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雪妍  张永高 《放射学实践》2023,(12):1628-1633
随着对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冠脉解剖狭窄与心肌功能并不呈正比。在典型的缺血级联反应中,血流灌注异常最先出现,然后才出现代谢改变、室壁运动异常、心电图改变和临床症状。CT心肌灌注成像技术可评估心肌血流灌注的生理学信息,对临床决策的制订及远期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近年来,CT心肌灌注成像技术发展较快,在技术方面,低剂量、双能量扫描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是主要关注话题;在诊断方面,与CT-血流储备分数(FFR)的对比、心肌病的诊断及预后预测是主要研究方向。本文对心肌灌注成像的扫描方案及相关技术和其在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第3代双源CT进行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CTP),探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对于中重度冠心病风险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该项检查的临床应用有效性。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4月前瞻性连续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具有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临床评估为中重度冠心病风险的患者,采用第3代双源CT对入组患者进行动态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冠状动脉疾病(CHD)诊治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患者87例,筛选符合条件血管,评估狭窄程度,并将图像导入数坤AI软件分析CT-FFR值。CT-FFR<0.75或冠状动脉CTA中度以上狭窄(狭窄程度≥50.0%)推荐血运重建手术;CT-FFR≥0.75或冠状动脉中度以下狭窄(狭窄程度<50.0%)推荐药物维持,随访患者实际接受的临床决策,比较冠状动脉CTA方法和CT-FFR方法对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指导价值。结果入选136支血管,接受血运重建手术(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共27例/48支,药物维持治疗60例/88支。CT-FFR方法灵敏度75.0%,特异度92.1%;冠状动脉CTA方法灵敏度79.2%,特异度60.2%,两者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冠状动脉CT造影血流储备分数对心肌缺血有单独预测价值,可以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5.
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评价冠状动脉血管生理功能的金标准,利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获得的冠状动脉图像进行流体力学运算,得到的FFR值(CT-FFR)能够无创性评估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同步实现对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缺血病灶解剖和功能的评估.CT-FFR与FFR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有利于指导CAD患...  相似文献   

6.
CT心肌灌注成像在定性和定量评价心肌微循环功能、心肌活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就该技术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脏双能量CT冠状动脉造影(DE-CTA)结合CT心肌灌注(DE-CTP)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31例临床可疑或已知冠心病的患者行心脏双能量CT和负荷-静息SPECT检查,所有患者在1个月内接受导管造影检查.重建冠状动脉DE-CTA和DE-CTP图像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心肌灌注缺损的评判,并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建立DE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基线值,进而计算DE-CTA加DE-CTP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 28例患者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1)DE-CTA显示112支冠状动脉,其中41支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38/47)、95%(62/65)、93%(38/41)、87%(62/71),准确性为89%(100/112);(2)DE-CTP显示46支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心肌灌注缺损,诊断狭窄≥50%冠状动脉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36/47)、85%(55/65)、78%(36/46)、83%(55/66),准确性为81%(91/112);(4)DE-CTA加DE-CTP诊断52支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5/47)、89%(58/65)、86%(45/52)、97%(58/60),准确性为92%(103/112).结论 DE-CT一次扫描即能获得冠状动脉解剖学和血流灌注信息,可以对冠心病做出综合性诊断.DE-CTP能够为CTA提供有益的补充.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ombination of dual-energy CT angiography (DE-CTA) and dual-energy CT peffusion (DE-CTP)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ethods Thirty-one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were examined using dual-source dual energy CT and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 For DE-CTA, we used a contrast-enhanced ECG-gated coronary scan protocol with energy levels of two tube detector arrays at 140 and 100 kVp. Two kinds of acquired images were fused for the CT angiogram and further calculated to construct a perfusion map (Siemens DE Heart PBV). The compar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DE-CTA vs. CA, DE-CTP vs. CA to assess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nd further compared DE-CTA plus DE-CTP with CA. Results DECT obtained diagnostic image quality in 28 patients.DE-CTA detected 41/112 arterial stenosis. Using CA as a reference, the sensitivity of DE-CTA was 81%(38/47), specificity was 95% (62/65),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92% (38/41),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87% (62/71), and accuracy was 89% (100/112). DE-CTP detected 46 perfusion defects in artery territories. Using CA as a reference, the sensitivity of DE-CTP was 76% ( 36/47), specificity was 85% (55/65),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78% (36/46),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83% (55/66),and accuracy was 81% (91/112). DE-CTA plus DE-CTP diagnosed 52 arteries stenosis. Using CA as a reference, combination of DE-CTA and DE-CTP gave sensitivity of 95% ( 45/47 ), specificity of 89%(58/65) , NPV of 97% (58/60), and accuracy of 92% (103/112). Conclusions DECT can provide perfusion blood volume information as well as vessel pathology in one scan. DECT can provide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and improve diagnosis of CAD.  相似文献   

8.
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双源CT(DSCT)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价值.方法 采用Medline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数据库检索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1)在可疑CAD患者中以DSCT血管成像诊断显著性冠状动脉狭窄(狭窄直径≥50%);(2)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金标准.基于患者水平采用双变量随机效应模型和分层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HSROC)模型分析数据;根据贝叶斯原理,评价分析结果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共纳入10篇英文文献,研究对象1271例,平均5.6%(33/590)患者和2.3%(271/11 745)节段不可评价;95%可信区间的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9%(97%~99%)和86%(79%~90%),阳性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6.84和0.01.患者验前概率<84%,诊断为阴性时,患病概率<5%;验前概率>13%,诊断为阳性时,患病概率>50%.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CAD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但仍不能取代传统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原始Patlak Plots法,应用两次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Double FLASH)冠状动脉CTA(CCTA)评估心肌血流灌注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因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负荷动态心肌CT灌注(CTP)+CTA扫描的非缺血性心脏病受试者。入组...  相似文献   

10.
CT心肌灌注成像在定性和定量评价心肌微循环功能、心肌活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就该技术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CT技术的发展,CT心肌灌注成像(CTP)成为可能,并可与CTA联合"一站式"成像对心肌缺血相关疾病进行诊断。本文主要阐述CTP的成像方法、处理分析方法及CT心脏"一站式"成像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估基于冠状动脉CTA的血流储备分数(FFRCT)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18年7月关于FFRCT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中英文文献。以FFR≤0.8为心肌缺血阈值,按照诊断试验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特征信息,数据分析采用Meta-Disc1.4软件和Stata12.0软件,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效应模式,汇总诊断效应量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结果:共纳入中英文文献10篇,纳入研究的患者共830例,血管1793支,不存在发表偏倚(P>0.05)。在血管水平汇总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84(0.81~0.87)、0.76(0.74~ 0.79)、3.76(2.69~5.26)、0.22(0.17~0.29)、19.03(10.48~34.54),汇总SROC曲线下面积为0.89;在患者水平汇总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89(0.85~ 0.92)、0.72(0.67~ 0.76)、3.00(2.60~ 3.47)、0.16(0.12~0.22)、19.69 (13.40~ 28.93),汇总SROC曲线下面积为0.91。结论:以FFR≤0.8为心肌缺血阈值,在血管水平和患者水平上FFRCT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FFRCT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性筛查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定量指标评价猪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模型的价值。方法:10只实验中华小型猪,麻醉后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通过导丝缓慢注入左前降支远段1 ml微球混合液(含微球0.5×105/0.5 ml),建立CMD模型。分别于建模前60 min及建模后10 min行CT-MPI静息态和负荷态扫描。测量CT-MPI的定量指标,包括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容量(MBV)。以实验猪建模前后CT-MPI指标的变化为自身参照标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建模前后静息和负荷状态下MBF、MBV的差异。之后处死动物并行病理检查证实CMD心肌节段。结果:8只猪完成实验(2只猪于建模时死亡)。CMD区静息MBF、MBV分别为(98.6±20.9)ml·100 ml-1·min-1、(9.0±2.8)ml/100 ml;负荷MBF、MBV分别为(87.6±14.6)ml·100 ml-1·min-1、(8.0±1.8)ml/100 ml。CMD区静息和负荷MBF及MBV与非CMD区比较均减低(P<0.001)。HE染色低倍镜下显示损伤心肌与正常心肌并存,高倍镜下显示心肌细胞质黏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心肌细胞排列疏松,细胞核部分出现皱缩以及心肌细胞间质水肿。结论:本研究通过动态CT-MPI评价CMD动物模型,表明CMD心肌节段在静息和负荷状态下的MBF值和MBV值均较造模前明显减低,MBF、MBV变化值可作为动态CT-MPI评价CMD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4.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初步探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215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步骤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用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后处理方法。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215例患者钙化积分值中位数为82.2(2.3~1827.9)。增强扫描平均心率为(80.6±15.3)(57~139)次/min,尽可能使冠状动脉良好显示的后处理方法有:(1)多个时相筛选法;(2)2个或多个时相补充法;(3)早搏去除法和心律不齐移位法。共评价302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者占97.5%(2951/3026),2级者占2.0%(62/3026),为3级者占0.5%(13/3026);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于呼吸伪影所致。215例患者共91例冠状动脉各节段均未见斑块或狭窄,共诊断〈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112个,≥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213个。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情况下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心率不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单时相或多时相重组可良好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  相似文献   

15.
CT心肌灌注通过心肌内对比剂的浓度直接反映心肌灌注情况,与MRI、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等心肌灌注技术一致性良好.CT心肌灌注扫描方法分为单次心肌灌注扫描和动态心肌灌注扫描,通过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可对心肌缺血进行临床研究和诊断,药物负荷试验、延迟扫描还能区分梗死心肌和缺血心肌.随着256层、320层等动态容积CT的出现,CT在合理剂量下同时对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灌注及心脏功能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活体肝移植术后肝脏血液动力学变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右叶活体肝移植供体,30例右叶活体肝移植术后无SFSS受体及6例伴SFSS受体患者均行肝脏CT灌注成像,测量各组活体肝移植术前供体及术后14天和28天受体肝总血流量(TBF)、肝动脉灌注量(HAP)及门静脉灌注量(PVP)。分析和各组之间灌注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与正常供体捐赠前[(PVP0=(82.5±13.0)ml/(min·100g)]相比,无SFSS受体的患者在术后14天和28天时PVP明显增高[PVP14=(139.7±40)ml/(min·100g),PVP28=(109.8±19)ml/(min·100g)],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和P=0.008),但术后28天PVP较术后14天明显降低(P=0.007)。SFSS组术后14天PVP较无SFSS组明显增高[PVP14=(186.0±22.0)ml/(min·100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2)。结论:CT灌注成像能准确评价无SFSS供体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63,自引:11,他引:6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对12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图像,其中60例患者有常规X线冠状动脉成像作对照。结果 以VRT重组像评价图像质量,92例(77%)为1级,22例(18%)为2级,6例(5%)为3级。MPR、MIP及VRT重组像能显示冠状动脉的所有1级、大部分2、3级以及部分4级分支。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8%。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对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20层容积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的可行性及其对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4例经SPECT心肌灌注成像(SPECT-MPI)阳性的已知或可疑冠心病患者行静息和腺苷负荷320层容积CT-MPI检查,使用专用心肌灌注软件对CT-MPI进行分析.以心肌16节段标准分段方法(心尖除外)分别分析核素和容积CT-MPI的固定或可逆性灌注缺损.以SPECT-MPI为参考标准评价CT-MPI对心肌灌注缺损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320层容积CT-MPI.SPECT-MPI显示14例患者中共有39段心肌出现固定或可逆性灌注缺损,CT-MPI正确显示了其中12例患者的34段心肌灌注缺损.320层容积CT-MPI诊断心肌灌注缺损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2%( 34/39)和91.4%(169/185).结论 320层容积CT-MPI对诊断心肌灌注缺损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研究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文献进行Meta汇总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综合性信息依据.资料与方法 以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等为检索词,检索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等的相关中英文文献.对符合条件的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异质性检验.汇总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和曲线下面积综合评价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价值,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5篇为A级,5篇为B级.异质性检验发现纳入研究存在异质性,按照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汇总敏感性和特异性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919(0.903,0.933)和0.971(0.957,0.981),SROC曲线下面积为98.84%.纳入文献稳定性好.结论 64层螺旋CT是一种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但对冠状动脉具体某节段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评价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钙化和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确诊或疑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利用平扫图像进行钙化积分测量,冠状动脉CTA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T),其中,9例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总结CTA的评价方法和显示情况,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结果64层螺旋CT平扫能测定钙化积分,而MPR、CPR及VRT能多角度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MPR与CPR对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优于VRT。本组患者中,冠状动脉管壁欠光滑见于10例,管壁钙化11例,非钙化斑块15例,管腔狭窄18例。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心率、心律及呼吸运动。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快速、无创的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方法,也可作为筛查公众中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