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①目的 探讨采用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等多项指标监测小儿急性白血病( AL)微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②方法对152例AL在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MIC)分型诊断的基础上,结合Nest-PCR,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染色体核型分析法进行MRD监测。③结果对5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现(ALL)进行了T细胞受体(TCR)Vㄜ2Dㄜ3基因重排监测,其中83%的B-ALL和25%的T-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量残留病(MRD)检测的临床意义。②方法应用筑巢式多聚酶链反应(nestedPCR)对32例ALL进行T细胞受体(TCR)Vδ2Dδ3基因重排检测。③结果18例B系ALL中有15例(72.2%)、4例T系ALL中有1例(25.0%)存在TCRVδ2Dδ3基因重排。同时对16例进行39例次微量残留病动态监测,其中6例MRD-PCR阴性病人随访5.17~16.17年,无1例复发;10例MRD-PCR阳性者,2例分别于阳性后0.25,1.00年骨髓复发,1例有复发倾向,余7例随访4.33~6.25年无复发。④结论MRD-PCR阴性者预后良好,可望长期生存,治疗时应以MRD-PCR转阴为停止化疗的可靠指标,对MRD-PCR阳性者应定期监测MRD变化,结合病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筑巢式多聚酶链反应对32例ALL进行了T细胞受体Vδ2Dδ3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18例B系ALL中有15例,4例T系ALL中有1例,存在TCRVδ2δ3基因重排。同时对16例进行39例次微量残留病动态监测,其中6例MRD-PCR阴性病人随访5.17-16.17年,无1例复发,10例MRD-PCR阳性者,2例分别于阳性后0.25,1.00年骨  相似文献   

4.
5.
张乐萍  殷慧君 《北京医学》1996,18(3):155-157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拉增T细胞受体基因检测了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标本,28例初治的B前体细胞白血病中有21例检出TCR-δ基因克隆重排带,检出率迷75%。18例缓解6个月以上PR仍阳性者接受大剂量化疗,15例化疗后PCR转阴者随访8-30个月仍处持续缓解状态,3例PCR未能转阴者中2例最终复发,另1例在此次化疗前已有半年未行化疗,本化疗后PCR未阴转,继续化疗并随访一年,现PCR转阴并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为白血病克隆的分子基因标志,检测白血病微量残留病,并预测预后的可能性。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9例急性白血病和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患者的降钙素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对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阳性者,以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为白血病克隆的分子基因标志。应用PCR技术定期追踪检测骨髓微量残留病。结果;20例白病完全缓解后均存在微量残留病。完全缓解后微量残留病持续阳性或转阴后再次出现阳性,提示将发生骨髓复发,能提早2-11个月预示疾病的复发。微量残贸病较早转阴并持续长期阴性者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结论:以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为白血病克隆的分子基因标志,应用PCR技术能起到监测血病骨髓微量 留病的作用,为预测白血病的预后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石平  张亚卫  张秀英 《现代医学》2005,33(4):246-248
目的 用半重叠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Ign)、T细胞受体γ链(TCR7)克隆性基因重排,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白血病(MRD)的动态变化和消长规律,预测复发,判断预后。方法 选择14例完全缓解(CR)的AI上患者,采集CR后不同时期骨髓标本,用半重叠PCR检测Ign、TCR7克隆性基因重排。结果 经过正规化疗的14例ALL患者在CR后不同时期,MRD水平不同;MRD的消长规律为波浪式7例,呈直线下降3例,持续阴性2例,复发2例中1例为MRD持续阳性、1例MRD由阴性转为阳性。结论 一次MRD-PCR检测不足以说明体内残留白血病细胞水平,连续PCR检测及动态观察对于预测复发、判断预后、评价骨髓移植(BMT)效果、研究白血病化疗方案及停药时间更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应用PCR技术,以SIL-TAL-1,HRX基因相合的,和bcr/ab1以及PML-RARα4融合基因作为肿瘤特异标志,对7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16例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完全缓解后的微量残留病作系统的跟踪检测。  相似文献   

9.
极限稀释定量PCR法动态监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RD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一种简便易行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 L)微小残留白血病 (MRD)的方法 ,应用 Chelex10 0为介质抽提 4 1例 AL L 患儿不同病期未染色骨髓涂片 DNA,以 TCR Vδ2 Dδ3基因重排为标志 ,采用极限稀释定量PCR法扩增 ,动态监测 MRD的消长与临床病情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 :2 4例患儿在初诊时检出 TCR Vδ2 Dδ3基因重排(5 9% ) ,灵敏度均为 4个拷贝。经诱导缓解后 ,12例 TCR Vδ2 Dδ3基因重排仍为阳性 ,MRD值为 2× 10 - 6 ~ 1× 10 - 3,其中 7例 MRD值于 3~ 6个月内迅速下降转阴 ,骨髓检测未见复发 ,另 5例 MRD持续阳性或 MRD持续高值 ,早期复发。骨髓检测复发患儿缓解期时 MRD平均值为 1.9× 10 — 3明显高于同期骨髓检测未复发患儿的 3× 10 - 6 (P<0 .0 1)。余 12例诱导缓解后 TCR Vδ2 Dδ3基因重排转阴 ,MRD值均 <1× 10 - 6 ,其中 3例 MRD由阴性转阳后加强化疗力度 ,未复发。结果提示 :以 Chelex 10 0为介质抽提 DNA进行 PCR扩增 ,操作简便 ,敏感度高 ;动态监测 MRD的消长对指导临床治疗 ,判断疗效和预知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筑巢式PCR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最适退火温度和核酸扩增(PCR)周期,利用筑巢式PCR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bcr-abl融合基因类型,并进行PCR荧光定量(RQ—PCR),研究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通过改变PCR条件,将退火温度由55℃增加到60℃,反应周期由原来的30周期增加到45周期,检测14例22份标本。同时用荧光定量试剂检测标本。结果退火温度为58℃,45周期可测出10^3 copies/μl定量标准品的PCR产物。22份标本6cr-abl融合基因巢式PCR结果均阳性。其中b2a2型9份,b3a2型13份。定量检测18例阳性,量值在10^2-10^6copies/μg,两例急变患者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明显差异。结论筑巢式PCR是一种敏感而准确的检测方法,对bcr—abl进行定量有助于反映白血病细胞负荷、评价疗效及判断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1.
R啨sum啨   Objectif D啨tecterparcytom啨triedefluxler啨sidumorbideminimal(RMM)chezlesenfantsatteintsdeB LLAet啨valuersasignificationclinique . M啨thodes  5 8enfantsatte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微小残留病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2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涂片标本,进行免疫球蛋白IgH和T细胞受体r链基因重排的检测。结果:21例初诊病例的骨髓涂片标本中,IgH阳性率71.4%,与初诊骨髓液标本中的IgH阳性率76.3%,对比基本一致。结论:骨髓涂片能进行微小残留病的检测,这对于临床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和预测其早期复发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2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降钙素(CT)基因的甲基化程度。结果表明,7例ALL与16例AML的CT基因都发生了高度甲基化。临床完全缓解的3例AML和2例ALL中有1例ALL为阳性,另有1例阴性的AML于1个月后转为阳性,随后出现临床复发。提示急性白血病CT基因高度甲基化的PCR检测,对ALL与AML微小残留病有很重要的诊断价值,特别为缺乏恒定肿瘤细胞标志的AML提供了一个新的分子基因标志。  相似文献   

14.
将不同的白血病细胞株与正常骨髓细胞按比例混合,体外模拟人缓解期白血病骨髓。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仪-DNA(FCM-DNA)及FCM-免疫标志等方法测定,证明该三项实验的灵敏度达0.5%。初步临床验证上述方法亦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AML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不同亚型AML病人74例,以良性血液病和骨髓形态学正常的非血液病病人作对照,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 良性血液病病人端粒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AML初诊时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F=36.76,q=14.65,P〈0.01).完全缓解后活性下降(q=10.75,P〈0.01),复发时端粒酶活性又升高(q=7.61,P〈0.01)。同时端粒酶活性与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A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AML恶性克隆增殖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病人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了46例不同类型、不同阶段AL病人白血病细胞中XIAP的表达情况,以1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AL病人白血病细胞XIAP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t=13.96,P<0.01).初治组、缓解组和复...  相似文献   

17.
白血病bcr/abl mRNA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①目的探讨bcr/abl基因表达水平与白血病诊断、预后的关系及在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意义.②方法荧光定量RT-PCR法(FQ-RT-PCR)测定34例不同类型及处于不同疾病阶段的白血病病人bcr/abl基因的表达.③结果对照组bcr/abl基因表达均为阴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bcr/abl基因表达阳性率为89.5%(17/19),经治疗达临床缓解者8例,bcr/abl基因表达均值为(2.43±0.67)×105基因拷贝/L;初诊CML未经治疗及治疗无效并发生急变或死亡者bcr/abl基因表达均值为(2.60±0.90)×107基因拷贝/L,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t=3.43,P<0.01).随访4例CML,2例治疗缓解,bcr/abl转录减少,无阴转;持续增高2例中,1例急变,1例死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病人bcr/abl表达阳性率为11.8%(2/15),均复发,1例死亡,bcr/abl基因转录复发前表达明显增高.④结论 FQ-RT-PCR实验方法灵敏、快速、特异性好、结果准确;bcr/abl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观察及动态监测,有助于白血病的临床诊断与分型,以及推测微小残留白血病的存在状况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 (AL)病儿治疗前及骨髓获得完全缓解时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6 )的变化。②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方法 ,测定 34例AL病儿 (ALL 2 1例 ,AML 13例 )血清IL 6的水平 ,并对其中 16例ALL和 3例AML骨髓完全缓解者进行动态观察。③结果 治疗前AML病儿血清IL 6水平为 (5 4 .91±11.0 1)ng/L ,ALL为 (5 4 .10± 4 .6 7)ng/L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t=0 .2 5 ,P >0 .0 5 ) ;ALL病儿治疗前后血清IL 6亦无明显差异 (t=0 .80 ,P >0 .0 5 )。不同临床分型ALL病儿治疗前后血清IL 6水平无明显变化 (t=0 .93,P >0 .0 5 ;t=0 .2 6 ,P >0 .0 5 )。 8例骨髓获得完全缓解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的ALL病儿血清IL 6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差异有极显著性 (t=3.96 ,P <0 .0 1) ;8例血小板计数未恢复正常者血清IL 6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 ,但差异无显著性 (t=1.71,P >0 .0 5 )。④结论 IL 6水平与白血病类型和治疗方法无关 ,与诱导期骨髓完全缓解时血小板计数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癌—睾丸抗原SSX-2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为判断ALL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51例ALL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SSX-2mRNA检测,并进行SSX-2基因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以30例非肿瘤患儿为对照组。结果:ALL初治患儿SSX-2 mRNA表达率为34.78%,对照组无一例表达。ALL初治组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L初治组表达率高于ALL完全缓解组表达率7.14%(P〈0.05)。SSX-2基因的表达与儿童ALL性别、年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免疫分型以及临床危险分级无关(P〉0.05)。结论:儿童ALL患者SSX-2mRNA表达率较高,SSX-2mRNA表达可能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有关;SSX-2基因检测对儿童ALL近期疗效的评估、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存活3年以上的小儿急性白血病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2~13岁。其中13例存活≥5年,6例已无病存活10年以上。结果表明,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治时,外周血白细胞数≥25×10~9/L,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骨髓复发是影响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提示化疗过程中保持骨髓轻度抑制,加强前2年的化疗强度,坚持5年维持治疗及加强髓外白血病的防治是取得长期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