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是指连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自然流产,是生育期较为常见的疾病,5%的妇女有至少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而且30%~40%的复发性流产是原因不明的[1].RSA病因复杂,目前较肯定的影响因素有:染色体异常、解剖因素、内分泌异常、免疫因素、血型不合、感染等.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认为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妇女具有血栓形成倾向,这种因持续高血凝状态而导致的血栓形成倾向称为易栓症(thrombophilia)也称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易栓症与妊娠相关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栓症(thrombophilia)一词由Egeberg在1965年报道挪威的家族性抗凝血酶Ⅲ缺陷时最早使用,现定义为具有易发血栓的倾向,可分为遗传性易栓症与获得性易栓症两类。遗传性易栓症包括FVLeiden突变、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MTHFRC677T突变、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等。大量研究已表明遗传性易栓症与血栓栓塞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等)密切相关,近十年发现其与妊娠相关疾病可能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位点C677T的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技术检测134例RSA患者和126例正常妇女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分布和频率。结果①RSA组T/T型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C/C型以及C/T+T/T型频率两组没有显著差异。②RSA组的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MTHFR基因位点T/T型突变是RSA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1个新的SERPINC1基因杂合错义突变导致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此基因突变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共3代5人);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 activity,AT∶A)、抗凝血酶抗原(antithrombin a... 相似文献
5.
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s,RSA)是指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流产者。RSA的病因复杂,包括胚胎染色体异常、免疫功能异常、黄体功能不足、感染、生殖道异常等。但目前仍有部分RSA患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遗传背景等因素的改变可能使部分人群易发生RSA[1]。近年来从免疫遗传角度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认为RSA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寻找RSA的易感基因或致病基因,从根本上阐明RSA的发病机理,是RSA治疗和预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一个由F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 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7名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ⅠB)、凝血酶时间(TT)、血浆FⅤ活性(FⅤ:C)、FⅤ抗原(FⅤ:Ag)及其他相关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通过自动校正凝血酶曲线法检测凝血酶生成量;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并用相应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PT和APTT较正常对照明显延长,分别为17.9s/13.2s和46.9s/36s;FⅤ:C和FⅤ:Ag显著下降,分别为24%和28%;其父亲(Ⅰ1)、母亲(Ⅰ2)、妹妹(Ⅱ3)和儿子(Ⅲ1)FⅤ:C和FⅤ:Ag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第13号外显子存在c.2390_2390delC杂合缺失突变(p.Pro798Leufs*13)以及第25号外显子存在c.6665A>G杂合错义突变(p.Asp2222Gly);其父亲和妹妹为c.... 相似文献
7.
不明原因复发自然流产治疗对策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120例不明原因的RSA病人进行流产相关易感基因的分析并分组,对不同原因组的病人寻找相适应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HLA-DR区15个位点基因分析,有相同位点为阳性和CI试验进行封闭抗体检测,低于30%为免疫低下;经MTHFRC677T扩增及酶切,分为三型,以纯和突变T/T型为突变基因组。12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免疫低下组病人进行丈夫血淋巴治疗;对基因突变组进行叶酸加维生素B6、B12治疗,并对两组病人分别进行孕前孕后治疗对比和治疗方法的探讨。结果综合治疗较单一治疗成功率高,P值<0.01,保胎成功率为77.4%。结论对原因不明的RSA患者进行基因型分析是研究方向;对不同的基因类型进行相关的综合治疗较单一治疗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PAI-1基因和MTHFR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PAI1)基因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早期自然流产(recurrentearlyspontaneousabortion,RES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7例RESA非妊娠患者和117名健康非妊娠妇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PAI1基因-675位4G/5G多态性和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结果(1)患者组PAI1基因4G/4G基因型频率(45.7%)和4G等位基因频率(66.1%)显著高于对照组(17.1%和46.6%)(P<0.01),与5G/5G基因型比较,4G/4G型患者发生RESA的相对风险率的比数比(oddsratio,OR)为4.8,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2.23~10.35;(2)MTHFR基因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患者组(43.3%和66.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1.4%和52.6%)(P<0.01),与C/C基因型比较,T/T型患者发生RESA的相对风险率为OR=3.2,95%CI:1.40~7.30;(3)RESA患者若同时兼有4G/4G和T/T基因型时,发生自然流产的相对风险率明显增加,OR=6.20,95%CI:2.62~14.67。结论PAI1基因4G/5G多态性和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与不明原因RESA密切相关,易感基因型4G/4G型和T/T型对RESA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coagulation factor Ⅴ,FⅤ)缺陷症家系的表型特征及其分子致病机制。
方法在STAGO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3代6名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Ⅱ activity,FⅡ∶C)、FⅤ活性(FⅤ activity,FⅤ∶C )、凝血因子Ⅶ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Ⅶ activity,FⅦ∶C)和凝血因子Ⅹ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Ⅹ activity,FⅩ∶C)活性;ELISA方法检测FⅤ抗原(FⅤ antigen,FⅤ∶Ag)。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端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发现突变位点后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采用ClustalX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保守性,同时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PROVEAN和MutationTaster)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先证者PT和APTT均稍延长,分别为15.2 s和41.8 s,FⅤ∶C和FⅤ∶Ag降低,分别为55%和62%;其父亲和儿子FⅤ∶C和FⅤ∶Ag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60%、65%和31%、40%)。先证者F5基因第6外显子上发现c.911G〉A杂合突变,导致Gly276Glu;其父亲和儿子也为Gly276Glu杂合子;母亲、哥哥和丈夫为正常野生型。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Gly276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两个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突变的预测结果一致:PROVEAN(评分-6.214分)结果预示为有害突变;MutationTaster(评分0.976分)结果预示可引起相应疾病;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在野生型蛋白质中,Gly276的主链与Ile298之间有两个氢键,当Gly276突变为Glu276后,原有的氢键没有改变,但由于Glu侧链延长,与周围氨基酸之间增加了空间位阻,导致蛋白质稳定性下降。结论该先证者F5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c.911G〉A杂合突变,导致Gly276Glu,此突变遗传自父亲,且与该家系FⅤ水平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自然流产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10%~18%,原因不明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占其中的40%~60%,近年来,提出遗传性易栓症与流产的概念,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I(PAI—I)水平升高与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且两者间存在基因多态性依赖关系,PAI—I基因启动因子区4G/5G多态性与早产、流产、死胎等妊娠并发症有关,我们对PAI—I基因4G/5G多态性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1个姨表近亲结婚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Ⅴ (coagulation factor Ⅴ,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FⅤ活性(FⅤ∶C)和血浆FⅤ抗原(FⅤ∶Ag)等凝血指标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结果 先证者PT和APTT均明显延长,分别为23.5s和50.5s,其FⅤ∶C(8%)和FⅤ∶Ag(<1%)极度减低;同样先证者的妹妹PT和APTT也显著延长,分别为24.1s和62.4 s,其FⅤ∶C(7%)和FⅤ;Ag(<1%)也极度减低;家系其他成员的PT及APTT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先证者的F5基因第5外显子测序发现其29170位为纯合突变T→C,导致190位氨基酸苯丙氨酸变为丝氨酸(Phe190Ser),先证者的妹妹同样为纯合Phe190Ser突变;大哥、大姐、大女儿、小女儿和外甥女均为Phe190Ser杂合突变,其FⅤ∶C也有所减低(分别为57%、73%、72%、66%、75%);两个弟弟为正常野生型,其FⅤ∶C和FⅤ∶Ag均在正常水平.结论 该遗传性FⅤ缺陷症家系先证者及其妹妹F5基因第5外显子存在g.29170T→C纯合型错义突变,导致Phe190Ser.其原因推测与其父母近亲结婚有关.Phe190Ser与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FⅤ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RNA特异性的腺苷脱氨酶(RNA-specific adeno-sine deaminase,ADAR)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一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法对家系内成员进行ADAR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同时对5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者的该位点进行直接测序,并对国内外报道的ADAR基因突变进行总结。结果该家系中所有患者均存在ADAR基因c.2447G>A突变,导致p.R816K改变,而在家系内非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目前国内外已报道ADAR基因突变为64种。结论ADAR基因突变是中国人群中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的致病原因之一,ADAR基因各功能区域均可发生突变,但ADEAMc可能为其热点突变区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1例姨表近亲结婚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与基因型分析。方法检测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FⅦ促凝活性(FⅦprocoagulant activity,FⅦ:C)及其它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启动子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现的突变。结果先证者的PT和FⅦ:C明显异常,分别为35.1s和3%;其父亲、母亲、大儿子和小儿子的PT稍延长,FⅦ:C明显降低。先证者FⅦ基因外显子8存在11348C→T纯合突变导致Arg304Trp;其父亲为该突变位点的杂合子,其母亲、大儿子和小儿子均为Arg304Trp杂合突变和Arg353Gln杂合多态性。结论先证者纯合突变Arg304Trp遗传自近亲结婚且具有相同杂合突变位点的父母。Arg353Gln多态性可能不是影响该家系成员血浆FⅦ:C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3(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基因第4内含子27bp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VNTR)多态性和第7外显子894(G/T)多态性与复发性早期自然流产(recurrent early spontaneous abortion,RES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40例RESA患者和140名健康妇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NOS3基因第4内含子VNTR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第7外显子894(G/T)多态性。结果RESA组aa ba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P<0.05;χ2=4.29,P<0.05)。与bb基因型相比,携带a等位基因的妇女与RESA显著相关(OR为1.8,95%CI:1.04~3.24)。RESA组TT G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P>0.05;χ2=1.12,P>0.05)。与GG基因型相比,携带T等位基因的妇女与RESA无相关。结论NOS3基因第4内含子27bp数目可变的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复发性自然流产密切相关,NOS3基因第7外显子894G/T多态性与RESA无明显相关性,a等位基因是RESA重要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个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Ⅺ,FⅪ)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11人)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FⅪ活性(FⅪactivity,FⅪ∶C)及FⅪ抗原(FⅪantigen,FⅪ∶Ag)等指标以明确诊断;用Sanger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11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变异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用PolyPhen-2和SIFT软件分析变异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变异位点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先证者和其姐姐APTT、FⅪ∶C、FⅪ∶Ag均明显异常,分别为73.0 s、10.0%、15.0%和87.1 s、2.0%、11.5%;其部分家系成员的APTT稍有延长,FⅪ∶C和FⅪ∶Ag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及其姐姐F11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c.738G>A杂合变异(p.Trp228stop),第9外显子存在c.938G>T杂合变异(p.Ser295Ile);其父亲、妹妹、女儿均为p.Trp228stop的杂合子,而母亲、外甥则为p.Ser295Ile的杂合子。p.Ser295Ile变异PolyPhen-2评分结果为0.840分,预示此变异很可能是有害变异;SIFT评分结果为0.00分,预示此变异为有害变异,可影响蛋白质功能;模型分析显示p.Ser295Ile变异破坏了氨基酸间其中一个氢键的联系,使蛋白结构发生变化,不稳定性增加。结论该先证者的F11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c.738G>A(p.Trp228stop)杂合变异及第9外显子存在c.938G>T(p.Ser295Ile)杂合变异;p.Trp228stop遗传自父亲,p.Ser295Ile遗传自母亲,且与该家系FⅪ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9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 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缺陷症家系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方法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FⅦ活性和抗原等指标以明确诊断;用PCR法扩增先证者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寻找基因突变,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 9个家系中的先证者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FⅦ活性在2.0%~6.0%之间,7例先证者的FⅦ抗原显著减低.共发现8种F7基因突变,其中g.8355 A>T(Gln100Leu)、g.11243T>C(Ser269Pro)和g.11520_11521insT 3种突变为首次发现;6种突变发生在催化区;缺失突变和插入突变各1种,其余均为错义突变;所有的基因突变均来自先证者的父亲和(或)母亲,发现5个家系存在近亲婚配.g.27_28delCT、Cys329Gly、Arg304Trp和His348Gln突变在无亲缘关系的家系中重复出现.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的临床表型有较大差异:2例His348Gln及1例Arg304Trp纯合突变可表现为轻型和无症状,2例g.27_28delCT纯合、杂合突变分别表现为中型、无症状,4例双杂合突变分别表现为1例(Ser269Pro和Cys329Gly)无症状、2例(Arg304Trp和Cys329Gly与Arg277Cys和g.11520_11521insT)轻型、1例(Gln100Leu和His348Gln)中型.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存在导致F7基因缺陷的突变热点.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临床表型与FⅦ活性、F7基因突变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确定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患者ACVRL1基因突变位置及分析临床表型.方法 对该家系先证者ACVRL1基因常见突变位置第3、7、8外显子进行PCR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筛查,随后DNA测序证实,确定突变位点后,扩增其家系另5名成员的相应区域筛查,并行DNA序列分析.结果 先证者胃黏膜见出血和毛细血管扩张,彩超显示右肾小动静脉瘘;4例患者ACVRL1基因第3外显子145delG,形成移码突变,导致第53密码子为UAG终止密码子,另2名无临床表现者未见此突变.结论 ACVRL1基因145delG突变是这个家系致病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Foxp3-924(rs2232365)基因位点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住院和门诊的复发性流产患者56例,和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妊娠孕妇252例,应用PCR-SSP技术进行Foxp3-924(rs2232365)基因位点检测。结果复发性流产组Foxp3-924G/G、G/A、A/A表型频率分别为:0.1346、0.4615、0.4039;对照组分别为:0.1508、0.4087、0.4405。复发性流产组Foxp3-924A、Foxp3-924G基因频率分别为:0.6346和0.3654;对照组分别为:0.6448和0.3552;Foxp3-924各种基因型频率在复发性流产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xp3-924(m2232365)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发生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1个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 Ⅺ,FⅪ)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11人)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FⅪ活性(FⅪ activity,FⅪ∶C)及FⅪ抗原(FⅪ antigen,FⅪ∶Ag)等指标以明确诊断;用Sanger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11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变异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用PolyPhen-2和SIFT软件分析变异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变异位点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先证者和其姐姐APTT、FⅪ∶C、FⅪ∶Ag均明显异常,分别为73.0 s、10.0%、15.0%和87.1 s、2.0%、11.5%;其部分家系成员的APTT稍有延长,FⅪ∶C和FⅪ∶Ag也均有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Ⅹ(FⅩ)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关系。方法 调查家系,采用Sanger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10基因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对家系成员相同突变位点进行检测。通过凝血酶生成试验评估家系成员FⅩ的促凝活性。ClustalX-2.1-win和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PolyPhen-2、SIFT和Mutation Taster)分别用于分析突变位点氨基酸的保守性和致病性;Swiss-PdbViewer软件用于蛋白质空间结构和突变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先证者FⅩ活性(FⅩ:C)和FⅩ抗原(FⅩ:Ag)分别降低至7%和14%(参考范围分别为:90%~114%和90%~110%);先证者平素无自发性出血现象,外伤后也无明显出血异常。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F10基因第4号外显子存在c.361T>C(p.Cys121Arg)杂合错义突变及第8号外显子存在c.979C>T(p.Arg327Trp)杂合错义突变;其母亲和女儿为p.Arg327Trp的杂合子,二姐和儿子为p.Cys121Arg的杂合子。先证者凝血酶生成潜力比值和峰高比值下降,而其延迟时间和达峰时间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