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天然主任中医师系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临床中坚持病-症-证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善于抓主症。集50余年临床经验,在偏头痛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笔者为其学术继承人,特把陈老治疗偏头痛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加以总结,供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培教授是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四十余年,临证多以脾胃为中心的五脏辨证理论为基础,潜心脾胃病研究,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心得颇深。笔者常年跟诊左右,发现李师多以理气温通之法治疗该病,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文例结合、图文相辅地阐述张西俭关于辨病机结构论治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辨析病机,其根本是展现其清晰的结构,以使医者找出导致疾病所以然和标本缓急的病机及方证对应体系,有利于治疗方案准确全面、合理的安排。辨病、辨证和辨症是三个不同诊断层次上的中医诊断概念,辨症论治和辨病论治属于经验模式,而病机结构辨治是中医临床模式的高级理性模式,也是中医临床学术的精髓,辨证过程中辨明病机结构对于正确认识疾病、分析病机进而逐步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符合中医临床思维的本质,经得起临床验证,具有实效易学的特点,值得临床大力提倡运用。  相似文献   

4.
浅谈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琳  李明 《亚太传统医药》2007,(5):22-23,57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一直都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根本法则。中医在临床上既重视辨证,也重视辨病,历来都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病、症、证是三种不同的概念,中医的病也不完全等同于西医的病。  相似文献   

5.
汪静 《中医杂志》2006,47(9):657-658
孙同郊(1928~),女.上海浦东人。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医学院.1956年至1957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内科研究所学习中医,1959年在南京中医学院温病师资班学习。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泸州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四川省中医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l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精研医理,治学严谨.勤于实践。学术上主张博采众长.择益而从.学无中西,西为中用.  相似文献   

6.
正文:张永华教授为全国首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情志病分会主任委员、杭州市中医药协会会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永华教授临证三十余载,擅长情志相关疾病的诊疗,在内科杂病治疗上提倡“和阴阳,顾脾胃,重情志”,强调“辨病,辨情志,辨证”相结合,以中医“形神合一”理念为基础,运用情志辨证理论诊治内科杂病。根据《黄帝内经》的情志理论及个人体会,提出临床常见的情志辨证分型有心烦易怒型、忧郁不欢型、多思善虑型、惊恐不安型、喜笑无常型、混合夹杂型,应从“喜、怒、忧(悲)、思、恐(惊)”把握核心情志症状,畅情志而治疾病,对情志表现突出的患者,此法疗效甚佳。笔者有幸侍诊学习,兹选取张永华教授运用情志辨证的内科杂病医案3 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李培教授为第二届四川省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李师以病机分析为基础,辨病与辨证结合,衷中参西,形成独到的学术见解。"土木并调,虚实兼顾"尤为李师所重视,为立法遣方之本,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8.
成都中医药大学李培教授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成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之一,临床经验丰富,尤擅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现重点介绍李培教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思路及临证经验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前,儿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多数人都以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小儿科临床对疾病的辨病比较容易统一,但在辨证方面,由于各人对主证(疾病的主要矛盾)的理解不一致,辨证也就常不易统一。根据我科近年来中医查房、中医教学查房与门诊的体会,提出以下一些看法,供儿科医生参考。一、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解放以来,广大医务工作人员根据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总结了不少经验。在西医  相似文献   

10.
浅谈现代中医辨病论治的思维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辨证论治是具有中医学术特色的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而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辨病论治则长期被人们忽视或曲解。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和普及 ,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的思维方式以其解决部分临床诊疗问题的有效性 ,为当今临床者所接受。逐渐地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方式。对此 ,笔者不敢苟同 ,认为有必要深入地探讨中医辨病论治的思维模式。1 祖国医学辨病论治思想源远流长  众所周知 ,中医病的概念先于证而出现。据河南殷商遗址出土的甲骨文记载 ,我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 ,已有关于疾病的记载。…  相似文献   

11.
浅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胆系疾病曾德林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近年来国内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系疾病的基础。中医辨证多按气滞、湿(实)热、脓毒3型论治。但由于胆系疾病的病理改变较为复杂,临床上如何更全面地掌握胆系疾病的发病规律,充分发挥中医辨证及西医辨病之长,...  相似文献   

12.
<正>魏绍斌,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第四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药品审评专家,四川省发展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常委,世界中医联合会妇科专委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医学会妇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妇产科专委会委员,成都市医学会  相似文献   

13.
《中医杂志》2012,(1):2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学术委员会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协作组(肝病组、传染病组)和山东省中医学会协办,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在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近几十年来,中医学者已认同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模式,但对辨证、辨病的先后主次仍存在不同看法。作为现代中医,应强调辨病的首要地位,在辨病前提下进行辨证,形成"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有利于把握疾病规律,简化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指导中医治未病及中医科研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5.
<正>李长生主任医师系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科技创新人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脑病)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痴呆病协作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李老师在学术上主张中西医结合,强调参西而不离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临证中遵循"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病证结合、辨证施治"的诊疗模式。四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李老师对脑血管病的辨证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制了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方剂益智汤。笔者  相似文献   

16.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疾病诊疗的重要方法。本文立足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从中医理论的起源、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疾病诊疗思想,以及现代中医临床片面强调辨证,忽视辨病的不良倾向,梳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发展趋势,分析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期为临床疾病诊疗寻找行之有效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张介眉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辛温通阳治疗冠心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负责人,湖北中医大师,擅于医治各种疑难杂症。张教授临证治疗疾病过程中,灵活辨证辨病机。对于临床定时发作性疾病,张教授运用辨时治疗疾病,收效甚佳,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辨时论治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外科临床思维备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床思维对临床诊疗决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医外科临床思维包括首辨阴阳,重视局部辨证与微观辨证;辨病为先,辨证为主,辨体与辨症参合;外病内治,重视整体,顾护脾胃;分期论治,内外合治,最重外治。建立和强化中医外科临床思维,是提高临床疗效、提升中医学术水平、振兴中医外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癔病性麻痹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复杂的精神障碍类疾病,在对癔病性麻痹的认识方面,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国斌教授主张运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理念,认为癔病性麻痹属于中医情志性疾病的范畴,进而提出从心肝论治的中医诊疗思路,临床运用陈氏安定汤进行加减治疗,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但中医并非不辨病。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利于突出中医特色。立足中医传统理念,学习现代医学相关知识与技术,准确判断预后转归,保证医疗安全,促进中医学术进步,丰富中医诊疗手段,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