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之一,致残致死率极高。自1979年Rosen等[1]提出新辅助化疗的概念,经过40余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骨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在我国,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已经广泛用于临床。而且,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已经得到了很显著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尚缺少针对骨肉瘤的统一、标准的临床化疗指南。笔者将以国际上新辅助化疗方案为依据,浅谈新辅助化疗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及治疗要点。现报道如下。1新辅助化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运用DCE-MRI定量参数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并分析该参数与相关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方法:8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根据RECIST标准分为治疗有效和无效两组,比较两组化疗前、2个疗程后、化疗结束时Ktrans、Kep和Ve值。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乳腺癌组织ER、PR、HER-2、Ki-67表达情况。比较ER、PR、HER-2不同表达状态时DCE-MRI定量参数大小,分析该参数与Ki-67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有效组Ktrans、Kep在2个NAC疗程后及NAC化疗结束时较NAC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ER阴性组的Kep值高于ER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阴性组的Kep值高于PR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表达分别与Ktrans值、Kep值呈正相关(r=0.654,P<0.001;r=0.364,P=0.001), Ki-67表达与Ve值无相关性(P=0.177)。结论:Ktrans、Kep等动态增强磁共振定量参数可用来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还可反映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从而间接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参数及纹理特征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NACT)疗效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63例NACT的宫颈癌患者,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及无效组(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所有患者NACT治疗前一周行DCE-MRI扫描,并获得定量参数 [最大斜率(Maxslope)、对比增强率(CER)、对比剂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IAUGC)、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间隙体积百分数(Ve值)]及纹理参数,比较上述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有效组的CER、Ktrans值均显著低于无效组(P=0.004、0.012),有效组Mean Value、Grey Level Nonuniformity显著低于无效组(P=0.003、0.002),Energy显著高于无效组(P=0.024)。CER、Ktrans评估NACT疗效的AUC值分别为0.712、0.695。纹理参数评估NACT疗效的AUC值在0.647~0.716之间。将有组间差异的DCE-MRI参数、纹理参数、临床参数联合后,预测NACT疗效的AUC为0.922。结论:DCE-MRI参数及纹理参数可作为潜在的预测宫颈癌NACT疗效的影像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新辅助化疗后骨肉瘤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32例新辅助化疗后骨肉瘤组织VEGF的表达,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VEGF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坏死率及预后明显相关(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后骨肉瘤VEGF的表达水平是判断骨肉瘤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年发病率约为3/100万,早期即可发生肺转移,自然预后极差。随着19世纪70年代新辅助化疗(即术前化疗)的引入,病人的5年生存率由不足20%提高到60%以上,保肢率由单纯截肢提高到80%以上。新辅助化疗已经成为影响骨肉瘤病人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价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就近年来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对直肠癌术前化疗后病理完全反应(pCR)的预测能力。方法系前瞻性的临床试验,23/34例入组病人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于1.5TMR设备上行DCE-MRI。0.1mmol/kg钆以2mL/s的流率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且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前、后均行MRI检查的41例骨肉瘤患者[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22.0±11.0)岁,范围11~49岁]的病历及影像资料。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肿瘤组织坏死率≥90%者纳入疗效好组,<90%者纳入疗效差组。分别于新辅助化疗前、化疗一期结束后5 d内和完成整个化疗后测量所有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分别记为ADC0、ADC1、ADC2,比较疗效好组和疗效差组ADC间的差异。在化疗一期结束后的DWI(b=1000 s/mm2)和ADC图像上手动勾画病灶的感兴趣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用随机分组法将数据按6∶4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SMOTE算法对训练集上的数据进行扩充,采用方差阈值、SelectKBest、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法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采用逻辑回归分类器构建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2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传统影像学(ADC)及影像组学模型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效能。 结果 疗效好组10例、疗效差组31例。2组患者ADC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5±0.05)×10−3 mm2/s对(1.05±0.05)×10−3 mm2/s,t=1.14,P>0.05)];疗效好组的ADC1、ADC2高于疗效差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4±0.10)×10−3 mm2/s对(1.10±0.06)×10−3 mm2/s,t=−2.92,P<0.05;1.68(1.55,1.85)×10−3 mm2/s对(1.33±0.06)×10−3 mm2/s,Z=−2.61,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ADC1≥1.34×10−3 mm2/s时,其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81%,曲线下面积(AUC)为0.797(95%CI:0.629~0.965);当ADC2≥1.51×10−3 mm2/s时,其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71%,AUC为0.777(95%CI:0.588~0.967)。从化疗一期结束后的DWI和ADC图像中共提取出1409个影像组学特征,按6∶4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24(疗效好:6,疗效坏:18)∶17(疗效好:4,疗效坏:13)],将训练集数据扩充为70(疗效好:20,疗效坏:50),经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后,最终得到5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包括Interquartile Range、Skewness、Uniformity、Median、Maximum。采用逻辑回归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中该模型预测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ROC曲线的AUC为0.881(95%CI:0.811~0.942),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74%;测试集中AUC为0.769(95%CI:0.515~0.933),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69%。 结论 基于MRI DWI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效能优于传统影像学(ADC),在临床应用中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血清miR-495水平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搜集50例行新辅助化疗后进行手术治疗的骨肉瘤患者,根据化疗效果将患者分为化疗反应良好组与较差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前ADC值、血清miR-495水平。分析ADC值、血清miR-495水平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病理分析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35例患者化疗反应良好,15例患者化疗反应较差。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反应较差组肿瘤≤8cm的患者占20.0%,Ⅲ期患者占66.7%,而反应良好组肿瘤≤8cm的患者占85.7%,Ⅲ期患者占28.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较于化疗反应较差组,反应良好组的ADC值和血清miR-495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iR-495水平与ADC值呈显著正相关(r=0.321,P=0.023)。ADC值单独预测患者治疗疗效的AUC为0.724(95%CI:0.579~0.841),miR-495水平单独预测患者治疗疗效的AUC为0.667(95%CI:0.519~0.794),ADC值联合miR-495水平预测患者治疗疗效的AUC为0.889(95%CI:0.768~0.960),ADC值联合miR-495水平的AUC大于两者单独预测的AUC。结论:ADC值联合血清miR-495水平在预测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方面具有一定价值,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0T 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NAC)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5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以NAC后肿瘤体积与NAC前肿瘤体积的比值作为评估疗效的标准。其中,反应良好组13例,反应差组12例。两组患者在NAC前、后均行3.0T MR常规序列(T1WI、T2WI、对比增强T1WI)以及IVIM-DWI扫描,测量NAC前、后肿瘤的标准扩散系数(ADCstand)、单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值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反应良好组的ADCstand值和f值在NAC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81,P=0.001;t=2.882,P=0.014);反应差组的ADCstand值和D值在NAC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1,P=0.012;Z=-2.223,P=0.026)。NAC前和NAC后两组间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早期评估骨肉瘤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行新辅助化疗的骨肉瘤患者11例,患者分别于新辅助化疗开始前、第1个化疗周期结束后、所有4个化疗周期结束后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检测骨肉瘤内水分子扩散及血液灌注变化情况,观察新辅助化疗过程中骨肉瘤形态、大小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11.
ADC值评价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坏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病理学对照研究,探讨ADC值评价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坏死的价值。方法:12例行新辅助化疗的原发四肢骨肉瘤患者,在其完成新辅助化疗后且手术前3天内同时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参照MRI和ADC图表现,在术后大体标本相应区取材,获取骨外软组织肿块127个区,分析不同ADC值的病理基础。结果:非软骨性肿瘤存活区、软骨性肿瘤存活区、非软骨性肿瘤坏死区、肿瘤坏死后胶原化区、肿瘤坏死囊变血腔及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区ADC值分别约(1219.63±26.73)×10-6 mm2/s、(2193.21±37.87)×10-6 mm2/s、(1770.52±33.41)×10-6 mm2/s、(2287.36±39.34)×10-6 mm2/s和(2293.57±50.36)×10-6 mm2/s。非软骨性肿瘤存活区与其它4区、非软骨性肿瘤坏死区与其它4区ADC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软骨性肿瘤存活区、肿瘤坏死后胶原化区、肿瘤坏死囊变血腔及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区ADC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在判定骨肉瘤化疗后坏死时,会受到存活的软骨性肿瘤成分的影响;借助ADC值可鉴别骨肉瘤化疗后非软骨性肿瘤细胞的存活、坏死和瘤细胞外间质改变。  相似文献   

12.
新生血管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抗肿瘤血管生成是临床上治疗乳腺癌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活体中准确评估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结构及功能状态、抗血管治疗疗效的成像方法。目前,多种成像方法均可以用于显示肿瘤血管状态,其中动态增强MRI(DCE-MRI)是一种较常用的无创、无电离辐射的检查方法,具有MRI多序列、多参数、多方位以及高的软组织分辨力的成像特点,在乳腺癌的诊断、术前分期及治疗效果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就DCE-MRI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及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估及预后监测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功能成像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患者资料。依据化疗前后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疗效评价,将病例资料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pCR)和病理非完全缓解组(NpCR);对比分析两组免疫组化差异及化疗前后MRI检查指标数值变化的差异,以病理反应性标准分组为金标准,对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对NAC疗效的预测效能;最后应用相关分析结果建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模型logistP。结果38例中pCR13例,NpCR25例。两组免疫组化参数(ER/PR、HER-2、ki-67)及分子分型、ΔAD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化疗前后两组ΔD%、ΔV%、ΔS%、ΔSmax%、ΔT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D%、ΔV%、ΔS%、ΔSmax%、ΔTIC的AUC分别为0.748、0.822、0.708、0.828、0.700,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69/0.68、0.846/0.72、0.538/0.84、0.769/0.80、0.692/0.64,其logistP与病理组织学疗效的AUC为0.846(95%CI0.708~0.984)。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动态增强MRI参数变化能预测NAC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多参数磁共振(mpMRI)预测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9年8月65例乳腺癌NAC患者,其中35例HER2阳性患者术前均接受靶向治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或两者联合),在NAC前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由两位5年以上乳腺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记录NAC前病灶最大直径、纤维腺体组织(FGT)、背景实质强化(BPE)、ADC值、最大强化率(PE)、达峰时间、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强化方式、Ki-67值及化疗后疗效,首先评估HER2阳性组与HER2阴性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然后比较35例HER2阳性患者病理完全缓解(pCR)组及非pCR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它们与HER2状态及靶向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HER2阳性组与HER2阴性组PE值及化疗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ER2阳性组pCR率(45%,16/19)明显高于HER2阴性组(10%,3/10),HER2阳性组PE值(3.04±1.48)高于HER2阴性组(2.29±1.04),PE值对HER2状态有中等预测价值(AUC 0.7;95%CI,0.52-0.79)。HER2阳性患者pCR组与非pCR组Ki-67、ADC值、FGT及强化方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CR组ADC值(1.08±0.23)×10^-3mm^2/s明显高于非pCR组(0.84±0.24)×10^-3mm^2/s,pCR组以肿块样强化(75%)及d型乳腺多见(63%)。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ADC值及强化模式可以作为HER2靶向治疗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PE值可以一定程度预测HER2状态。ADC值及强化模式可以作为HER2靶向治疗疗效独立预测指标;肿块样强化及较高的ADC值提示靶向治疗达pCR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动态增强MRI半定量法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方法:新辅助化疗的26例乳腺癌患者(女性,平均55.2岁)纳入研究,化疗前后采用同一方案进行乳腺动态MRI增强扫描,使用1.5T超导M RI成像仪、3D FSE序列(TR/TE:5.4ms/2.8ms;FOV:34cm;层厚:3mm;间隔:0mm),速度3ml/s团注钆喷葡胺0.2mmol/kg;在工作站上完成血流半定量测定,并对化疗前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化疗前早期强化参数Efirst、Vfirst、Ee和Ve的均值大于化疗后的残留病灶(P<0.05),化疗前Emax、Vmax和Slopemax的均值大于化疗后残留病灶的均值,化疗前Tmax均值小于化疗后均值(P<0.05),化疗前Ewash和Vwash值高于化疗后的残留病灶(P<0.05).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动态增强MRI半定量研究显示残留病变血流动力学明显下降,血流速率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化疗(新辅助化疗)对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乳腺癌76例,采用新辅助化疗方案,21天为1个周期,疗程结束后15~20天手术;术中切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HER-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76例中,术后病理学完全缓解3例;未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的73例中,化疗后ER表达水平较化疗前变化不显著(P〉0.05);PR、HER-2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显著下调(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后PR、HER-2水平下调,可能会对部分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NAC)前后身体组分变化对乳腺癌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取行NAC联合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女性病人85例,平均年龄(52.51±3.47)岁。均于NAC前后行定量CT(QCT)扫描,测量并记录QCT参数,包括L1、L2水平的骨密度(BMD),L3水平的椎旁肌肉面积(MA)、皮下脂肪面积(SFA)、内脏脂肪面积(VFA),计算NAC前后上述参数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值的中位数将病人分为参数变化≤中位数组、参数变化>中位数组。记录病人术后腋窝日引流量、腋窝引流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感染)。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NAC前后QCT参数以及各2组(按各参数变化的中位数而分成的2组)间术后资料的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2名医师所测量数据的一致性。 结果 NAC后MA、SFA和VFA均小于NAC前(均P<0.05)。MA变化≤3.6%的病人术后腋窝日引流量、拔管时间以及皮下积液和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均低于MA变化>3.6%的病人(均P<0.05)。其余各参数变化2组间术后资料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名医师测量NAC前后BMD和MA的一致性均较好(均ICC>0.75)。 结论 NAC后肌肉的减少不利于乳腺癌病人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术治疗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选择新辅助化疗基础上行保肢治疗的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68例为联合组,同期单纯手术治疗而未接受化疗或仅接受术后化疗的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22例为非化疗组,同期无病理性骨折在新辅助化疗基础上行保肢治疗的骨肉瘤患者48例为无骨折组,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行截肢治疗的患者32例作为截肢组.比较各组患者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转移率及生存质量. 结果 联合组平均预计生存时间较非化疗组显著延长(P<0.05);较无骨折组、截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5年生存率比较,联合组较非化疗组显著增高(P<0.05),较无骨折组、截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化疗组较截肢组、无骨折组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局部复发率较非化疗组显著降低(P<0.01);较无骨折组、截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转移率较非化疗组显著降低(P<0.01);较非骨折组、截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截肢组(P<0.01);生理职能较非化疗组、截肢组均显著增高(P<0.05);总体健康较非化疗组显著增高(P<0.05);其余各项评分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治疗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在保证患者生存率的前提下保存了肢体,并且不增加局部复发率及转移率,还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莹  任翠萍  张岚  程敬亮 《放射学实践》2017,(11):1191-1195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及动态增强参数对原发性骨肉瘤恶性程度评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1例经病理证实的骨肉瘤患者行动态增强MR扫描,采用Mean Curve分析软件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早期动态增强的斜率值(Slope)和边缘-中心向心强化程度比值(Rrim-center).使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比较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TIC类型分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动态增强参数;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曲线类型的骨肉瘤的动态增强参数.结果:高、低度恶性骨肉瘤的TIC类型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364,P=0.000).高度恶性骨肉瘤的Slope值和Rrim-center值均高于低度恶性骨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59,P=0.000;Z=-5.284,P=0.000).Ⅰ型、Ⅱ型、Ⅲ型TIC曲线的Slope值和Rrim-center值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453,P=0.000;x2=25.246,P=0.000).结论:TIC类型、动态增强参数值可评价原发性骨肉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辅助治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其中以化疗最为常用。针对乳腺癌生物学特点,近年来提出术前辅助化疗,名为新辅助化疗,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1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研究1.1乳腺癌新辅助化疗(PCT)的概念新辅助化疗称谓有primary chemotherapy;Neo—adjuvant Chemotherapy;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Induction Chemotherapy,是指开始于局部治疗之前的一种辅助化学治疗模式。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是根据Fisher等学者的乳腺癌生物学理论而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