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后改景希,福建浦城人。是南宋著名的儒学大师,人称“西山先生”。他十分注重养生,撰有《卫生歌》一卷,计九十六句,六百七十二字.此歌流传甚广,素为医家和养生家所推许,如李时珍《本草纲目》即有引用,高濂《遵生八笺》则予全文录载。真氏养生之旨主要来自《内经》,并旁及儒、道两家,融三家之精华,成自己之面目。兹介绍如下。歌名“卫生”,实即“养生”。《庄子·庚桑楚》云:“愿闻卫生之经而已”,歌名盖取义于此。与现代泛指个人、集体的生活、生产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里的“病之逆从”,其义不难理解,然因其注家及今之《内经》教材对“病”字多略而不  相似文献   

3.
张亚 《国医论坛》2005,20(2):20-21
《金匮要略》首篇首条中的“十七句”:“酸人肝,焦苦人心,甘人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文中的“伤”字作“制”字解,在一些书上或文章中多执此说。笔者认为“伤”字作“制”字解,在文理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1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寒”与“热”在此分别用来代表“阴”与“阳”,此为以具体代言抽象之笔法。对于“生”字,多数注家作“产生”解,谓寒产生浊气,热产生清气。于理似嫌不通。愚谓:“生”者,性也。《吕氏春秋·知分》曰“立官者以全生也”,《中华大字典》注“生,谓性也”,并引《大戴礼记》有关文字以证。“生”在此指“生理特性”而言,这种用法在《内经》中并非绝无仅有。如《灵枢·五音五味》篇说“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所谓“妇人之生”,显然是指“妇女的生理特性”而言,可资佐证。因此,本句意为:阴气其性重浊,阳气其性轻清。阳气轻清故主升,阴气  相似文献   

5.
梁兆松 《养生月刊》2004,25(1):58-60
中医养生名著《寿亲养老新书》中有一首“防病诀”,歌诀曰: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此诀是北宋哲学家邵康节(字尧天,今河南密县人)所作,细细品味,堪称防病益寿之秘诀。 “爽口物多终作疾”,大意是贪食肥腻厚味及饮酒无度,必然导致疾病。经常过食大鱼大肉、禽蛋、油腻、煎炸之品,常使人  相似文献   

6.
笔者欲就督任冲三脉略述己见。督:教材80页:“督,有总管、统率的意思。”《奇经考》解“总督”、“都纲”。若言督为总管统率义,度其来自《奇经考》对督脉评论的“阳脉总纲”、“阳脉之海”之语。疑医经命名时未必据此。因任脉对阴脉也有类似功能而不名督;“心者君主之官”更是总领也不名督。可知非也。然究为何义?《说文》解督“察视也。从目,叔声”与医经之督脉毫不相关,又解“一日目痛也“更与督脉的生理功能风马牛不相及。此可怀疑督非本字似属通假。据《说文》解的“叔声”提供的线索在古韵书中查得是“(叔衣)”,与督古互通。《庄子·养生主》督字,郭注:“中也”(以袭义注):《左传  相似文献   

7.
《本草纲目》卷十八下草部白药子条下附录中有“甘家白药”。《纲目》注出典为“拾遗”,并引藏器曰:“味苦,大寒,有小毒。解诸药毒,水研服,即吐出。未尽再吐。与陈家白药功相似。二物性冷,与霍乱下痢相反。出龚州以南,生阴处,叶似车前,根如半夏,其汁饮之如蜜。因此而名。岭南多毒物,亦多解毒物,岂天资之乎?”在此文中“其汁饮之如蜜”6字,在文理  相似文献   

8.
宋史菘本《灵枢经·经脉》篇足阳明胃经循行原文曰:“胃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之”字横亘其中,致文理医理难通。历代《内经》不同版本均无之字,故丹波元坚(日)《灵枢经》认为之字为衍文;现代学者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义》亦从其说。但进一步考证,似难用行文作解,故又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傅贞亮《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认为“之”字当作“上”,此说甚是,但未道其原委。 考“之”字大篆写作“ ”,与篆书上“ ”字接近,为《灵枢经》早期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讹,并非衍文。《灵枢经·经脉》篇中…  相似文献   

9.
王尧 《山西中医》1997,13(5):37-38
病机十九条中“皆”字析义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21002)王尧关键词素问病机十九条皆《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之“皆”字,现在一般作“大多”、“多是”解。如中医高校教材《内经讲义》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注释为“皆:此处作‘大多’解”〔...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1811觸1872),湖南湘乡人,字涤生,清末道光进士。曾任两江总督,为晚清名重一时的权臣。曾国藩在求功名,忙军务之外,一生极重养生之道。一、“保身之训”:就是“节欲、节劳、节饮食。”虽仅七字,却充满着古代医学的养生思想。《黄帝内经》曾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二、“养生要言”:《养生要言》作于道光23年(1843),时年曾国藩33岁。可见,曾氏在青年时期就对养生摄生有了精深的研究。《养生要言》将脏腑功能与人的精神情志有机地结合起来。现代医学也证明,精神因素的刺激可影响内脏的功能;而内脏功能的失调也容易招致…  相似文献   

11.
《素问·阳明脉解篇》有“四支者,诸阳之本也”,对其“本”字,历来认识不一。近来笔者应用电子计算机作《黄帝内经通检》编制工作,利用《通检》对《内经》“……(名词)者,……(名词)之本也”句式作了对照。《内经》中此句式儿三见,一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四支者,  相似文献   

12.
李渔     
李渔是个奇才,有人曾给他戏剧家、小说家、音乐家等24个“家”的头衔,这都应受之无愧。他是个文人,但更多的是个艺人,而且是中国第一个进行商业化运作的艺人。艺人给观众带来的是欢乐,职业特点影响他的养生观。他认为养生要追求生活乐趣,他甚至对跳蚤虱子都感兴趣,“肥不食,瘦偏尝,枉多情,辜负伊行”,在文艺作品中对这些小动物描写如此有趣的恐怕古今鲜有。林语堂在谈到他写的《闲情偶寄》一书时,说这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的书,里面介绍了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以及一年四季消愁解。  相似文献   

13.
管子(?~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安徽颖上县(颖水之滨)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治齐40年,对内政、经济、军事进入全面改革,制订一系列富国强兵方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史记》载他“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著有《管子》一书共86篇,今存76篇,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从其中“内业”、“心术”、“白心”等篇目中,可窥见管子的一些主要养生思想。1、不偏不倚,“平正”益寿:管子主张“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  相似文献   

14.
怡情小录     
马大年 《养生月刊》2004,25(6):525-532
《道藏精华录提要》指出:“此书所录,皆唐宋间高人达士之诗辞逸语,类皆优游自得,独写性灵之文,无烟火味,有幽闲乐。若于明窗净几,焚香读此,足以怡性情而开襟怀,致恬淡而臻自然也。”辑者马大年,字钟岳,清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其养生观点主张怡情适性,安乐延年。或云此书为明代沈仕所撰。  相似文献   

15.
寿义健康考     
<正> 寿的健康义,古今字书、词书、训诂书未载,海内外中医专业工具书也未载,就连最新《简明中医字典》(杨华森等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107)也解“寿:年岁久长。《素问·灵兰秘典论》:“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此例此解,古今注书无异。究竟寿有无健康义,此例是否年岁久长义,容当考证之。一、本句分析:原句:“以此养生则寿。”据此知寿是养生的目的和效验。《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善养生的人终生“动作不衰”,不善养生的人过早  相似文献   

16.
徐宇宏 《养生月刊》2004,25(9):772-775
“养生”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涵,从其养生之观念可以关联到庄子哲学的整个体系。因为庄子哲学的出发点与儒、墨、法等家不同,并不注重现实社会问题尤其是所谓国家大事应对方式的探讨,他主张生命与生活是大事。庄子的玄虚论道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论人之生,故而在《庄子》中提出诸如“活身”、“全形”、“尊生”、“卫生”、“达生”等一系列养生命题。  相似文献   

17.
倪合一 《气功》2009,(6):503-503
我国古代医学家认为,养生必先养德。王文禄在《医先》中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说:“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养生必先养德。王文禄在《医先》中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说:“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巧记余性愚鲁,尤若健忘,不得已,乞灵于巧记。巧记之法固不一,第终不出一“巧”字耳。例如《外科精要》(1263年)为宋·陈自明之作,《外科精义》(1335年)为元·齐德之作。书名仅一字之差,时代又相接近,两书最易误纠。余思陈氏另有《妇人良方大全》一著,则“要”字下体为“女”,即陈氏作也。凭此半字巧记,永无误纠。又如朱丹溪之《脉因证治》,秦皇士之《证因脉治》,亦易使人张冠李戴。余认为第一字“脉”之右旁“永”字,与“朱”下体相同,故“脉”字为首者系朱氏手笔,“证”字为首,不言可喻为秦氏物矣。二、祖国早已有之我科测鼻腔通塞实况,常以脱脂棉撕成丝状,置鼻孔处以探气息。推求此法之源,实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早已有之。《礼》:“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所异者,一取  相似文献   

20.
《素问·阳明脉解篇》中的“四支者,诸阳之本”一句,历代医家有不同认识,如王冰解释为“阳受气于四支,故四支为诸阳之本”;高士宗则从经络循行的角度去解说。另一种认识以为它是本末倒置,而应是诸阳为四支之本。即“四支者,诸阳之本”的“本”字系“末”字之误。最近又有一种新的解释方法是从改变语法入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7期苏礼、洪文旭撰写的《“四支者,诸阳之本”疏证》一文即是此种方法。该文认为:从语法看,《内经》中的“之”字,常见两种用法,一作代词,一作助词。因此,在“……者……之……也”这一句式中,往往也有两种含义。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句中的“之”为助词,作“的”字解。但《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