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医院鲍氏不动杆菌耐药谱并了解其整合子流行情况,检测鉴定整合子类型并分析其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医院2007年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85株,K-B法测定其药敏结果,PCR法扩增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并进一步鉴定整合子种类;分析鲍氏不动杆菌整合子携带与其耐药之间的关系;PCR法扩增整合子开放阅读框,观测其多态性并挑选个别产物测序.结果 85株鲍氏不动杆菌除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10.0%外,其他1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0.0%;67.1%的鲍氏不动杆菌中检出整合子;进一步鉴定结果显示均为Ⅰ类整合子,未检出Ⅱ类和Ⅲ类整合子;携带整合子鲍氏不动杆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不携带整合子鲍氏不动杆菌株耐药率,开放阅读框可变区扩增产物为0.15~2.5 kb条带,测序结果证实含有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结论 医院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高,以多药耐药菌株为主,携带Ⅰ类整合子率较高;携带整合子鲍氏不动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增高,整合子与鲍氏不动杆菌的多药耐药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整合子的分布。方法运用PCR扩增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Ⅰ、Ⅱ、Ⅲ类整合子,然后进行整合子可变区序列测定。结果 2007年1-12月共分离到非重复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33株,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61.9%,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成功扩增出81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整合子的可变区,其中32株携带的基因盒顺序为aacA4-catB8-aadA1,44株为同时含有aacA4-catB8-aadA1和aacC1-orfP-orfQ-aadA1,3株为aacC1-orfP-orfQ-aadA1。结论Ⅰ类整合子与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密切相关,在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某校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Ⅰ类整合子基因盒检测,分析其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方法对临床分离的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Ⅰ类整合子检测,并对整合子阳性株进行耐药基因盒的扩增与测序。结果 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21株检出I类整合子(42.0%),对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进行扩增得到5种不同大小的基因片段,片段大小在730~2 550 bp,片段包含编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腺苷酰基转移酶的aadB、aadA6、aadA2基因盒,编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乙酰基转移酶的aac-6Ⅱ基因盒,编码PSE-1蛋白PSE-1基因,编码二氢叶酸还原酶的dfrA1基因。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检测出I类整合子,整合子可变区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盒,耐药基因盒与其耐药表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整合子在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来源于沈阳地区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Ⅰ类整合子中耐药基因盒的携带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筛选5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采用PCR方法检测整合子的携带情况并对其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50株菌株中有32株检测到Ⅰ类整合子,测序结果显示,共携带2种已知结构基因盒(arr-3、aacA4)。结论整合子在医院鲍氏不动杆菌不同菌株间水平传播的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整合子的表达及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8-10月某院临床分离的51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其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Ⅰ、Ⅱ、Ⅲ类整合酶基因及整合子可变区基因盒,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整合酶基因阳性率为78.43%(40/51),均为 Ⅰ 类整合子,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阳性菌中,39株(97.50%)扩增出可变区,检出5种耐药基因盒组合形式,分别为aacA4(14株)、aacA4+catB8(22株)、arr 3+aacA4 (1株)、dfrA15 (1株)和arr 3(1株)。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可能与Ⅰ类整合子表达有关。Ⅰ类整合子主要携带aacA4、aacA4+catB8、arr 3+aacA4、dfrA15和arr 3 基因盒。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整合子在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分布及其与病原菌耐药的相关性,探讨Ⅰ类整合子与临床耐药播散的关系.方法 运用K-B法检测临床株的耐药表型,纸片扩散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PCR扩增筛选含整合子的临床菌株,接合传递实验、套式PCR、质粒谱分析及DNA测序研究携带耐药基因的Ⅰ类整合子与耐药播散的关系.结果 66.4%的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Ⅰ类整合子阳性,未检测出Ⅱ、Ⅲ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片段大小从0.7~2.3 kb,编码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抗菌药物和氯霉素耐药的基因;整合子阳性组中ESBLs、多药耐药菌均明显高于阴性组;整合子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属闻水平传播.结论 Ⅰ类整合子在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中广泛分布,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属间水平传播,在耐药基因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临床下呼吸道标本分离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整合子的分布与分型,分析整合子在细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方法标准纸片扩散法(K-B)检测耐药性,PCR方法扩增整合酶基因,经电泳后检测扩增产物,2χ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分离出的408株细菌中,共有76株检出整合子,总体检出率为18.6%,其中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16.9%,Ⅱ类整合子检出率为1.7%;整合子阳性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株,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所有菌株敏感。结论整合子对细菌多药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应加强临床细菌基因水平的耐药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院耐氨基糖苷类鲍氏不动杆菌16S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存在状况。方法自2008年医院分离的130株鲍氏不动杆菌筛选80株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株,采用PCR检测耐氨基糖苷类鲍氏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 11株检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61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以aac(3)-Ⅰ、aac(6′)-Ⅰ、ant(3″)-Ⅰ为主。结论该试验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与产16S rRNA甲基化酶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相关,主要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我院鲍曼不动杆菌中整合子的分布及基因盒结构。方法采用K-B法测定68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其整合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含舒巴坦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最低分别为20.6%和47.1%,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7.9%、75.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36株细菌整合子PCR阳性,片段长度为2939bp,携带有aacA4、catB8和aadA1基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整合子主要介导对氨基糖苷类及氯霉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检测分析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全面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方法 药敏试验为K-B法、基因检测采用PCR法对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进行了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检测.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除亚胺培南外,对其余药物的耐药率均>95.0%,共有aac(3)-Ⅰ、aac(6′)-Ⅰ b、ant(3″)-Ⅰ、aph(3′)-Ⅰ 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阳性,阳性率分别为75.0%、90.0%、95.0%、65.0%,并检出armA 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率为55.5%.结论 该组MDRAB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同时存在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产16S rRNA甲基化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和整合子分布,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1年12月医院各种标本5 208份,使用VITEK-2Compact系统进行菌株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对14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改良Hodge试验,亚胺培南-EDTA协同试验,使用PCR技术检测blaNDM、blaIMP、blaIMI、blaVIM、blaGES、blaKPC、Ⅰ类整合酶及整合子可变区,并测序明确基因型。结果 14株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为71.42%,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及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100.00%;14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改良Hodge试验有13株表现为阳性,阳性率92.86%;亚胺培南-EDTA纸条法协同试验检测均表现为阴性;PCR检测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均携带KPC-2基因和Ⅰ类整合子;7株整合子可变区扩增出dfrA12-aadA2基因。结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现的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携带KPC-2基因和Ⅰ类整合子,耐药机制与KPC-2和Ⅰ类整合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院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表达。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6年12月间,从烧伤病房住院患者中分离到鲍氏不动杆菌共76株,采用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美国CLSI/NCCLS 2006年版要求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判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鲍氏不动杆菌进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结果鲍氏不动杆菌对11种抗菌药物耐药严重,耐药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1.85%、头孢哌酮/舒巴坦23.69%、头孢他啶64.48%、头孢吡肟63.17%、亚胺培南63.17%、阿米卡星56.58%、环丙沙星73.69%;76株鲍氏不动杆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阳性48株(63.16%)、aac(6′)-Ⅰ阳性39株(51.32%)、ant(3″)-Ⅰ阳性46株(60.53%),其余基因均阴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总检出率为63.16%。结论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具有多药耐药性,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总检出率为63.16%,另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阴性,可能存在其他修饰酶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环境分离鲍氏不动杆菌株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相关性,探索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耐药基因的途径。方法采用基因扩增技术与药敏试验微量稀释法进行研究。结果选取2013年1-12月ICU环境标本分离鲍氏不动杆菌109株,其中多药耐药的菌株47株占43.12%,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阿米卡星)耐药率最高达62.39%;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53.21%~55.96%;对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为53.21%~55.04%;所有菌株对多粘菌素B敏感;外排泵基因adeB基因的表达与A类、C类、D类β-内酰胺酶Tem基因、ADC基因、OXA-23群OXA-51,66群基因、膜孔蛋白CarO基因、氨基糖苷类基因aph(3′)-Ι具有相关性,qacE⊿1-sul1基因的表达与氨基糖苷类基因aph(3′)-Ι、C类β-内酰胺酶ADC具有相关性,CarO基因的表达与D类β-内酰胺酶OXA-23群基因、氨基糖苷类基因aph(3′)-Ι、aac(6′)-Ⅰb、回旋拓普酶gyrA基因具有相关性。结论环境分离鲍氏不动杆菌携带多药耐药基因相关性分析显示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基因传播途径外排泵介导可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多药耐药性,产生耐消毒剂基因,膜孔蛋白CarO高表达,也加速多药耐药的积累和播散。提示加强病区环境消毒与管理,是有效阻断医院ICU多药耐药不动杆菌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整合子阳性菌株在临床分离的常见病原菌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细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对宁波市李惠利医院2018年临床分离的400株常见病原菌进行第1、2和3类整合子筛查,并对整合子阳性和阴性菌株的耐药表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0株临床菌株中整合子阳性菌株为112例,阳性率为28%。其中第1、2类及同时阳性菌株分别为17.50%、4.75%和5.75%,没有筛选到第3类整合子;112株阳性菌株主要分布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可变区测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携带耐药基因主要为aadA5和aacA4,肺炎克雷伯菌携带耐药基因主要为aadA2、blaOXA-30和dfrA17,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基因主要为aadA5和aacA8;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携带基因为afrA12;37株整合子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的耐药性均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5),16株整合子阳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的耐药性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5),10株整合子阳性的鲍氏不动杆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性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P0.05)。结论本地区临床菌株中整合子分离率较高,其中以第1和2类为主,主要分布于革兰阴性菌中,来源于呼吸和重症监护室(ICU)等院感易发科室,整合子的携带与宿主菌的耐药表型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情况,研究鲍氏不动杆菌中carO基因表达与亚胺培南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探索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机制.方法 收集西安市6所三级综合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性鲍氏不动杆菌362株,采用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进行体外亚胺培南药敏试验;PCR法扩增外膜蛋白基因carO;选取carO基因扩增阳性的鲍氏不动杆菌菌株,应用RT-PCR法比较亚胺培南敏感组与耐药组之间carO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结果 362株鲍氏不动杆菌中共有271株对亚胺培南敏感,敏感率为74.86%;73株耐药,耐药率为20.17%;PCR法检测到鲍氏不动杆菌carO基因的检出率为81.11%;RT-PCR法检测11株亚胺培南敏感菌株和4株耐药菌株中carO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统计结果显示,carO基因在耐药组的表达显著低于敏感组(P<0.05).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与外膜蛋白基因carO的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耐药性表皮葡萄球菌整合子流行现状,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18株临床耐药性表皮葡萄球菌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CR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整合子筛查和分类,用PCR法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联合测序技术分析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分析本地区基因盒的种类。结果 18株临床耐药性表皮葡萄球菌均检出整合子基因,检出率为100%;对整合子阳性菌株整合子进行测序分析,发现18株均为Ⅰ类整合子,对基因盒阳性菌株测序分析显示,基因盒排列为dfr A1+orf C。结论医院感染耐药性表皮葡萄球菌中的整合子主要为Ⅰ类整合子,耐药性表皮葡萄球菌整合子主要携带的是二氢叶酸还原酶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张家港市第一医院2008年3-11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9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2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 20株多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检出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aac(3)-Ⅱ、aac(6′)-Ⅰb、ant(3″)-Ⅰ、aph(3′-)Ⅰ,其余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均未检出。结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主要与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相关,其中aac(3)-Ⅰ、aac(6′)-Ⅰb、ant(3″)-Ⅰ、aph(3′)-Ⅰ4种基因已在MDRAB中流行。  相似文献   

18.
不动杆菌整合子基因及其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整合子系统在不动杆菌中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该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5~2006年临床标本中分离的不动杆菌122株,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测定细菌耐药表型;多重PCR方法检测整合子基因及类型。结果:43.4%(53/122)的不动杆菌检测出1类整合子,未检出2、3类整合子;携带与不携带1类整合子的菌株在耐药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整合子阳性菌株更多的表现出多重耐药。结论:不动杆菌中只检出1类整合子,整合子与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鲍氏不动杆菌的多药耐药与I类整合子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9株医院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株及41株非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株,以纸片扩散法敏感试验(K-B法)检测其耐药表型,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Ⅰ类整合子的分布情况,分析Ⅰ类整合子与细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除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较高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40.0%;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82.1%,非多药耐药菌株阳性率为26.8%,多药耐药菌与非多药耐药菌株Ⅰ类整合子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6,P<0.01);比较研究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耐药表型与Ⅰ类整合子阴性菌株耐药表型发现,除了对亚胺培南敏感率均较高,对氨曲南均耐药,两者耐药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Ⅰ类整合子的表达与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耐药元件的携带及关联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住院患者中分离的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用mdfA测序确认菌种,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2种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对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测得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结果 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1种膜孔蛋白基因、3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1种外排泵泵蛋白基因、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非常高;blaOXA-23群和插入序列ISaba1的连锁检测均呈阳性;指标聚类分析提示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blaTEM、blaADC、blaOXA-23群、blaOXA-51群,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aph3′-Ⅰ与可移动遗传元件中的ISaba1、intⅠ1均高度相关;外排泵泵蛋白基因adeB与IS26高度相关,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aac3-Ⅰ与tnpU、tnp513亦高度相关。结论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携带的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相对应,携带blaTEM、blaADC、blaOXA-23群、blaOXA-51群、膜孔蛋白基因carO2缺失、aph3′-Ⅰ及外排泵泵蛋白基因adeB,是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