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联合药物治疗对盆底重建术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行盆底重建术患者147例,分为电刺激组(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药物组(药物)和联合组(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药物)。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盆底肌力、盆底肌电活动、尿动力学指标及生活质量,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电刺激组和药物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盆底肌力均有改善,盆底肌电值、腹压漏尿点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均升高,最大尿流率降低;且联合组以上变化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与电刺激组、药物组比较,联合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更明显(P<0.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联合药物治疗可促进盆底重建术后盆底功能的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电刺激强度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对高龄产后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129例高龄产后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组,对照组64例予常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观察组65例予增强电刺激强度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对比训练效果。结果 观察组Ⅰ类、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前、后静息平均肌电值,快、慢肌平均肌电值和阴道动态压力均较对照组高,POP-Q各点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FS-FI评分较对照组高,SUI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增强电刺激强度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可通过改善高龄产后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功能,减轻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提高性生活质量及降低SUI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2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盆底功能指标[阴道收缩压(VSP)、阴道静息压(VRP)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VCT)]水平和尿动力学指标[功能尿道长度(FUL)、最大膀胱容量(MCC)及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34/36),高于对照组的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SP、VRP均高于治疗前,VCT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SP、VRP高于对照组,VCT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UL、MCC及Pdet-Qmax值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盆底功能,改善尿动力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用盆底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的方法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26例自然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4组,3组为干预组,1组为对照组,干预组分别给予凯格尔(Kegel)训练(A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B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阴道康复器(C组)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产后健康教育.结果:干预组盆底肌力的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特别是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阴道康复器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优于其它干预组.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阴道康复器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疗效好,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阴道哑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术后患者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给予阴道哑铃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时盆底肌肉肌力情况、盆底肌力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变化.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有32.50%、65.00%的患者为≥3级肌力,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有37.50%、85.00%的患者为≥3级肌力,2组盆底肌肉治疗后≥3级肌力所占比例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3级肌力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盆底肌肉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分别为(33.21±6.44)cmH2O、(33.00±9.45)cmH2O,治疗后分别为(38.45±9.40)cmH2O、(44.35±10.11)cmH2O,观察组治疗前分别为(34.17±6.32)cmH2O、(33.31±9.56) cmH2O,治疗后分别为(44.50±10.11)cmH2O、(54.76±11.45)cmH2O,2组盆底肌肉静息压、盆底收缩压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肌力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 阴道哑铃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明显促进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将134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64)和研究组(n=70)。对照组接受盆底肌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肌纤维疲劳度、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和盆底功能改善率。结果:治疗前,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Ⅲ级者占比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尿失禁改善率和子宫脱垂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可提高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尿失禁改善率、子宫脱垂改善率和Ⅰ类肌纤维肌力≥Ⅲ级者占比,以及降低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的效果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采取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凯格尔(Kegel)训练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莆田涵江医院收治的94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Kegel训练,观察组在Kegel训练基础上采取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两组均持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国际最新女性性功能评价表(FSF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FSF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盆底肌力、尿失禁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改善总有效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82.98%(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经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Kegel训练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盆底肌力,促进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阴道Er:YAG激光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选取女性SUI患者100例,按治疗方式均分为联合组(阴道Er:YAG激光+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和对照组(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ICIQ-SF)、1 h尿垫试验、Q棉签检测、超声测量残余尿量、盆底肌力检测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ICIQ-SF评分、1 h尿垫试验、Q棉签检测、超声测量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Ⅱ类肌纤维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阴道Er:YAG激光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女性SUI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王洁 《黑龙江医学》2021,45(10):1022-1023
目的:探析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案治疗下联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护理模式对于盆底肌功能改善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间收治存在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初产妇60例为分析对象,应用盲目随机表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并分别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联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功能改善程度.结果: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治疗后6个月盆底肌力均有改善,在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评价所得数据均有显著优越性(P<0.05);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治疗后6个月性生活质量均有改善,在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性生活质量评价所得数据均有显著优越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程后病情改善评估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产后发生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初产妇在积极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护理干预,对病情改善可产生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念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改善产后盆底功能的效果。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门诊产妇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取正念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1周、3个月,比较2组盆底表面肌功能评分、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情况。结果:干预后1周、3个月,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评分和肌耐力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1),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改善(P<0.05和P<0.01),阴道脱垂和尿失禁情况亦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P<0.05),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念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可明显改善产后盆底生理功能、缓解盆底功能障碍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进行肌电检测评估,分析产后妇女的盆底肌电生理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1 月-2015 年12 月进行产后42 d 健康检查的3 600 例产妇的盆底健康档案和盆底 肌电检测结果。结果 3 600 例产妇盆底肌电检测异常3 086 例,发生率85.72%。高龄产妇、巨大胎儿、经产 妇及阴道分娩后的产妇其盆底肌电异常的发生率更高。结论 产后盆底肌电改变与产妇年龄、胎儿大小、孕 产次及分娩方式等有关,必须重视高危产妇产后的盆底功能保健与康复。产后主动进行盆底肌的自我锻炼有 利于盆底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结合盆底肌肉锻炼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PFD病人124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联合组与单纯训练组,各62例,联合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结合盆腔肌肉锻炼治疗,单纯训练组仅应用盆腔肌肉康复锻炼治疗,疗程为4周.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治疗后病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训练组 (P<0.01).治疗前2组病人盆底肌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组病人盆底肌电位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且联合组病人盆底肌电位升高程度显著高于单纯训练组 (P<0.01).治疗后联合组病人的躯体强迫、人际关系、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评分均较单纯训练组显著降低 (P<0.01).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结合盆腔肌肉锻炼治疗PFD能有效改善病人的预后及盆底电生理特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自创的保留子宫的全盆底悬吊术在治疗多区域、复杂型的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6例有不同缺陷的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进行全盆底悬吊术,应用聚丙烯网片对子宫主韧带、骶韧带、阴道前后壁、膀胱宫颈韧带进行全盆底悬吊,并根据国际尿控协会制定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价手术效果。合并有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同时进行改良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结果全盆底悬吊术的手术时间平均为95min,出血量平均为150mL,根据POP-Q分度法,36例患者的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等症状全部得到纠正,术后无院内感染发生。未观察到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5d出院。术后随访平均9个月,患者的盆底结构基本正常,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该全盆底悬吊术是一种能治疗多区域、复杂型盆腔器官脱垂的微创手术。在保留子宫的同时能完成全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全部或部分重建。短期疗效稳定,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对女性盆底功能性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女性复杂盆底功能性疾病盆底形态学特征,评价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膀胱尿道造影 腹膜腔造影 阴道造影 排粪造影)检查30例有典型临床症状的女性复杂盆底功能性疾病患者,观测盆底异常形态学特征(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病变).结果女性复杂盆底功能性疾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具有4种症状的患者最多,几种盆底病变并存,其中以5种复合病变的患者最多,而只有1~2种病变的患者少见,形态学特征与临床表现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女性复杂盆底功能性疾病表现为多个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病变,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有助于更准确、全面地评价复杂盆底功能性疾病,为指导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女性正常盆底与盆底脱垂性疾病MRI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用力排便时正常妇女与盆底脱垂性疾病患者盆腔器官位置和盆底形态变化特征.方法选择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盆底脱垂性疾病患者(试验组)各60例进行盆腔动态MRI,采用梯度回波二维FLASH T1加权快速扫描序列采集屏气期间静息和用力排便时盆腔横断、冠状和矢状面影像,观测盆腔器官的位置和盆底形态,比较盆腔在用力排便时对照组与试验组盆腔器官位置变化.结果用力排便时试验组盆腔器官位置和盆底形态变化显著,与对照组比较膀胱颈下降(P<0.01)、子宫颈下降(P<0.01)、肛直肠连接下降(P<0.01)和盆膈裂孔膨胀(P<0.01).试验组检出膀胱膨出29例、子宫颈脱垂36例、盆底疝27例、直肠前突11例和会阴下降综合征39例.对照组仅发现4例肛直肠连接过度下降和3例轻度膀胱膨出.结论盆腔动态MRI可用于准确评价用力排便时盆腔器官位置和盆底形态变化,盆底脱垂性疾病患者常发生多个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探索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定期产检并分娩首诊孕周为16+1 ~ 30周单胎初孕妇360例,随机分为两组,锻炼组予盆底肌肉锻炼指导,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孕期健康指导。两组在首诊时、首诊后8周以及产后6周进行一般问卷、POP-Q分度、盆底压力探头检测。 【结果】 最后有效病例为329例,其中锻炼组(166例)盆底肌肉锻炼8周后盆底肌肉张力[VRP、VSP分别为(53 ± 14) 、(96 ± 25) cmH2O]高于对照组(46 ± 12)、(89 ± 27) cmH2O (P < 0.05)]。锻炼组第二产程为(60 ± 2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6 ± 17)min,P < 0.05。产后6周随访,锻炼组POP-Q分度0度所占比例为68.07%(113/166),对照组为50.31%(82/163),两组比较 P = 0.001。【结论】 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能提高盆底肌肉张力,降低产后POP的发生率,缩短第二产程。  相似文献   

17.
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治疗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应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与传统阴式全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在老年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2月间的92例老年盆底功能障碍患者,70例(全盆底重建组)采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其中合并压力性尿失禁12例,4例同时行经闭孔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手术(TVT-O);22例(对照组)应用传统阴式全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合并压力性尿失禁3例。结果术后3~18个月门诊复查,全盆底重建组未见术后复发,盆腔器官脱垂(POP)评分法测定均为0度,治愈率达100%;对照组术后复发7例,复发病例均为阴道前壁膨出,其中5例术后POP评分Ⅱ度,2例POP评分Ⅲ度,即阴道穹隆完全膨出,治愈率68%;对于同时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重建组中,通过应用TVT-O或前路补片提升的办法,尿失禁均治愈,对照组中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症状加重。结论应用替代材料的全盆底重建术在治疗老年盆底功能障碍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留子宫的盆底悬吊术治疗盆底障碍性疾病(PF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108例PFD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行保留子宫的盆底悬吊术19例;B组行阴式子宫切除(TVH)+盆底悬吊术26例;两组中合并压力性尿失禁者同时实施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C组行传统TVH+阴道前后壁修补术63例。比较3组术中情况及术后疗效。结果:A组术中出血少、胃肠功能恢复快、手术时间、保留导尿时间、住院时间短,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108例患者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脱垂等症状基本改善。A、B、C组复发率分别为5.26%、3.85%、14.29%。结论: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治疗PFD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疗效好,其复发率低,近期疗效稳定,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采用自裁Gynemesh聚丙烯非标准定形网片行手术重建盆底功能的小样本中期疗效。方法对8例患有不同腔室Ⅲ期以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采用自裁Gynemesh聚丙烯非标准定形网片试行阴道前壁和(或)后壁修补术,有尿失禁者同时行尿道中段悬吊带术,术后进行1~4年的中期随访。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肿发生,无尿道、膀胱及直肠损伤。手术平均时间95.7min(55~160min),术中平均出血125.7ml(20~700ml)。术后恢复良好,平均术后住院时间5.9d(5~7d)。平均随访32.3个月(12~45个月),1例出现术后尿潴留,1例发生术后轻微感染征,无侵蚀、复发。结论自裁Gynemesh聚丙烯非标准定形网片应用于盆底重建,方法简单,手术时间较短,安全有效,经济、节约资源,可供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锻炼结合神经肌肉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初产妇神经肌电生理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3)、松弛素(RLX)、层粘连蛋白(L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125例盆底功能障碍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63)和对照组(n=62),对照组采用盆底肌锻炼干预,观察组采用盆底肌锻炼结合神经肌肉刺激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神经肌电生理指标,TGF-β3、RLX、LN表达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神经肌电生理指标总肌电值、Ⅰ类及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TGF-β3、RLX及LN水平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17%低于对照组12.90%(P<0.05)。结论盆底肌肉锻炼结合神经肌肉刺激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初产妇患者中通过改善患者神经肌电生理指标,降低TGF-β3、RLX及LN水平,从而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