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发展及易损斑块形成和破裂的全过程。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即外来之毒与内生之毒相互作用产生的痰毒、瘀毒、热毒在粥样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说明炎症反应贯穿"痰瘀热毒"产生的全过程,痰毒、瘀毒和热毒作为病邪又可诱发机体炎症反应,这样反复循环,可致粥样斑块形成和不断增大。因此,AS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炎症反应与中医毒邪致病理论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从虚、毒、络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亮  李芳  肖会泉 《新中医》2008,40(3):5-6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法,提出脾虚为慢性乙肝的发病之本,而肾虚为其迁延之本,毒邪为其致病之本,痰瘀交阻为本病病变之本的病机理论,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指出慢性乙肝的治疗应从补虚固本、健脾补肾;祛除毒邪、排毒解毒;通络防变、痰瘀同调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调理,才能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清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凯  张磊  奚九一 《中医杂志》2006,47(2):144-145
认为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的病机为“毒滞脉络”,采用清法为主治疗ASO符合中医辨证原则。主要采用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软坚、清泻祛毒、清浊化毒、清瘀荡毒等治疗方法。强调在ASO早期和急性期,主要以湿热之毒而致痰瘀为主,且邪毒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预后差。病因多为疫毒或湿毒痰邪,病机多为疫毒炽盛,直中肝脏,化火生风;或热邪入里,伤及营血阴液,虚风内动;或痰湿毒邪伤脾,脾虚湿盛,浊毒不化,痰蒙清窍,脉络瘀阻。病理因素多为毒、热、虚、风、痰、湿、瘀,病机特点是疫毒炽盛,湿热瘀阻或脾肾阳虚,痰毒阻络。疫毒炽盛,热入营血,耗血动血,则给予"凉血散血",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治疗;脾肾阳虚、痰毒阻络则给予健脾温肾,化痰泻浊,活血通络,宣畅气机治疗。而对于毒邪耗伤气阴,脉络瘀阻者,则应予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治疗。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作为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其病理机制复杂,为糖尿病并发症防治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中医认识本病从“毒损”理论角度切入,正虚邪盛,痰、瘀、湿、浊蕴结不解而成毒,损伤脉管,致使结构和组织功能失常。朴春丽教授根据“态靶结合”辨证组方思想,以正虚毒损为态,痰瘀湿浊、糖脂之毒、动脉粥样硬化为靶,补虚、解毒、通络,开创解毒通络开痹方,态靶同调,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从痰瘀毒论治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动脉粥样硬化与痰浊、瘀血、毒邪密切相关。从痰瘀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 ,一要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痰浊、瘀血、毒邪的轻重不同 ,正确地选法用方 ;二要把动脉粥样硬化放在脾、肾、肝等“脏腑失调”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 ,从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上来认识其发病机制和辨治规律 ;三是从痰瘀毒论治不可拘泥于热毒 ,要重视阳虚寒凝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注意发现在病理情况下 ,中医证型与组织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内在联系 ,找出寒热辨证的规律 ,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徐鑫 《山西中医》2011,27(7):61-62
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就有关于热邪致心痛的论述,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心血管疾病的"热毒"病机学说。热毒包括外源性和内生性两种。湿邪、饮邪、痰浊,久则生毒,浸淫血脉,损伤脏腑及脉络。结合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炎症病理生理研究的新进展,认为毒邪易与火、热、痰、瘀、湿诸邪胶结,壅滞气血,损伤心脉,发为心痛。尤其毒邪最易与火邪相兼为病,且毒瘀更能郁而化火,灼伤血脉,导致心肌细胞缺血、损伤、坏死,并且导致一系列内分泌激素的释放。应当重视热毒痹阻血脉在心血管疾病病机中的致病作用的研究。清热解毒法可望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国强  胡业彬 《河南中医》2010,30(12):1155-1156
从热毒、瘀毒、痰毒、痰瘀蕴毒四个方面论述毒邪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病因病机。“毒”是AS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各种毒邪的致病特点及各种毒邪所表现的证候不同,临床上可以一种毒邪致病,也可二种或二种以上相兼而致病,使病邪深伏,病势缠绵。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重视个体化,注意祛瘀解毒、化痰解毒、清热解毒及通腑解毒等法互相配合,辨证应用,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付聪  张娟 《湖南中医杂志》2013,29(2):113+121
毒邪分内外.外毒有外感六淫、戾气.内毒指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毒邪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常表现为热毒、瘀毒、痰毒.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解毒,扶正解毒.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古今文献,探讨虚、痰、瘀、毒在帕金森病发病及病机演变中的作用."虚"是帕金林病发病的内在基础,"痰"与"瘀"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毒"是决定其转归的重要因素.四者病机联系包括痰瘀互结、互生;痰瘀致毒,毒致痰瘀;因虚致痰、致瘀;邪气久居,正气愈虚;邪凑虚处.  相似文献   

11.
痰瘀毒邪的产生是脏腑功能失调、津血质量异常、脉络损伤的结果,这种毒害物质产生之后成为人体的致病因素.痰瘀毒邪致病特点:(1)各个年龄均可发生,尤以中年以上为多见,可长期潜伏慢性危害,亦可急性致病;(2)体质肥胖超重,易于罹患而发病;(3)痰瘀为阴邪,胶结难除,反复发作,易伤阳气;(4)痰瘀阻塞弥散全身为害,可聚结局部害...  相似文献   

12.
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角度探讨痰瘀毒邪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作用,明确痰瘀毒邪作为肝癌产生的物质基础,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现代医学客观依据及阴阳理论,推演出"恶气"作为痰瘀毒邪与肝癌之间桥梁,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动力,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刘畅  王凤荣 《河南中医》2014,(5):830-831
在心病的发展过程,根据痰浊、瘀血、毒邪三者所表现的主次不同,进行辨证施治,早期阶段辨证为"痰中夹瘀",治疗以化痰为主,佐以活血化瘀,中期阶段,出现痰瘀毒互结的病理局面,治以清热解毒、化瘀祛痰。晚期则以瘀血为主,痰瘀互结凝滞,在治疗方面重视活血化瘀,佐以通络化痰。  相似文献   

14.
肺小结节之为病,盖邪气侵袭肺脏,肺叶娇嫩,正气受损,邪气潜伏入里,或治疗不当,余邪留而不去,入里传变,客于肺络,肺气失宣,久郁生痰,痰留成瘀,酿生伏毒,痰、瘀、毒三者胶着,渐生积聚,耗伤正气,肺络空虚,正愈虚而邪愈恋,以“虚、毒、痰、瘀”为主要病理特点。透邪法治疗肺小结节,处方用药时着重轻巧宣散、灵动剔透,化痰、祛瘀、解毒并行,宣肺通络,透邪外出,辅以扶正益肺。  相似文献   

15.
痰瘀"伏毒"损伤肝络说在脂肪性肝炎临床辨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中医理论有关毒邪及内生痰瘀"伏毒"概念、致病特性与脂肪性肝炎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痰瘀"伏毒"为脂肪性肝炎的主要病因",毒损肝络"广泛存在于脂肪性肝炎的病理损害过程中,解毒化痰通络法能有效改善其病理损害,在脂肪性肝炎的防治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病程长、进展慢、反复发作、易为外感诱发、病情进行性加重等特点,与伏邪致病相似。肺病日久正气虚损,伏痰伏瘀,痰瘀蕴久化毒,日渐形成“痰-瘀-毒伏”内环境。痰瘀毒伏、损伤肺络为肺心病之主要病机,伏痰、伏瘀、伏毒三者共同影响肺心病之发展与转归,基于此治疗可从三方面入手:扶助正气,防邪潜伏;通络散结,剔除伏邪;久病伏毒,解毒取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痰瘀致毒与中风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经验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诸多脑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极易形成"痰瘀交结致毒"。痰可生瘀、瘀可生痰、痰瘀互结从而引起颅脑痰瘀交结;痰饮致毒、瘀血致毒、痰瘀互结致毒致使毒邪痹阻脑内;痰瘀毒邪引起中风。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痰瘀化浊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本虚标实、痰、瘀为患的基本病机已得到认同,热毒学说也已得到重视.而近年提出的"浊邪"致病的新观点,其论述没有超出火(毒)、湿(浊一痰)、瘀血的传统认识范畴.本文则从"痰瘀化浊"病机角度对浊邪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浊邪"是痰瘀胶结、得热腐而化生之阴邪,既有痰、瘀之特点,又有别于痰、瘀之邪.治疗时,单化痰不能去瘀血之结,独活血不能去痰之滞,故当痰血同治、以泄浊邪为要;且浊邪多兼火毒,浊得火腐而易生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容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等.因此,泄浊必兼清火是治浊防变之关键.  相似文献   

19.
介绍李培润主任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经验,脾胃虚弱、痰瘀络阻、毒邪内蕴为基本病理特点,脾胃虚弱是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基本病因,痰瘀络阻是胃黏膜癌前病变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毒邪内蕴是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病关键。采取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标本兼顾,重在治本,治疗大法为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解毒排毒,简称健脾活血解毒法,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20.
痰瘀致毒与中风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诸多脑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极易形成“痰瘀交结致毒”这个病机,阐述了痰可生瘀、瘀可生痰、痰瘀互结从而引起颅脑痰瘀交结;痰饮致毒、瘀血致毒、痰瘀互结致毒致使毒邪痹阻脑内;以及痰瘀毒邪如何引起中风的机理。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