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正常青年豚鼠为对照,观察老年豚鼠前庭神经的超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2.
3.
急性前庭病     
急性前庭病的特点是:急性或亚急性出现眩晕或平衡障碍,可以由于前庭外周各部或中枢前庭结构的功能低下或各种原因的刺激引起。本文着重于对前庭急性外周病变,如BPPV、前庭神经元炎、上半规管裂隙综合征及前庭阵发症;前庭中枢急性病变如前庭性偏头痛及一些新近认识的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组胺作为中枢神经递质参与前庭功能的调控。本文就中枢组胺能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组胺与前庭功能、组胺与前庭代偿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观察前庭自旋转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在单侧前庭功能低下(unilateral vestibular hypo function,UVH)患者前庭康复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内耳前庭损伤后,在静止和角加速度刺激状态下双侧前庭神经核C—FOS阳性表达的改变,初步探讨前庭代偿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5组(12只,组):(1)无手术组;(2)单耳前庭神经切断手术组;(3)单耳前庭神经切断手术对照组;(4)双耳前庭神经切断手术组;(5)双耳前庭神经切断手术对照组,每组一半动物给予角加速度刺激。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C—FOS在前庭神经核、舌下神经前置核的神经元表达的改变。结果在静止状态下,正常鼠和手术对照组鼠的双侧前庭神经核、舌下神经前置核无C—FOS阳性神经元;给予旋转刺激后,双侧前庭神经核、舌下神经前置核皆有C—FOS阳性神经元。单耳手术组术后24小时.同侧前庭神经内核、对侧舌下神经前置核有C—FOS阳性神经元,旋转刺激后双侧前庭神经核、舌下神经前置核皆有C—FOS阳性神经元。双耳手术组24小时,在静止状态和角加速度刺激状态下,双侧前庭神经核、舌下神经前置核皆无C—FOS阳性神经元。结论一侧前庭损伤后,同侧前庭神经内核、对侧舌下神经前置核C—FOS阳性神经元在前庭代偿早期可能起启动突触联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MP)在慢性头晕患者和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患者中的表现,明确VEMP异常和病变侧别及受累结构的关系。方法:在本观察性研究中,我们对66例受试者进行了VEMP检查(短纯音刺激,强度100dB nHL,频率1 000Hz,带通滤波10~1 500Hz,刺激率4.3Hz)。根据临床表现和冷热试验,其中33例患者被诊断为单侧前庭功能低下,另外33例受试者为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分析p13-n23的振幅、不对称率、潜伏期、耳间差异和阈值。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Shapiro-Wilks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3.63%的慢性前庭功能低下的患者存在VEMP异常,其中13例患者VEMP异常出现在前庭功能低下侧,3例患者出现在病变对侧。5例患者双侧VEMP异常。结论:冷热试验诊断为单侧慢性前庭功能低下的患者中,63.63%存在不同程度的VEMP的改变。54.54%的患者VEMP异常出现在前庭功能低下侧,24.24%的患者的VEMP异常出现在病变对侧。VEMP能够增强对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患者的功能评价。  相似文献   

10.
十年来,我国对前庭系统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对前庭疾病的计算机图像技术,遗传学,神经递质,检查,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报告使用我们研究的W-1型前庭脊髓反射功能检测系统检测120例眩晕患者的前庭脊髓反射功能,并与同时检测的前庭功能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是:前庭功能正常52例、单侧低下42例、双侧低下26例的重心移动图形异常,分别为18.3%、41.7%和38.5%;重心轨迹长度与外周面积异常分别为30.8%、66.7%和61.5%。前庭功能正常与异常者的前庭脊髓反射功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本系统测试具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为研究旋转刺激诱发的中、长潜伏期电位的反应特征及起源,以自行研制的脉冲角加速度刺激装置记录豚鼠中、长潜伏期诱发反应。脉冲角加速度上升时间3.5ms,角加速度在0~10000°/s2之间可调。中潜伏期反应由发生于刺激开始后9~24ms的三相波构成,最大振幅均值为28μV。长潜伏期反应是由发生于刺激后32~130ms的三相波构成,此三相波前有中潜伏期反应成分。不同个体及同一个体不同时间测试反应非常稳定,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一系列的对照实验证实,中潜伏期反应的末梢来源为内耳的前庭器官,是脉冲角加速度刺激引起的前庭诱发电位,长潜伏期反应的起源部位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通过前庭代偿的动物模型,了解在前庭病变的情况下,前庭传出性和传入性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方法 动物模型:A组(16只)为正常大鼠。B组(15只)左侧前庭损毁术后7d。C组(7只)术后3个月。D组(7只)前庭代偿后。检测两侧头长肌静息状态的肌电图。检测传出性前庭神经系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组化。检测传出性前庭神经系统胆硷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AChT)免疫组化。检测传入性前庭神经系统Na-K-ATP酶活性。结果 损伤同侧肌群肌电活动减弱、对侧肌群增强,前庭代偿期恢复对称性。急性期传出性前庭神经系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细胞双侧性增多,活性增高。传出性前庭神经系统损伤同侧AChT阳性反应细胞减少,两侧反应程度增加。前庭代偿期对侧反应程度显著增加。急性期同侧Na-K-ATP酶mRNA表达水平低,对侧前庭信号增强,在前庭代偿期,同侧Na-K-ATP酶mRNA表达水平增强,与对侧一致或略强。结论 传出性前庭神经系统可能抑制对侧前庭传入信息,调整同侧前庭中枢兴奋性,在前庭代偿的复杂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双侧前庭病病因与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双侧前庭病的病因,并对双侧前庭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进行讨论。方法 本组101例患者均为双侧前庭功能低下,对患者现病史、既往史、眼震电图记录、相关的耳科学和听力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01例患者中,氨基甙类前庭耳毒33例,占32.6%;双侧梅尼埃病18例,占17.8%;迷路震荡1例,占1.0%;耳硬化症4例,占4.0%;双侧前庭病4例,占4.0%;中枢性前庭病15例,占14.9%;原因不明26例,占25.7%。结论 双侧前庭病诊断要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前庭功能检查,尽可能找出病因并对因治疗。如果损害已经产生,治疗应该避免应用前庭抑制剂和耳毒性药物,并行前庭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8.
前庭神经切断术后的前庭代偿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前庭神经切断术后的前庭代偿过程。方法对1998-2005年10例前庭神经切断术后患者.观察自发性眼震和平衡失调的持续时间,并对4例术前、后眼震电图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患者术后均出现快相向健侧的水平性眼震,持续4~7天消失,平衡失调恢复时间为一月至一年不等,年龄越大持续时间越长。4例进行眼震电图检查的患者,3例前庭功能均丧失,1例热水试验出现反向眼震。结论前庭代偿是前庭神经切断术后患者康复的必然过程,前庭康复训练可缩短前庭代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前庭觉、视觉和本体觉对平衡的协调控制能力,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在临床上多应用于头晕/眩晕、走路不稳等前庭疾病的治疗。本文基于近20年来有关的11项随机对照研究,综述近年来多项新型前庭康复技术,以期能为临床前庭康复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评估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VM)患者的前庭功能,探寻该疾病的前庭功能特点。方法对37例确诊为前庭性偏头痛的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冷热试验(caloric test)、摇头试验(head-shaking nystagmus,HNS)、速度阶梯试验及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cVEMP)检查,对两组冷热试验、摇头试验及速度阶梯试验的异常结果进行分析,对100dB的短音刺激情况下cVEMP不对称性进行分析。结果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水平半规管功能的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VM患者中,有11例(29.7%)出现冷热试验异常,14例(37.8%)出现摇头试验异常,7例(18.9%)出现速度阶梯试验异常。30例健康志愿者中,有2例(6.7%)出现冷热试验异常,1例(3.3%)出现摇头试验异常,无患者出现速度阶梯试验异常。总体而言,28例(76%)VM患者至少在一个水平半规管功能试验中出现异常,异常率最高的是摇头试验,其次是冷热试验和速度阶梯试验。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cVEMP异常率(21.6%)要显著高于对照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6%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被发现存在前庭功能异常,在冷热试验的基础上加用摇头试验和旋转试验,可以提高VM患者前庭功能异常的检出率。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显示的cVEMP结果,反映了球囊功能的异常及VM患者在球囊-颈反射通路上有所损害。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前庭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