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哨淋巴结探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SLN)的检测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用术中在肿瘤周围注射亚甲蓝的方法对2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SLN的临床研究,术中取蓝染淋巴结及颈清淋巴结做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检查,并将两者进行对照,观察SLN转移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结果:25例患者中22例成功地显示了SLN,成功率为88%,显示的SLN中有19例病理阳性,其中13例颈淋巴结清扫术证实有非SLN的颈淋巴结转移,5例未发现有非SLN的其他淋巴结转移,1例因自身因素未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结论:SLN检测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范围的合理选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9月收治的160例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functional node dissection,FND)患者,按VI区阳性淋巴结数由少到多分为4组:组1(对照组),54例患者,淋巴结数0个;组2,52例患者,淋巴结数1~2个;组3,28例患者,淋巴结数3~4个;组4,26例患者,淋巴结数≥5个。应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比较各组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与II~IV区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原发灶侵及范围和VI区阳性淋巴结数均与II~IV区淋巴结转移有关(χ2=8.025,P〈0.05;χ2=17.234,P〈0.05)。诸因素与V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无关(P均〉0.05)。另随VI区阳性淋巴结数增加,II~IV区淋巴结转移相对危险度依次增加,肿物范围侵出腺叶时患者II~IV区淋巴结转移是腺内II~IV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2.48倍。结论 PTC原发灶侵及范围及VI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对II~IV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并随VI区阳性淋巴结数增加,II~IV区淋巴结转移相对危险度依次增加。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可为临床合理选择颈部淋巴结清扫范围、选择更适宜的术式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进一步认识Ⅵ区淋巴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转移中的地位及PTC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点,为PTC的颈部淋巴结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97例病变局限于一侧腺叶的PTC患者的临床资料:72例术前检查为cNO,25例为cN+;32例原发灶长径≤1 cm,65例原发灶长径>1 cm.术中常规取Ⅲ、Ⅳ区淋巴结做冰冻病理检查,根据淋巴结病理结果、肿瘤原发灶大小及位置决定颈部淋巴结的清扫范围.Ⅲ、Ⅳ区淋巴转移患者行包括Ⅵ区的改良性颈清扫;伴有肿瘤包膜外侵患者行双侧Ⅵ区清扫;原发灶长径≤1 cm行患侧Ⅵ区清扫;原发灶长径>1 cm行双侧Ⅵ区清扫.结果 97例患者行Ⅵ区清扫122侧,45.1%(55/122)发生淋巴转移.72例cN0患者45.8%(33/72)发生Ⅵ区淋巴转移,25例cN+患者76.0%(19/25)发生Ⅵ区淋巴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90,P=0.009).10例原发灶包膜外侵患者的淋巴转移发生率为65.0%(13/20),87例无包膜外侵患者的淋巴转移发生率为41.2%(4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33,P=0.047).32例原发灶长径≤1 cm的患者行患侧Ⅵ区清扫,43.8%(14/32)发生淋巴转移,65例原发灶长径>1 cm患者行双侧Ⅵ区清扫,69.2%(45/65)有患侧Ⅵ区转移,23.1%(15/65)有双侧Ⅵ区转移,两组间同侧Ⅵ区转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3,P=0.016).结论 Ⅵ区为FTC较早发生淋巴转移的区域,伴有原发灶包膜外侵犯者易发生Ⅵ区淋巴转移.原发灶长径≤1 cm的患者可发生同侧Ⅵ区转移;原发灶长径>1 cm者可发生双侧Ⅵ区转移.PTC颈淋巴转移可单独或同时发生在Ⅵ区或侧颈区的任何一个区域.术中应常规做Ⅲ、Ⅳ区淋巴结冰冻病理检查,淋巴结阳性者行包括Ⅵ区的改良性颈清扫.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NO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NO( clinical NO,cN0)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外科处理方式.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5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术前采用核素法和染料法定位前哨淋巴结,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与术后颈清扫标本常规病理进行对照.记录51例患者53侧颈部淋巴结清扫转移淋巴结的数量及在Ⅱ、Ⅲ、Ⅳ、Ⅴ、Ⅵ区的分布情况.研究患者年龄、肿瘤多中心病灶、被膜外侵、肿瘤大小、中央区淋巴转移数目与颈侧区淋巴转移的关系,影响颈侧区淋巴转移率单因素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77.4% (41/53),颈侧隐匿性转移率58.5%(31/53),中央区淋巴转移≥3枚是颈侧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NO 12侧,pN+41侧,17侧仅有1个分区转移,占pN+的41.5%( 17/41);2个或2个以上分区转移24侧,占pN+的58.5%( 24/41).转移淋巴结分布以Ⅵ区最常见,为62.3%(33/53),其次为Ⅲ区52.8%(28/53),Ⅳ区30.2%(16/53),Ⅱ区18.9%(10/53),Ⅴ区0% (0/53).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以多区转移为主,Ⅵ、Ⅲ、Ⅳ、Ⅱ区常见.中央区淋巴转移≥3枚较易出现颈侧淋巴转移,对cNO患者选择性清扫Ⅱ、Ⅲ、Ⅳ、Ⅵ区能清除大部分存在的颈部隐匿性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转移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上很少能发现明显的甲状腺转移癌,但尸检却证实其发病率较高,该病的临床资料少且散在。为了加深对其认识,本文就其发病情况,诊断、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赏金标  孙文勇 《耳鼻咽喉》2000,7(4):223-225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CD44v6与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对50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存档标本进行CDv6表达测定。结果: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组26例CD44v6阳性表达率为76.9%(20/26),颈淋巴结转移阴性组24例中阳性率为50.0%(12/24),二者比较P〈0.05;CD44v6表达阳性率与病人临床T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cNO)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Ⅵ区)淋巴转移规律及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初治的cNO甲状腺乳头状癌并行中央区淋巴清扫的108例患者临床资料.研究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多中心病灶、被膜外侵、肿瘤大小、部位与中央区淋巴转移的关系.影响中央区淋巴转移率单因素差异比较采用 x2检验,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颈侧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结果 cNO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转移率为59.2%(64/108),年龄小于45岁、甲状腺被膜受侵、肿瘤直径>3 cm是中央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5.514、5.610和3.122,P值均<0.05).本组中央区淋巴清扫喉返神经暂时性麻痹发生率为1.8%(2/108).术后暂时性低钙发生率为4.6%(5/108),永久性低钙发生率为0.9%(1/108).中位随访时间53个月,6例患者颈侧复发转移,2例局部复发,其中1例患者局部复发后死亡.5年颈侧复发率、生存率分别为4.8%、99.1%.结论 cNO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转移率高,中央区淋巴清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建议对cNO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中央区淋巴清扫.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4月~2019年12月同一诊疗组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331例。其中男性91例,女性240例,年龄范围18~68岁,平均年龄为41.6岁。入组病例中行单侧腺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255例,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76例。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肿瘤直径是否≥5 mm、肿瘤是否位于甲状腺峡部,是否为双侧甲状腺腺叶病变、肿瘤是否侵犯甲状腺被膜是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肿瘤最大直径≥5 mm、肿瘤位于甲状腺峡部、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是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最大直径≥5 mm、肿瘤位于甲状腺峡部、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Ⅱ区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13例术前Ⅱ区淋巴结临床阴性,颈侧其他区阳性的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淋巴清扫标本经病理证实颈侧区(Ⅱ~Ⅴ)有淋巴转移。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率79.3%( 169/213),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3.6%( 178/213)、75.1% (160/213)、13.1% (28/213),Ⅱ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为16.0%(34/21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颈侧区Ⅲ、Ⅳ区淋巴结同时阳性或者术前Ⅲ区淋巴结阳性,与Ⅱ区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密切相关(x2值分别为11.120和5.614,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颈侧区Ⅲ、Ⅳ区淋巴结同时阳性是隐匿性Ⅱ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3,OR =3.846)。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前未发现Ⅱ区和Ⅲ区淋巴结阳性时,可以考虑暂时不进行预防性Ⅱ区颈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亦称桥本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自Lindasay首先提出桥本病与甲状腺癌(TC)共存的现象后,逐渐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目前在临床和病理上均已证明桥本病可同时并发甲状腺恶性肿瘤,且以甲状腺乳头状癌多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血液标本进行肿瘤相关基因的高通量捕获测序,寻找转移与非转移患者的基因差异。方法 利用高通量测序检测5对甲状腺癌高危组(淋巴结转移数>10个)和低危组(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体系细胞突变,以及6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血液标本中胚系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5对肿瘤组织突变检测显示,BRAFV600E突变为80%,高危组和低危组间无明显基因突变差异。60例血液标本中,非转移组24例,转移组36例,共检测到75个胚系基因突变,主要涉及DNA损伤修复相关通路。其中部分基因突变仅在转移组中出现。结论 甲状腺癌患者中存在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胚系突变,可能在肿瘤的发生以及转移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建立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评分系统。方法 收集甘肃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279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筛选CLNM的独立风险因素并以此构建预测CLNM的“10分制”评分系统,ROC曲线分析其预测 效能。结果 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多灶、包膜侵犯和BRAFV600E突变与cN0 PTMC患者CLNM相关;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多灶及包膜侵犯是CLNM的独立风险因素。评分系统预测CLN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0(95%CI: 0.568-0.932),最佳诊断界值为4分时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1.4%、76.5%和74.2%。结论 所构建的评分系统对PTMC颈部CLNM预测价值较好,评分>4分时应考虑CLNM,建议行中央区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彩超结合增强CT分区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收集术前行颈部彩超同时行颈部、纵隔薄层增强CT检查的115例(141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分为彩超组、CT组及彩超结合CT组分析比较三组在评估不同区域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结果:评估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彩超、CT及彩超结合CT三组的准确率分别是61.0%,48.9%,62.4%;评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彩超、CT及彩超结合CT三组的准确率分别是87.9%,78.7%,85.8%。彩超在颈中央区(P〈0.05)及颈侧区(P〈0.05)评估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均高于CT。彩超结合CT检查在颈中央区的准确率高于CT(P〈0.05),而在颈侧区的准确率与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无论在颈中央区(P〉0.05)或在颈侧区(P〉0.05),彩超与两者联合检查的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前CT考虑6例纵隔转移及1例咽旁间隙转移,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淋巴结转移。纵隔增强CT扫描发现5例患者肺部转移。结论:彩超结合CT或单一彩超评估颈中央区及颈侧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要高于CT。CT可以评估纵隔等彩超探及不到的区域淋巴结转移,同时对肺部转移进行评估。彩超结合增强CT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的评估,较单一检查更加精确、全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Ret原癌基因(Retproto-oncogene)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表达状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资料,与同期收治的31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相比较。对常规HE染色证实上述病变的石蜡包埋组织行Re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9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45例(48.4%)Ret基因阳性表达,31例甲状腺良性病变中,8例(25.8%)阳性表达。Ret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良性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存在统计学差异。Ret基因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局部侵犯及颈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Ret基因表达状态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可能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展及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颈部小切口颈清扫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间采用内镜辅助下小切口颈清扫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8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龄28 ~56岁.术前超声明确提示甲状腺肿瘤为恶性.所有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内镜辅助下甲状腺切除和颈清扫术,其中Ⅱ~Ⅳ、Ⅵ区清扫6例,Ⅱ~Ⅵ区清扫12例.过程与常规手术相同.结果 本组患者切口长度均为5 cm,术后病理示T1 5例,T25例,T36例,T42例.N0 5例,N1a0例,N1b 13例.本组内镜辅助手术时间为2.5~5.0h,平均3.6h.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平均术后伤口引流量为168 ml,平均术后拔出引流管时间为4.6d,平均清扫颈部淋巴结33.1枚.所有患者经过2~3年随访未出现甲状腺局部和颈部淋巴结复发.结论 颈部小切口在内镜辅助下完成侧颈部淋巴结Ⅱ~Ⅵ区清扫术安全、可靠,手术清扫彻底,术后美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OX-2和VEGF-C的表达情况,并进行颈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OX-2和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0%(28/40)和75.0%(30/40),其中颈淋巴结转移组COX-2和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8%(21/26)和84.6%(22/26),无颈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50.0%(7/14)和57.1%(8/14),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OX-2和VEGF-C之间表达呈正相关(r=0.378,P<0.05).结论:COX-2和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关系密切,两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中发挥作用且可能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患者,男,71岁,主因"渐进性声音嘶哑7个月"就诊.患者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无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不适,但自觉声音嘶哑逐渐加重,偶有饮水呛咳.电子喉镜检查示:右侧声带固定,杓状软骨前倾,闭合裂隙,右侧声带麻痹(图1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2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363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多灶性、腺外侵犯(ETE)、肿瘤侧别、颈淋巴结转移、BRAFV600E突变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及超声特征与中央区淋巴结(CLN)转移的危险因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帮助.方法:经手术病理确定为PTMC,并预防性清扫CLN的患者185例,根据淋巴结是否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分析其肿块大小、形态、回声、纵横比、边缘、是否突出包膜、结节的位置、有无钙化及钙化类型的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2009~2015年537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多发灶、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突破包膜和肿瘤直径.结果537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率30.9%(166/537),其中单纯VI区转移率24.95%(134/537),VI区+颈侧转移率5.21%(28/537),单纯颈侧率0.74%(4/537).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淋巴结转移与男性、年龄<45岁、突破包膜与肿瘤直径>1 cm有关(P<0.05).术后17例患者暂时声嘶,1例失访,1例随访1.5年未完全恢复正常.术后61例患者暂时低钙,2例失访,2例分别随访1.5和4年,仍需补钙.结论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男性、年龄<45岁、突破包膜、肿瘤直径>1 cm是颈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建议个体化治疗,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