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胎儿器官生长规律,积累胎儿生长发育资料。方法:采用自愿引产的胎儿,按月(周)分组,用游标卡尺专人测量眼外肌四条直肌止腿的长、宽和距角膜缘的距离。结果:四直肌止腱逐月增长,呈快慢交替的波浪式生长规律。6个月前增长较快,以后减慢。结论:四直肌止点至角膜缘远近之排列为上〉外〉下〉内,与成人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
眼直肌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显微解剖方法对100只正常成人眼球的直肌止点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观测。(1)眼上、下、内、外直肌接触眼球弧长分别为5.4±0.3mm、4.8±0.4mm、6.2±0.3mm、8.4±0.4mm。(2)眼外、上直肌接触弧的后端位于眼球赤道之后;内、下直肌接触弧的后端位于赤道之前。(3)眼上、下内直肌止点位于结膜穹隆附近;外直肌止点在结膜外侧穹隆前3.8±0.1mm。文中还讨论了与直肌手术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介绍兔眼外肌肌电图的测量方法,测定了兔103条眼外肌运动单位电位的平均电压及时程。上、下、内、外直肌的平均电压及时程分别为:92.59μv和2.35ms,98.40μV和2.04ms,96.25μv和2.08ms,93.68μv和2.15ms。并测量了11只家兔的眼上、下、内、外直肌的长度,宽度及止点的平均值,观察了眼外肌的解剖特点。此工作为眼肌电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提供了正常的参考数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水平斜视患者内直肌肌止端及外直肌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是否为发病影响因素之一.方法:手术中测量66例水平斜视患者132条内、外直肌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并进行统计分析后与正常人群比较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测量组内直肌66条,距离(4 -7)mm,平均(5.3±0.6)mm,正常参考值为5.5mm,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5.
共同性内斜视外直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和应用解剖学硕士研究生 郑绍斌专   业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导   师 陈丽英 ,徐国兴教授   目的 通过对共同性内斜视外直肌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酶组织化学及外直肌肌止端附着点的观察研究 ,探讨斜视眼外肌的形态改变及直肌附着点位置的改变在斜视发病中的作用 ,为临床治疗斜视提供新线索。 方法  2 0例内斜视患者术中取其缩短的外直肌及 7例正常的外直肌分作三部分 ,分别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电镜标本制作 ,肌酶组织化学试验 ,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外直肌形态改变。直肌附着点测量组 4 0例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眼内容摘除后义眼台植入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沿角巩膜缘全周剪开球结膜后,距离外直肌止端2mm左右,双套环缝合外直肌,外直肌止端剪断外直肌后,在外直肌和上、下直肌之间形成的三角间隙伸入止血钳,距离神经止端5mm左右夹住视神经,常规眼内容摘除术后,离断视神经.将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或圆形中空硅胶义眼台从外直肌和上、下直肌之间形成的三角置入双层巩膜后的肌椎内,复位外直肌.分层缝合巩膜、筋膜组织和结膜组织层.结果 17例患者术后义眼台位置居中,外观良好,结膜囊腔光滑平整,放置义眼片后活动度良好.术后反应不明显,未见义眼台暴露、活动不良、眼窝凹陷等并发症.结论 夹住视神经后行眼内容摘除,从外侧三角入入义眼台,患者痛苦少,操作简单,术后反应轻,恢复快,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远期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的知觉性外斜视病例12例.外斜视度数均>50△,患眼固视功能差.在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缝合于原肌止点后12.0 mm)联合内直肌缩短术(4.0~7.0 mm),观察术后眼位、眼球运动、眼面外观及视功能远期疗效.结果 随访13 ~ 27个月后,12例患者术后眼位正位,眼球外转稍有受限;眼面外观良好;均获得较稳定的患眼固视能力,但未建立明确的双眼视功能.结论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稳定了后徙外直肌的位置,减少了手术肌肉条数,具有安全可行、远期疗效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张晓慧  李恒  严丽英  王宁  刘全坤  解宸  陶依凡   《四川医学》2023,44(2):169-173
目的 观察直肌侧切后退联合拮抗肌缩短及止端前移治疗超大度数水平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眼科接受手术矫正、斜视度≥80的水平斜视患者102例,所有病例斜视度80~140,平均(102.28±10.52)。按照眼位偏斜方向分为内斜视、外斜视两组;按不同斜视度分成3组:A组(≥80且䥺Symbol|@@100),B组(≥100且䥺Symbol|@@120),C组(≥120且<140)。内斜视手术方式:双眼内直肌侧切+后退,同时联合一条或两条外直肌缩短+肌止端前移;外斜视手术方式:双眼外直肌侧切+后退,同时联合一条或两条内直肌缩短+肌止端前移。对其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周眼位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内斜视62例、术后正位58例、总正位率93.55%...  相似文献   

9.
许承志 《广西医学》2012,34(5):647-648
目的 探讨CT扫描对Graves眼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临床证实的Graves眼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Ⅰ度眼球突出41眼,Ⅱ度眼突6眼,正常7眼.双眼外肌受累20例,单眼外肌受累7例;眼内直肌受累38条,下直肌31条,上直肌21条,外直肌12条,视神经增粗8条.泪腺肿大4例,眶内脂肪密度增高7例,眼上静脉增粗6例.结论 眼眶CT扫描能定量反映眼球突出情况,明确眼外肌肥大及其周围组织结构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Graves眼病提供可靠依据,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荧光造影了解兔眼巩膜深层眼动脉肌支血供范围,为巩膜花瓣状成形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中保留巩膜瓣的大小提供依据.方法 将1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眼内容物剜除,剪除视神经及后极部巩膜壳,做保留4条直肌的巩膜瓣,经耳缘静脉行荧光造影,观察深层巩膜瓣的荧光素瞬间着染范围.结果 采用荧光造影的方法观察到兔巩膜深层的荧光素瞬间着染的范围为眼外肌止端附近约4~7 mm范围内.结论 兔眼巩膜花瓣状成形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中应保留带眼外肌止端附近约4~7 mm的小巩膜瓣以预防义眼台外露.  相似文献   

11.
眼球直肌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眼外直肌手术提供有关眼球直肌动脉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显微解剖和血管铸型技术对60例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和4具新鲜尸头眼外直肌的动脉来源,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CT扫描对Graves眼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扫描在Graves眼病诊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7例经临床证实的Graves眼病轴位及冠状位CT资料以及临床资料。结果  3 7例Graves眼病CT观察 ,Ⅰ度突眼 3 1例 (83 .78% ) ,Ⅱ度突眼 2例 (5 .41% ) ,无突眼 4例 (10 .81% )。双侧眼外肌受累 3 0例 (81.0 8% ) ,单侧眼外肌受累 3例 (8.11% ) ,无眼外肌受累 4例(10 .81% )。其中内直肌增粗 63条 ,下直肌增粗 5 3条 ,上直肌增粗 44条 ,外直肌增粗 3 4条。眶尖密度增高 7侧 ,泪腺增大 5侧 ,视神经增粗 5侧 ,眼睑肿胀 6侧。CT增强检查 2 6例 ,均呈轻、中度强化。结论 冠状位及轴位CT扫描可作为Graves眼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并能判断突眼程度及眼外肌受累程度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朝晖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168-168
目的:普查少数民族眼各直肌的正常值,确定生理值基础,为研究及防治工作提供正确依据方法:采用b—scan型a/b)超在双眼平视静止状态下,采用横切面、纵切面对13~15岁年龄组哈萨克族正常少年125例,选择直肌最厚处测量,以肌鞘两侧内缘作为直肌厚度,测量3次取最大值,分析眼外肌厚度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哈萨克族各年龄组各直肌厚度统计差异无显著性,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4.
2001年2月至2003年5月,我们采用额肌止点下移缝合于睑板治疗上睑提肌肌力小于3mm的睑下垂55例、65眼,效果满意。65眼中先天性58眼,外伤性7眼,双眼10例,单眼45例,男25例,女30例,8~60岁,平均19岁。术前常规检查测量睑裂高度,睑提肌、额肌及上直肌功能,检测Bell现象是否正常。术前睑下垂2~3mm 25眼,4~6mm 30眼,大于6mm 10眼。睑提肌肌力均在3mm以下,额肌活动幅度均在8mm以上,  相似文献   

15.
陈坤福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43-144
目的探讨MSCT、MRI在Graves眼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临床证实的Graves眼病患者的MSCT及MRI资料,MSCT及MRI由2名放射科医师阅片并取得一致性意见,对病变的部位、大小及特征作出评价。结果眼球突出42例(一侧突眼24例,双侧突眼18例),突出程度为15~28mm;34例有眼外肌不同程度肥厚(单侧肥厚7例,双侧肥厚27例),其中下直肌31条,内直肌23条,上直肌12条,外直肌5条,眼外肌肥厚处直径最大值达15mm;8例球后脂肪增多及信号异常;3例视神经及2例泪腺累及。结论Graves眼病的MSCT及MRI表现有特征性,依据典型MRI表现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外肌厚度与眼球突出度的关系,为临床医学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0例GD合并的GO患者(研究组),60例未合并GD的GO患者(对照组2),选取医院体检健康者20例(对照组1)。比较3组观察对象眼外肌厚度测量情况及120位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眼球突出的度数。结果研究组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双眼直肌厚度总和分别为(4.39±0.17)mm、(4.25±0.31)mm、(4.63±0.37)mm、(4.74±0.19)mm、(28.07±2.53)mm;对照组1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双眼直肌厚度总和分别为(3.36±0.21)mm、(2.96±0.19)mm、(3.18±0.20)mm、(3.19±0.17)mm、(21.97±0.61)mm;对照组2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双眼直肌厚度总和分别为(3.59±0.27)mm、(3.68±0.18)mm、(4.11±0.12)mm、(3.79±0.36)mm、(23.01±0.59)mm。3组观察对象眼外肌厚度测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眼球突出度为(16.79±2.50)mm,其中54例在16~23 mm,6例23 mm;对照组2眼球突出度为(14.49±2.10)mm,其中56例在16~23 mm,4例23 mm。120位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眼球突出的度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眼外肌厚度与眼球突出度呈正相关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眼外肌厚度为临床医学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直肌联结术治疗眼外肌麻痹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1989年12月至今,采用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或外直肌后退与外直肌或内直肌缩短。矫正14例近完全或完全性水平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结果:一次手术后眼正位9例,二次手术后眼正位3例。术后过矫1例。外转与内转功能部分恢复。未发现眼前节缺血并发症。结论:直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斜视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病人术后不同时期眼位,探讨其矫正效果。方法选择195例于我院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分别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比较两组术后0.5、1.5、3.0年的眼位正位率。结果术后0.5年,A组眼位正位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8.83,P〈0.05);术后1.5年,两组眼位正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3.0年,A组眼位正位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6.29,P〈0.05)。结论术后短期内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眼位矫正效果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然而,后者术后长期眼位正位率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不切断4条眼直肌的巩膜环扎加外加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41只眼,结果复位率92.7%,无并发眼前部缺血现象。结论采用不切断眼直肌的巩膜环扎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不切断4 条眼直肌的巩膜环扎加外加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41 只眼,结果:复位率92 .7 % ,无并发眼前部缺血现象。结论:采用不切断眼直肌的巩膜环扎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