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宜兴市4家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予以识别并检测,其合格率:铅烟52.78%、铅尘87.78%、苯83.33%、噪声58.62%,硫酸、甲苯、二甲苯均为100%。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615名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发现疑似职业禁忌证者57人,疑似职业病52人。提示该市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严重,建议完善防护措施。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采取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现场检测与评价等方法,对某铅酸蓄电池生产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价。铅酸蓄电池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是铅烟、铅尘、噪声等。铅烟检测超标率为40.0%,铅尘检测超标率为100.0%,噪声检测超标率为50.0%;职业健康体检血铅水平达到400μg/L以上者占总人数的15.3%;极板、焊接岗位职工血铅超标率高达34.1%和26.2%;部分作业场所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不合理;部分岗位员工个体防护用品佩戴不规范,提示铅酸蓄电池企业职业危害因素现状不容忽视,需加紧采取有效的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该项目主要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本项目主要对通风设施进行评价,以达到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法 通过职业卫生学调查和现场测试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卫生防护措施进行评价。结果 通风设备的通风量和换气次数达到设计要求。结论 该建设项目生产工艺与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防高温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某铅酸蓄电池企业对周围土壤污染及儿童健康的影响,为改善环境,防治儿童铅中毒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方法采集该企业上、下风向不同距离环境样品,并对其附近的2所小学中184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运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环境样品铅含量以及儿童血铅值. [结果]下风向区域土壤铅含量均明显高于上风向区域(P<0.05);表层土壤、植物根部土壤样品超标率分别为1.75%、9.68%(4份油菜花样品均超标);下风向区10、50m处植物根部土壤铅平均浓度高于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达到轻度污染程度,其余距离处的铅平均浓度均低于该标准;A小学儿童平均血铅水平(42.27μg/L)明显高于B小学(37.75 μg/L)(P<0.05);儿童血红蛋白值与血铅水平呈负相关(P=0.013),男、女性儿童之间血铅水平尚未发现统计学差异;不同血铅水平与儿童贫血有关(P=0.032),尚未发现血铅水平对儿童视力、龋齿、尿常规有影响. [结论]该企业对周围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尚未发现其显著影响周围儿童的健康状况,仍需加紧采取有效的铅污染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某铅酸蓄电池装配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确保工人的生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试运行期间的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结果本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二氧化锡、砷及其无机化合物、铅烟、锑及其化合物、铜烟、硫酸、苯、苯乙烯、甲苯、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丁酯、噪声等。检测结果表明,部分工种铅烟(CTWA0.15~0.41 mg/m3)、二氧化锡(CTWA2.52~3.80 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对其防护设施进行改造后,各工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结论本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改造前职业病危害严重,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改造后,作业场所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新建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确保其正式投产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法律和标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方法 根据职业卫生学调查和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按规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新建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噪声和高温等,其主要化学毒物有铅烟、铅尘、硫酸等,各作业点、巡检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 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职业卫生防护基本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7.
梁泳梅 《职业与健康》2015,31(7):875-877
目的通过监测江西市某公司铅酸蓄电池改造项目产生的有毒有害物的种类和程度,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效果。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铅尘、铅烟、铜烟、二氧化锡(按Sn计)、甲苯、硫酸、噪声、工频电场。化学毒物铅尘、铅烟、铜烟、二氧化锡、甲苯、硫酸的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和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噪声强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经改造后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在确保有效运行、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该项目在职业病危害控制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17家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整改后职业病防护设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某地17家乡镇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整改后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效果。方法对17家生产企业作业场所空气中的铅尘、铅烟含量进行监测,对铅接触人员的血铅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对17家生产企业149个铅作业点进行了现场检测,共收集1237件样品。其中,114个作业点合格,点合格率为76.5%;35个点TWA超标,铅尘TWA最高值为0.64mg/m^3,超过国家标准12.8倍,铅烟TWA最高值为0.167mg/m^3,超过国家标准5.6倍。对953名铅作业工人进行职业性健康体检,轻度铅中毒者8人,血铅水平偏高(≥400μg/L)112人,工人平均血铅水平为309μg/L。结论整改后的17家乡镇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较整改前完善,有较明显防护效果;但某些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铅作业岗位仍存在明显的职业危害情况,应进一步完善作业场所的卫生防护设施,为工人配备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识别和分析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类别,论证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结合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采用类比调查检测和检查表分析、经验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对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及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措施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类比企业制水配酸、涂板、充电岗位硫酸CTWA均超过限值1 mg/m3,污水处理岗位硫酸CTWA及CSTEL超过限值1mg/m3及2 mg/m3,铸板栅0.077 mg/m3铅烟浓度超过限值0.03 mg/m3,分刷片、和膏、包片岗位铅尘CTWA均超过限值0.05 mg/m3。铸板栅、涂板、和膏、制粉岗位噪声超过限值85 d B。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化学毒物为铅尘(烟)、硫酸,物理因素为噪声、高温。结论经工程分析与类比检测数据认为本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铅尘(烟)、硫酸、噪声、高温。本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检测某铅酸蓄电池企业主要工作场所铅污染治理前后铅烟(尘)浓度、测定作业人员血铅水平,评价工程改进措施的效果。工作地点铅烟(尘)检测结果表明,治理前20个点中符合接触限值的只有4个点,合格率仅为20%;治理后,符合限值的工作点增加到18个,合格率达到90%。工人血铅水平从(237.1±108.1)μg/L降为(189.8±60.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该企业的改造措施有效可行。手工刷片和半自动分片作业地点铅浓度在改造后虽然降低但依然超出限值,蓄电池企业生产岗位的通风防尘措施仍需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刘涛  杨艳  焦洁 《中国卫生工程学》2013,(4):272-274,277
目的比较某铅冶炼厂局部通风设施改造前后的防护效果。方法对该铅冶炼厂电解车间生产工艺及通风排毒设施进行调查,对排风系统改造前后工作场所铅烟浓度进行检测,对改造前后除铜岗位、熔铅铸锭岗位排风罩罩口风速及控制风速进行测试,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改造前,除铜岗位控制风速为0.30 m/s,铅烟浓度为0.17 mg/m3,改造后,该岗位控制风速提高到2.20 m/s,铅烟浓度降低到0.08 mg/m3;改造前,熔铅铸锭岗位控制风速为0.25 m/s,铅烟浓度为0.19 mg/m3,改造后,该岗位控制风速提高到2.00 m/s,铅烟浓度降低到0.06 mg/m3。结论经改造,除铜岗位、熔铅铸锭岗位局部通风设施的防护效果得到明显提高,能够达到控制工作场所铅烟浓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孙玉敏  朱峰 《职业与健康》2012,28(15):1831-1832
目的了解滕州市某蓄电池企业空气中铅尘(烟)浓度及工人的尿铅含量。方法车间空气中铅尘(烟)浓度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职工尿铅水平采用"尿中铅的双硫腙法"进行测定。结果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尘(烟)浓度超标点较多,铅尘短时间接触浓度最高超限倍数达32倍,铅烟最大超限倍数达50.5倍;203名职工尿中铅含量超标人数75人,超标率36.95%,机修工尿中铅含量超标率高于其他工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蓄电池行业铅危害不容忽视,应加强监督管理,预防和控制急慢性铅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效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铅锌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针对性的工程控制措施,评价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方法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其(强度)度;用现场调查的方法明确采用的职业病工程控制措施。结果某铅锌矿的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矽尘、噪声、铅、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石灰石粉尘、二硫化碳、碳酸钠、工频电场等,矽尘、铅尘、噪声均存在超标现象,接触矽尘最高的超标近12倍,接触铅尘最高超标0.2倍。结论该铜锌矿主要的工程控制措施有湿式作业、湿法除尘器、密闭作业等,工程措施能有效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但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采取控制措施也是降低作业场所有害物质浓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佛山市某密封式铅蓄电池装配整改项目进行控制效果评价,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评价其职业病防护设施整改效果。方法采取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查表法、检测分析、定量分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铅尘(烟)、二氧化锡、乙酸乙酯、丙酮、苯、甲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正己烷、氢氧化钠、硫酸及噪声等。检测显示,人槽作业岗位铅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烧焊、装模作业岗位8h等效声级(LEX,8h)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作业等级(噪声、化学物)为I级,组装区各作业岗位均为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结论该项目属职业危害严重项目,职业病防护效果符合职业卫生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监测与评价某私营铅蓄电池厂铅作业相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后续铅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方法了解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按GBZ159—2004、GBZ/T160.10~2004和GBZ2.1—2007等对工作场所中铅烟、铅尘进行检测和分析并结合职业健康检查分析影响工作人员血铅浓度的潜在因素。结果该企业存在铅烟、铅尘等职业病危害因素;铅烟、铅尘超标率为92.1%,铅作业人员血铅浓度增高比例为77.5%;铅作业人员血铅浓度与工龄、学历、下班前是否沐浴以及铅作业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有关(均P〈0.05)。结论该私营企业存在明显的铅作业危害,应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作业人员健康宣教及健康防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某公司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性有害因素关键控制点,制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有效对策。方法采取现场卫生学调查、检测分析、定量分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在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中产生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有铅尘、铅烟、硫酸、石墨尘、煤尘、锰尘、噪声等。经检测粉尘浓度范围在0.6~10.7 mg/m^3,分片区石墨尘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超标。化学毒物铅烟浓度范围在0.004~11.629mg/m^3,铅尘浓度范围在0.004~13.637 mg/m^3,所有测点的TWA均超标。硫酸浓度范围在〈0.14~2.20 mg/m^3,化成区水洗作业点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超标。噪声检测铅粉车间熔炉区噪声超标,最大值达到97.9 dB(A)。80%工作场所照度不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根据检测结果确认,粉尘的关键控制点是分片作业。化学毒物的关键控制点是合膏、化成、固化、包装、焊接、铸条作业。物理因素的关键控制点是铅粉机打磨时的噪声。结论该企业铅尘、铅烟TWA浓度均不同程度地超过职业卫生限值,属职业危害严重的生产企业,必须进行整改。应增加生产厂房,改善设备布局空间,有效运行防尘防毒设施,防止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某特大型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投产12年来工作场所铅烟和铅尘及接触人群血铅进行动态分析,评价其预防职业性铅中毒效果。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了解其生产工艺流程和基本职业卫生情况;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工作场所的铅烟(尘)浓度,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潘法检测接触人群的血铅水平,并分别依照GBZ2.1—2007和GBZ37—2002进行评价。结果该铅蓄电池生产企业投产以来(2001--2012年)铅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的检测值范围为0.002—3.105mg/m3,中位数0.047mg/m3,合格率45.0%~83.3%,平均合格率61.7%(187/303);铅烟CTWA为0.002~2.523mg/m3,中位数0.039mg/m3,合格率20.0%-100%,平均合格率49.0%(73/149)。铅烟(尘)合格率31.8%~88.9%,平均合格率57.7%(260/452),不同年度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铅烟(尘)合格率从2002年度的31.8%上升至2011年的88.9%。12年间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共7893人次,血铅浓度为0.080~4.213μmol/L,平均为(1.098±0.464)μmol/L;男性、女性血铅分别为(1.131±0.440)、(0.727±0.340)μmol/L,男女血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份的增长,人群血铅均值有下降的趋势(R=-0.755,P〈0.01)。12年间血铅〈1.9、1.9~2.9、〉2.9μmol/L人群构成比分别为94.83%、4.78%、0.39%。将血铅分为〈1.9(血铅正常)和≥1.9μmol/L(血铅偏高)2个等级进行构成比的卡方检验,不同年度间接触人群的血铅等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铅〈1.9μmol/L接触人群的构成比从2001年的80.99%上升至2012年的100.00%。共有7人诊断为慢性职业性铅中毒,其中轻度、中度中毒分别为5、2例。结论该企业投产以来铅烟(尘)浓度与接触人群的血铅水平逐年下降,血铅超标率和慢性职业性铅中毒发生率低,预防慢性职业性铅中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蓄电池制造业铅中毒的控制与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蓄电池制造业铅中毒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消除铅中毒的可能性。方法对淄博某蓄电池厂1951年建厂以来铅中毒预防控制措施、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的检测资料、铅作业人员的铅中毒发病情况等,采用相关分析和曲线拟合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该厂1951年至2005年铅中毒预防控制措施效果的分析表明,在开展铅中毒防护措施前,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平均浓度13.53mg/m^3;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平均浓度分别降至1.00mg/m^3和0.50mg/m^3以下;90年代后,平均浓度降至0.30mg/m^3左右。铅中毒患病率由38.27%,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分别降为2.00%和1.00%左右。铅中毒的平均发病工龄由4.2年延长为6.8年。1992年以后铅作业人员未发生铅中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场所铅浓度与铅中毒患病率总体上呈密切的对数正相关,r为0.7488,F值为40.8371(P=0.0000)。结论该厂经过50年来建立起的一套适合生产并预防控制铅中毒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铅危害,消除了铅中毒。  相似文献   

19.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评价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状况,为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管或送风口的积尘样品称重,并检测其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依照《公共场所集中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进行评价。结果40%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为中度污染,60%为重度污染,通风管道没有预留维修人口,通风管道内部从未清洗消毒。结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加强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