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来曲唑联合小剂量尿促性素(LE+HMG)促排卵方案对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行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AIH)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年龄不超过38岁,因不明原因不孕行AIH治疗,共580对夫妇(1191个周期)的病例资料按是否促排分为6组,包括自然周期组512个周期、单纯克罗米芬促排(CC)131个周期,单纯HMG促排126个周期,CC+HMG促排148个周期,单纯LE促排133个周期,LE+HMG促排141个周期。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结局。结果促排卵联合AIH治疗的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p);5种促排卵方案里,不同促排卵方案中,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LE+HMG组显著高于单纯LE组和CC组(P0.05),而与CC+HMG组及HMG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其中HMG组双胎率相对最高(%),LE+HMG组的早期流产率(%)、双胎率(%)及宫外孕率(%),显著低于另4种方案组(P0.05)。结论对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行LE联合小剂量HMG促排卵+AIH治疗,可获得相对更高的临床妊娠率,较低的流产率和多胎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高龄妇女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的人工授精结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0例高龄女性人工授精周期的临床资料,其中自然周期201例,促排卵周期379例,比较两者的成熟卵泡数、妊娠率、流产率等,并分析其受不同促排卵方案和不同不孕原因的影响。结果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的生化妊娠率(8.45%vs 11.60%)、临床妊娠率(7.46%vs 10.29%)、异位妊娠率(0vs 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然周期流产率(8/15,53.33%)高于促排卵周期流产率(7/39,17.95%)(P0.05)。不同促排卵方案的成熟卵泡数量,CC组(1.87±0.85)、CC+HMG组(1.80±0.75)高于LE组(1.29±0.53)、LE+HMG组(1.38±0.63)、HMG组(1.35±0.60)、rFSH组(1.35±0.48)(P0.05);临床妊娠率CC组(1/23,4.35%)低于其他组(P0.05);各促排卵组的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患者各种不孕原因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女性的自然周期流产率高于促排卵周期流产率;高龄女性采取合适的促排卵方式可以提高宫腔内人工授精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效果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中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行宫腔内人工授精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人工授精时使用排卵药物患者分为观察组,未使用排卵药物患者分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妊娠率、流产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不同方案药物干预排卵对人工授精疗效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妊娠率12.2%,对照组妊娠率8%;观察组中克罗米芬组(CC)、人绝经尿促性腺素组(HMG)、CC+HMG、来曲唑组(LE)及来LE+HMG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8.33%、5%、7.46%、24.37%,5组妊娠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妊娠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流产、多胎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LE+HMG方案妊娠率高于其他方案,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组间流产率、多胎率及OHSS发生率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药物促排卵可提高不孕症患者行宫腔内人工受精的妊娠率,其中来曲唑联合尿促性素方案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排卵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结局的影响,以提高IU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洛阳市生殖医学研究所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到我中心行IUI治疗的不孕症患者共1253个周期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排卵方案分组,自然周期组(NC组)425个周期,氯米芬组(CC组)157个周期,来曲唑组(LE组)60个周期,尿促性腺激素组(HMG组)260个周期,氯米芬+尿促性腺激素组(CC+HMG组)216个周期,来曲唑+尿促性腺激素组(LE+HMG组)135个周期,比较NC组和促排卵组以及不同促排卵组之间的一般情况、临床结局。结果促排卵组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继续妊娠率均高于NC组(P0.05);CC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低于CC+HMG组(P0.05),CC组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低于LE+HMG组(P0.05)。结论自然周期IUI安全性较高,排卵障碍患者行促排IUI是不错的选择,口服药物联合针剂促排可显著提高IUI治疗周期妊娠率,LE在促排卵治疗中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远期影响有待大样本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影响因素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以提高IUI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2个IUI治疗周期的159例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促排卵方案、人工授精时机、IUI治疗周期数、不孕原因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促排卵周期显著提高临床妊娠率(P〈0.05);小于等于30岁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30以上组(P〈0.05);随不孕年限延长临床妊娠率降低、单次排卵前、单次排卵后和双次授精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IUI治疗周期数以3个周期为宜、不孕原因与临床妊娠率有关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促排卵方案和年龄是影响临床妊娠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CC—HMG—HCG结合人工授精治疗不孕症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对92例原发不孕或继发不孕有排卵障碍的患者,应用CC-HMG-HCG促排卵治疗,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并采用丈夫精子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AIH/IUI)治疗妊娠49例(49/92),妊娠率为53.26%,治疗总周期为129周期,周期妊娠率为37.98%(49/129),结论:CC-HMG-HCG促排卵及人工授精是治疗不孕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促排卵在不同病因患者中对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影响,旨在更合理有效的应用促排卵技术,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期间5167个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周期,按不孕的原因将其分为少弱精子症组,多囊卵巢综合征组,不明原因不孕组,宫颈因素组,性功能障碍组,卵巢功能减退组,分别比较各病因组中促排卵及自然周期的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结局,了解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在少弱精子症组、多囊卵巢综合征组、不明原因不孕组促排卵周期临床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胎率高于自然周期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流产率及宫外孕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而在宫颈因素组,性功能障碍组,卵巢功能减退组促排卵周期与自然周期组比较,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多胎率及宫外孕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无患者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结论促排卵可提高少弱精子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及不明原因不孕导致的不孕症的临床妊娠率,使多胎率增加,对流产率、宫外孕发生率无明显影响。而对宫颈因素、性功能障碍、卵巢功能减退所致的不孕症的临床妊娠率、双胎率及宫外孕发生率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促排卵方案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促排卵方案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治疗不孕症的疗效。方法对204例不孕症患者371个周期行IUI治疗,随机分为4组:自然周期(natural cycle,NC)组共102个周期,克罗米酚(Clomiphene,CC)组98个周期,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uman menopausal gonadotropin,HM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HMG/HCG)组120个周期,CC/HMG/HCG组51个周期,比较不同促排卵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CC/HMG/HCG组(19.6%)与HMG/HCG组(20.0%)的周期妊娠率显著高于NC组(6.9%)及CC组(8.2%)(P〈0.01)。CC/HIMG/HCG组的HMG用药量和用药天数显著小于HMG/HCG组(P〈0.05)。结论CC/HMG/HCG和HMG/HCG促排卵联合IUI均能提高IUI治疗不孕症的妊娠率,CC/HMG/HCG促排卵药费支出少,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不同授精方法与人工授精妊娠成功率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各种因素。方法558对不孕夫妇采用不同促排卵方式和授精时间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同时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结果共进行了623个周期治疗,周期妊娠成功率为13.3%。授精时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为9.70±2.29mm。使用药物促排卵患者中,克罗米芬组(CC)组、尿促性腺组(HMG)组和CC+HMG组的IUI成功率分别为28.2%、5.2%和25.0%,HMG组与CC组及CC+HMG组相比差异显著(P分别等于0.000及0.001)。单次或双次IUI的成功率分别为10.9%和14.4%,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256)。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是否为自然周期排卵、以何种药物进行促排卵以及子宫内膜厚度是影响IUI成功的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对最佳操作点进行判定,结果发现子宫内膜厚度大于10.05mm时最容易成功妊娠。结论年轻、克罗米芬促排卵、子宫内膜厚度大于10.05mm者IUI容易成功。单次或排卵前后双次IUI与妊娠成功率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促排卵方案对高黄体生成素(LH)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促排卵指导同房高LH的PCOS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注射用尿促性素(HMG)组(A组)、枸缘酸氯米芬片(CC)组(B组)、来曲唑片(LE)组(C组)、LE+HMG组(D组)和CC+HMG组(E组)五组,每组40例。对五组患者HCG日生殖激素水平、促排卵效果、OHSS发生率及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CG日D组、E组患者的LH、E2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LH、E2水平又均显著高于E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水平又显著低于E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E组患者的单卵泡排卵率均显著高于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G日成熟卵泡数、内膜厚度均显著多于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单卵泡排卵率又显著高于E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G日成熟卵泡数、内膜厚度又均显著低于E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五组患者的OHSS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E组患者的平均周期数显著少于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平均周期数又显著少于E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又显著高于E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五组患者的流产率、多胎妊娠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HMG较CC+HMG、LE、CC、HMG促排卵方案更能有效提升高LH的PCOS不孕患者的LH、E2水平、单卵泡排卵率、临床妊娠率,降低患者的T水平,增加患者的HCG日成熟卵泡数、内膜厚度,减少患者的平均治疗周期,从而切实有效地改善患者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液处理后精子形态对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9例共651个人工授精周期,精液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形态学分析严格按照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人类精液检验与处理实验手册第五版标准,比较处理后精子形态4%和≥4%时促排卵方案、周期数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当处理后精子形态4%时,NC、HMG、FSH+HMG和LE+HMG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5.5%、12.1%、12.1%和10.6,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当处理后精子形态≥4%时,NC、HMG、FSH+HMG和LE+HMG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8.0%、15.2%、18.5%和16.9%,且FSH+HMG和LE+HMG与NC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HMG周期妊娠率较NC有所提高。精子形态4%组,第1,2及≥3周期,周期妊娠率分别为13.0%,8.9%,0.0%,且≥3周期与1,2周期相比差异显著(P0.05);精子形态≥4%时,第1,2及≥3周期,周期妊娠率分别为18.9%,15.3%,13.5%,且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当≥3周期时精子形态4%和精子形态≥4%两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0.0%和13.5%,差异显著(P0.05)。结论当男性患者精子形态4%时,治疗方案应采用自然周期,且周期数不宜超过2个周期,如未孕,应尽快转入IVF/ICSI治疗;精子形态≥4%时,可考虑选用促排卵治疗,行3个及以上人工授精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12.
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我中心2006年1月-2007年12月实施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的1073个周期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根据是否使用促排卵药物分为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组,促排卵组又根据不同用药分组,比较各组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结果自然周期组妊娠率低于促排卵组,分别为8.6%和20.0%,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促排卵组中FSH组妊娠率最高,为45.5%,尿促性腺组(HMG)、克罗米芬(CC)+HMG组和来曲唑+HMG组妊娠率相似,分别为22.0%、18.8%和20.0%,三者比较无差异,但三者明显高于CC组或来曲唑组(13.9%和10.6%)(P〈0.01)。自然周期组无自然流产、多胎妊娠和OHSS的发生,促排卵组流产率13.9%,多胎妊娠率19.2%,OHSS发生率0.5%,40例多胎妊娠中35例和5例OHSS均发生于HMG组。结论促排卵组IUI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但促排卵增加多胎妊娠、流产和OHSS的发生;促排卵组中FSH、CC+HMG或来曲唑+HMG在保证较高妊娠率的同时,相对减少多胎妊娠和OH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宫腔人工受精(IUI)中不同促排卵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促排卵并行IUI的不孕患者109例共163个周期,分为5组,A组为来曲唑;B组为氯米芬;C组为来曲唑联合尿促性素(HMG);D组为氯米芬联合HMG;E组为HMG;月经周期第8天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当优势卵泡≥20 mm,或尿黄体生成素(LH)阳性,肌肉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HCG)10000 IU,之后24~36h进行IUI;观察成熟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排卵率、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结果与B组比较,C组,D组HCG日成熟卵泡数目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卵率C组最高为96.8%;B组最低为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率E组为25.0%最高;B组为4.8%最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发生双胎妊娠2例,C组发生双胎妊娠1例,A组发生四胎妊娠1例。C组发生OHSS1例。结论在IUI中各种促排卵方案获得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MG能促进多个卵泡生长及子宫内膜发育,联合用药可弥补单用氯米芬导致的内膜薄等缺点,增加临床妊娠率;促排卵过程中须重点控制优势卵泡数量,尽可能减少OHSS及多胎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宫腔内人工授精27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讨论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1.1~2001.12在我院生殖中心实施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不孕患者2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率21.58%,周期妊娠率19.35%;②妊娠组主要分布在35岁以下的人群;③原发不孕和继发不孕IUI妊娠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5);④精子密度直接影响IUI妊娠率(P<0.05).结论IUI是治疗不孕症的有效助孕技术,不孕患者年龄、不孕类型以及精子密度直接影响IUI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助孕方式用于小卵泡排卵性不孕患者的促排卵效果及妊娠结局,寻找一种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前瞻性分析301例小卵泡排卵患者的455个自然监排周期和459个促排卵助孕周期,根据患者输卵管情况及配偶精液结果,在病人知情同意条件下分为用药促排组、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AIH)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组。B超监测卵泡发育情况,并根据具体发育情况决定促排用药及剂量。比较三组间排卵日/HCG日优势卵泡(≥15mm)数、最大卵泡直径、Lufs发生率、OHSS发生率、周期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多胎率及早期流产率。结果经以上助孕方式治疗后IVF-ET组的HCG日优势卵泡(≥15mm)数、周期妊娠率均高于其他两组,Lufs发生率低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OHSS发生率及多胎率高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促排组及AIH组中应用克罗米芬(CC)、尿促性素(HMG)、CC+HMG的三种用药方案中,CC+HMG周期妊娠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用药早期流产率最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促排卵治疗对小卵泡排卵的患者有明显疗效;促排药物使用CC)联合HMG则有利于减轻CC的副作用,避免HMG引起的卵泡过小即排卵的情况,提高妊娠率,降低流产率;在药物促卵泡发育的同时,根据患者适应症采用辅助助孕技术AIH或IVF可进一步提高妊娠率,是小卵泡排卵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病因不孕症行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AIH/IUI)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在浙江省妇保院生殖中心门诊1244对不孕症实施治疗1640周期,根据不同的病因分析比较统计临床妊娠率。结果每周期的临床妊娠率为11.10%,每例临床妊娠率为14.63%。原发不孕组妊娠率高于继发不孕妊娠率(18.4%对9.7%),管性因素不孕组临床妊娠率(4.4%)显著低于不明原因(25.08%)、排卵障碍(18.48%)、男性因素(12.59%)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组(12.62%)(P0.01),后四组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但以不明原因组最高。女方年龄影响妊娠率。结论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AIH/IUI)治疗非输卵管因素引起不孕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阴道小卵泡穿刺抽吸术后辅助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患者排卵障碍所致不孕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PCOS患者内分泌及基础窦卵泡数的影响,并观察其在治疗后促排卵的反应性及妊娠情况。方法对于52例耐克罗米芬(CC)的PCOS患者于月经周期的第5天开始肌注HMG 75IU,连用5天后,行B超检查,经阴道抽吸两侧卵巢内小卵泡,保留1~3个相对较大的卵泡,继续应用HMG注射,当1~3个优势卵泡直径达18mm时,注射HCG诱发排卵,36h后行宫腔内人工授精.观察卵巢体积变化、排卵率、单卵泡排卵率、妊娠率、多胎、OHSS发生和周期取消例数。结果对52例患者进行了92个周期的穿刺治疗,2个穿刺周期后患者睾酮(T)和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LH/FSH)比值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9例卵巢体积明显缩小,35例双卵巢内窦卵泡数降到10个以下,穿刺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92个穿刺周期中,83个周期排卵,排卵率达90.2%,其中单卵排卵率占68.4%(63/92),临床妊娠25例,妊娠率48%,无1例患者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结论对于CC耐药或对Gn反应不良的PCOS患者采用经阴道小卵泡抽吸术及辅助人工授精助孕的治疗方式可极大提高单卵泡排卵和单胎妊娠率,避免多胎和OH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行夫精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腹腔镜术后的EMs不孕患者进行的318个人工授精周期的临床资料。以年龄、不孕年限、腹腔镜术后时间、用药情况、周期数、是否促排卵、r-AFS分期、IUI时机分别进行妊娠率的比较。结果 EMs不孕患者术后人工授精的周期妊娠率为13.21%。年龄≤35岁的周期妊娠率高于35岁以上者(χ2=6.687,P〈0.05),不孕年限≤5年的妊娠率高于5年以上者(χ2=5.430,P〈0.05),腹腔镜术后1年内行人工授精的妊娠率高于1年以上者(χ2=6.005,P〈0.05),Ⅰ~Ⅱ期患者的妊娠率高于Ⅲ~Ⅳ期患者(χ2=8.264,P〈0.05),加用促排卵治疗的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者(χ2=4.569,P〈0.05),3周期内人工授精的妊娠率高于3周期以上者(χ2=4.031,P〈0.05),双次IUI者妊娠率高于单次者(χ2=4.37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是否使用GnRH-a则与妊娠率无关。结论 EMs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行人工授精治疗的最佳时间是术后1年内3周期内有较高的妊娠率,建议同时加用促排卵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体重指数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生殖中心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PCOS患者154例,根据体重指数分为对照组89例及观察组65例,对照组为正常体重组,观察组为肥胖组,两组患者均采取促排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促排卵药物的使用剂量,促排卵天数,成熟卵泡个数、雌激素水平、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生率及妊娠率。结果 对照组促排卵药物的使用剂量225 U、促排卵天数(6.41±1.36)d、成熟卵泡个数(1.8±0.9)个、单卵泡雌激素水平(189.61±25.83)pg/ml及妊娠率23.59%,优于观察组450 U、(7.26±2.19)d、(1.5±1.1)个、(178.34±33.52)pg/ml、1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降低体重、减少体重指数,可降低PCOS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及睾酮水平,改善代谢及生殖系统异常,减少促排卵药物使用剂量及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达英-35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对胰岛素抵抗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生殖激素变化及排卵、妊娠率的作用。方法将90例PCOS伴胰岛素抵抗不孕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达英-35)35例,B组(联合用药)55例。两组患者均服药3个周期后用克罗米芬(CC)促排卵治疗。结果 B组治疗后LH、T、LH/FSH、FINS水平显著下降,且周期排卵率和妊娠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达英-3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PCOS能调整生殖激素水平,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是治疗PCOS伴胰岛素抵抗不孕患者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