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DSA检查的50例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分型与肝癌病理类型关系、DSA特征、治疗前后实验室相关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甲胎蛋白(AFP)]的变化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病理类型以巨块型居多(20例),其次为结节型(19例),最少为弥漫型(11例);DSA影像学表现主要有造影肝动脉期单条或多条门脉主干,或其分支显影,而显影发生部位又可分为中央型(26例)、周围型(17例)及混合型(7例);在DSA辅助检查下介入治疗1个月后患者ALT、AFP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肿瘤成功栓塞45例(90.00%),其中中央型成功栓塞率81.48%(21/26),与周围型成功栓塞94.12%(16/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跨过瘘口栓塞肿瘤22例(44.00%),其中中央型成功栓塞率76.92%(20/26),显著高于周围型成功栓塞率35.29%(6/17)(P0.05);未跨过瘘口栓塞肿瘤23例(46.00%),其中周围型成功率58.82%(10/17),显著高于中央型成功率11.54%(3/26)(P0.05);瘘口成功封堵32例(64.00%),中央型成功率50.00%(13/26),与周围型成功率75.00%(12/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介入治疗后12个月随访,瘘口恢复较好。结论 DSA技术是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直观可靠的诊断方法,为介入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APFs)的DSA表现和不同栓塞模式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均有APFs的HCC患者的DSA图像。所有患者均给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或经肝动脉灌注化疗(TAI)治疗。APFs的栓塞方式有:钢圈+明胶海绵+TACE,明胶海绵+TACE,TAI。结果 APFs的DSA表现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中央型(29例)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及大分支提前显影和(或)肿瘤染色出现于门静脉显影之后。周围型(9例)表现为肿瘤内出现门脉分支显影,与动脉分支伴行可呈"双轨征"。介入治疗钢圈+明胶海绵+TACE9例,明胶海绵+TACE25例,TAI4例。结论 DSA是诊断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直观可靠的方法,对介入治疗有指导作用。不同栓塞模式治疗APF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曹斗斗 《当代医学》2021,27(20):127-129
目的 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观察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分型及病理类型、栓塞成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患者ALT、AF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患者的分型主要以巨块型为主,其次分别为结节型及弥漫型;60例患者中,病理类型主要以中央型为主,其次分别为周围型及混合型;中央型肿瘤成功栓塞率与周围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央型肿瘤成功跨过瘘口栓塞率明显高于周围型(P<0.05);中央型瘘口封堵成功率与周围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其中显效率为50.00%,有效率为46.67%,无效率为3.33%.结论 在对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介入治疗时应用DSA技术,能及时确认患者的病理分型,提高栓塞的成功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实验室观察指标,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肝癌合并门脉癌栓和血栓的影像学类型的认识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门脉癌栓和血栓的影像学类型及临床意义.方法 肝癌伴PVTT 32例,肝癌伴PVBT 18例.均排除肝动静脉瘘. 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后,肝癌伴PVTT 32例、肝癌伴PVBT中4例做了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结果 依据门静脉栓子、管壁受累情况,将肝癌伴PVTT的影像学表现分型:门静脉完全阻塞型17例(17/32)、不全阻塞型6例(6/32)和侵犯门静脉管壁型9例(9/32). PVTT、PVBT和门静脉壁的影像学检查所显示的供血情况:18例PVBT中,彩超检查仅1例(1/18)示PVBT内疑有少许血供. 32例PVTT,彩超检查示有血供29例(29/32),HCT和DSA显示PVTT内有血供的分别为26例(26/32)、21例(21/32). PVBT与PVTT血供有非常显著差异[χ20.01 (1)=38.11,P<0.01].肝癌伴PVBT组影像学表现分型:门静脉完全阻塞型10例(10/18)和不全阻塞型6例(8/18).结论 加深对各种门脉栓子的影像学表现及类型的认识,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肝癌经动脉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 C型臂X线机系统,对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后分别行肝固有动脉常规DSA及不同角度DSA,比较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和小病灶个数的差异,并分析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在不同角度DSA中的鉴别诊断征象.结果: 常规DSA显示病灶62个,有21例患者肝亚段动脉因相互重叠而不能被独立分辨,18例因多支动脉分支与肿瘤位置重叠而不能确认肿瘤供血来源.不同角度DSA显示病灶66个,发现4个常规DSA漏诊的小病灶,在50例中清晰显示了肝亚段动脉的结构和复杂的肿瘤供血动脉及其走行.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比较,χ2=12.64,P<0.05.结论: 不同角度DSA能够多方位清晰显示迂曲走行的动脉和重叠隐匿的较小的肿瘤病灶,提高小病灶检出率,对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鉴别诊断很有帮助,与常规DSA结合使用有助于提高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肿瘤新生血管形态特征与其DSA(数字减影)血供分型和介入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05~2007-05间,我院曾行血管造影并进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32例,随访3个月~5a,对其DSA血供分型、肿瘤新生血管形态特征及直径测量和介入治疗后肿瘤大小形态特征、AFP变化情况及生存时间等指标做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DSA血供分型与介入治疗疗效有密切关系.结论:单一富血供型原发性肝癌介入疗效较好.多发弥漫性乏血供肝癌介入治疗较差.需联合射频热凝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侧支供血的影像学表现类型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通过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探讨其侧支供血的分型以及有关介入治疗方案.结果 44例经临床影像学诊断,其中非肝动脉型20例,肝动脉型15例,混合型9例.结论 原发性肝癌侧支供血的影像学表现类型,可为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非肝动脉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不适合行常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的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肝癌41例CTHA/CTAP图像与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DSA分析对照,其中包括16例肝癌TACE术后患者。结果:三期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72.4%;CTHA/CTAP联合病灶检出率98.7%,发现栓塞周边复发新发病灶25个,DSA发现8个。结论:CTHA/CTAP联合应用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对疗效评价及早期发现病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块状型肝癌重复介入治疗后供血动脉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总结35例块状型肝癌患者行第2或第3次介入治疗时侧支血供特征。35例患者介入治疗前常规对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左右膈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例行右肾动脉DSA检查。结果肝动脉外供血支13例,肝动脉新生寄生性供血22例,肝动脉外血供占37.1%。结论块状型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新生供血动脉与肿块部位、大小密切相关;重复介入治疗时应积极寻找肝动脉外供血支,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用介入治疗17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根据其DSA表现、类型、位置、大小及化疗药物的剂量对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回顾分析DSA表现、类型和肿瘤灶内碘油沉积情况影响原发性肝癌的介入疗效.结论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介入疗效显著,为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肝动脉化疗栓塞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经介入治疗后肿瘤存活区的CT表现及血供情况,旨在为介入治疗后选择再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 240例HCC患者共计288个病灶,经肝动脉灌注碘化油栓塞术(LP-TACE)介入治疗后均行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根据双期增强扫描不同时期的强化表现,统计各血供类型所占的比例,并对比介入治疗前后肿瘤血供情况。结果 1经介入治疗后的肿瘤存活区的CT平扫表现为:肿瘤内均可见不同形状及程度的碘化油沉积,存活区均为低密度,CT值为(37.29±5.40)Hu;2肿瘤存活区肝动脉供血型119例(49.58%)、门静脉供血型9例(3.75%)、双重供血型101例(42.08%)及少血供型11例(4.58%);3介入治疗后门静脉供血型例数19例、肝动脉供血型199例、少血型22例,门静脉供血比例为8.72%(19/218);介入治疗后门静脉供血型例数115例、肝动脉供血型120例、少血型5例,门静脉供血比例为48.94%(115/235),治疗后门静脉供血比例显著大于治疗前(P〈0.05)。结论经介入治疗后HCC存活区血供类型以肝动脉供血型及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型为主,而单纯门静脉及少血供类型较少;介入治疗后门静脉对肿瘤存活区的供血显著增加,从而为介入治疗后采取再治疗的方案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不同类型的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BCS)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分析,并对介入治疗后血管通畅率等介入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我院经DSA证实的30例布-加氏综合症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术前1周及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狭窄段肝静脉内径、狭窄远端肝静脉内径、下腔静脉狭窄段内径及狭窄段血流速度,记录超声测量参数及术后血管通畅情况。结果:30例患者,共43支狭窄血管,介入术后3个月临床治愈21例,好转7例,未愈2例,总体有效率达到93.3%。37支血管获得通畅,血管通畅率达8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不同类型的布-加氏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对于狭窄段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介入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方法。 方法 对677例已证实的肝癌患者先行DSA造影,判断有无动静脉瘘,再行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治疗。 结果 合并动静脉瘘者有94例,其中肝动脉门静脉瘘83例,肝动静脉瘘5例,混合型6例,所有动静脉瘘患者均行了1次或多次肝动脉内化疗(TAI)和/或化疗栓塞治疗(TACE)。 结论 对于不同程度动静脉瘘,使用栓塞剂阻断瘘口血流后TACE安全有效,如无法封堵瘘口,则仅行TAI。  相似文献   

14.
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产后出血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鹏程  官彬  彭吉民 《河北医学》2012,18(5):637-640
目的:评价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9 年1 月至2011 年1 月期间,对19 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产后出血患者,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明确出血部位后,行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结果:16 例患者在栓塞后立即停止出血,3 例出血明显减少,经过一周对症治疗后,出血完全停止.栓塞后7 例出现轻度发热,5 例出现下腹胀痛,1 例出现臀部疼痛,经对症治疗得到有效缓解.结论:使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产后出血,具有止血快、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保留生育能力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及CT横断面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诊断能力.方法:63例HCC患者分别进行了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数字减影肝动脉造影(DSA)检查,间隔时间为3d~30d.对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发现的APS阳性患者进行肝动脉期CTA重建.以DSA为标准,对照分析CT横断面和CTA上APS的表现特征及其对APS的诊断能力.结果:63例HCC患者,26例(41.3%)经DSA证实合并APS,其中中央型17例(27%),周围型9例(14.1%).DSA证实为中央型的17例,CT横断面和CTA均无假阴性病例;CT横断面发现2例假阳性病例,结合CTA可完全排除.DSA证实为周围型9例,其中1例在CT横断面和CTA均表现假阴性;CT横断面发现4例假阳性,结合CTA可排除其中3例.CT横断面结合CTA诊断APS的敏感度为96.2%(25/26),特异度为97.3(36/37),准确度为96.8(61/63).阳性预测值为96.2%(25/26),阴性预测值为97.3%(36/37).结论:在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可以明显提高诊断APS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增强CT扫描及MRI在评估肝癌介入治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行介入治疗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介入治疗前均行CEUS检查,介入治疗后分别行CEUS、增强CT扫描及MRI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各类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治疗前90例患者行CEUS检查,共检出120个病灶(动脉期均匀增强95个,动脉期不均匀强化25个);介入治疗后1个月,DSA检出阳性、阴性、尚未确定病灶各76、37、7个;CEUS检出阳性、阴性、尚未确定病灶各75、40、5个;增强CT扫描检出阳性、阴性、尚未确定病灶各58、40、12个;经MRI检出阳性、阴性、尚未确定病灶各65、45、10个,CEUS与DSA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5),而增强CT扫描及MRI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差(Kappa0.40)。(3)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EUS诊断介入治疗阳性病灶的灵敏度98.68%(75/76)、总符合率95.00%(114/120)较增强CT扫描及MRI诊断效率显著高,假阴性率2.70%(1/37)显著低(P0.05)。结论 CEUS在诊断肝癌介入治疗后阳性病灶灵敏度、与DSA总符合率较增强CT扫描及MRI更高,而假阴性率更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形成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及其疗效。方法本组9例,均行超声检查,其中7例行MRI检查、6例行DSA检查、3例行CT检查。有6例行介入治疗。结果超声诊断BCS合并IVC血栓形成9例,MRI和DSA诊断6例,CT诊断3例,其中DSA和超声检查最敏感、准确。6例介入治疗均成功,术后下腔静脉压力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缓解。无急性肺动脉栓塞、血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影像学检查对BCS合并IVC血栓形成的诊断确切,介入治疗是BCS合并IVC血栓形成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选择造影参数探讨一种保证肝癌DSA的图像质量的方法。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0年1月78例肝癌介入病人,分析DSA图像时排除机器设备、后处理软件等因素的影响,只分析与造影相关参数的选择进行质量评判。结果通过对所选病例的图像进行分析评判,其中图像质量优43例、良26例、差9例。结论选择恰当的造影参数是高质量DSA成像的关键,需根据病变的位置、大小及性质等因素来决定。  相似文献   

19.
探讨肝癌栓塞治疗中 DSA成像的新方法。 1肝动脉加门静脉像 ,将 mask分别设在肝动脉早、中、晚期和实质期 ,对应的减影像设在门静脉期。 2肝动脉双期像 ,将 m ask设在肝动脉早期 ,对应的减影像设在肝动脉中、晚期和实质期。结果发现 :腹腔动脉 DSA单帧双期成像 37例次 ,肝动脉 DSA单帧双期重建 33例次。提示 :DSA单帧双期成像法有利于指导肝癌栓塞治疗的操作 ,提高超选择性肝内动脉插管成功率 ,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APFs)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的影像学表现,并与肝动脉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相比较。方法对38例HCC合并APFs的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及DSA检查。以DSA诊断APFs为金标准,对照分析MSCT诊断APFs的准确率及APFs的CT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38例HCC在MSCT增强动脉期均发现与APFs相关的阳性影像学征象。MSCT增强影像学表现可分为:中央型(29例)和周围型(9例)。中央型表现为:①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一级分支提早显影,显影段门静脉密度接近主动脉增强密度。②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见网状滋养动脉显影。周围型表现为:①肝动脉期肿瘤所在的肝叶瘤周肝实质出现片状强化区,门静脉期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正常肝组织密度一致;②肝动脉期肿瘤内门静脉提前显影呈线条状、圆点状强化,密度较高,边缘较清晰。结论 MSCT诊断APFs可作为无创检查的首选,并对指导肝癌的化疗栓塞术(TACE)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