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缺血性卒中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采用历史对照方法,将104例缺血性卒中气虚血瘀证患者分为路径组、对照组,对照组41例予西医基础治疗,路径组63例按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基础治疗。2组均观察2周,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修订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观察,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路径组总有效率95.23%,对照组80.49%,路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降低,MBI评分均升高(P0.01)。路径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路径组治疗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缺血性卒中气虚血瘀证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易通汤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以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主治疗,配合静脉滴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及营养脑神经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易通汤治疗。2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7%,对照组总有效率84.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减少(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减少显著(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易通汤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易通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并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予尼莫地平片为主治疗,配合静脉滴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及营养脑神经液体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易通汤治疗。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脑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脑血流速度(Vm)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易通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并发脑血管痉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汤配合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86例气虚血瘀证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43例.常规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和血栓通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化瘀汤,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红细胞变形指数以及血液黏度.结果:治疗组与常规组治疗后的NI...  相似文献   

5.
试论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中风与气虚血瘀病机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缺血性中风的病机较复杂,有风、火、痰、瘀、虚之分。笔者立足临床,通过对缺血性中风古今文献的整理,认为气虚血瘀与缺血性中风的相关因素、先兆症、临床表现、现代病理机制密切相关,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机。 1 缺血性中风相关因素与气虚血瘀的关系 1.1 年龄大小 缺血性中风多发生在40岁以上,尤以50~70岁为多[1]。《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说:“每见中风之人,必中年以后。”为什么步入中年以后缺血性中风发病率增高呢?因为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由强到弱不断衰减,影响气血运行。如《杂病源流犀烛》云:“人至五六十岁,气血就衰,乃…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本为肺虚,气虚血瘀为病机之根,风、寒、痰、湿邪为标,涉及脾、肾、心三脏,瘀能化痰,痰能化瘀,痰瘀互化,痰瘀阻肺为慢阻肺的主要病因。益气活血化瘀治疗,可显著提高肺循环功能,并可预防本病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急性期以治标为主,除去痰湿后,益气活血化瘀之芪蛤散,研末吞服,10~15g/次,3次/d。无论任何证型,都应该根据病情酌加活血化瘀药,改善肺循环,使得药物直达病所。未发作之时,应服用益气活血化瘀药,修复肺脏功能,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有不同的易感性,通过对气虚血瘀型体质与中青年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探讨,揭示气虚血瘀体质在中青年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对中青年体质的干预,以减少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张振山  秦艳梅  李英华 《河北中医》2012,34(11):1609-1611
目的 观察温通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组36例子温通针法,中药组36例予补阳还五汤,针药结合组36例予温通针法加补阳还五汤.3组均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针刺组总有效率61.1%,中药组总有效率66.7%,针刺结合组总有效率86.1%,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针刺组(P<0.05).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针药结合组改善优于中药组及针刺组(P<0.05).结论 温通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能显著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气虚血瘀证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最常见的几种中医证型之一,多是由于年老体衰、劳累过度或先后天精气不足等病因引起,再因“气虚则血行无力而瘀滞”,最终导致人体内血行不畅、壅阻血脉、停积为瘀的证候。近年来,随着中医证候学逐渐成为中医学研究的特色和重点以及中医药研发的理论需要,许多相应的中医证侯动物模型也应运而生,并在证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许多中医疾病的证侯模型,其中缺血性卒中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便是研究较深入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气养心汤对缺血性心肌病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肌病气虚血瘀证患者98例,治疗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组、中医组各49例,西医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中医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同时给予益气养心汤。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EM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FW)、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一氧化氮(N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可溶性凋亡因子配体(sFas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抗O2-)活力、丙二醛(MDA)水平,检测患者肺血管阻力(Rp-V)、平均血流量(Qmean)、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较中医证候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中医组GSH-Px、抗O2-活力、Bcl-2、NO、Qmean含量较西医组明显升高(P<0.05),中医组MDA、vFW、EMP、CK-MB、sFasL、Rp-V、LVESV、LVESD含量较西医组明显降低(P<0.05),中医组胸痛胸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紫暗评...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气虚血瘀与补阳还五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运克 《中医研究》2006,19(1):9-1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有脑梗塞、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TIA)等分类,属于中医“中风”病的范畴。其临床表现有肢体活动不遂、语言不利、口角歪斜等主症,可伴有饮水发呛、吞咽困难、眩晕、肢体麻木、震颤等次症。本病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提高实验结果的可比性。方法:从四诊诊断、理化微观指标、影像学特点、动物模型等面,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客观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结果:今后应需要同步的、系统的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结论:根据损伤级联反应的不同阶段。把握各个时间窗的症状和体征,把气虚血瘀证和其他证型结合起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例一:气虚便秘李××,男,39岁,工人。1981年3月13日初诊。便秘年余。大便细而难解,数日一行。少腹急胀,纳少不饥,左手抖动,四肢乏力,苔薄白,脉细。院外检查:乙状结肠镜插入28厘米,肠腔粘膜轻度水肿,未见溃疡、新生物及出血点。考虑为粘液性结肠炎和疑有肠腔肿瘤。又经钡灌肠,肛管插入易,透影后见钡剂依次逆入直肠,至回盲部,未见梗阻与狭  相似文献   

15.
气虚血瘀证与循环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认为气和血既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属阳 ,血属阴 ,阴阳相济 ,气血平和 ,则脏腑功能正常 ,人体健康。“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若气虚鼓动无力 ,循经之血缓慢滞涩 ,则瘀积于经脉中形成瘀血。因而 ,气虚是形成血瘀的重要因素 ,气虚为本 ,血瘀为标。数年来许多研究者利用现代医学手段对气虚血瘀证与循环系统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本文试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气虚血瘀证与心脏结构功能的关系“诸血者 ,皆属于心 ,人心动 ,则血行诸经”[1] 。血液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心气的充沛 ,气包含和代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的病机学说理论。方法: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研究,从气虚血瘀说的理论、历代治疗中风的方荆及气虚血瘀与毒损脑络等方面了解缺血性中风病机理论。结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符合临床实际,气虚血瘀病机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受。结论:中风气虚血瘀的病机学说可以更为有效地指导中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即西医的脑梗塞,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复发率,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中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中风病尤其是恢复期治疗效果明显,吾师崔应麟教授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经验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已取得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对照组各31例,1疗程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血脂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中风气虚血瘀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栓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经络之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使用抗栓胶囊对12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临床观察表明,抗栓胶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6.67%,中医辨证气虚血瘀型各症状积分情况明显改善;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的肢体关节功能障碍及肌力下降情况;明显改善神经系统缺损表现。抗栓胶囊通过对血液的流动性、黏滞性、血液中有形成分的聚集性的影响从而发挥治疗作用。结论:抗栓胶囊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服用方便、安全、疗效确切。具有广泛的疗效,无论是对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西医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肢体功能障碍的降低;还是对患者血液中血脂、血凝、血流变中各指标的变化都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的效果。方法:6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34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加用头穴丛刺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TC、LDL-C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升高,且研究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TC、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3个月、6个月时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