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和表观系数扩散(ADC)值在鉴别间变型管膜瘤与非间变型室管膜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室管膜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非间变型室管膜瘤27例,间变型室管膜瘤25例.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最小、平均及最大ADC值,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间变型室管膜瘤的最小ADC值[(0.808±0.190)×10-3 mm2/s]低于非间变型室管膜瘤[(1.093±0.365)×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鉴别两种肿瘤的最佳最小ADC值为0.887×10-3mm2/s,诊断敏感度为78.5%、特异度为73.2%.两种类型肿瘤的平均ADC值和最大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最小ADC值有助于间变型室管膜瘤与非间变型室管膜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男性,21岁。因头痛伴恶心呕吐5天余入院。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后枕部明显,呈持续性,疼痛剧烈时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余无异常。头颅CT示:左侧侧脑室占位性病变、脑积水。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图1~3)。结合头颅CT(图4,5),术前MRI诊断为:左侧侧脑室前角肿瘤性病变,考虑室管膜瘤或脉络丛乳头状瘤。手术及病理:全麻静脉复合麻  相似文献   

3.
幕上间变型室管膜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幕上室管膜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间变型室管膜瘤MRI表现.结果:11例肿瘤均位于脑实质,其中侧脑室旁9例.肿瘤呈囊实性9例和实性2例,呈长T1长T2信号,瘤内出血4例,T1WI、T2WI呈结节状高信号,囊变呈更长T2信号,瘤周II度水肿11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囊壁不均匀显著增强,囊变及出血区无增强.结论:幕上间变型室管膜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大囊、多囊变、实性肿块周边出血、实性部分明显增强是瘤体的常见征象.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40岁。阵发性头痛伴言语不利7个月余入院,患者7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刺痛,双侧颞部为著,休息后缓解,偶伴有言语不流利,未行治疗。查体:神志清,专科查体未见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颅脑MRI:左侧颞顶叶见团片状囊实性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内见小结节状短T1信号灶,最大截面约5.2 cm×4.6cm,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强化,囊性成分未见强化,周围见大片状长T2水肿区(图1a~1d)。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可见肿瘤实质区为明显的高灌注改变,同时区域性动脉自旋标记成像(territorial-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分别标记左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发现肿瘤大部分的血供来源于左侧颈外动脉,少部分血供来源于左侧颈内动脉(图2a,2b)。磁共振融合成像MAGiC扫描,测得肿瘤处的T1值1 683 ms,T2值1...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5例颅内间变型血管周细胞瘤的MR特征表现,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颅内间变型血管周细胞瘤,对其MRI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T1加权像中,11例呈等高信号,4例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上,12例表现为等高信号,3例表现为等信号;15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 间变型血管周细胞瘤的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检查对间变型血管周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间变型血管周细胞瘤(AHPC)的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HP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结果 肿瘤呈分叶状(6例)、不规则形(1例)、跨叶生长(1例).MR平扫T1WI呈等、稍低信号6例,混杂信号2例;T2WI呈等、稍高信号6例,混杂信号2例;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均明显强化;明显囊变坏死4例,“脑膜尾征”2例,相邻颅骨破坏1例,瘤周水肿明显4例,7例与硬脑膜以相对窄基底相连.所有病例内部及周边均可见数量不等的血管影.结论 AHPC具有明显的分叶状、跨叶生长倾向,肿瘤易出血、囊变、坏死,“脑膜尾征”少见,易破坏邻近颅骨,瘤周水肿明显等特点,但需与恶性脑膜瘤及WHOⅡ级血管周细胞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女,6岁。因发作性口唇抽搐1周,加重3天于2017年5月23日就诊。患者发作性口唇抽搐,每天发作7~8次,每次持续约1分钟缓解,缓解后无任何不适,发作间期口角无歪斜,双侧额纹及鼻唇沟对称,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电图示广泛轻度异常脑电图、轻度异常脑电地形图。影像检查:MRI显示右侧额叶皮层区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大小约7cm×6cm×5cm,信号较均匀,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扩散受限呈高信号,其内见血管流空信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8例间变型脑膜瘤的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发现光镜下呈四种组织学类型:纤维肉瘤样、血管肉瘤样、多形性巨细胞肉瘤样和血管乳头状结构。电镜观察到来分化原始细胞、过渡细胞、梭形细胞、巨细胞,和从幼稚细胞到喃膜瘤细胞的各种过渡形态。本瘤的超微结构特点和免疫组化染色与恶性间皮瘤十分相似,均显示有间叶和上皮组织织的双相分化特点,笔者认为两者的组织发生可能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间变型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颅内间变型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其中15例患者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21例患者均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21例患者中,所有病灶位于颅内脑外,位于颅底11例。病灶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20例,跨叶生长9例。CT平扫呈等、稍高、低混杂密度14例,等密度1例,颅骨破坏10例,瘤内钙化1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显著强化14例。MR平扫T1WI呈等、高、低混杂信号20例,等信号1例;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8例,等、低混杂信号2例,等信号1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显著强化19例,明显坏死囊变16例,明显出血7例,以窄基底与脑膜相连15例,颅骨破坏12例,瘤周水肿明显16例。手术见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20例,以窄基底与硬脑膜相连15例。镜检示肿瘤坏死囊变20例,出血9例,瘤细胞弥漫分布,间质有大量裂隙状血管,免疫组化显示Ki-67表达升高。结论颅内间变型血管外皮细胞瘤外形具有更明显的分叶状,血供丰富,肿瘤易出血、坏死、囊变致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增强效应显著,多以窄基底与硬膜相连,相邻颅骨溶骨性破坏,占位效应及瘤周水肿明显。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25岁。因发作性左手抽搐6月余就诊。患者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影像检查:MRI显示右额叶皮层区分叶状肿块,大小约3cm×2.5cm×2cm,边缘欠清,T1WI呈稍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DWI弥散受限呈高信号,肿瘤周围见片状水肿信号影,增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35 岁,因突发头痛 18 h、加重 5 h 入院.颅脑CT(图 1)示左颞部见大小约 2.9 cm×2.2 cm 类圆形密度增高影,MR(图 2~4)示以短 T1 短 T2 为主的混杂信号,周围见环形水肿带,增强后部分强化.患者无颅内出血等病史,2018 年8 月在我院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病理为(左颞侧叶...  相似文献   

12.
<正>女,37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20+d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头颅CT平扫示:右侧丘脑见一类圆形混杂高密度影,凸入右侧侧脑室后角(图1)。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示:右侧丘脑见团片状混杂T1混杂T2信号(图2,3),DWI示病灶亦呈混杂信号(图4),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5)。术前影像学诊断:右侧丘脑生殖细胞瘤伴出血。患者于全麻下行开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62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酸胀,同时伴有腰脊部酸痛.体检:上腹部压痛,以右上腹为著,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糖链抗原(CAl9-9)52.6 IJ/L,癌胚抗原(CEA)1.02靏/L,血、尿淀粉酶正常.术前超声、CT和MR检查间隔不超过1周.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基于ADC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基本资料、常规影像学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模型以提高儿童髓母细胞瘤与间变型室管膜瘤术前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分析本院2011年-2020年经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患者及间变型室管膜瘤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及常规影像学特征,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分析其年龄差异,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性别及常规影像特征差异,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特征作为临床特征组。由2名经专业培训医师手动勾画肿瘤最大层面ROI,使用3dslice内部radiomicsmodel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一致性检验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筛选组学特征作为组学特征组。将筛选所得的临床特征及影像组学特征作为综合组。采用SVM分别构建3个模型并利用留一法进行验证。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及决策曲线(DCA)验证其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共搜集髓母细胞瘤24例,间变型室管膜瘤14例。临床特征组模型包括年龄、弥散受限及“融蜡征”(P<0.05),其AUC为0.920(95%CI:0.8312~1),影像组学特征组模型AUC为0.938(95%CI:0.8666~1),综合组模型AUC为0.979(95%CI:0.9438~1)。DCA结果显示当风险阈值>23%时,综合组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最高。结论:基于ADC影像组学、结合发病年龄、弥散受限及“融蜡征”的SVM模型,能有效区分儿童髓母细胞瘤及间变型室管膜瘤,区分能力高达97.9%。  相似文献   

15.
16.
病例资料患者,男,24岁,约入院前20天患者开始出现头痛头晕症状,活动时明显,主要以晕眩为主,偶有后枕部疼痛。无意识障碍,无耳鸣、视物模糊,无摔倒,无肢体乏力、麻木,无抽搐,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既往无类似发作病史。发病后曾在外院行颅脑CT检查提示后颅窝占位病变。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17.
病人,男,21岁.咳嗽、咳痰、痰中带血2月余;抗感染治疗无效.查体:左、右锁骨上分别可触及约1.5 cm×1 cm肿大的淋巴结,无压痛,质硬,活动度可,表面光滑.右侧胸廓触觉语颤减弱,右肺呼吸音较低.胸部X线正侧位片:右肺上野透过度降低,内中带可见均匀致密阴影,边缘不规则.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女,44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晕不适。近2周自觉前额部头痛,呈持续疼痛,伴记忆力下降,双腿踩棉花感。影像表现:MRI示右侧颞顶枕叶可见多发类圆形、囊实性软组织肿块影,信号不均匀,呈长T1稍长T2信号,部分病灶可见融合,病灶周边可见片状水肿信号影(图1,2);增强扫描上述病灶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囊性病灶可见明显环形强化(图3)。手术及病理:患者右侧颞顶枕马蹄形切口切开,铣开颅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女,21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半年,于2019年1月3日入院。半年前洗澡时突发一过性左上肢麻木、无力,表现为抬举困难,左手指屈曲状态、伸开困难,4个月前感左下肢活动后疼痛,3个月前学校体能训练跳远后不能并腿,下楼时左下肢不稳感,就诊于我院治疗。术前于一体化18F-FET PET/MR(GE SIGNA)行颅脑多模态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20.
白玉贞  韩晓东  牛广明   《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04-1307
目的:探讨MRI对脑实质间变性室管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实质间变性室管膜瘤行T1WI、T2WI、DWI及增强检查,分析其形态及信号特点。结果:肿瘤主要位于幕上额、顶叶,5例位于额叶,3例位于额顶叶,2例位于顶叶;幕下3例,均位于小脑半球。本组形态分3型,囊实性7例,囊结节性4例,实性4例。囊实性肿瘤中囊性部分与实性部分比例相差不大;囊结节性肿瘤囊相对较大;实性肿瘤呈不规则分叶状。囊实性、囊结节性肿瘤边界较清,多无水肿。实质性边界不清或欠清,多有轻中度瘤周水肿。3型中的实性成分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等或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壁部分明显强化,部分无强化。结论:各型脑实质间变性室管膜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结合发病年龄、临床病史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