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斌  柳仓生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5):1115-11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  方法  对96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  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无关, 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8%、47.8%和59.0%, 肿瘤分化程度越低, 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 < 0.05)。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鳞癌、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13.6%、34.0%。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P < 0.05)。中心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跳跃性N2有12例, 跳跃式纵隔转移共9例。肺癌常跨区域纵隔转移, 肺下叶癌跨区域纵隔转移与肺上叶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病理类型、原发肿瘤大小无关; 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 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顺序转移规律; 部分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呈"跳跃式"; 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并探讨与病理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结果 33例(89%)表现为边缘规整的结节状或葡萄状,26例(70%)发现有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14例(38%)有原发病灶周围的支气管增厚, 11例(30%)有远处转移.结论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CT表现主要为边缘规整的肺结节和明显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转移,另有一部分病例原发病灶表现为葡萄状改变,增强扫描密度增加值多在24~37 Hu之间,较肺腺癌、鳞癌略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廓清标志,对105例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廓清术。结果105例肺癌,共清除淋巴结801枚。N1占15.9%(59/371枚),N2占14.9%(64/430枚)。跳跃性N2共12例,分布在纵隔第2、4、5、6、7组淋巴结。肺原发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明显关系。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亦高于鳞癌。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系统性胸内淋巴结廓清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4.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分布范围 ,为纵隔淋巴结广泛清除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 2 0 9例施行手术、并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广泛清扫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清除纵隔淋巴结 115 8个 ,转移度 2 1.6%。T1 、T2 、T3间纵隔淋巴结转移度差异非常显著 ( P<0 .0 1)。T2 、T3、T4 期腺癌、腺鳞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高于鳞癌。 3 5例上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89.5 % ;3 5例下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3 1.6%。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 16例 ,发生 1组淋巴结转移者占 81.3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 ,只有广泛清扫纵隔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5.
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0.
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纵隔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也是术后复发、死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肺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必须充分重视。我院自 1999年 12月至2 0 0 1年 12月对 32例肺癌患者施行了根治性肺切除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现就其术后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作相关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 ,男性 2 7例 ,女性 5例 ,年龄 32~ 71岁 ;中央型肺癌 18例 ,周围型肺癌 14例。其中全肺切除 3例 ,肺叶切除 (包括双叶或支气管成形术 ) 2 9例。病理类型为 :鳞癌 17例 ,腺癌 10例 ,小细胞肺癌 3例 ,细支气管肺泡癌 2例。1.2 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广泛廓清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Y  Li H  Hu Y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4):303-305
目的研究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N2)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为广泛廓清提供依据。方法总结9年间手术切除38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肺门、同侧纵隔淋巴结进行广泛廓清。结果N2147例,占38.1%,清除转移N2289组。N2转移率在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分别为30.1%、44.1%、48.0%及50.0%。肺上叶N271例,清除转移N2146组。上纵隔转移124组,占84.9%;下纵隔转移22组,占15.1%。肺下叶(包括中叶)N276例,清除转移N2143组。下纵隔转移67组,占46.9%;上纵隔转移76组,占53.1%。跳跃式转移79例,占N2转移的53.7%。跳跃式纵隔转移16例,占10.9%。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多发性。只有广泛清除了上下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方式和规律,以探讨可切除性肺癌胸内淋巴结合理的手术清扫范围.方法 收集215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肺癌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和规律.结果 215例肺癌共清扫胸内1 082组的3 680个淋巴结,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17.1个.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198组的468个淋巴结存在癌转移,215例肺癌中94例有胸内淋巴结转移,转移率43.7%.围绕肺门或肺根部的11、10、7、5和4组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比远离肺根部的9、6、8、3、2、1组淋巴结高.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P<0.05),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增大而增加.肺上叶癌更易向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而肺下叶(包括中叶)可向上、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 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下而上、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叶转移规律.纵隔淋巴结转移呈"跳跃式"较为常见.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肺鳞癌、腺癌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 淋巴结转移是肺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肺鳞癌、腺癌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240例肺鳞癌、腺癌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大小原发肿瘤中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结果 肿瘤最大径(d)≤2cm、2cm〈d≤3cm、3cm〈d≤6cm、6cm〈d≤10cm、d〉10cm组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0.0%、35.1%、52.8%、52.1%、71.4%,肿瘤大小与胸内淋巴结转移率之间无相关性(r=0.10,P〉0.05)。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58.8%)显著高于鳞癌(42.9%)(P〈0.05)。43例d≤3cm的肺癌患者中7例(16.3%)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均为中低分化。结论 原发肿瘤大小并非胸内淋巴结转移的决定因素;肺腺癌较鳞癌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d≤3cm的肺癌患者也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可能在小病灶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肺癌淋巴结清除临床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分布特点,以期为手术时淋巴结系统清除提供参考。方法:对320例肺癌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一侧全肺切除患者68例,肺叶或双肺叶切除患者252例。术中按照Naruke肺淋巴结分布图进行了系统淋巴结清除,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为48.7%(156/320),其中N2转移率为35.6%(114/320)。第7和4组淋巴结转移最活跃,淋巴结转移受肿瘤部位、细胞类型和分化程度等因素影响,上叶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中下叶,χ2=23.54,P<0.01;肿瘤越大,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就越高,χ2=13.47,P<0.01;低分化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比高分化癌高,χ2=5.36,P<0.05;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比鳞癌高,χ2=18.09,P<0.01。结论: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下而上、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转移规律,许多纵隔淋巴结转移呈"跳跃式"。肺癌切除术时无论是哪一叶均须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