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心肌缺血之间是否存在临床相关性,并寻找促进心肌缺血患者合并GERD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500例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肌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200例行心电图检查排除心肌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行GERD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心肌缺血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GERD发生率为28.6% (143/500),对照组为9.5%(19/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3,P< 0.01).观察组中GERD阳性患者143例(GERD阳性组),GERD阴性患者357例(GERD阴性组).GERD阳性组与GERD阴性组Q-T离散度(Q-Td)分别为54.92±27.96、40.29±24.15,心率矫正Q-Td (Q-Tcd)分别为61.12±30.66、45.11±28.40,GERD阳性组Q-Td和Q-Tcd均高于GERD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5、5.294,P< 0.05).GERD阳性组RDQ评分与Q-Td、Q-Tcd呈正相关(r=0.255、0.243,P<O.01).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是心肌缺血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肌缺血和GERD之间存在相关性,心肌缺血患者GERD发生率较正常人升高,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是心肌缺血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肌缺血合并GERD患者,心肌缺血和GER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及精神心理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及对策。方法对胃食管反流病病人的饮食、生活习惯及心理状况进行评定,发放调查问卷,包括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定病人情绪状态。结果胃食管反流病病人有明显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存在焦虑、抑郁心理,与非胃食管反流人群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本次实验在2019年4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0年9月,实验对象人数为70人.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应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辨证分析,明确患者病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甘肃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病情况,探讨其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胃食管反流病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评价其效能。方法于2021年10月—2022年5月,使用自制《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多中心合作流行病学调查。对抽样区域中成年人(年龄≥18岁)且在本地居住3年以上的居民,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详细记录受访者基本信息及胃食管反流病可能的危险因素暴露情况。根据危险因素使用R语言建立预测模型,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校准图等评价预测效能。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4 711份,有效回收率为92.26%。其中男性2 425人,女性2 286人,年龄为(39.25±14.81)岁。按GERD-Q评分≥8分为临界值,甘肃省GERD患病率为10.34%,男性患病率为11.34%(275例),高于女性9.27%(212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6.
作者收集 1999年 5月~ 2 0 0 1年 5月在本院经胃镜检查结合病史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GERD)的 5 0例病人 ,采用随机分组比较 ,以探讨洛赛克治疗GERD的效果及维持用药方法。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具有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典型症状的GERD患者 5 0例。均行胃镜检查排除其它上消化道疾病 ,根据病人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发作频率及内镜表现进行分级 ,症状总记分为 3个症状严重程度分级乘以其频率分级[1] ( 0~ 2 7分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洛赛克组 2 8例 ,男 15例 ,女 13例 ,年龄 16~ 68岁 ,治疗前症状评分为 ( 15 8± 3 9)分 ;…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影响胃食管反流病抑酸疗效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以2011年5月2013年12月我院确诊的4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信息,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胃食管反流病抑酸疗效的因素。结果年龄每增大1岁或BMI每升高1 kg/m2,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抑酸疗明显降低,其OR值及95CI%分别为1.07(1.032013年12月我院确诊的4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信息,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胃食管反流病抑酸疗效的因素。结果年龄每增大1岁或BMI每升高1 kg/m2,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抑酸疗明显降低,其OR值及95CI%分别为1.07(1.031.11);1.12(1.071.11);1.12(1.071.17)。饮酒者、并发抑郁者、并发焦虑者以及并发肠易激综合征者的抑酸疗效比不饮酒者、未并发抑郁者、未并发焦虑者以及未并发肠易激综合征者明显降低。结论年龄、BMI、饮酒、并发焦虑抑郁以及肠易激综合征是影响胃食管反流病抑酸疗效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9.
10.
胃食管反流是发生于婴幼儿的常见症状,在本质上,它是一种动力性疾病。我们采用普瑞博思口服液治疗患儿28例,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来自我科1998年12月~1999年9月以恶心、溢乳、呕吐为主症的婴幼儿共58例(均已排除消化道畸形),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0~1个月24例,2~12个月21例,1~2岁13例。A组28例为加用普瑞博思的治疗组,B组30例为不加用普瑞博思的对照组,两组患儿治疗前在每小时反流次数、反流持续时间长短、反流量等临床症状均无显著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正常但体脂肪含量(BF%)偏高的正常体质指数性肥胖(NWO)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健康体检者940名,选取BMI介于18.5~25kg/m^2者407名。利用生物电阻抗(BIA)原理进行BF%测定,按BF%≥25%(男)或BF%≥35%(女)定义为NWO组,BF%〈25%(男)或BF%〈35%(女)者为对照组。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及检出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NWO组发生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危险度(OR)。结果男性、女性NWO检出率分别为13.13%、14.91%。随年龄增长NWO检出率有增高趋势(趋势χ^2=6.90,P〈0.05)。NWO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2.97、2.44、2.54、5.09、2.71和3.91,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t=-3.90,P〈0.05)。高血压、高血糖、高三酰甘油、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异常及高尿酸的检出率NWO组均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6.76、5.58、14.50、11.97、10.97和8.76,P〈0.05)。NWO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酸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2.186、2.120、2,088和4.175倍。校正了年龄和性别因素,NWO组高尿酸的发病风险降低为对照组的3.491倍。结论NWO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是具有高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群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青岛市市立医院体检人群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情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健康体检人群进行资料收集,对具有烧心或反流症状者进一步采用《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进行胃食管反流病筛查,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方法完成胃食管反流病确诊过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体检人群胃食管反流病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胃食管反流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16 398人在医院接受体检,其中男性7 568人,女性8 830人,年龄23~76岁,以45~5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为40.79%。共有864例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为5.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OR=1.936、2.106)、女性(OR=3.086)、BMI<18.5、≥24.0 kg/m2(OR=1.102、1.066、1.084)、有饭后平躺习惯(OR=1.554)、喜食油腻(OR=1.335)、吸烟(OR=5.900)、饮酒(OR=3.861)、焦... 相似文献
13.
北京酒仙桥地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相关因素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了解北京酒仙桥地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以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方法 于 1996年 6~ 12月对该地区 9个居委会抽样调查了 5 87名 5 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和血脂、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和心电图检查 ,并抽样检查了 30 4人的空腹胰岛素。结果 发现超重及肥胖在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者中所占比例最大(P <0 .0 1) ,同时女性超重及肥胖所占比例高于男性 (P <0 .0 5 ) ,但不同年龄间超重及肥胖与非超重间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在超重及肥胖者中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低减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超重者 (P <0 .0 1) ,超重及肥胖者中空腹血糖、胰岛素、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非超重者 (P <0 .0 1)。结论 对中老年人群进行以预防肥胖为重点的健康教育 ,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是当前一件十分迫切和非常有益的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一般特征和临床指标,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B超检查诊断,体检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4 086例)和NAFLD病例组(1 699例),比较两组人群的一般特征和各临床指标。结果各年龄段NAFLD的患病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NAFLD病例组身体质量指数(BMI)、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尿酸(UA)、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为4.30)、TG(OR为1.94)、FBG(OR为1.86)、舒张压(OR为1.02)、HDL-C(OR为0.61)、LDL-C(OR为1.27)、ALT(OR为1.02)、AST/ALT(OR为0.40)进入方程,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NAFLD关系较为密切的指标是BMI、TG、FBG和LDL-C,可较好地预测NAFLD。结论 NAFLD患者具有肥胖、糖脂代谢紊乱(高FBG、高TG、高LDL-C、低HDL-C)、高血压、高尿酸的特征,且肝酶升高。BMI、FBG、TG、HDL-C、LDL-C、DBP、ALT是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女性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是NAFLD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其相关症状的分布情况,探讨可能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与既往疾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2008年6-9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对海淀区18~80岁的2615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伴发疾病及反流性疾病问卷.结果 海淀区人群GERD的患病率为8.4%(220/2615),单纯胃灼热、单纯反流、两个症状均有的现患率分别为1.0%(25/2615),6.2%(163/2615)和1.2%(32/2615).多因素分析发现,GERD的可能危险因素有生活在农村(OR=2.237,95%CI:1.422~3.517)、女性(OR=1.456,95%CI:1.085~1.955)、高学历(OR=1.242,95%CI:1.001~1.542)、工作生活压力大(OR=1.277,95%CI:1.089~1.497)、精神状态差(OR=1.320,95%CI:1.046~1.665)和有胃肠病家族史(OR=1.594,95%CI:1.075~2.365);胃灼热症状的危险因素有居住在农村(OR=2.481,95%CI:1.278~4.818)、女性(OR=1.747,95%CI:0.902~3.386)、饮酒(OR=1.838,95%CI:0.916~3.690)、不运动(OR=2.091,95%CI:1.131~3.867)和精神状态差(OR=1.657,95%CI:1.123~2.446);反流症状的可能危险因素有生活在农村(OR=2.171,95%CI:1.326~3.556)、女性(OR=1.505,95%CI:1.102~2.056)、高学历(OR=1.347,95%CI:1.063~1.706)、工作生活压力大(OR=1.317,95%CI:1.113~1.558)、精神状态差(OR=1.266,95%CI:0.992~1.616)和有胃肠病家族史(OR=1.739,95%CI:1.163~2.600).GERD、胃灼热和反流症状与既往病史如焦虑症、抑郁症、消化性溃疡、胃炎、炎症性肠病、肾病有较强的关联.结论 GERD及其相关症状在该地区有一定程度的流行,它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精神心理问题等相关,需要在社区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不同体重指数和腰围水平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和腰围水平对人群中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影响.方法将1992~1994年和1998年在我国不同地区中年人群中进行的2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资料合并共30 561人,比较不同BMI和腰围分组的研究对象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率和聚集的相对危险,其中危险因素聚集定义为同一研究对象具有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空腹血糖异常之中的任意2项或2项以上者.结果随着BMI和(或)腰围的增加,人群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按BMI分层各组中,男女两性腰围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均呈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同样在不同的腰围分组中,BMI均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呈明显的线性趋势.男性和女性年龄调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率在BMI<24 kg/m2、腰围(男/女)<85/80 cm组分别为11.1%和10.4%,BMI<24 kg/m2、腰围(男/女)85~95.9/80~89.9 cm组分别为24.2%和16.9%, BMI 24.0~27.9 kg/m2、腰围(男/女)<85/80 cm组分别为24.0%和17.0%,BMI 24~27.9 kg/m2、腰围(男/女)85~95.9 /80~89.9 cm组分别为34.3%和24.0%. BMI 24.0~27.9 kg/m2、腰围(男/女)≥95/90 cm组分别为40.8%和29.6%,BMI≥28 kg/m2、腰围(男/女)85~95.9/80~89.9 cm组分别为44.2%和29.9%,BMI≥28 kg/m2、腰围(男/女)≥95/90 cm组分别为54.7%和35.4%.结论 BMI和腰围水平均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有独立的正相关性.保持BMI和腰围均在正常范围对心血管健康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描述社区≥40岁人群超重与肥胖的人群分布并探讨其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方法 2003-2004年,在上海市奉贤区某社区整群抽取≥40岁人群11 791人,符合纳入标准且有应答者10 565人,设计统一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调雀表,进行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现况调查,调查方法为面对面的询问方式,测晕身高、体重、血压等指标,进行脑血流动力学参数(CVHP)检测.描述该人群超重与肥胖的年龄、性别分布,并以60岁为截断点,分别按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分成3组,比较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的组问差异.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男性超重与肥胖率为28.5%和4.1%,女性为26.3%和4.2%(P=0.045);超重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分别为(132.5±19.4)mm Hg和(83.9±10.5)mm Hg(I mm Hg=0.133 kPa),均低于肥胖组,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在<60岁年龄组,心脏病、脑卒中家族史的暴露率以及≥60岁年龄组的糖尿病暴露率随BMI增加而显著升高;两个年龄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和CVHP积分异常率均随BMI的增加而显著上升;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超霞和肥胖有关的独立因素分别是高血压、脑卒中家族史、心脏病史、积分值<75分、性别和年龄.结论 社区≥40岁人群中超重或肥胖的比例约占30%,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整体暴露水平随着BMI的增加而上升,尤其在中年人群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体表胃电节律变化规律及其与患者症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Polyg。印hHR双电极胃电记录仪记录25例GERD患者(GERD组)和12例健康人(对照组)的餐前和餐后胃电正常节律的百分比、胃动过缓的百分比、胃动过速的百分比、主频率(DF)、餐后与餐前主功率之比(PR)、DF不稳定系数(DFIC),以及不同症状积分的GERD患者正常节律的百分比、DF、DFIC。结果GERD组患者餐前、餐后胃电正常节律的百分比、DF低于对照组,胃动过缓的百分比、胃动过速的百分比、DFI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ERD组患者餐前胃电正常节律的百分比、DF低于餐后,而胃动过缓的百分比、DFIC高于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症状积分的GERD组患者餐前、餐后胃电节律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各积分组间胃电节律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ERD患者存在胃电生理活动的异常,这种异常可能是GERD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determine how change in BMI over 8 years i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subsequ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among middle aged men. METHOD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mong 13,230 healthy men (aged 51.6+/-8.7 years) in the Physicians' Health Study. BMI was collected at baseline in 1982 and after 8 years, at which time follow-up began. Subsequent CVD events were collected and confirmed through March 31, 2005.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s evaluated BMI at 8 years and risk of CVD, 8-year change in BMI and risk of CVD, and whether change in BMI added prognostic information after the consideration of BMI at 8 years. RESULTS: 1308 major CVD events occurred over 13.5 years. A higher BMI at year 8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VD. Compared to a stable BMI (+/-0.5 kg/m(2)), a 0.5-2.0 kg/m(2) increase had a multivariable-adjusted RR of 1.00 (0.86-1.16). A >/=2.0 kg/m(2) increase had a multivariable-adjusted RR of 1.39 (1.16-1.68), however further adjustment for BMI reduced the RR to 1.00 (0.81-1.23). A decrease in BMI had a multivariable RR of 1.23 (1.07-1.42) which was unaffected by adjustment for BMI at 8 years. CONCLUSION: A higher BMI and a rising BMI were both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VD, however an increasing BMI did not add prognostic information once current BMI was considered. In contrast, a declining BMI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VD independent of current BMI.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北京广外社区55岁以上居民踝臂血压指数变化与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关系.方法 选取2014-2015年“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广外社区协作组55岁以上361例人群资料,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群基本情况、家族史、生活方式及行为相关危险因素;体格检查收集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踝臂血压、身体脂肪率,利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调查人群踝臂血压指数(ABI)均值为(1.22±0.11),其中男性水平(1.26±0.11)和女性ABI值(1.21±0.1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06);②方差分析比较各年龄组之间ABI值的差异显著(P<0.05);③高血压组ABI值(1.21±0.10)与非高血压组ABI值(1.24±0.11)相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33).对生活方式和行为、家族史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BMI、年龄、身体脂肪率、高血压家族史是影响ABI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ABI值逐渐下降,高血压、年龄、体质指数、身体脂肪率和家族高血压病史是踝臂血压指数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踝臂指数的监测,可以有针对性开展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早期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