用,其味多辛,其性主散,辛散轻扬,性主上浮,疏通气血,兼具引经、止痛之效,为治疗紧张性头痛之良药。  相似文献   

4.
皮肤络脉可分为皮肤血络、皮肤气络、皮肤津络。皮肤血络是有形的络道,具有渗灌营血的功能。皮肤血络病变是皮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皮肤病的病机核心,分为皮肤血络癥积、皮肤血络失养、皮肤血络外溢三类证候。其中,皮肤血络癥积可细分为瘀阻血络证、湿阻血络证、痰阻血络证,分别对应不同形态的皮损特征。皮肤气络主司皮肤气化,推陈出新,与皮肤感觉功能密切相关。皮肤气络病变为皮肤气络阻滞证、皮肤气络亏虚证,与瘙痒、疼痛密切相关。皮肤津络是布散津液的通道,津络失调,形成皮肤津络亏虚证、皮肤津络湿蕴证。皮肤血络理论的辨证体系,是根据皮损形态和自觉症状推测皮肤络脉的病机,以皮肤血络病变为核心,结合皮肤气络、津络病机,阐述皮肤病的病机特色,为皮肤科中医辨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经络至少由3种通道组成:主要运行营卫的经络,单独运行卫气的经络和单独运行神气(即狭义的“经络之气”)的经络。其中,主要运行营卫的络脉为血络;单独运行卫气与神气的络脉属于气络。虫类药可以通达络脉,根据功能主要分为三类:一类入血络,具有活血化瘀、通达营血之功;一类轻清飞升入卫气之络,具有宣风泄热、通达卫气之功;一类相对重浊沉降善入神气之络,具有搜风剔络、通达神气之功。中医络病包括血气之络病、卫气之络病和神气之络病三种,临床上需要根据络病的病机特点与虫类药性质分别选用入血络、卫气之络、神气之络的虫类药,以通络达血、通络达卫、通络达神。  相似文献   

6.
王阳 《陕西中医》2020,(11):1632-1634,1638
本文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为胃络病的范围,以气络、血络为切入点,并阅读医学典籍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气络失和、毒损血络”的病机观点,认为本病以气络失和、胃络空虚为先,中焦脾胃气虚,气络失和,脾胃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气血化生乏源,气血亏虚,胃络失养,或痰浊、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久郁不化而化热,伤气入血成瘀,更伤血络,进一步久而化毒后,毒损血络,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故本病以络虚为先、通补胃气,培护中焦之本,正气内充,诸邪可祛,祛痰化瘀、解毒防变,结合胃镜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灵枢.脉度》谓:"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汉代张仲景则研制出大黄蟅虫丸、抵挡汤等通络方剂。清代叶天士提出"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痛久入血络",主张辛香、辛润通络。历代医家阐述血络较多,但阐述气络很少。只有《类经》、《证治准绳》等书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疲劳"劳则气耗","久则血伤而入络";病初在气,久病入络是络病学重要学术观点和发病观。运动性疲劳初病在气,主要为运动功能障碍和湿浊代谢邪毒物质瘀滞。治宜利湿化浊祛邪以宣通气机;运动性疲劳久病入络,主要为阳气耗损,脾肾损伤,运动原始动力不足,治宜温补脾肾阳气以宣通经络。无论内服还是外治都紧扣经络、气机、病邪等关系施治,获得抗运动性疲劳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袁倩  鲁凯 《中医临床研究》2023,(27):145-148
乳腺增生症是中年女性最常见的疾病,既非炎症也非肿瘤,以乳房疼痛和乳房肿物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且有一定癌变风险。针对乳腺增生症,西医暂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乳腺增生症方面,尤其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近年来络病理论的兴盛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络病理论是中医重要病机学说,乳腺增生症的辨治与络病理论密切相关,目前少见从络病理论探讨乳腺增生症的辨治研究。文章从络病理论探讨乳腺增生症,认为乳腺增生症具有“久病入络、由气及血、络脉本虚”的病理特点,符合络病的疾病特征。文章通过文献溯源的方式梳理络病理论的发展历程,提出乳腺增生症始生、演进的基本病机为“气络不利,血络瘀阻”,由气及血,由浅入深,后期“络瘀-络损-络虚”。乳腺增生症微环境体现“浓、黏、凝、聚”的病理状态,文章结合络病理论与乳腺增生症的关联,提出乳腺增生症始生期、演进期以通为主,后期络虚通补的治疗大法。故就络病理论与乳腺增生症的辨治思路进行探赜,以期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症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运用气络理论治疗黧黑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运用气络理论治疗黧黑斑,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气络的概念 气络绝非现代医学的微循环系统,亦非单纯的神经网络、细胞因子调节网络等.其空间位点是在脉外,与血络相伴,同属络脉[1].气络中充满的是气与津.气指的是卫气,卫行脉外,卫气是慓疾滑利的精微;津指津液中较为清稀、流动性大的物质,是由血渗于脉外而成.气络就是把气和津传注、输送、布散到全身内外上下的网络.  相似文献   

11.
结合王琦教授提出的"肺络微型癥瘕与气道重构的相关性"的理论,我们认为COPD急性加重期的病位主要在肺的络脉,且有气络和偏于血络病变之分受损气络偏于功能改变,而血络偏于器质性的改变,特别是肺的微血管系统的形质变化,病机属于痰、气、瘀交阻及肺络微型癥瘕邪阻于络脉,病性属本虚标实。并希望以此为契机,探讨AECOPD的中医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络病学论治心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络病理论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用于心脑血管病的研究 ,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临床上亦有较好的疗效 ,报道如下。1 络病的病理特点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症 ,“久病入络”说与“久痛入络”说是络病学说的学术体系。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跌仆金伤 ,饥饱劳倦等均可致络病。“经主气 ,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 ,因而络病的特点是久病 ,其病机是络脉空虚 ,气不足血行迟滞而留邪致虚实夹杂之证 ;毒邪蓄积 ,暴病之后 ,邪毒郁伏于体内致顽疾难愈 ;络脉损伤 ,外伤或内结均可致络脉损…  相似文献   

13.
气络承载元、宗、卫气,脏腑经络之气,是络气升降出入的网络通路,以气络学说的核心理论"承制调平"为指导,将"络以通为用"治疗原则与气络时空特点及病机特征相结合,提出"通、补、升、降、固、开、温、清、化、和"气络病变治疗十法。络气郁滞者流气畅络以通络气,络气虚滞者补中兼通以畅络气,络气虚而下陷者治以升气举陷,络气逆而乖乱者治以降气和逆,元气虚而外脱阳气虚而致亡阳者治以敛气固脱回阳救逆,神昏窍闭者治以醒神开窍,温阳化气以散寒、温阳化气以利水,清气以泻火、解毒以通络,或见痰湿内蕴、血瘀阻络、络息成积者治以化湿祛痰、化瘀通络、散结通络,贵在络以通为用,使气络恢复运行络气、温煦充养、防御卫护、自稳调控等正常功能。调既是治疗总则又包涵气络病变的具体治法,如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脏腑、调和阴阳等,均为临床之常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叶天士"其初在气在经,其久"入络入血"以及"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等观点探讨肝纤维化过程中"湿热"和"瘀热"等因素在各个阶段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对"湿热""湿热化瘀""瘀热入络"等病因病机以及"久病入络"和"肝络"的内涵做相应阐述,探讨其由"气分"到"血分"最终形成"络病"的演变规律。提出肝纤维化的发展中"湿热"为始动因素,久则"化瘀入络"的观点,在肝纤维的防治中应重视"湿热"及"瘀热入络"在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及时逆转、阻断或延缓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获得性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血瘀”是黄褐斑形成的主要原因。面部为十二经脉气血汇集之处,面部的荣华离不开气血的滋养及经络的运行通畅。经脉作为经络系统主干在内运行气血津液,络脉作为其分支横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津液,贯通经脉。皮肤血络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对皮肤络脉认识基础上,注重皮肤血络、气络、津络相辅相成,认为皮肤气络、津络均依附于皮肤血络,强调皮肤血络是关键枢纽。基于皮肤血络理论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和诊疗思路进行探讨,认为痰瘀凝络是其核心病机;外邪伤络、内伤七情、体质易感是其发病原因;病机本虚标实,本为“气络虚”和“血络虚”,实为“血络痰瘀”;中医药治疗可内调外治,内调应审证求因、通补兼施,外治可经皮给药、直达病所,且注重花-藤-虫-胶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受清代医家叶天士"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久病必治络"等临床治疗思想的启迪,基于络病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虚络瘀的发病机制,从肾络与膀胱络论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证治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络病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内经》时代开始,历代医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络病的经验。然而受传统重经轻络、以经统络以及重视疾病向内传变而轻视疾病透转之机等思维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络病的治疗效果。叶天士作为络病学说的集大成者,不仅在认识络病病因病机方面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而且还认识到了经络自身固有的循环机制,提出了“凡经脉直行,络脉横行,经气注络,络气还经。”本文即从剖析经络的基本概念、络脉的生理特点及络病的概念,“经气注络,络气还经”的具体内容以及叶氏将络病辨治与卫气营血辨治理论相结合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来探析叶氏“经气注络,络气还经”的理论内涵,并加以实际应用举例,希望对于当代络病的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从禀赋薄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昆虫叮咬,气虚不摄、血溢脉外,阴虚火旺、灼伤血络,瘀血阻络、血不归经5方面探讨过敏性紫癜的病因病机,并辨证为热伤血络、阴虚火旺、瘀血阻络、气不摄血4种分型,用自拟紫癜系列方加减治疗,并注重审证求因,清热解毒祛风,并活用活血化瘀方法,同时勿忘健运脾胃。  相似文献   

19.
张恒耀  纪少秀 《新中医》2024,56(6):157-161
中医学现有辨证体系中缺少能够反映慢性疾病病机演变规律的辨证方法,而伤寒及外感温热病有 诸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可以反映病机传变规律和预判病势发展的分期辨证理论和方法。“百病生于气” 和“久病入络”是气病和络病理论的总纲,两者揭示了疾病发生和演变的一般机制。因此,基于气病和络病理 论形成的“气络辨证”法可以指导慢性疾病分期或分阶段辨证治疗,同时气络辨证也可为中医治未病、功能性 疾病辨治、慢性病早期扭转和进展期截断等提供理论依据和辨治方法。本文结合气病和络病相关理论,从中医 发病学和病机学角度对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进行探讨,从而辨析“百病生于气”和“久病入络”的病机内涵,对 气络辨证法在中医慢性病分期诊疗中的临床指导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内经》络病中的营卫病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就各脉生理病理与营卫关系进行了探讨。络脉贯通营卫,为营卫气化的场所络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的生理功能赖营卫气化而实现。营卫气化失常是络病的基本病理环节。治络病者,当明营卫之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