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Hunt综合征伴眩晕患者的前庭半规管损伤频率特征以及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在评估其前庭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Hunt综合征伴眩晕患者26例(病例组)分别进行高频vHIT、中频摇头试验(head shaking test)和低频冷热试验(caloric test);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进行vHIT.以冷热试验单侧半规管反应非对称值(unilateral weakness,UW)、摇头试验诱发摇头眼震(head shaking nystagmus,HSN)、vHIT的增益值(video head impulse test gain,vHIT-G)为观察指标,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对照组vHIT-G、病例组的三项试验结果特点及其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6个半规管的vHIT-G均符合正态分布,方差分析,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5,P<0.01);双侧前、水平和后半规管平均vHIT-G((x)±s,下同)分别为16.80%±9.80%、16.57%±10.30%、16.52%±11.12%;病例组的患耳前、水平和后半规管vHIT-G分别为46.96%±34.54%、75.35%±35.29%、41.65%±32.87%,均符合正态分布,与对照组对应半规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vHIT、摇头试验和冷热试验阳性者分别为23例(88.46%)、22例(84.61%)和24例(92.31%),双侧确切概率法x2检验,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W与水平半规管vHIT-G之间存在正相关(r=0.692,P<0.01).结论 Hunt综合征伴眩晕患者的半规管功能损伤呈多频或近乎全频性损伤,具有传导阻滞性神经损伤特点;vHIT可以作为Hunt综合征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评定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SD)伴眩晕患者半规管损伤的频率特征。方法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124例进行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摇头试验(head shaking test,HST)和低频冷热试验(caloric test,CT),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进行vHIT试验。以vHIT的增益值(video-head impulsetest gain,vHIT-G)、HST诱发摇头眼震(head shaking nystagmus,HSN)和冷热试验单侧半规管反应非对称值(u-nilateral weakness,UW)为指标,分析两组对象三组不同责任半规管的三项试验结果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正常对照组六个半规管的vHIT-G均符合正态分布,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5,P=1.000);两侧前、水平和后三个半规管平均vHIT-G分别为16.80%±9.80%、16.57%±10.30%、16.52%±11.12%。突聋组的患耳前、水平和后三个半规管vHIT-G分别为22.84%±8.08%、30.17%±11.26%、31.03%±8.90%,均符合正态分布,与对照组相应半规管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vHIT、HST和CT阳性率分别为37.9%、45.2%和79%,CT分别与HST及vHI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等于0.000,),vHIT与HST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6)。在不同UW值区间,HST和vHIT的阳性率随着UW值增加也逐渐增加。结论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多存在半规管损伤,且主要发生在低频区;随着损伤的加重,也可累及半规管的中、高频区。中频HST和高频vHIT不宜用作突聋患者半规管损伤的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视频甩头试验结合冷热试验评估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半规管频率损伤特点。方法应用冷热试验、视频甩头试验检查分析73例常见前庭外周性眩晕(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伴眩晕、耳石症)患者的半规管频率受损情况,统计半规管高低频受损率,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22例前庭神经炎患者中,冷热试验(CT)异常者共21例,阳性率为95.5%;视频甩头试验(vHIT)异常者21例,阳性率为95.5%;同时进行两项检查,异常的总阳性率为100%。18例梅尼埃病患者中,CT异常者共10例,阳性率为55.6%;vHIT异常者2例,阳性率为11.1%。同时进行两项检查,异常的总阳性率为61.1%。12例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中,CT异常者共3例,阳性率为25.0%;vHIT异常者2例,阳性率为16.7%。同时进行两项检查,异常的总阳性率为25.0%。21例耳石症患者中,CT异常者共6例,阳性率为28.6%;vHIT异常者1例,阳性率为4.8%。同时进行两项检查,异常的总阳性率为33.3%。结论视频甩头试验联合冷热试验能提高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半规管频率损伤的检出率,对于临床诊断及进一步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单侧前庭神经炎急性期患者高频半规管功能测试结果,为临床前庭康复策略提供参考.方法:49例单侧前庭神经炎急性期患者分别进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和前庭自旋转试验(VAT)测试,对其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vHIT测试结果:49例患者均存在一侧水平半规管增益下降;93.88%存在一侧前半规管增益下降;22.4...  相似文献   

6.
三半规管阻塞与迷路切除术后前庭功能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豚鼠三半规管阻塞与迷路切除术后前庭功能代偿的异同。材料与方法:将15只健康豚鼠分为2组,其中8只豚鼠行右侧三半规管阻塞术(triple semicircular canal occlusion,TCO),7只豚鼠行右侧迷路切除术(labyruinthectomy,LE),于术后一个月内观察豚鼠行为学及眼震电图(ENG)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术后第1天两组均出现自发性眼震,正弦摆动刺激术侧时未引出衣发性眼震,头向右侧偏斜并沿地面垂直轴向术侧旋转;LE组却出现番滚现象,术后第3,5,10,15,30天正弦摆动眼震试验,两组豚鼠术侧眼震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TCO组于15天左右向眼震基本恢复对称,而LE组至术后30天仅摆动幅度120,150度,180度左右向眼震基本对称,摆动幅度为60度,90度双向眼震反应差异仍有显著意义(P<0.05),。另外,LE组有3只豚鼠仍存在头偏,结论:TCO组要比LE组动物恢复快,建立代偿和失平衡时间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半规管损伤与异位耳石的关系及其损伤频率特征.方法 BPPV患者214例,包括后半规管管石症(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canalithasis,PSC-Can) 107例,水平半规管管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canalithasis,HSC-Can) 80例,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cupulolithiasis,HSC-Cup) 27例;其中合并有其他疾病者190例(88.8%),无合并疾病者24例(11.2%).三组患者均完成高频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中频摇头试验(head shaking test,HST)和低频冷热试验三项检查,以vHIT的增益值(vHIT gain,vHIT-G)、HST诱发摇头眼震(head shaking nystagmus,HSN)和冷热试验单侧半规管反应非对称值(unilateral weakness,UW)为指标,分析三组不同责任半规管BPPV患者的三项试验结果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所有BPPV患者vHIT、HST及冷热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7.0%、24.3%和71.0%,相差比较明显,经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和无合并疾病的两类BPPV患者上述三项试验的阳性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BPPV患者每一项试验(vHIT、HST及冷热试验)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BPPV患者各组内上述三项试验结果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三组冷热试验单侧异常者UW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70,P=0.383).结论 BPPV多存在与椭圆囊病变同源的半规管损伤,该损伤主要发生在低频区,异位耳石不是其损伤的主要原因;中频HST和高频vHIT不宜用作BPPV半规管损伤的筛查项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前庭性偏头痛(VM)性眩晕患者的听-前庭功能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眩晕中心门诊收治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0例及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患者3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听-前庭功能检查,检查项目包括纯音测试、眼震检查、冷热试验及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MP)等。结果 30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纯音测听异常率为23.3%(7/30),7例纯音异常患者均属单侧轻度或中度感音神经性聋;中枢性眼动异常率为26.7%(8/30),均为扫视试验异常;冷热试验异常率为83.3%(25/30),均为单侧前庭反应减弱;VEMP异常率为13.3%(4/30),其中7例显示患侧低振幅,2例显示患侧P13波潜伏期延长;接受ABR检查的患者共12例,异常率为58.3%(7/12),均显示为单侧异常。33例MV患者纯音测听异常率为24.2%(8/33),均属单侧感音神经性聋;眼震检查中枢性眼动异常率为48.5%(16/33),冷热试验异常率为21.2%(7/33),VEMP异常率为51.5%(17/33),接受ABR检查的患者共15例,异常率为26.7%(4/15)。经统计分析,二者的冷热试验异常率(t=13.62,P=0.000)、中枢性眼动异常率(t=9.65,P=0.000)、VEMP异常率(t=5.76,P=0.000)均显著高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结论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相比,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显示出更高的冷热试验异常率和较低的中枢性眼动异常率,可以为二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半规管手术的基础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由于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内耳解剖和生理的认识不断提高 ,临床上应用半规管手术治疗内耳疾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本文就半规管手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简介。1 半规管手术的实验依据Hara等 (1 993 )报道 ,在迷路外淋巴间隙中存在迷路界膜 (membranelimitaus) ,界膜将迷路分隔为上部 (三个半规管和椭圆囊 )和下部 (球囊和耳蜗 )。它在迷路上、下部之间起着屏障作用 ,限制上、下部外淋巴液中的物质相互弥散。由于界膜的存在 ,我们可以在迷路上部给药而不影响下部 ,反之亦然。在膜性半规管周围的…  相似文献   

10.
后半规管阻塞前后豚鼠前庭及耳蜗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机械性后半规管阻塞前后豚鼠前庭和耳蜗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20只豚鼠建立单侧后半规管阻塞的动物模型,观察手术前后眼震电图,听性脑干反应,耳声发射等变化。结果 术后第1天,第3天豚鼠正弦摆动刺激术侧眼震反应,明显减术,术后第5天起双侧眼震恢复正常。术后早期ABR阈值一度升高,第5天达高峰,ABR阈值平均升高4.5dB。DPOAE反应幅度无明显改变。结论 后半规管阻塞能选择性地消除后半规  相似文献   

11.
上半规管裂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14岁.1984年发现右耳听力下降,经颞骨CT证实为双侧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图1),并配带助听器.后因听力渐进性下降,当右耳增益放大时,患者出现眩晕,故复诊.检查:双侧鼓膜完整,纯音测听右耳250~500Hz残余听力,左耳重度聋(见图2),左、右耳250~500Hz存在明显的气-骨导差;声导抗检查左耳AD型鼓室曲线,右耳A型鼓室曲线;前庭双温试验显示右侧水平半规管功能低下,CP(右)=70%;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显示双侧球囊声敏感(Tullio现象),VEMP阈值为50dB(图3),该电位的检测参照作者以往的工作[1-2].复诊时冠状位CT显示右侧上半规管有骨裂(图4).  相似文献   

12.
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上半规管BPPV患者31例,并对所有患者采用管石复位法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在Dix-Hallpike检查中,所有患者均诱发出垂直向下的眼震。22例(70.97%)患者一侧诱发出眼震,其中17例眼震伴有扭转成分,5例眼震不伴扭转成分。其余9例(29.03%)患者双侧诱发出现眼震,眼震伴有扭转成分的7例,其中2例眼震扭转方向指向同一侧,4例眼震的扭转方向不固定,1例患者仅一侧出现扭转成分。另外2例患者眼震不伴扭转成分。受累侧别明确诊断的19例(61.29%),其中11例为左侧上半规管受累,8例为右侧上半规管受累。受累侧别未明确诊断的12例(38.71%)。所有患者中,11例(35.48%)患者同时合并后半规管受累。对所有患者采取管石复位法治疗,21例(67.74%)痊愈,29例(93.55%)有效、2例(6.45%)无效。其中首次治愈14例(45.16%),平均治愈次数为1.71次。随访期间5例复发。结论上半规管BPPV临床中少见。在变位检查中,眼震的扭转成分较弱,临床中不易观察。在部分单侧上半规管BPPV患者中,双侧检查均能诱发眼震。管石复位法是治疗上半规管BPPV简单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耳石复位法治疗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5年6月间治疗的230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半规管耳石假说,随机分成治疗组122例,对照组108例,分别接受耳石复位法和一般对症治疗。治疗结束后2周复查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88例眩晕和眼震于治疗后立即或在2周内逐渐消失,18例改善,16例无效,治愈率72.1%,总有效率86.9%。对照组51例立即或在2周内逐渐消失,23例改善,34例无效,治愈率47.2%,总有效率68.5%。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鉴于耳石复位法治疗无明显禁忌证,方法简单,无痛苦和不良反应,一次性治疗疗效高,短期(1~3个月)随访无复发,因此认为该法可作为BPPV门诊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中人体依靠前庭、视觉及本体觉组成"平衡三联"维持平衡,而其中前庭系统是司平衡的器官.目前临床上对前庭功能的检测(vestibular function test),常通过视眼动系统、前庭眼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通路、前庭脊髓通路等几种途径来实现.前庭感受器主要由成对的水平半规管、前垂直半规管、后垂直半规管和两对前庭囊(椭圆囊和球囊)组成,其中冷热试验(caloric test)和旋转试验(rotation test)作为水平半规管功能检测的常用方法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但尚无常规有效检测垂直半规管(vertical semicircular canal)功能的方法[1],所以还不能反映整体的前庭功能,临床常见眩晕性疾病与人体的垂直半规管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比较研究伴有前庭损伤的突发性聋和前庭神经炎,探讨两类疾病前庭损伤的差异。方法  2016-02-25~2016-07-20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诊疗中心,突发性聋组55例,其中39例伴眩晕患者;前庭神经炎组46例。前庭双温冷热试验、头脉冲试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评价及比较突发性聋及前庭神经炎两组疾病前庭损伤差异性。结果 前庭双温冷热试验突发性聋组异常率25.45%,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97.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1,P<0.001)。头脉冲试验:突发性聋组异常率9.09%,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32.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P =0.003)。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突 发性聋组异常率69.10%,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43.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P =0.010);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突发性聋组异常率54.55%,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63.0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5,P =0.388)。结论 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两组患者前庭损伤比较,突发性聋合并眩晕者更有可能为球囊/前庭下神经受累,损伤部位更多靠近神经终末端,损伤是低频段的;前庭神经炎的前庭损伤范围大,损伤是全频段的,高位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
上半规管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半规管裂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本文就此病的临床表现、放射线检查、鉴别诊断、发病和病理机制、治疗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等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7.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眼震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的眼震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3例HSC-BPPV患者应用红外线视频眼动记录仪分析其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定侧,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法治疗.结果:43例患者中:①水平向地性眼震患者27例,其中19例接受Barbecue翻滚疗法,或结合强迫侧卧体位疗法,8例不适于翻滚或体位维持困难者接受AspreUa法治疗;②水平背地性眼震16例,其中自行或采用Gufoni疗法后转变为水平向地性眼震12例,方向不能转换4例,采用Barbecue翻滚和(或)强迫侧卧体位疗法.1周后随访总有效率为72.1%,3个月后总有效率为81.4%.结论:HSC-BPPV的诊断和治疗应根据不同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征判别耳石位于半规管的不同部位及不同发病机制类型,并选择合适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发作性眩晕患者(女2例,男1例),经常规检查2例误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Epley手法复位和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好转;1例误诊为梅尼埃病,对症给予脱水治疗,病情缓解。因对上半规管裂综合征认识不足,缺乏上半规管多层面重组CT检查和特征性前庭功能检查辅助诊断而误诊。结论上半规管裂综合征临床少见且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上半规管多层面重组CT检查是诊断本病并区别于其他眩晕性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利用垂直平面摆动试验检测垂直半规管功能并探讨中青年垂直半规管功能正常值.方法 运用自主研制的SRM-Ⅳ全自动前庭功能诊治系统,采用垂直平面180°正弦非阻尼摆动方法对100名18 ~59岁的健康受试者诱发垂直眼震,记录眼震视频和眼震曲线,采集眼震个数、持续时间、慢相速度等参数.将100名健康受试者以45岁为界分为青年组(68例)和中年组(32例)进行比较.试验中以右前半规管和左后半规管为一对(right 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and left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RALP),以左前半规管和右后半规管为一对(left 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and right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LARP),计算出两对垂直半规管垂直眼震平均慢相速度两侧不对称比( canal paresis,CP),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青年组和中年组平均慢相速度C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CP值,RALP为10.2%±7.1%,LARP为10.4%±6.2%.健康中青年人群垂直半规管垂直眼震平均慢相速度CP值95%参考值范围,RALP为低于23.7%,LARP为低于22.9%;CP正常范围:≤20%为理想值,20%~ 25%为正常偏高.结论 垂直平面180°摆动试验可有效检测垂直半规管功能,此方法有望在临床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