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针灸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梳理了中医针灸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阐释了经络腧穴要义与针灸特色技法,详载了中医针灸代表流派及传承脉络,是难得的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标志性丛书。  相似文献   

2.
2014年6月15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传承工作委员会成立,传承基地落户黑龙江中医药科学院。新当选的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针联执委吴滨江介绍,今后将以协调和指导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传承为工作主线,在各大洲和港、澳、台地区建立中医针灸传承基地,争取在5年内培养出百名亲传和再传弟子,选拔培养各国中医针灸的领军人才,让中医针灸在海内外世代薪传。世界针联主席刘保延指出,中医针灸作为一门实践医学,特别注重跟师学习,传承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旨在将中医针灸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自金、元、明、清以来,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地域特色的针灸流派传承文化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对晚清及民国时期北京地区中医发展的历史回顾,分析北京针灸流派传承在近现代中医发展背景下的特点,并探讨针灸流派传承研究的方法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从针灸治疗中医急症的特点、针灸治疗中医急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代表性病证-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经验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名老中医殷克敬教授针灸治疗中医急症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以期传承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促进针灸在中医急症治疗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代针灸发展受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变革的影响,阻力较多.针灸界积极参与争取中医权利的斗争,著书立说,创办期刊,注重针灸教育,并以实效求生存,为针灸传承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针灸文化的传承是针灸发展的灵魂,针灸医学的发展离不开自身创新和继承不泥古及发展不离宗三方面论述了针灸研究的传承、创新与回归。指出针灸文化的传承是针灸发展的灵魂。针灸要想在未来的医学领域中求得发展,必须实现自身的创新。针灸的研究应不拘泥于传统针灸理论之见,不偏离传统针灸理论之纲,积极挖掘传统针灸文化和理论的价值,针灸研究和教育应回归中医,才能更好地实现针灸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灸学科的研究工作有别于其他一般的中医学科,目前对于针灸学术思想脉络的传承和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急需多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总结、整理和抢救。通过论述和剖析针灸发展和传承的特点,结合现代历史研究方法,阐述口述史学方法在针灸传承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与优势,介绍口述史学在针灸流派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与存在问题,对针灸传承模式的方法学研究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Wang JX 《中国针灸》2011,31(9):843-845
贺普仁教授从事中医针灸工作至今已70年,其针灸思想、针灸学术、针灸技术独树一帜.除专业学术内容外,同时传承了传统的典型的治学精神和人文理念.“师古”原理之不变,“创新”发展而“不泥”的治学精神和务实执着的基本治学理念是贺老事业成功的基础要素.  相似文献   

9.
针灸涉外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典理论的传承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针灸核心技能实践教学,可达到让学员会学习、会操作、会运用的教学目的。文章探索应用中医针灸理论、实践、临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中医教学氛围,提高针灸涉外教育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全美中医药学会特邀11位专家展开海外针灸发展方向的讨论。刘保延教授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探索,小样本RCT和全样本大数据两法并举;田小明教授阐述针灸在美国医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推动医改,从常见病到疑难病扩大针灸适应证是针灸在美国的出路;吴滨江教授号召学习、发展中医理论,阐述循经感传存在的八大规律,传承经典手法;马寿椿教授提出针灸或者靠拢西医,或者走进中医,没有第三条道路,专病专方,回归经典是出路,一旦针灸在美国全面沦陷,中医将是针灸的最后保障;金观源教授指出系统医学是针灸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继往圣,开来学,用经典针灸的合理内核来发展现代针灸;焦望义博士认为针灸和中医不可分,中医针灸是我们的闪亮名片;郝吉顺教授提出扩大适应证,增加病种,针灸急需创新,争取话语权;陆飚教授提出传承经典,在真假难辨面前,我们应反思我们的"真"水平;何崇博士反思中医针灸的度量模糊性、不精确性、兼容性、逻辑性,评判和发展中医更需大智慧者;潘晓川教授认为中医由道及术,中医有独特的方法论,需要纠正理念偏差、实践偏差、疗效偏差;冷三华博士认为整合与创新是针灸发展的出路,循证医学是推动针灸发展的强大工具。  相似文献   

11.
全美中医药学会特邀11位专家展开海外针灸发展方向的讨论。刘保延教授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探索,小样本RCT和全样本大数据两法并举;田小明教授阐述针灸在美国医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推动医改,从常见病到疑难病扩大针灸适应证是针灸在美国的出路;吴滨江教授号召学习、发展中医理论,阐述循经感传存在的八大规律,传承经典手法;马寿椿教授提出针灸或者靠拢西医,或者走进中医,没有第三条道路,专病专方,回归经典是出路,一旦针灸在美国全面沦陷,中医将是针灸的最后保障;金观源教授指出系统医学是针灸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继往圣,开来学,用经典针灸的合理内核来发展现代针灸;焦望义博士认为针灸和中医不可分,中医针灸是我们的闪亮名片;郝吉顺教授提出扩大适应证,增加病种,针灸急需创新,争取话语权;陆飚教授提出传承经典,在真假难辨面前,我们应反思我们的"真"水平;何崇博士反思中医针灸的度量模糊性、不精确性、兼容性、逻辑性,评判和发展中医更需大智慧者;潘晓川教授认为中医由道及术,中医有独特的方法论,需要纠正理念偏差、实践偏差、疗效偏差;冷三华博士认为整合与创新是针灸发展的出路,循证医学是推动针灸发展的强大工具。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21世纪中医针灸国际发展十大趋势与战略思考:(1)立法是中医针灸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中医理论、临床、剂型改革将成为重要研究课题;(3)中医药针灸国际标准化将"求同存异";(4)海外中医针灸队伍将不断壮大和优化;(5)海外中医医疗机构将逐步整合与扩大;(6)中医药针灸知识产权的保护将受到重视;(7)海外中医针灸教育与学习方式将多元化发展;(8)中医针灸手法的传承将"不可替代";(9)互联网等高科技及风投更加促进中医针灸国际化;(10)崛起的中国将助力中医药针灸国际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挖掘针灸治疗耳鸣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耳鸣的文献,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利用软件集成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进行选穴规律研究.[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56篇,共包含68首治疗耳鸣的针灸处方,78个针灸穴位.穴位出现频率≥1...  相似文献   

14.
《上海针灸杂志》2010,(11):745-745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问委员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申遗成功必将为中医针灸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针灸推拿专业是我国中医学的特色专业,既承载着中医文化的神秘魅力,又彰显着针灸技能神奇的效力,如何做到针灸推拿学更有效的传承,是我国中医院校共同努力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特色专业教育现状对针灸推拿特色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思路做了初步分析,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留学生针灸临床教学教改的重点和难点,围绕针灸临证思维的内容和教学对象特点,从理论知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衔接、考核评价等多维度进行了教学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中医独特的辨证思维优势,突出培养学生针灸临证思维,在中医专业留学生本科班的针灸教学实践中有效提升了留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增强了留学生对针灸的学习兴趣,对促进针灸学的国际化传承、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3年4月1日讯:近日,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王居易名医传承工作站”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提出今后针灸界应明确经络本意,传承经典经络理论;正确认识经络在生命(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精确治疗,不再迷信于前人的“秘方”。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屠志涛说,王居易的经络理论可以贯穿中医的症、证、病、法、方、穴(药)等诸个诊疗环节,涉及针灸理论发展、针灸治疗病种扩展、经典学习和科研等重要问题。应建立“经络医学学科建设基地”,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医针灸在西方传播, 西方世界对针灸的研究不断深入, 逐渐形成了西方式针灸的概念。西方式针灸可分为西方国家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中国式针灸、结合西方文明知识体系的西医针灸(如干针疗法、电针疗法), 以及在西方国家重新阐发的基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古典式针灸(如法国时空针灸、英国五行针灸)。通过考察中医针灸在西方本土化的发展情况, 介绍几种西方式针灸的发展历史及知识体系, 提出西方式针灸通过医院诊所、学术著作、社会组织和教育培训等途径在世界范围传播推广。加强对西方式针灸的关注, 可为国内针灸发展提供世界视野, 促进世界针灸体系的学术繁荣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中医针灸传承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与中医学术发展的需求而变化、演进的,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医针灸文化传承之精髓应包括“仁、顺、活、和”四个方面,其中“仁”是基石,体现了对生命的关爱之心,更体现了对“大医精诚”的尊重和追求;“顺”是手段,中医针灸“顺势而治”的特性凸现了针灸“治未病”的特点和潜力;“活”是灵魂,体现了整体的把握与对个体的尊重统一;“和”是目标,调和阴阳,和谐天人关系是预防和解决人体疾病的不二途径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医针灸彪炳于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绵延数千年而生生不息。与现代医学历经诸多基础理论对立乃至裂变、交叉甚至相融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是,中医针灸始终固本而开新,持守着自身的哲学思想根脉。有鉴于此,讨论中医针灸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理路至关重要,关键要清晰回答中医针灸研究过程中面临的三大理论命题。首先需要探究中医针灸的古今之辩,核心议题涉猎《黄帝内经》的溯源及其哲学分流;其次还要探明中医针灸的内外之分,着重分析中医针灸起源于中国还是印度的问题;再次需要探析中医针灸的中西之别,重点要解析并矫正中医针灸与西方针灸之间的关系。由此论证中医针灸本体"一元"和发展"多元"的基本特征,进而延展出如何整体把握中医针灸的哲学根基及未来走向的现实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