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影响结直肠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很高,已演变为全球负担。但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认为肠道微环境失衡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肠道微环境主要由肠道微生物群及肠黏膜细胞构成,可通过肠道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4个方面参与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基于此,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治疗多采用益生菌制剂、5-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但其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手段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对传统中医药领域的不断深入探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中医药在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复方及中药单体可通过多层次、多通路、多靶点调节肠道微环境进而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已逐渐成为溃疡性结肠炎防治研究的热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故该文在阐释肠道微环境失衡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认识指导下,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化学屏障、保护机械屏障及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方面系统总结中医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研究提供新...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是常见的肠道慢性炎症反应,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ulcerative colitis related colorectal cancer, UCRCC)呈逐年上升,现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生主要是持续的炎症反应刺激肠道黏膜, 最终导致癌变的发生。NF-κB通路是诱导机体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侵袭及抑制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发现中医药在治疗UCRCC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和抗氧化活性,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相关,中医药调控UCRCC的分子机制与miRNA调控NF-κB通路存在相关性。故本文就miRNA调控NF-κB通路干预UCRCC之间关系及中医药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典型表现为早期肾脏高滤过和蛋白尿漏出,随后是进行性肾功能下降、球管系统上皮细胞肥大及间质纤维化,是慢性肾病的主因之一。目前,现代医学缺少较好的治疗手段,主要以控制原发疾病来降低肾脏损伤风险为主,而中医药通过辨证合参,利水消肿以治标、补虚培元以调本,能起到一定治疗和延缓肾病进展的作用,具有综合调理患者体质和不良反应小等优势。肾脏线粒体含量位居脏腑第二,参与水液代谢等生理过程,为人体元阴元阳之本。线粒体是细胞能量生产器,具有细胞呼吸、活性氧生成和氧化磷酸化产生三磷酸腺苷的功能。线粒体质量控制是维持线粒体动态平衡的有效方式,其失调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线粒体动力学改变及钙调节异常等,一般认为机体代谢异常下的线粒体结构破坏是其成因。近年来,中医药因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标本兼治、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独特优势使其疗效机制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但具体作用机制并不明朗。多项研究显示线粒体可能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靶点之一,目前有关中医药通过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糖尿病肾病综述尚且缺乏,因此拟对近10年中医药通过调节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糖尿病肾病进行总结梳理,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心肌病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不同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病变的综合性心肌病变。以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心肌纤维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致死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然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且并无特效药物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存与生活质量。心肌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参与心脏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物活动,在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线粒体质量控制主要涉及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胞内钙调节四个方面,是稳定线粒体正常结构、发挥线粒体正常功能的重要条件。近年来,中医药通过多角度、多通路、多靶点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影响心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临床症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该文通过对近十年来应用中药有效化合物成分和(或)中药复方制剂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实验研究和(或)临床观察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阐释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明确中医药对线粒体质量控制的调控机理,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科学内涵与不足之处,以期为临床进一步应用中医药参与治疗糖尿病心肌病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以慢性肠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线粒体是细胞中的重要器官,研究发现,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产生减少、氧化应激加剧等现象可能促使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引起肠道黏膜屏障的受损,导致IBD的发生,并加速炎症进展。中药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修复线粒体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的潜力。因此本文基于线粒体功能对中医药防治炎症性肠病进行总结梳理,发现中医药对线粒体具有缓解氧化应激、调控线粒体自噬等作用,从而发挥抗炎、抗氧化、减轻肠黏膜损伤、延缓病情的作用,且中医药调控线粒体DNA(mtDNA)突变涉及到的炎-癌转化机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的发病机制有免疫机制、凝血机制、肠黏膜屏障机制等。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干预研究已成为当今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病因不明的非可控性炎症之一,病变局限在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其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为主,该病目前已被公认为结肠癌癌前病变~([1])。中医药干预结肠炎恶性转化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笔者认为气虚津亏是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转化的关键病机,"逆流挽舟法"在干预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可以起重要作用。1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转化过程的认识1.1"大肠主津"解析结肠是大肠的一部分,属于六腑,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病变位于直肠和结肠的非特异性炎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着重于"健脾",针对不同的症候分别配以清热、益气、调肝、补肾等治法,通过介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减轻肠道黏膜的损伤,减少肠道炎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文章将从中医内、外治法、中西结合治疗三大方面将近年来中医药干预UC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宋健  黄毓娟 《辽宁中医杂志》2011,(12):2344-2345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治疗、易反复、病因不明等特点。部分患者黏膜溃疡形成及再生上皮化生可导致黏膜萎缩,甚至不典型增生,再进一步发展可形成癌变,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的优势。本文总结沈舒文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0.
肝衰竭(LF)作为一种肝细胞严重损害及肝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高死亡率、高发病率与高医疗资源耗竭呈现出三重叠加,成为阻碍人类健康的重大疑难重症。深入研究其疾病发生的核心因素及补充治疗手段以提高LF生存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LF发病机制复杂,线粒体是肝细胞内较敏感的细胞器之一,作为细胞内能量代谢的中心环节,已有大量研究显示,在LF中,肝细胞内线粒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改变,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在LF疾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线粒体呼吸链障碍、线粒体DNA损伤、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衡及线粒体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交织成网络,构成一个复杂而统一的整体,成为影响LF病程进展的关键节点。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着力于研究能够通过调节肝脏线粒体功能,防治LF的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LF防治中不断有新的突破,诸多研究证实了中医药可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来发挥防治LF的效用,其作用效果可概括为减轻肝细胞损伤、抑制肝细胞死亡及促进肝细胞再生3个方面,以有效代偿肝功能,促进肝实质质量与功能的恢复。该文对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LF与线粒体的关系及中医药领域干预线粒体功能防治LF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326-132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发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发生的重要机制,近年来肠黏膜屏障在UC发病中的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通过检索近几年中药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发现其治疗UC的主要机理是促进肠黏膜紧密连接、降低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释放。由此可见中医药对肠黏膜屏障影响受到广泛重视,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成为治疗UC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2.
詹原泉  吕永慧 《新中医》2015,47(1):267-268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本病病因未明,发病环节多,治愈难度大,复发率高,具有一定的癌变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尽快控制发作、长期维持缓解、预防复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后者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故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治疗应受到充分重视。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鲜明的特色优势。笔者在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研究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提出缓解期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炎症性肠病,证候表现多见于湿热型,其病因尚不明确,但UC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受损的表现。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历史悠久,效果显著,临床常用健脾及清热类中药治疗,研究表明,多数中药及复方的化学成分有调节患者血清内炎症因子的含量,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修复肠道黏膜的作用。此文通过研究整理近年来关于肠黏膜屏障结构、UC患者的肠黏膜表现以及中药对湿热型UC肠道黏膜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明确中医药湿热型UC的机制,并为进一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欧红英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3):154-155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里急后重。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因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结果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对本病的治疗目前有效的西药是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调节剂,但疗效欠佳且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汤建光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介绍汤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以期推广。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肠道疾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并可伴有多种并发症,转化为结肠癌的风险较高。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和相关结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手术和免疫抑制剂等是现代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相关结肠癌的主要方法,但这些方法均有不同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不理想。多年来,中医药由于其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相关结肠癌方面备受关注。黄芩汤出自《伤寒论》,由黄芩、芍药、甘草和大枣组成,具有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黄芩汤成分复杂,以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经文献查阅并结合本课题组多年的研究成果,发现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相关结肠癌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肠黏膜屏障,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线粒体自噬,抑制氧化应激,调控肠道菌群、细胞周期、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相关。现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进行较为详尽的综述,以期能够为黄芩汤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近年来肠道黏膜免疫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研究,阐述肠道黏膜免疫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密切相关,提出“肠道伏风”引起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外风引动内风伏于肠道,伏风招引外风,引动内风,与湿热相合袭扰肠络,论述肠道伏风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基于肠道伏风理论,提出逆流挽舟法、清营凉血法两种治疗思路,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DKD的发病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医学虽主要以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及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为主,但仍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手段。线粒体自噬是一种广泛存在且高度保守的自我更新和能量代谢过程,通过选择性地降解受损或功能失调的线粒体,在减少炎症反应、抑制活性氧积累、维持细胞能量代谢、调节线粒体动力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自噬参与DKD的发生发展,通过上调线粒体自噬活性而延缓DKD进展。中医药可多效应、多靶点、多途径调控线粒体自噬紊乱。文章围绕线粒体自噬在DKD发生发展的调控机制,探讨中医药干预线粒体自噬与DKD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药治疗DKD的药物研发、基础科研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治疗方式较多。西医治疗以免疫抑制剂类、糖皮质激素为主,用药期间时常出现疗效欠佳、副作用大等问题。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此病有独特优势,如修复肠黏膜、调节免疫及肠道菌群等。因此,通过结合近年研究成果,现对中医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应用进展作一阐述,以促进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弥漫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且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其病变以结肠黏膜溃疡为主,病情冗长,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情况,进行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