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从14d胚龄的大鼠胚胎脑组织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通过荧光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其特性.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于3d和7 d时将未分化的神经干细胞注入血同侧的尾状核内.分别记录模型制作后2 h和移植后2 h、4周的大鼠运动功能.移植4周后处死大鼠,观察移植后干细胞在体内生长情况.结果实验中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体外能够被诱导分化成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出血后7 d干细胞移植组的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显著好于3 d组和对照组.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出血动物的运动功能,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液,从胚胎大鼠脊髓分离和培养NSCs,应用^3H-TdR掺入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进行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巢蛋白表达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鉴定。结果表明,从E16胚胎大鼠脊髓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NSCs特征,可在体外增殖存活,经1%胎牛血清诱导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认为从胚胎大鼠脊髓成功分离培养的NSCs可在体外稳定地培养和传代,是研究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的理想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3.
人胚胎脑细胞在大鼠脑梗死灶内的分化和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胚胎脑细胞在脑梗死灶内的分化、整合状况和神经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性。方法 将正常人胚胎脑细胞和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后,移植到免疫抑制的11只肾性高血压大鼠的大脑皮质梗死灶内,并与未移植的5只脑梗死大鼠作对照。8周后取大鼠脑组织做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移植了人胚胎脑细胞存活的lO只大鼠中,6只有移植物生长。移植物内有新生血管,细胞有分层排列趋势。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移植物内有细胞分化,并存在大量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汇集成束,整合到宿主脑内。结论 培养的人胚胎脑细胞能在免疫抑制大鼠的脑梗死灶内生长、分化和整合,提示神经细胞移植有望成为临床治疗脑梗死的突破性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嗅成鞘细胞(OECs)对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大鼠阿尔茨海默病(AD)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双侧海马注射Aβ1~40,建立AD大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为4组:NSCs移植组、NSCs与OECs移植组、AD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每组30只。从SD胎鼠(孕16~18 d)取材,在体外分别培养和共培养OECs与NSCs,并将共培养的OECs与NSCs移植于AD大鼠大脑;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移植细胞存活、迁移和分化以及宿主脑海马突触素表达的变化。结果①行为学测试:NSCs与OECs移植组潜伏期明显缩短、过平台次数明显增加,与NSCs移植组、AD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根据标记跟踪,植入的NSCs与OECs大量存活,从注射部位分别向两侧海马区及其周围皮质迁移。③免疫荧光检测:植入NSCs能在AD脑内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以及少量胆碱能神经元,NSCs与OECs移植组分化为神经元的分化率13.97%,与NSCs移植组8.35%差异显著(P<0.05)。④海马突触素表达:NSCs与OECs移植组IA值最高,与NSCs移植组、AD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嗅成鞘细胞通过改善植入神经干细胞在AD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能力以及与宿主脑的联系,提高NSCs移植治疗大鼠AD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甙对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帕金森病(PD)大鼠后移植细胞的存活及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 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经传代扩增后,在分化液中诱导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应用6-羟基多巴胺制备的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组、多巴胺能神经元 三七总皂甙组、三七总皂甙组及手术对照组,每组8只,进行移植手术,移植后检测PD大鼠不对称旋转行为的变化及纹状体移植区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存活的情况.结果 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移植后20 d多巴胺能神经元组大鼠不对称旋转圈数开始明显下降(P<0.01).移植后10~60 d,多巴胺能神经元 三七总皂甙组大鼠的不对称旋转圈数明显低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多巴胺能神经元 三七总皂甙组大鼠纹状体移植区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0.01).结论 三七总皂甙具有提高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PD大鼠后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及移植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到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方法 将HoechsT_33258标记的NSCs植入AD模型大鼠海马,移植2、4和6 w后,行Y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合HoechsT_33258标记和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分析NSCs在AD大鼠海马中的存活、迁移和分化.结果 移植的NSCs在宿主脑内能够存活至少6 w,沿海马回向两侧迁移,NSCs移植2 w后,免疫荧光检测无明显神经丝蛋白-200(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谷氨酸(Glu)、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阳性反应,而移植后4、6 w,则可见免疫阳性反应细胞.Y迷宫测试结果显示移植NSCs 2、4、6 w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得到恢复,与AD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分离培养的NSCs在AD模型大鼠海马内能够存活、迁移并分化为胆碱能、谷氨酸能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7.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大鼠模型时间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时间窗。方法分离、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经Nestin免疫荧光鉴定,Brdu标记;25只SD大鼠制作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5组(1、2、3、4d移植组、模型组),分别在造模后第1、2、3、4d移植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于脑出血大鼠的患侧侧腔室下区(SVZ),模型组不移植,测试大鼠运动功能,14d时处死,取全脑固定、冰冻切片、Brdu免疫荧光染色,Brdu阳性细胞计数。结果各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2d移植组明显优于其他组(P〈0.01);2d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能有效改善脑出血动物运动功能;脑出血后2d可能是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点。  相似文献   

8.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s)如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等,能自我更新产生新的神经干细胞,在神经发育及神经损伤的修复中发挥作用。对干细胞的研究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多数集中在对造血干细胞及胚胎干细胞等的研究。直到九十年代初期,一些实验室才报道了未分化细胞可分化为各种神经细胞类型,包括神经元,并将它从哺乳动物脑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检测其在AD病大鼠脑内的存活及基因产物的表达.方法 构建IGF-1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转染到神经干细胞中,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D模型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IGF-1修饰的神经于细胞移植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制备AD模型.移植4w后,行Y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30 d后,处死实验鼠,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实验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将BrdU标记的IGF-1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入穹窿海马伞切断的大鼠侧脑室.移植4w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GF-1修饰的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神经干细胞移植后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与AD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GF-1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表现最为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形态学表现接近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IGF-1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后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增强,脑组织病理改变减轻,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作用明显优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  相似文献   

10.
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调控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神经干细胞(NSC)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神经前体细胞。从胚胎和成年哺乳动物脑内均可分离出NSC。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微环境和基因的双重调控,现已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和基因可调节NSC的增殖并决定其分化方向。对NSC增殖和分化机制认识的加深将会促进NSC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移植物和受体的T细胞比例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的关系。方法:受体SD大鼠和供体Wistar大鼠共40对.按移植物与受体的T细胞比例1:1、2:1、4:1和对照组分为4组进行移植,并观察移植后GVHD的发生及其程度。结果:4组大鼠中1:1和2:1组的GVHD最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4:1组的GVH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物内T细胞与受体循环血内的T细胞绝对值之比介于1:1与2:1之间较为合适;按此比例进行的大鼠移植,GVHD较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specific molecule 1,ESM-1)预处理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植入心肌梗死(MI)大鼠后,是否能增加干细胞的存活,改善MI大鼠的心功能。方法:将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标记的BM-MSCs与ESM-1孵育预处理后,以注射器自心外膜注入SD大鼠梗死心肌周围组织。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对照组及预处理组,每组10只大鼠(n=10)。于MI后4周、干细胞移植后4周分别检测各组的超声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T);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脑钠尿肽(BNP)的分泌以及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干细胞移植后4周,预处理组大鼠心脏超声检测提示LVESD、LVEDD缩小、LVEF提高,BNP含量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细胞移植后4周,预处理组梗死周围心肌组织Brd U+的细胞数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ESM-1与BM-MSCs共孵育可活化BM-MSCs,促进其增殖、分化,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tM CAO)后遗症的修复作用,并确定移植的最佳时机。方法神经干细胞经抗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后,在不同时间采用立体定向移植到大鼠的脑缺血区域,移植后对大鼠的功能恢复进行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查存活的细胞。结果术后8周起,移植组大鼠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 SS)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早期移植组大鼠的N SS评分低于超早期移植组和晚期移植组(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早期移植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在亚低温条件下,向颅脑创伤(TBI)大鼠颅内移植温度敏感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sSV40LTag-BMSCs)对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亚低温组、亚低温移植组,每组18只.使用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tsSV40LTag-BMSCs.使用液压冲击脑损伤仪制备大鼠TBI模型,将对照组大鼠进行常规处理,对亚低温组、亚低温移植组进行亚低温治疗;采用立体定向引导,向亚低温移植组大鼠颅内进行多点移植标记后的tsSV40LTag-BMSCs;分别于伤后第1、7、14、21、28天,对实验组大鼠进行神经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①制备TBI模型后,各实验组大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7,P=0.788);TBI后第1天进行评分,3组大鼠神经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35,P〉0.05).②在TBI后第7、14、21、28天,亚低温组、亚低温移植组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亚低温移植组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高于亚低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大鼠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均随损伤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亚低温条件下,移植tsSV40LTag-BMSCs治疗TBI大鼠,能够明显改善大鼠脑创伤所致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 AIMS: Transplant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NSC) has been shown to be successful in a variety of experimental models of non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of NSC transplantation as a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neuronal replacement in disorders of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 METHODS: Central nervous system-derived NSC (CNS-NSC) were obtained from the subventricular zone of rat brain (E17). Expression of RET, GFRalpha1, and 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nNOS) was assessed by Western blot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Nitric oxide (NO) production was assessed using the NO-sensitive fluorescent indicator DAF-2. CNS-NSC (labeled with CM-DiI) were transplanted into the pylorus of mice and fluorescent double-labeling immunostaining for betaIII-tubulin or PGP 9.5 and nNOS was performed at 2, 4, and 8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RESULTS: Our results show that CNS-NSC express both the receptors (RET and GFRalpha1) for the enteric neurotrophin, GDNF; GDNF, in turn, induces expansion of the RET-expressing CNS-NSC population. Furthermore, CNS-NSC express nNOS and produce NO in vitro. When transplanted into the gut, CNS-NSC differentiate into neurons, continue to express nNOS and survive at least 8 weeks. CONCLUSIONS: We conclude that transplantation of CNS-NSC bears promise as a potential cellular replacement strategy for enteric neuro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大鼠90%肝脏切除制备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实验组大鼠肝内移植2×106个BMSCs,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的生存情况,RT-PCR检测BMSCs在肝脏的植入,血清检测肝功能确认BMSCs移植对肝脏修复的作用。结果移植BM-SCs的实验组大鼠存活80%,对照组大鼠仅存活20%。RT-PCR显示,BMSCs移植后定植于大鼠肝脏内。肝功能检测显示,实验组大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显著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BMSCs移植可以显著提高急性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率,促进其肝功能的恢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增殖状况。方法:采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动脉血建立脑出血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微创术干预脑出血组(微创组)3组,在3.0 T磁共振下扫描观察血肿变化及鉴定建模成功,在第1、7、14、21天测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检测Nestin与BrdU共表达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和增殖及灶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结果:MRI扫描发现微创术组于7~21 d脑出血后灶周水肿减轻;第7、14天时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小胶质细胞激活受抑制,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均P0.01);微创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表达于7~21 d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但与脑出血组及假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MRI仪器可成功观察大鼠微创血肿清除术和脑出血灶周水肿变化。微创术可减轻脑出血后灶周水肿、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通过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增殖,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提高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心梗大鼠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随机分为移植组、动员组和对照组各10只。移植组于梗死区内注射经标记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组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照组未行任何处理。4周后采用超声和生理记录仪描记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压(LVED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或下降速率(±LVdp/dtmax)等指标。取心脏组织做病理检查,观察移植细胞分化、促血管生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细胞移植4周后,移植组及动员组心脏功能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均〈0.05),梗死区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可能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性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心肌梗塞大鼠模型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在心肌梗塞后1周将标记的MSCs注射到大鼠舌下静脉内,在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取心、肝、脾、肺、肾脏器,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布。选取心肌梗塞模型大鼠通过心脏超声评价移植后3周、6周心功能改变情况。结果:静脉注射MSCs后其组织结构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早期主要分布在正常心肌组织内,1周后主要分布在梗塞及交界区内,正常心肌组织内很少见细胞存留。超声检查发现在细胞移植后实验组(12只)左心室没有进一步扩大.左心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12只):[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0.92±0.16):(1.078±0.15)c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0.66±0.13):(0.79±0.11)cm;左心室短轴缩短率(28.4±4.2):(24.3±3.1)%;左室射血分数(52.7±4):(42.89±4.2)%,P均〈0.05]。结论:静脉注射移植MSCs后细胞可以分布到重要组织器官内,移植细胞有向梗塞心肌组织内迁移的趋势,能明显延缓左心室重构及其所导致的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