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nic acid,18β-GA)对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中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 5,AQP5)与黏蛋白5AC(mucin 5AC,MUC5AC)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R模型组、18β-GA组,每组10只,采用OVA致敏法建立大鼠AR模型,18β-GA组大鼠灌胃给予18β-GA(23.4 mg/kg),模型组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期间每周末次给药后,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测定;随后麻醉大鼠取鼻黏膜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AQP5及MUC5AC的蛋白表达情况;同时测定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特异性IgE(sIgE)、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及鼻黏膜组织中AQP5及MUC5AC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AR模型建立成功,与AR模型组比较,18β-GA组大鼠的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4.63±1.02 vs 8.74±1.88,t =7.567,P <0.01);已损伤的黏膜上皮出现好转,腺体和扩张的腺管趋于正常,肥大的杯状细胞明显减少,黏膜固有层浸润的炎性细胞减少。与AR模型组比较,18β-GA组大鼠的血清IL-4、sIgE的含量显著降低[(5.63±1.08)ng/ml vs(6.98±1.24)ng/ml,(0.772±0.185)ng/ml vs(1.886±0.394)ng/ml,t =2.608、8.096,P <0.01],IFN-γ含量显著升高[(65.42±8.02)pg/mlvs(35.14±4.83)pg/ml,t =10.237,P <0.01];AQP5蛋白表达量升高(0.84±0.13 vs 0.57±0.03,t =9.234,P <0.01),而MUC5AC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1.46±0.34 vs 1.82±0.31,t =6.318,P <0.01)。结论 18β-GA可能通过改变AR小鼠体内的炎症因子的含量,同时升高鼻黏膜组织中AQP5的表达及降低MUC5AC表达的方式来达到治疗AR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TNF-α和IL-8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02例季节性或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血清TNF-α和IL-8浓度进行测定.并比较脱敏治疗前后浓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TNF-α和IL-8治疗前明显增加,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脱敏治疗后TNF-α和IL-8血清浓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TNF-α和IL-8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介素-18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8(IL 18)在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 (鼻炎组 )和 2 0例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血清中IL 18的含量。结果 :鼻炎组血清IL 18含量 [(4 2 4 .12± 6 0 .4 7)ng/L]高于对照组 [(2 10 .71± 5 7.37)n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变应性鼻炎伴哮喘者 [(5 91.19± 4 6 .5 4 )ng/L]高于不伴哮喘者 [(35 2 .5 2± 6 4 .2 5 )ng/L],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 18表达增高 ,在变应性炎症的持续存在和恶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补气固表制剂对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免疫抑制因子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干预作用。方法选豚鼠制作变应性鼻炎模型,不同浓度补气固表制剂干预后,RT-PCR方法检测鼻黏膜IL-10、TGF-β的含量变化。结果不同浓度中药干预后,显示变应性鼻炎IL-10、TGF-β含量下降(P0.01),补气固表制剂对IL-10、TGF-β的分泌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使含量恢复正常,较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但两组浓度的干预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证实补气固表制剂对变应性鼻炎IL-10、TGF-β有刺激作用,从而对改善炎症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对该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靶向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黏蛋白域蛋白-1(Tim-1)、Toll样受体4(TLR4)变化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接受的77例AR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血清TNF-α、Tim-1、TLR4水平检测,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患者血清TNF-α、Tim-1、TLR4水平与病情程度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R的危险因素。结果 相比对照组、研究组轻度与中度患者,重度患者血清TNF-α、Tim-1、TLR4水平及AR评分量表(SFAR)评分较高(P<0.05)。血清TNF-α、Tim-1、TLR4水平与SFAR评分呈正相关(P<0.05)。TNF-α、Tim-1、TLR4是影响AR病情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发展,AR患者机体内血清TNF-α、Tim-1、TLR4水平升高,血清TNF-α、Tim-1、TLR4变化与SFAR评分呈正相关性,同时TNF-α、Tim-1、TLR...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大鼠鼻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改变及时相特点和18β-甘草次酸对线粒体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将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甘草次酸组。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建立大鼠AR模型。建模成功后给药干预,并分别于给药2、4、6、10周比较各组电镜下鼻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改变。结果 AR模型组见线粒体数量增多、体嵴消失、肿胀、空泡化及自噬体存在,且在变应原持续作用下,模型组鼻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上述损害呈进行性加重。而甘草次酸干预组线粒体在增多的数量、体嵴减少、肿胀、空泡化及自噬体出现均较模型组好转,并随观察周期延长基本接近空白对照组。结论持续变应原刺激下的鼻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呈进行性损害,18β-甘草次酸可抑制鼻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AR)大鼠鼻黏膜AMCase mRNA表达,探讨其与AR的关系。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只,卵清白蛋白(OVA)隔日腹腔注射基础致敏2周,继之每日鼻腔局部激发1周,建立大鼠AR模型;对照组10只,生理盐水代替OVA进行实验。末次激发后根据鼻部症状累积评分评判AR造模是否成功,并取所有大鼠双侧鼻腔及中隔黏膜,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明确AR诊断。提取鼻黏膜RNA,应用反转录合成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AMCase mRNA在大鼠AR鼻黏膜中的表达。结果:RT-PCR检测AMCase mRNA表达,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R组AMCase mRNA表达同鼻部症状评分正相关(r=0.411,P<0.05)。结论:大鼠AR鼻黏膜AMCase mRNA表达量增多,提示AMCase表达上调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抑制该酶活性可以成为AR治疗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分析血管细胞黏附因子 1(vas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VCAM 1)与Eotaxin在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SD健康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致敏组和生理盐水(sodium chloride,SC) 组。以卵清蛋白致敏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鼻黏膜组织中VCAM 1、Eotaxin的表达。结果 OVA 致敏组可见鼻黏膜高度肿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SC组病理学未见异常表现;OVA 致敏组与SC组比较,VCAM 1和Eotaxin表达强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OVA 致敏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VCAM 1表达强度与Eotaxin呈正相关(r=0.886,P<0.01)。结论Eotaxin及VCAM 1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且二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敏宁对变应性鼻炎个体鼻黏膜细胞凋亡活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制作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以鼻敏宁进行干预,观察鼻黏膜不同组织层面细胞凋亡活性的变化及与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关系。结果 变应性鼻炎模型组动物各项指标均显示异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鼻敏宁干预后,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敏宁能有效调节变应性鼻炎个体鼻黏膜细胞凋亡活性,减轻炎症反应,保护鼻黏膜上皮。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HO在气道炎症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哮喘支气管炎症中抗炎和抗氧化的保护作用比较明显,由于同一气道,同一炎症的指导,HO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组织是否存在重塑,检测与组织重塑密切相关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抑制物1(TIMP-1)在AR患者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15例单纯性鼻中隔偏曲患者为对照组,16例鼻中隔偏曲伴轻度间歇性AR的患者为轻度AR组,12例鼻中隔偏曲伴重度持续性AR的患者为重度AR组。均取中鼻甲黏膜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并测定上皮损伤情况;AB-PAS法计数杯状细胞数,MT法测定细胞外基质沉积面积百分比,ELISA测定组织中TGF-β1、MMP-9及TIMP-1的表达。结果:①对照组无明显嗜酸粒细胞浸润,轻度、重度AR组嗜酸粒细胞浸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均P<0.05);②轻度AR组中仅上皮细胞损伤1级比对照组明显(P<0.05),重度AR组上皮损伤1、2、3级均比对照组明显(均P<0.05);③轻度、重度AR组杯状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0.05);④与对照组相比,轻度AR组胶原沉积面积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AR组胶原沉积面积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⑤TGF-β1、MMP-9及TIMP-1在轻度、重度AR组黏膜中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均P<0.05);重度AR组TGF-β1和TIMP-1的表达均比轻度AR组增高(均P<0.05)。结论:AR的鼻黏膜组织发生了重塑,表现为上皮细胞损伤、杯状细胞化生、细胞外基质沉积,重度AR患者的鼻黏膜重塑更强、更广泛,TGF-β1、MMP-9、TIMP-1积极参与了AR鼻黏膜组织的重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气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particle matter,PM10)在诱发大鼠变应性鼻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卵清蛋白(ovalb umin,OVA)给予大鼠腹腔注射予以基础致敏,致敏结束后3个实验组分别用单独OVA、PM10加OVA联合及单独PM10鼻腔滴入予以激发;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OVA致敏,生理盐水激发,方法同实验组.末次激发后24小时处死大鼠,取鼻黏膜行HE染色计数鼻黏膜中嗜酸细胞数:扫描电镜下比较各组之间鼻黏膜形态的改变.结果鼻黏膜嗜酸细胞计数,3个实验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为0.000),3个实验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M10加OVA组明显高于OVA组(P=0.000);扫描电镜检查结果显示3个实验组大鼠鼻黏膜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纤毛排列紊乱、倒伏、集结缠绕、分泌物附着,以PM10加OVA组改变最为明显.结论在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形成过程中,可吸入颗粒物与变应原共同作用可以加重鼻黏膜的损伤和变应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中不同阶段,变应性鼻炎实验动物模型鼻黏膜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健康SD大鼠18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C组),每组60只.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取鼻黏膜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GF-β1、FGF-2的表达情况.结果:A组TGF-β1、FGF-2表达均呈阴性.B、C组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且B组在避免变应原后表达有所F降,但末降至正常组水平(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黏膜TGF-β1、FGF-2的表达呈不同程度阳性,脱离变应原后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14.
核因子-κB及ICAM-1 mRNA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黏膜细胞中NF-κB的活化及其对ICAM-1 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选取AR患者32例(AR组),同时以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患者的中鼻甲黏膜NF-κB亚单位p50、p65的表达情况,用RT-PCR法检测2组患者的中鼻甲黏膜ICAM-1mRNA的表达量.结果:NF-κB在AR组表达为阳性或强阳性,其中NF-κB p50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和细胞核;NF-κB p65主要表达于细胞质,细胞核表达较少.对照组鼻黏膜组织中NF-κB有微弱的表达.2组NF-κB p50、NF-κB p65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T-PCR显示:对照组中ICAM-1 mRNA表达微弱,AR组ICAM-1 mRNA表达较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F-κB p50、NF-κB p65的表达强度与ICAM-1 mRNA的表达强度均存在相关性(r=0.899 5,P<0.01;r=0.7601,P<0.01).结论:NF-κB在AR形成、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过度活化的NF-κB启动ICAM-1 mRNA的转录,上调黏附分子的表达.ICAM-1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因子,与AR形成、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验证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并从鼻黏膜免疫微环境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70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R模型组、AR西药组、AR穴位假埋线组、AR穴位埋线组。造模方法采用改进后的卵蛋白注射及其鼻黏膜刺激法。除空白组外各组予以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末日在卵白蛋白激发后,观察30 min,观察大鼠AR症状,记录并比较各组大鼠鼻部症状评分,之后立即处死动物,采集大鼠鼻中隔黏膜,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鼻黏膜组织 TGF-β1、IL-17的表达情况。 结果 穴位埋线能明显缓解AR大鼠鼻部症状,如喷嚏、流涕、抓搔鼻部。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能降低鼻黏膜中TGF-β1、IL-17 含量。穴位假埋线也能降低AR大鼠鼻黏膜中TGF-β1含量。 结论 穴位埋线可降低AR大鼠鼻黏膜中TGF-β1、IL-17 含量,从而调节AR大鼠鼻黏膜免疫微环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 (AR)大鼠鼻黏膜凋亡相关基因Bcl 2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 ,以进一步了解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 2 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10只。实验组以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 ,继之鼻局部激发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取实验组与对照组动物鼻呼吸区黏膜 ,行Bcl 2mRNA原位杂交染色、Bcl 2与Bax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并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以资对比。结果 :实验组Bcl 2mRNA与Bcl 2蛋白主要表达于鼻黏膜腺体细胞 ,其次是上皮层 ,鼻分泌物中可见大量呈强阳性反应的嗜酸性粒细胞 ,Bcl 2mRNA与Bcl 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Bax蛋白与Bcl 2蛋白表达部位一致 ,两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凋亡调控基因Bcl 2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 ,是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增多及鼻黏膜上皮破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大鼠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健康SD大鼠3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用卵清蛋白行腹腔注射基础致敏,继之鼻局部激发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卵清蛋白。采用RT-PCR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鼻黏膜中BDNF 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鼻黏膜中BDNF/β-actin(内参照)为0.49±0.07,对照组大鼠鼻黏膜中BDNF/β-actin(内参照)为0.28±0.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NF在大鼠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IL-3mRNA的活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白细胞介素-3(IL-3)mRNA的表达,探讨脾气虚与变应性鼻炎的病理相关性.方法 以卵清蛋白法和卵清蛋白加饮食不节法分别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AR组)和脾气虚变应性鼻炎模型(脾气虚AR组),分别取鼻黏膜组织,RT-PCR检测IL-3 mRNA表达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AR组鼻黏膜IL-3 mRNA表达水平11.85±0.8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6.85±0.49(P<0.01);脾气虚AR组鼻黏膜IL-3 mRNA表达水平14.21±2.10,显著高于AR组(P<0.01).结论 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IL-3 mRNA的表达增加, 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者IL-3 mRNA表达活性进一步升高,IL-3活性表达水平可能是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病情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白细胞型12-酯氧合酶(leukocytetype 12-lipoxygenase,L-12-LO)在变应性鼻炎(AR)大鼠鼻黏膜中的表达.方法 在健康SD大鼠腹腔注射卵清蛋白和AI(OH)3混合液,然后鼻腔滴人5%卵清蛋白液,建立AR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L-12-LO在AR鼻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吸人性糖皮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 选健康SD大鼠180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60只)和实验组(120只).首先对实验组大鼠予以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进行基础致敏、致敏加强、局部激发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然后再将实验组动物完全随机分为B、C二组,每组60只.B组继续予以等浓度OVA双侧鼻腔滴鼻,每周2次;C组在予以等浓度OVA双侧鼻腔滴鼻每周2次的同时,每天予以丙酸氟替卡松每侧鼻腔50μl/,次,喷鼻1次,A组则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进行腹腔注射及滴鼻.分别于治疗后第1、2、4、8、12、及16周末从各组中随机挑选10只进行处死,其中1只行鼻黏膜微血管铸型,其余9只立即取鼻黏膜送病理检查,以观察鼻黏膜形态学改变、微血管铸型情况.结果 大鼠接受变应原激发后,鼻黏膜出现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化生,部分细胞剥脱,固有层腺体增生肥大、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及血管增多;电镜下见上皮层纤毛不同程度脱落,排列欠整齐,基底膜板层网状结构增厚,胶原沉积及纤维增生,微血管密度增加,血管迂曲,粗细不一,并交织成网状.B组由于持续变应原接触,鼻黏膜病变进一步加重;C组吸入糖皮质激素后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但鼻黏膜仍有纤毛脱落,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化生,腺体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基底膜增厚,胶原沉积及纤维增生,微血管密度增加.结论 变应性鼻炎可导致鼻黏膜发生病理改变,接触时间越长,病变越明显.糖皮质激素可较好地控制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鼻黏膜的病理改变,但对已经发生不可逆性改变的黏膜结构无逆转或明显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