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22,(21):3870-3873
为了认识《黄帝内经》有关“辨证”的具体方法,此文运用综合、分析与比较研究法探讨当中有关中医辨证方法的原文。结果发现此书在辨证上以“何气使然(生)”(“人身何部之气”受伤)为目标,并从“形而上”入手,运用了“揆度奇恒”“比类”及“病机推演”等3个方法,前两者的目的是从病者证候向上攀爬以探求“人身何部之气”(如各藏、府、经脉之气等)不正常地作用或相关形上原理;“病机推演法”的目的是从“人身某部之气”不正常地作用往下推衍至各个证候发生的演化全过程以验证医者在“揆度奇恒”与“比类”所得的“病机”或形上原理是否与病者一致。“比类”的运用有助于提升“病机”的“普遍性”与“根本性”,务求医者所得的形上原理是各个证候发生的共同依据;而“病机推演”则提升辨证结果的合理性,各个证候都是在“人身某部之气”不正常作用下按一定机制演化而成。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黄帝内经》中的10种方法及方法论的内容与特征,对其中一些方法作了具体分析。指出了《黄帝内经》方法论的意义、影响及不足之处,最后提出要考虑中医学方法的改进、创新和引进。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的哲学思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思维从中国哲学中孕育发展,随着中医思维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中的最关键环节,而“揆度奇恒”是辨证论治中的重要辨析思维方法。历来大家都热衷于探讨奇与恒的内涵,但奇与恒只是机体生理、病理的外在表象,奇与恒之间的“度”才是辨证核心,尤重在去“揆度”,即判断、揣测奇与恒之间的“界限”亦即各种“度”,“揆度奇恒”当是“揆奇恒之度”为正解。深入探析“揆奇恒之度”,文章即从时度、温度、湿度、向度、位度、色度、脉度、制度等8个方向对揆度思维展开思考,以期对“揆度奇恒”这一中医辨证思维方法进行高度建构,使其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4.
正名、别异、比类均为逻辑思维中的重要概念,不仅是中国古代名辩学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逻辑体系的核心.从先秦文化的角度探讨《黄帝内经》逻辑思维的根源,在名实关系上,《黄帝内经》把实看成第一性,而名是第二性,随着其所反映的实的变化而变化,这主要受到墨家及稷下学派对名实关系认识的深刻影响;在对待事物同异的问题上,《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5.
郁祥 《山东中医杂志》2009,28(3):154-155
中国传统医学的诞生与发展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而取象比类法则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探讨了取象比类法的本质特征,从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阐述了此方法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丰厚,其论治思想对现代疾病的病因、病机乃至治疗方面都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治求中和、取象比类思想作为《黄帝内经》的医学和哲学思想,在现代血液系统疾病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及运用。  相似文献   

7.
《内经》是中医古典理论的奠基之作,其理论对后世医家都有深厚的影响,至今仍为中医的必读书目。但《内经》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给学习和研究带来不少困难。本文主要是从教学模式来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内经》。  相似文献   

8.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论述了因摄生不慎、过用无节所致的经脉喘动变异、五脏功能紊乱,以及食饮精微在体内的输布过程、诊察寸口以决死生之理和经脉异常的调治方法等与经脉相关的内容。是篇虽名“别论”,但所述之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诸家对篇中“喘”、“汗”“揆度”的注释不一,分歧较大,使后学难以掌握。故本文加以讨论,旨在阐发经文之奥义。  相似文献   

9.
天人相应是贯穿《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方法。抓住了天人相应思想方法就从根本上理顺了《内经》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①用对天的认识说明对人的认识;②用认识天的方法认识人;③从人和天的关系中研究人;④研究天人相应规律和运用天人相应规律。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说明,我们不仅应该继承中医学中的具体理论和具体方法,尤其应该继承中医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才能主动、自觉、广泛地吸收现代科学知识以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10.
《内经》取象思维方式及其对后世医学认知方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世芹 《河南中医》2007,27(11):7-9
《周易》的取象思维方式对《内经》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表现为:①以取象思维方式为指导,形成了《内经》独特的理论建构体系;②取象思维方式贯穿于《内经》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心的中医理论论证过程之中。《内经》取象思维理论建构体系的重要方法有援物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等,其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形成乃至后代医学认知方法的影响至深至远。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脉诊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丰富多样,虽然后世未对其脉诊分类达成共识,但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6种脉法,即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在临证中,每一脉法所主疾病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依据不同疾病性质和部位灵活运用,多种脉法并存,丰富了祖国医学脉学理论。为促进脉法从多元性向一元性转化、由遍身诊法向独取寸口诊法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方法丰富多样,虽然后世尚未对其脉诊种类达成共识,但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6种脉法,即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等。在临证中,每一脉法所主疾病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依据不同疾病性质和部位灵活运用,多种脉法并存,丰富了中医学脉学理论,为使脉法从多元性向一元性转化、由遍身诊法向独取寸口诊法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黄帝内经》的系统论方法田永(黑龙江省肇东市黄帝内经研究所肇东151100)所谓系统论方法,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即着重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联系中认识和处理对象的一种方法。《黄帝内经》认识天地自然系统,人体生理系统所运用的...  相似文献   

14.
胡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6):1085-1086
中国自古以来就追求长寿,<尚书@洪范>把"寿"列为"五福"的第一福,把"凶短折(寿命不长)"作为"六极"的第一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话养生,留下了宝贵的养生学资料.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形成了中医学养生思想和认识,阐述了丰富的养生观,包括饮食养生、导引养生、情志养生、四时养生、体质养生、针刺养生、药物养生和房事养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取象",是<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范畴."以形正名"(取象命名)形成的名词概念是理论思维的起点,也是科学研究的结晶,概念形式又巩固和保存了人们的认识成果."以象测脏"(取象测脏),是从外知内、以表知里的重要手段,使中医药学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实践工具而获得认识. "取象比类",凭借有限的已知,通过类比推理探测未知领域,建构起庞大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脉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绪良 《光明中医》2006,21(12):17-17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经典著作,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脉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从天人相应、形神兼修、同异相参的养身思想和四时养生、调摄情志、导引按摩、吐纳服气、饮食起居调适的养生方法探讨<内经>的养生观,使之能更好地为生命健康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分析《黄帝内经》英译批评性研究的现状、探讨相关的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的问题,为《黄帝内经》,更为整个中医典籍的翻译批评工作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明清医家汪昂撷取《素问》、《灵枢》的精要内容,分为九类加以整理,博采众家之长,又参合己见,编成《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全书以儒释医,通俗易懂;注解经文,质疑自释;精释运气,见解深邃;论述脏腑,颇多发明;阐释病机,指导临床;阐释治法,明确逆从,是汪昂研究《黄帝内经》的心血结晶,流传广泛,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该文结合实例归纳提出古籍经典《黄帝内经》中倒装句的翻译方法.希望以此为准确翻译中医古籍经典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