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612例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6月自发呈报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6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致ADR以β-内酰胺类最多,其次为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和喹诺酮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有319例(占50.47%),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97例(占15.35%)。结论:抗菌药物致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医院应规范抗菌药物应用,加强ADR监测,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2.
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383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丽  李艳瑛  李晋宝  赵智峰 《中国药房》2009,(14):1102-1104
目的:了解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3月三门峡地区上报的383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头孢曲松钠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唑啉钠;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87.2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2.25%;3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12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5~2008年度收集到的125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总结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果4年间共收到181份ADR报告,其中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ADR125例占69.06%,病例报告中涉及1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24例)、青霉素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3例)。ADR累及人体的14个系统,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重视ADR的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归莱  朱爱国  陈岳敏  唐叶秋 《安徽医药》2012,16(10):1547-1549
目的 了解某二甲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现状与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年度已上报国家和省ADR监测中心的247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 247例抗菌药ADR报告中,18岁及以下未成年人109例(占44.13%),ADR发生率最高(0.51‰),60岁以上患者次之,发生率为0.23‰;涉及药品六大类32种,以β内酰胺类最多(占72.06%),其次为喹诺酮类(占19.84%);给药途径多为静脉滴注(占97.98%);ADR所涉及的系统、器官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高(占66.79%).结论 加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和ADR监测培训,以未成年人、老年人及过敏体质患者作为ADR监测重点对象;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用药指征,选择最佳的给药方案、正确的剂量和疗程、适宜的给药途径,加强用药监护,可有效降低或避免某些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人民医院21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人民医院上报至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13例抗菌药物ADR的患者作为研究组,35 772例未出现抗菌药物ADR的患者为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DR级别、患者转归、累及系统及相关症状、抗菌药物类别进行分析,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过敏史、联合用药情况、用药时长、给药途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抗菌药物ADR的危险因素。结果 213例抗菌药物ADR患者中,男性94例,占比44.13%;女性119例,占比55.87%。年龄分布在6个月~89岁。213例抗菌药物ADR报告中,一般的ADR 190例(占89.20%),严重的ADR 23例(占10.80%),经对症治疗后,痊愈195例、好转13例、未好转2例、不详3例,无死亡病例。发生ADR的抗菌药物共有12类24个品种,排名前三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62例)、喹诺酮类(55例)、β-内酰胺酶抑制剂(37例);较常见的ADR为累及皮肤及附件,共12...  相似文献   

6.
汪慧芳  江佳  赵心同 《中国药房》2014,(26):2457-2459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上报的抗菌药物致ADR 5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级、ADR转归、ADR涉及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结果:ADR发生集中在4150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发生ADR的比例高;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0.73%、5.12%;其中,静脉滴注367例(占67.09%),口服给药153例(占27.97%);左氧氟沙星引发ADR比例最高(占23.4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90%)和消化系统损害(占27.84%)为主。β-内酰胺类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10年1~12月蚌埠地区上报的7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啶;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7.48%;1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619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淮安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淮安市2007年收集的619例β-内酰胺粪抗菌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使用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3种,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钠;以静脉途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类统计我院2009-2011年收集的161例抗菌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儿性别、年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系统和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161例抗菌药物ADR中,0~3岁患儿比例最高,占64.60%;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例数最多,为100例,占62.11%;ADR累及的系统和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系统,为124例,占77.02%。结论:抗菌药物ADR与患儿性别、年龄及药品种类等多种因素有关,医院应加强儿童ADR监测工作,保证患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33例报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重庆市ADR监测中心收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33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26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7例),青霉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2例)。A型不良反应18例,B型不良反应115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多(98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15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王杰  刘煌 《中国药房》2015,(5):639-641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上报的159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科室分布、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联合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0~10岁患儿和>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分别占23.90%、34.59%;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6.16%;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的ADR最多,占30.82%;联合用药致ADR高达31.45%;抗菌药物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2.08%。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06年-2012年间上报的310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其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ADR所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4种,其发生频次以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居首位,其次为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分别占19.35%和15.21%;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97.1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73.96%,另有3例为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严格掌握该类药物的用药指征,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306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报告306例,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药物种类、给药方式、ADR发生时间、ADR损害器官、主要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等,进行信息汇总、分析。结果 306例报告中,男145例,女161例。2~20岁发生率最高(39.21%)。涉及6类β-内酰胺类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169例,占55.23%),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次之(80例,占36.14%)。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280例,占91.5%)。ADR主要损害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5.23%;新的、严重的ADR报告62例,占20.26%。关联性评价都为"可能"以上,其中"肯定"报告22例。结论加强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及时总结有价值的ADR报告信息并通报给临床,可以避免或减少其ADR的重复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节约患者的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和分析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近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3年该院的7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抗菌药物种类、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引起ADR的抗菌药物品种涉及8类16种,头孢菌素类最多(66.2%),青霉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次之;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57.6%),其次为消化和神经系统。结论:抗菌药物ADR的发生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体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需进行ADR监测,探讨抗菌药物ADR发生的易感因素,尽可能安全、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542例喹诺酮类抗菌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统计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并评价其在抗菌药物所致ADR中的地位.方法从"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数据库中提取1995-1999年喹诺酮类药物所致ADR病例542份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同期全部抗感染药物所致ADR病例进行比较.结果喹诺酮类药物所致ADR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约占50%),以下依次是消化道系统损害,中枢和外周神经损害,心外血管损害等.多数ADR可治愈并对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严重的ADR病例主要表现为重症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等.患者对β-内酰胺类药物或其它抗感染药物过敏时,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的危险性增大,不合理合并用药也可增加喹诺酮类药物的ADR发生率.结论虽然喹诺酮类药物本身的ADR发生率并不是很高,但由于临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近年来ADR病例报道明显增加.目前,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现象,临床医务人员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7-2013年收集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网的抗菌药物所致ADR报告2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5例ADR报告中,共涉及7大类27个品种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所致的ADR居首位(44.58%);静脉滴注(97.50%)给药途径最容易引发ADR;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56.33%)。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0年2月—2015年2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发生ADR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用药、ADR发生时间、症状及治疗情况等,记录患者所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及与其他药物的联用情况,分析ADR发生的原因,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与其他药物联用所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1.67%;注射用头孢他啶联合用药所致ADR严重病例最高,占20.00%;联合用药后患者ADR发生率上升,以过敏反应、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ADR为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与含乙醇类药、强效利尿剂、氨基糖苷类药联用均可能导致ADR。结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有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成分,与强效利尿剂联用ADR发生率较高,为提高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杨句容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650-3651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与合理应用.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58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2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7例),青霉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2例).A型不良反应33例,B型不良反应125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多(115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7例,无死亡病例报告.结论:应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理使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7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湖泉  郭代红 《中国药房》1999,10(6):273-274
:目的 :分析、探讨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不良反应 (ADR)的危害性。方法 :全军ADR监察中心采用自愿报告方式收集1996年1月~1997年6月27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引起的ADR。结果 :279例 β-内酰胺类抗菌药引起ADR中 ,涉及药品29种 ,出现频次最多的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 ;引起ADR的分类以皮疹最多 (179例 ) ,其次为药物热、消化系统损害、过敏性休克等。结论 :应重视开展ADR监察 ,提高抗菌药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急性阑尾炎手术患儿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院普外科2011年7月-2014年8月急性阑尾炎手术患儿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频次、给药疗程、联合用药、更换药物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判断是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结果: 735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共应用抗菌药物8类18种,用药选择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硝基咪唑类为主,单一用药433例次(占38.76%),二联用药684例次(占61.24%),以头孢菌素类和硝咪唑类联用为主,无三联用药;应用合理601例(占81.77%),应用基本合理32例(4.35%),应用不合理102例(占13.88%);术前均应用抗菌药物。结论: 该院急性阑尾炎手术患儿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药物选择不当、无指征频繁换药、抗菌谱重叠、疗程较长等现象,因此加强急性阑尾炎患儿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和干预,对提高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