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对兔骨骼肌钝挫伤后组织超微结构和CaN/NFA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该通路在骨骼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家兔,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环孢素A(CsA)组、针刺组、针刺合并CsA组。采用重物自由落体撞击法造成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模型。针刺组于造模24 h后采用毫针斜刺腓肠肌全肌束的方法干预,CsA组于造模前3天按每天每只兔9.25mg/kg CsA进行注射,针刺合并CsA组进行针刺合并CsA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aN和NFAT蛋白表达量。结果:电镜下针刺组肌丝总体排列整齐,肌节未见明显肿胀,Z线、M线清晰;模型组、CsA组和针刺合并CsA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肌原纤维断裂、溶解,Z线、M线有不同程度的溶解断裂。与空白组相比,各组CaN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模型组、针刺组和针刺合并CsA组NFAT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CaN和NFAT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CsA组相比,针刺组与针刺合并CsA组CaN和NFAT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刺可有效改善急性钝挫伤模型兔超微结构的损伤;急性软组织顿挫伤可使兔骨骼肌CaN、NFAT1蛋白表达升高;针刺可激活CaN/NFAT信号通路,促进骨骼肌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灸针斜刺阿是穴对家兔腓肠肌急性钝挫伤修复的形态学影响。方法:采用定量负荷自由落体复制肌肉急性闭合性钝挫伤的方法对模型家兔右后肢腓肠肌进行造模,分别于造模后即刻、造模后24 h、造模后48 h测量腓肠肌肿胀度,肌肉硬度,于造模后48 h取材,并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含量,并通过HE染色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家兔腓肠肌形态学改变。结果:造模后48 h各组家兔血清肌酸激酶(CK)含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针刺组、CsA模型组、CsA针刺组均显著身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CsA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48 h各组家兔乳酸脱氢酶(LDH)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CsA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CsA针刺组显著降低(P0.05);HE染色光镜下,模型组及各干预组可见不同程度的肌纤维损害;透射电镜下模型组及各干预组可见不同程度的超微结构变化。结论:本实验中的造模方法可以成功复制腓肠肌急性闭合性钝挫伤模型,针灸针斜刺阿是穴可有效地促进腓肠肌急性钝挫伤修复,环孢素干预一定程度降低了针刺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骨骼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治疗组、针刺对照组,后3组每组再分为即刻、24h、48h3个亚组,每组各8只。采用重物自由落体打击法造成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模型组和针刺治疗组进行造模。针刺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采用毫针透刺损伤腓肠肌全肌束的方法干预,并于针刺后的即刻、24h、48h分别进行腓肠肌损伤部位取材。模型组于相应时间点取材,空白组同48h组时间点取材。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腓肠肌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HGF蛋白表达量。结果:HE染色光镜下,模型组及针刺治疗组各时间点可见不同程度的肌纤维损害,针刺治疗组肌纤维损害程度较模型组轻,以针刺后24h和48h显著;针刺对照组各时间点仅出现轻度损伤,48h后已基本恢复正常。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各时间点腓肠肌HGF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0.01),针刺对照48h组HGF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各时间点相比,针刺治疗24h、48h组HGF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P0.05);模型组、针刺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HGF蛋白表达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上升趋势。结论:骨骼肌钝挫伤可使大鼠骨骼肌HGF蛋白表达升高;针刺干预可下调急性期骨骼肌损伤局部HGF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巨刺干预对骨骼肌钝挫伤大鼠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影响,探讨巨刺治疗骨骼肌钝挫伤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模型组(24只)、巨刺组(24只),模型组与巨刺组再分为1、3、5、7 d 4个亚组,每亚组6只。空白组不做处理,模型组与巨刺组采用自制打击装置建立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损伤后24 h,巨刺组选取健侧"足三里"及患侧阿是穴对应的健侧处进行电针干预,每次15 min,每天1次,4个亚组分别治疗1、3、5、7 d;模型组不干预,4个亚组分别在损伤后1、3、5、7 d取材。HE染色观察大鼠腓肠肌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率,Western blot检测HGF和PCNA表达量。结果:(1)HE显示,损伤后1 d,巨刺组腓肠肌炎性细胞少于模型组;损伤后3、5 d,巨刺组成肌细胞及肌管多于模型组;损伤后7 d,巨刺组新生肌细胞多于模型组。(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损伤后1、3、5 d,巨刺组PCNA阳性细胞率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均P0.001);损伤后7 d,巨刺组PCNA阳性细胞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1)。(3)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损伤后1、3、5 d,巨刺组HGF和PCNA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均P0.05);损伤后7 d,巨刺组中HGF和PCNA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巨刺可调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HGF的表达,促进损伤骨骼肌肌卫星细胞激活、增殖、迁移和分化,加快骨骼肌损伤修复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长期离心运动和针刺干预后大鼠骨骼肌纤维化的情况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通路的变化,探讨针刺干预在运动导致骨骼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运动组和针刺组,每组10只。运动组和针刺组大鼠进行3周离心跑台运动,建立大鼠骨骼肌纤维化模型;针刺组在每次运动结束后即刻用针灸针从远端沿小腿三头肌纵向斜刺,穿过小腿三头肌肌腹,留针2 min。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大鼠骨骼肌胶原纤维沉积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腓肠肌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TGF-β1、ERK、磷酸化(p)ERK、CTGF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运动组大鼠骨骼肌胶原纤维出现明显的增生和沉积;针刺组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明显轻于运动组。与正常组比较,运动组大鼠腓肠肌CollagenⅠ、TGF-β1、CTGF蛋白表达及p-ERK/ERK明显升高(P0.01,P0.05);与运动组比较,针刺组大鼠腓肠肌CollagenⅠ、TGF-β1、CTGF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慢性运动损伤可使骨骼肌胶原纤维沉积,骨骼肌纤维化,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骼肌纤维化,可能与下调TGF-β1/ERK/CTGF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运腹通经推拿法对肥胖大鼠骨骼肌SIRT1/PGC-1α通路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5只)和模型组(45只),空白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不进行干预;模型组采用喂养高脂饲料的方法造模,造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15只)和推拿组(30只)。模型对照组继续采用高脂饲料喂养,不进行其他干预,推拿组继续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同时采用运腹通经推拿法(摩法、运法、推法、点法、振法)进行干预。4周后观察各组动物体质量、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骨骼肌SIRT1、PGC-1α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的空腹胰岛素含量、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P0.01),骨骼肌SIRT1、PGC-1α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表明实验造模成功;推拿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空腹胰岛素含量与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骨骼肌SIRT1、PGC-1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表明运腹通经推拿法能够有效调节肥胖大鼠的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加强骨骼肌SIRT1/PGC-1α通路功能。结论运腹通经推拿法能够有效改善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抵抗现象,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加强了骨骼肌SIRT1/PGC-1α通路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跑台训练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的修复作用,探讨电针联合跑台训练改善骨骼肌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跑台组和联合组,每组12只。采用自制打击装置建立骨骼肌钝挫伤模型。电针组电针"足三里"、阿是穴,跑台组进行跑台训练,联合组同时进行电针和跑台训练,1次/d,连续至损伤后3、14d。HE染色观察损伤后14d腓肠肌新生肌细胞横截面积和直径,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后3d腓肠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肌细胞生成素(myoG)和14d腓肠肌mTOR、快肌型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Fast MyHC)的表达量。结果:模型组新生肌细胞横截面积和直径明显小于正常组(P0.01),各治疗组均显著大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显著大于电针组和跑台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损伤后3d模型组腓肠肌mTOR和myoG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腓肠肌mTOR和myoG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电针组比较,跑台组腓肠肌mTOR和myoG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电针组和跑台组比较,联合组腓肠肌mTOR和myoG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损伤后14d模型组腓肠肌mTOR蛋白表达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t MyHC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腓肠肌mTOR及Fast MyHC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跑台组腓肠肌mTOR及Fast MyHC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与电针组和跑台组比较,联合组腓肠肌mTOR及Fast MyHC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电针联合跑台训练能促进成肌细胞分化成熟,减轻骨骼肌损伤,该作用与增加mTOR表达量,正向调控myoG、Fast MyHC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保元解毒汤对肺癌恶病质小鼠骨骼肌蛋白质降解及MAFbx、MuRF-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干预骨骼肌蛋白质代谢的可能机制。方法 C57BL/6小鼠皮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株复制肺癌恶病质小鼠模型。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保元解毒汤组和醋酸甲羟孕酮组。测定小鼠腓肠肌质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腓肠肌3-甲基组氨酸(3-MH)含量;RT-PCR法测定腓肠肌MAFbx、MuRF-1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腓肠肌质量显著降低(P0.05),肌组织内3-MH含量明显升高(P0.05),MAFbx、MuRF-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和醋酸甲羟孕酮组比较,保元解毒汤组小鼠腓肠肌质量显著增加(P0.05),肌组织内3-MH含量明显降低(P0.05),MAFbx、MuRF-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保元解毒汤能够改善癌性恶病质小鼠骨骼肌萎缩,其机制可能与MAFbx、MuRF-1基因表达下调,骨骼肌收缩蛋白降解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巨刺"足三里"和"阿是穴"对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的修复作用,探讨巨刺治疗骨骼肌损伤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24只、巨刺组24只,模型组与巨刺组再随机分为3、5、7、14d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采用自制打击装置建立骨骼肌钝挫伤大鼠模型。巨刺组选取健侧"足三里"以及与患侧"阿是穴"相对应的健侧部位进行电针治疗,15min/次,1次/d,分别治疗3、5、7、14d。HE染色观察损伤后7、14d各组大鼠腓肠肌的形态结构及新生肌细胞横截面积;免疫荧光检测损伤后7d各组腓肠肌结蛋白(desmin)阳性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损伤后3、5d腓肠肌肌细胞生成素(myoG)和7、14d腓肠肌快肌型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Fast MyHC)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大鼠腓肠肌横截面的肌细胞大小均匀,排列规则,核位于细胞边缘。损伤后7d,模型组新生肌细胞较少、排列紊乱、大小不一,间质中可见胶原纤维;巨刺组新生肌细胞增多、排列较整齐、大小均一,新生肌细胞面积显著大于模型组(P0.05)。损伤后14d,模型组仍可见排列紊乱且大小不一的新生肌细胞,间质中仍可见胶原纤维;巨刺组可见大量排列整齐且大小均一的趋于成熟的新生肌细胞,新生肌细胞面积显著大于模型组(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正常组中,desmin表达于肌细胞膜上。损伤后7d,模型组desmin多数表达于新生肌细胞胞质内,阳性表达的细胞小且排列紊乱、大小不一,模型组desmin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巨刺组desmin多数表达于新生肌细胞膜上,接近正常组肌细胞状态,且新生肌细胞大小均一、排列整齐,巨刺组desmin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损伤后3、5d,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腓肠肌myoG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巨刺组腓肠肌myoG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1)。损伤后7、14d,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腓肠肌Fast MyHC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巨刺组腓肠肌Fast MyHC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巨刺"足三里"和"阿是穴"可能通过正向调控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腓肠肌myoG和Fast MyHC的表达,促进损伤骨骼肌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象皮生肌膏对糖尿病足溃疡大鼠创面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纤维结合蛋白(FN)表达的影响,以及在愈合过程中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方法:选择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建立溃疡大鼠模型,其中10只作为空白组,其余30只大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比较各组大鼠第7、14天创面愈合情况;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qPCR)检测各组第7、14天TGF-β1、IGF-1、FN的mRNA表达情况; 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第7、14天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纤连蛋白( Fibronectin)蛋白表达情况; 酶联免疫反应法测定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结果:干预第7天,空白组、实验组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模型组; 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实验组E-cadherin表达降低,Fibronectin表达升高,而TGF-β1、IGF-1、FN的mRNA表达均高;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Fibronectin蛋白表达升高; 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的VEGF含量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第14天,模型组的创面愈合率低于其他组; 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实验组E-cadherin蛋白表达较低,Fibronectin蛋白表达较高,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FN mRNA表达均高,空白组、实验组TGF-β1的mRNA表达均高。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的VEGF含量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第14天,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的IGF-1的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象皮生肌膏能促进EMT过程,加快愈合速度,其途径可能是通过促进TGF-β1表达,介导IGF-1,调控FN实现。  相似文献   

11.
Liang J  Lu J  Cui SF  Wang JR  Tu Y 《针刺研究》2012,37(1):20-24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空白+针刺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每组6只。采用孤养结合慢性应激的方法造模。针刺干预选用"百会"透刺"印堂"穴,直刺单侧"内关"穴,留针20min,隔日1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 mRNA表达,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额叶皮层、海马BDNF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P<0.05);空白+针刺组大鼠额叶皮层、海马BDNF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变化(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内BDNF含量减少,针刺治疗可以上调额叶皮层和海马区BDNF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针刺发挥抗抑郁治疗作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钢  赵勇 《北京中医药》2019,38(2):114-117
目的基于微小RNA表达机制,探讨消肿止痛膏对大鼠骨骼肌损伤后重塑和修复的影响。方法通过钝挫伤模型的方法建立大鼠腓肠肌损伤模型,观察消肿止痛膏对大鼠损伤后4、7、14、21天定量PCR检测腓肠肌MyoD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探讨消肿止痛膏对大鼠腓肠肌钝挫伤模型的肌肉重塑与修复的作用机制。结果治疗组MyoD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水平在造模后14天、21天均显著高于空白组与模型组(P<0.05),进一步证实消肿止痛膏在骨骼肌重塑及修复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MyoD在损伤后7天上升,其后表达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至损伤后21天仍可以表达出较高水平。与模型组相比较,其表达的高峰期在14天左右,其后则基本回归到一般状态。结论大鼠腓肠肌损伤后,在自然修复过程中,生肌调节因子的表达水平呈现上升-回落的趋势,其中损伤后7~14天,为其表达的高峰期。MyoD的表达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即使至损伤后21天,其表达仍未见明显下降趋势,可见消肿止痛软膏可以促进MyoD的表达。消肿止痛软膏可以促进MyoD的表达,可以调节骨骼肌的再生修复,提示消肿止痛膏可以通过基因调控,发挥对骨骼肌损伤后的再生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成药》2019,(5)
目的探讨野山参和园参对术后疲劳综合征鼠骨骼肌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园参组和野山参组,每组12只。术后1、3 d,抓力试验检测骨骼肌功能;术后3 d,荧光RT-PCR法检测促炎因子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腓肠肌炎症和萎缩相关蛋白表达,HE染色法观察骨骼肌形态。结果术后3 d与模型组比较,园参组大鼠最大抓力显著增强(P0.05),腓肠肌IL-1β、TNF-α mRNA表达及p-p38、p-NF-κB、atrogin-1、Murf-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野山参组大鼠最大抓力显著增强(P0.05),腓肠肌IL-1β、TNF-α mRNA及p-p38、p-NF-κB、atrogin-1、Murf-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园参组比较,野山参组大鼠最大抓力增强(P0.05),腓肠肌TNF-α mRNA表达及Murf-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肌纤维束直径较宽,肌束间隙紧密;模型组肌纤维束直径较小,肌束间隙较宽;园参组和野山参组肌纤维束形态较模型组得到改善。结论野山参和园参改善了术后疲劳综合征大鼠的骨骼肌炎症反应,且野山参效果优于园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失神经肌萎缩大鼠腓肠肌中叉头蛋白转录因子3A(fork-head protein,FOXO3A)、肌萎缩F-box蛋白(muscle atrophy F-box,MAFbx)和成肌分化抗原(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tigen,Myod1)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延缓大鼠失神经肌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6只。采用钳夹坐骨神经法制备大鼠失神经腓肠肌萎缩模型。电针组选取大鼠术侧"足三里""环跳"穴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次10min,连续干预14d后取材。计算各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测定大鼠术侧腓肠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术侧腓肠肌中FOXO3A、MAFbx、Myod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术侧腓肠肌中FOXO3A、MAFbx及Myod1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均显著下降(P0.01),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腓肠肌中FOXO3A、MAFbx、Myod1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干预后FOXO3A、MAFbx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Myod1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FOXO3A、MAFbx的表达同时上调Myod1的表达,影响骨骼肌蛋白水解的速率和肌卫星细胞分化的水平,在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同时促进肌萎缩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光镜组织学观察评分、电镜超微机构观察和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IGF-Ⅱ)mRNA的测定来探讨活血止痛膏剂对骨骼肌钝挫伤修复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63只兔子随机分为活血止痛膏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青鹏膏对照组、外伤对照组,每组12只,另取3只做正常对照组。采用"重物自由落体打击法"制作大白兔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分别在3天、6天、10天、13天处死大白兔,每组每个时间点处死3只兔子,每只兔子在两条后腿腓肠肌取标本,共计6个标本。结果:(1)光镜组织学观察评分:各个时间点与外伤对照组比较,青鹏膏剂组、活血止痛膏高、中剂量组(P0.05);青鹏膏和活血止痛膏高剂量组优于活血止痛膏中剂量组(P0.05)。(2)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青鹏膏组、活血止痛膏高、中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和外伤组在3、6天可以更早更多看见激活的肌卫星细胞,在10天和13天青鹏膏组、活血止痛膏高、中剂量组肌组织趋于正常,活血止痛膏低剂量组和外伤组有瘢痕形成。(3)RT-PCR技术检测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IGF-Ⅱ)mRNA的表达量:各个时间点内与外伤对照组比较,活血止痛膏高、中剂量组(P0.05);活血止痛膏高剂量组优于活血止痛膏中剂量组(P0.05)。伤后各组IGF-Ⅰ、IGF-ⅡmRNA含量在3、6、10、13天升高,其中第6天达高峰值。结论:(1)活血止痛膏可有效的改善兔骨骼肌钝挫伤后的组织学愈合过程和愈合质量。(2)活血止痛膏能促进骨骼肌钝挫伤后卫星细胞的激活,进一步促进新肌生成。(3)内源性IGF-I,IGF-II的mRNA随着兔骨骼肌钝挫伤不同修复时期,表达量也相应变化。(4)活血止痛膏对兔骨骼肌钝挫伤后的内源性IGF-I,IGF-II的mRNA表达量上调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骨骼肌挫伤后愈合;并且该表达量与活血止痛膏有效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对失坐骨神经大鼠腓肠肌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电针对失坐骨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延缓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21只。采用切断坐骨神经法制备腓肠肌萎缩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患侧"足三里""承山"穴,每日1次,每次10min,各组分别在术后7、14、21d取材。TUNEL法检测腓肠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cl-2相关的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C)以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腓肠肌Caspase-3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各时点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组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各时点腓肠肌Bcl-2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Bax、Cyt-C以及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14、21d,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Bcl-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Bax、Cyt-C及Caspase-3蛋白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各组大鼠腓肠肌的Caspase-3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电针能够促进腓肠肌Bcl-2的表达并抑制Bax、Cyt-C和Caspase-3的表达,从而抑制肌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电针延缓失神经性骨骼肌萎缩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失神经肌萎缩大鼠腓肠肌中配对盒转录因子7(Pax7)、成肌分化抗原(Myod1)、肌细胞生成素(Myog)、肌球蛋白重链-Ⅱa(Myh2)、肌球蛋白重链-Ⅱx(Myh1)及肌球蛋白重链-Ⅰ(Myh7)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延缓失神经肌萎缩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模型组24只和电针组18只。采用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制备大鼠右后肢失神经肌萎缩模型。造模1周后电针组取大鼠术侧"足三里""环跳"穴予电针治疗,每次10min,每日1次,每周6次,分别连续干预1、2、4周。称重计算各组大鼠的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测定腓肠肌纤维截面积及直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造模第3周各组大鼠腓肠肌中Pax7、Myod1、Myog、Myh2、Myh1和Myh7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1周后各时间点模型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腓肠肌湿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时间点模型组大鼠术侧腓肠肌纤维截面积及直径显著减小(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电针组大鼠术侧腓肠肌纤维截面积及直径显著升高(P0.05)。造模3周时,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术侧腓肠肌中Myod1和Myog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而Myh2、Myh1和Myh7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干预则能有效上调Myod1、Myog和Myh7mRNA表达量(P0.05,P0.01);3组间Pax7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干预大鼠"足三里""环跳"穴可能通过调控Myod1、Myog、Myh7mRNA的表达,影响肌卫星细胞的成肌分化水平及肌纤维类型的转换,延缓腓肠肌失神经肌萎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恢复过程中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MuSK)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促进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重建的相关机制。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电针组(C组),每组18只。采用自制重物打击装置建立大鼠右侧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A组不造模。B组造模后自然恢复,C组选取左侧"足三里"和右侧"阿是穴"在造模后24 h行电针治疗,15 min/次,2 d 1次。于造模后7、28、56 d分别取材6只动物,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腓肠肌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MuSK及APP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E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腓肠肌肌纤维排列整齐,呈粉色,肌细胞大小均匀整齐。造模后7 d,B组大鼠腓肠肌肌纤维溶解断裂、排列紊乱且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C组出现少量新生肌细胞和肌纤维形成且排列略为整齐;造模后28 d,B组大鼠新生肌细胞增多,炎性细胞减少,有部分肌纤维形成但排列仍不整齐; C组大鼠肌纤维进一步增多且排列较为整齐;造模后56 d,B组大鼠肌纤维排列逐渐整齐,炎性细胞明显减少; C组大鼠腓肠肌损伤基本愈合,形态结构基本完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正常大鼠骨骼肌中Mu SK、AP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少;造模成功后,与A组相比各取材时间点B组大鼠骨骼肌内Mu SK、APP蛋白的表达增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B组相比,C组MuSK和APP蛋白在损伤后第7天时表达升高,第28天时达到峰值,56 d时表达有所回落,且各取材时间点C组表达高于B组(P 0. 05)。结论:电针可以促进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骨骼肌的恢复,正向调控骨骼肌修复过程中MuSK、APP的表达,从而有利于NMJ的再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α(PGC-1α)信号通路,观察针刺"足三里"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的影响,阐释针刺"足三里"防治CFS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采用多因素造模法复制CFS模型。足三里组电针双侧"足三里",非经非穴组电针双侧非经非穴,每日1次,每次20min,持续10d。检测造模前后、治疗后大鼠抓力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骨骼肌三磷酸腺苷(ATP)合酶、AMPK、磷酸化AMPK(p-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Ⅰ(SIRT 1)以及PGC-1α蛋白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骨骼肌ATP合酶、SIRT 1以及PGC-1α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大鼠抓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足三里组大鼠抓力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ATP合酶蛋白表达、ATP合酶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p-AMPK/AMP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T 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PGC-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足三里组大鼠骨骼肌ATP合酶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p-AMPK/AMPK上调(P0.05),SIRT 1蛋白及mRNA、PGC-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结论:针刺"足三里"可使CFS大鼠骨骼肌AMPK表达明显增加,提高SIRT 1的表达,进一步直接或间接激活PGC-1α,提高线粒体的ATP合成,改善机体线粒体氧化应激反应,维持机体能量代谢,从而起到对CFS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对干眼兔泪腺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假针刺组,每组6只。用氢溴酸东莨菪碱溶液皮下注射制备干眼兔模型。西药组予双眼滴氟米龙滴眼液,每天3次,每次1滴;针刺组电针"攒竹""瞳子髎"穴15 min,针刺"睛明""太阳""丝竹空"穴15 min,每天1次;假针刺组选穴同针刺组,用钝针对穴位表面点刺,每天1次。以上各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各组兔泪流量、泪膜破裂时间(BUT)和泪腺形态学变化,并分别用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兔泪腺中TGF-β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泪流量、BUT显著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西药组和针刺组泪流量、BUT增加(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针刺组泪流量、BUT增加(P0.05)。模型组、假针刺组兔泪腺上皮细胞萎缩,黏膜组织间质中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西药组、针刺组兔泪腺上皮细胞结构基本正常,黏膜组织间质中有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假针刺组兔泪腺中TGF-β1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针刺组兔泪腺中TGF-β1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假针刺组兔泪腺中TGF-β1蛋白和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干预可增加干眼兔的泪流量和BUT,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调控泪腺中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