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创伤后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方法给予创伤后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24例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 D-二聚体已经连续2次阴性而血栓存在者,进行早期治疗,安全且预后佳。结论对创伤后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D-二聚体已经连续两次阴性视为非手术禁忌,以免错过手术时机,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2.
创伤后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在已有的刨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thmbosis,DVT)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创伤后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昆明医学院外总教研室进行。8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骨折、创伤、固定和空白4组,造模前用高频彩色超声机观测左下肢伸直位和屈髋屈膝位时股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变化,造模后第7天分别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血栓、静脉内皮和内膜变化,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DVT发生率骨折组为78,95%与创伤组80.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但与固定组(30.00%)和空白组(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固定组与空白组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②光镜与电镜检查显示骨折组、创伤组静脉内皮和内膜受损程度较固定组严重,固定组又较空白组严重;血栓栓塞部位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③彩超显示左下肢伸直位时血流量为(0.0637&;#177;0.0152)cm^3/s,屈髋屈膝位时为(0.0229&;#177;0.0107)cm^3/s:左下肢伸直位时血管内径为(0.16&;#177;0.04)cm,屈髋屈膝位时血管内径为(0.10&;#177;0.04)cm,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1)。④Logistic回归OR创作=6.000。结论:创伤、固定和体位在免创伤性肢体DVT的发生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创伤因素尤为关键;炎症与DVT有一定关系,但这种炎症反应可以由创伤以外的原因导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击打能量致骨折和非骨折以及仅固定肢体大鼠建立的隐大静脉血栓动物模型不同时相点的血栓发生率。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昆明医学院外科总论实验室完成。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以不同打击能量对大鼠双侧大腿近端外侧造成创伤建立创伤模型两组。①骨折固定组:瞬间击打能量为4.2J,经骨擦感证实股骨骨折后,双侧均行髋人字石膏固定。②创伤固定组:瞬间击打能量为2.4J,不造成股骨骨折,双侧均行髋人字石膏固定。③单纯固定组:仅行双侧髋人字石膏固定。造模后3,5,7,9d(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20侧)对大鼠双侧隐大静脉进行组织学及血栓发生率观察,并对创伤能量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大鼠120只,实验过程死亡3只,进入结果分析117只。各组隐大静脉血栓发生率7d达高峰,骨折固定组最高(85%),创伤固定组次之(55%),单纯固定组最低(20%);7d时骨折固定组血栓形成数明显多于创伤组(32,18),创伤能量大的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数多,相关系数=0.71,P<0.01。结论:大鼠隐大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创伤能量大小呈正相关,并与肢体固定后局部静脉血流速度成减慢有关,血栓发生率高峰时间在伤后第7天。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已有的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创伤后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昆明医学院外总教研室进行。8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骨折、创伤、固定和空白4组,造模前用高频彩色超声机观测左下肢伸直位和屈髋屈膝位时股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变化,造模后第7天分别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血栓、静脉内皮和内膜变化,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DVT发生率骨折组为78,95%与创伤组80.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固定组(30.00%)和空白组(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固定组与空白组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光镜与电镜检查显示骨折组、创伤组静脉内皮和内膜受损程度较固定组严重,固定组又较空白组严重;血栓栓塞部位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③彩超显示左下肢伸直位时血流量为(0.0637±0.0152)cm3/s,屈髋屈膝位时为(0.0229±0.0107)cm3/s;左下肢伸直位时血管内径为(0.16±0.04)cm,屈髋屈膝位时血管内径为(0.10±0.04)cm,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Logistic回归OR创伤=6.000。结论:创伤、固定和体位在兔创伤性肢体DVT的发生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创伤因素尤为关键;炎症与DVT有一定关系,但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创伤早期深静脉血栓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创伤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130例,予抗凝、溶栓治疗。结果:88例18 d内治愈,24例30 d内治愈,12例好转,6例无效。结论:对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应早发现,治疗中将INR值迅速调整到2-3之间。  相似文献   

6.
对我院1987—07-2003—12收治的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创伤能量与大鼠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击打能量致骨折和非骨折以及仅固定肢体大鼠建立的隐大静脉血栓动物模型不同时相点的血栓发生率.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昆明医学院外科总论实验室完成.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以不同打击能量对大鼠双侧大腿近端外侧造成创伤建立创伤模型两组.①骨折固定组:瞬间击打能量为4.2 J,经骨擦感证实股骨骨折后,双侧均行髋人字石膏固定.②创伤固定组:瞬间击打能量为2.4 J,不造成股骨骨折,双侧均行髋人字石膏固定.③单纯固定组:仅行双侧髋人字石膏固定.造模后3,5,7,9 d(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20侧)对大鼠双侧隐大静脉进行组织学及血栓发生率观察,并对创伤能量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大鼠120只,实验过程死亡3只,进入结果分析117只.各组隐大静脉血栓发生率7 d达高峰,骨折固定组最高(85%),创伤固定组次之(55%),单纯固定组最低(20%);7 d时骨折固定组血栓形成数明显多于创伤组(32,18),创伤能量大的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数多,相关系数=0.71,P<0.01.结论:大鼠隐大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创伤能量大小呈正相关,并与肢体固定后局部静脉血流速度成减慢有关,血栓发生率高峰时间在伤后第7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奥扎格雷静脉给药的方法。结果:总有效率达100%,痊愈18例,显效8例,有效5例。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钙、奥扎格雷钠、丹参等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简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刘建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2986-2986
目的 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和华法林抗凝疗法.结果 治愈61例,好转21例.结论 溶栓、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深静脉血栓形成隐匿,常常在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堵塞肺动脉导致肺栓塞,重发生猝死,临床难以确诊,我科遇到2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郭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137-3137
对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肺栓塞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36岁。主因右侧胫骨髁间嵴骨折6 d入院。术前一般情况良好,有家族性高血压病史10 a,平均BP145/105mm Hg。  相似文献   

12.
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发病时间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DVT发生在术后2周~2个月的DVT占72.7%(16/22),3个月以上的较少(1/22)。21例下肢DVT患者分别抗凝溶栓和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1例药物治疗效果一般。结论: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是DVT的高危人群,术后3个月内是并发DVT的高峰期,应根据血栓的部位和病期的长短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分别测定了30例DVT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TAFI的活性及抗原。结果:DVT组TAFI的活性及抗原[TFAIAct(58.69±15.24)μg/ml,TAFI Ag(123.45±25.64)%]均较对照组[TAFI Act(30.15±9.36)μg/ml,TAFI Ag(69.35±24.13)%]显著增高(P〈0.01)。结论:TAFI具有抑制纤溶的作用,可能与DVT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若治疗不及时,会造成深静脉血栓后综合症,甚至血栓脱落并发肺梗死,可致死亡。随着社会老龄化.医学技术的提高,高龄危重手术病人日益增加,木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也逐渐增多。现对我院1996-01/2003—06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对我们采用综合法治疗老年左股骨骨折并发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zation)出血、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 thrombosis,DVT)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戴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1137-1138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要点。方法:分析8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过程。结果:所有患者经抗凝、溶栓等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未发生致死性肺栓塞。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良好的护理措施可避免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下肢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且一旦发生轻者早期造成肢体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严重者静脉血栓可进入肺循环发生肺动脉栓塞而危及生命.如何针对下肢骨折患者的特点及特殊性,尽可能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做好护理,下面就针对这一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有效预防方法进行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兔创伤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组织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细胞变化及炎症反应的关系,为肢体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和康复干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0在昆明医学院外科总教研室完成。随机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无创伤固定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30只。用不同能量击打兔左下肢近端外侧,建立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造模后第5,7,9天抽取兔耳缘静脉血1mL,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结果:骨折固定组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均低于其余3组(P&;lt;0.01),白细胞高于其余3组(P&;lt;0.01);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中性粒细胞高于无创伤固定组、空白对照组(P&;lt;0.05);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股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无创伤固定组和空白对照组(P&;lt;0.01)。结论: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中,应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能准确、快速对血细胞进行检查;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细胞变化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可观察到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产后产褥期常见并发症之一 ,我院 1996 - 0 1~ 2 0 0 1- 0 1共收治产后 DVT32例 ,对其病因及防治方法探讨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年龄 2 1~ 37岁 ,平均 2 9岁。其中剖宫产后 2 1例 ,产钳助产 5例 ,胎头吸引助产 1例 ,顺产 5例。妊高征 13例 ,胎膜早破 6例 ,胎盘早剥 1例 ,前置胎盘 1例 ,过期妊娠 2例 ,无并发症 9例。体重 5 1~ 77kg。均发生在单侧 ,其中左下肢 2 4例 ,右下肢 8例。本院生产者 18例 ,外院转入 14例。发病时间为产后 4~ 2 4 d。前驱症状 :持续低热 9例 ,患者下肢小腿腓肠肌部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妇产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两所医院妇产科1997-08/2007-11术后13例DVT病例资料。结果:12例术后1~6d发生DVT;1例剖宫产术后4d突发急性肺栓塞致猝死。结论:对有DVT危险因素者术前作凝血功能检测、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有异常者可采用物理机械的方法、药物防治的方法或两种方法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