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罗列 《赣南医学院学报》2022,42(2):164-166+186
目的:对比分析经胸封堵术与经皮封堵术在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并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63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经胸封堵组(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n=30)和经皮封堵组(食道超声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n=33)。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VAS评分等指标。结果:经皮封堵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经胸封堵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封堵组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经胸封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封堵组在术后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值低于经胸封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封堵组术后并发症共7例,经皮封堵组术后并发症共2例,经胸封堵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经皮封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房间隔封堵术对比经胸房间隔封堵术在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其创伤更小,瘢痕更加隐蔽,呼吸系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1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采用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结果:全组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无封堵器脱落,无输血。术后5小时拔除气管插管,患者当日即可下床活动。术后3天复查彩色多普勒,无残余分流。术后住院(5~6天)随访6~18月,病人均恢复良好,彩色多普勒显示均无残余分流,心功能均正常。结论: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徐屹  尤斌  高峰  李平  许李力  刘硕 《中国病案》2012,13(2):48-49
目的分析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手术效果,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6例患者封堵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56岁~78岁,平均年龄(66.94±7.73)岁;房间隔缺损直径6mm~33mm,平均直径(18.90±12.17)mm,肺动脉压37mmhg~42mmhg;16例患者均一次性封堵成功并痊愈出院,并发症4例(25.00%);手术过程平均耗时(44.69±1.99)min,术中平均用时18min;男、女性患者手术过程平均耗时无差别(t0.05=2.145,t0.01=2.977,t0.001=4.140,T=1.0019,P〉0.05)。结论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患者较为理想的手术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闭合伞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护理经验。方法:对采用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12例患者围术期护理进行总结。结果:12例行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均获得成功,具有术后无并发症,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术中、术后无需输血的优点。患者出院后3~6个月后随访,无闭合伞脱落或残余分流。结论: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围术期护理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右侧小切口剖胸施行心内直视手术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右侧小切口剖胸施行心内直视手术。方法:从1999年4月至10月,经胸部右侧小切口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7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4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结果:手术无死亡和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其手术径路具有创伤小、胸液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初步经验。方法:全组8例,年龄6-59岁,手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直径平均为17-35mm,所有病例均在TEE指引下经输送器置入封堵伞,1例ASD为双孔型,置入2个封堵伞,术后分别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心电图,X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经4-7个月随访,TTE示无残余漏发生,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右心房,室缩小,结论: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ASD具有安全,高效,微创的优点,适合各年龄组继发孔型ASD,其临床应用的中远期疗效和手术适应证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可调弯鞘经颈内静脉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采用可调弯鞘经颈内静脉房间隔缺损封堵术,7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23-47岁;体重39.6-64.5kg。术后一周及1个月内各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1次,3个月后再次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经颈内静脉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手术;手术时间22-40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4.5 h,ICU停留时间6-32 h,术后住院时间2-3 d。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1周、1、3个月随访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显示7例患者封堵器位置均良好,未见残余分流及血栓形成,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超声引导下经右颈内静脉可调弯鞘ASD封堵术较传统的经皮介入封堵、经胸封堵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创伤更加轻微、操作简单的新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闭合伞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护理经验。方法:对采用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12例患者围术期护理进行总结。结果:12例行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均获得成功,具有术后无并发症,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术中、术后无需输血的优点。患者出院后3~6个月后随访,无闭合伞脱落或残余分流。结论: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围术期护理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机器人微创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机器人、体外循环下心脏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4例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使用"达芬奇"(da Vinic S)机器人系统,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4例。年龄12~60(35.2±13.1)岁,其中女性38例,男性16例。该组患者均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1.1~3.8(2.7±1.8)cm,无右向左分流,肺动脉压轻到中度升高。手术过程中无需正中开胸,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打0.8 cm的器械臂孔3个,直径为1.5 cm工作孔1个,术者于操作台前遥控微创器械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Chitwood钳经胸阻断升主动脉,升主动脉顺行灌注含血冷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心脏停跳后右房入路,直接或心包片修补房缺,对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术中食道超声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机器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103.5±27.5)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43.0±10.2)min。其中直接缝合房间隔缺损38例,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16例,同期三尖瓣成形4例。术后复查未见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机器人微创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效果确实、可靠,是可供选择的微创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右前胸小切口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室颤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 2002年4月—2010年6月,采用右前胸小切口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室颤下修补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53例,其中房间隔缺损20例,室间隔缺损33例。结果无手术死亡及手术并发症,体外循环时间15~70min,平均(30.0±7.5)min,术后胸管引流40~110ml,平均(80.0±23.6)ml,术后12例出现血红蛋白尿。结论右前胸小切口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室颤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安全、可靠,对一些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有良好的手术和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ASD介入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在经胸心脏超声(TTE)及X线透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术后24h、72h、1个月行TTE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342例患者除4例因房缺太大,2例合并不可逆肺动脉高压外,置入均成功,技术成功率达100%,封堵效果佳,未见残余分流,1月后随访右室收缩压明显下降.结论 ASD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但需掌握好手术适应症,ASD大小及边缘、合并其它先心病、房间隔膨出瘤和肺动脉高压等因素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的远期随访研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D介入治疗的患者61例(男25例,女36例),于手术前、手术后3d、3个月、6个月、1、2、5年分别进行随访,包括询问症状、检查心电图了解有无心律失常;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封堵器状态、残余分流情况、心脏结构、心功能、有无封堵伞移位等。结果术后随访,右心房上下径、左右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左右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术后3d就明显缩小,术后3个月进一步缩小(P〈0.05)。右心室舒张末期长径在术后3个月才明显缩小(P〈0.05)。术后3个月,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右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进一步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右心房、右心室大小基本恢复正常。术后3d,左室舒张末前后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逐渐增大(与术前比较,尸〈0.05);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每搏量及左室射血分数均逐渐增大(P〈0.05)。3个月后左心功能进一步改善,至12个月时,左心房、左心室大小及左心室功能恢复正常(P〈0.01)。,随访期间,15例出现心悸症状,半年内自愈,无其他并发症。结论ASD介入治疗在消除异常分流的同时,有效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长期疗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98例质量控制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介入封堵治疗质量控制的做法体会。方法对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36例,房间隔缺损34例,室间隔缺损2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手术过程遵循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指南。结果全组96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6/98)97.96%,一般性并发症10例,发生率(10/97)10.3%,严重并发症2例,发生率(2/97)2%,无死亡患者发生。结论质量控制做法和体会是:①短期学习与请专家指导相结合,是独立开展封堵手术的捷径;②术前严格患者选择、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③术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轻柔、恰当取舍,术后严密观察是控制并发症的核心;④多科协作、相互讨论是推动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无症状的不同年龄段房间隔缺损患者经皮房间隔封堵术后心脏负荷变化情况.方法 50例患者中,儿童组和青少年组各25例,采用国产先健封堵器及其输送系统封堵房间隔缺损,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心脏负荷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负荷变化趋势相似,术后1个月右室横径、收缩末期左房前后径缩小,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前后P波离散度(Pd)的变化.方法 测定65例ASD患者拟行封堵术前1 d、封堵术后3 d内体表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的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及Pd,然后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封堵术前1 d及封堵术后3 d内的Pmax分别为(105.16±12.25)ms、(99.92±13.86)ms,Pmin分别为(86.61±12.41)ms、(84.76±11.75)ms,Pd分别为(18.55±9.77)ms、(15.16±7.99)ms,封堵术后3 d内与封堵术前1 d的Pmax及P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封堵治疗恢复了正常右心形态及功能,缩短了心房传导时间,促进了心房电活动的稳定性,有效地预防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肯定了ASD封堵治疗后的良好临床效果.Pd是ASD患者预测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采用右腋下切口完成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及二尖瓣替换术与经胸骨正中切口完成相似手术的减创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23例经右腋下切口进行的房间隔缺损修补、室间隔缺损修补及二尖瓣替换术,及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进行的26例同类手术。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胸液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切口并发症及胸腔出血再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胸骨正中切口组相比,右腋下切口组术中止血时间,术中术后红细胞及血浆输入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右腋下切口可顺利完成上述心内直视手术,安全有效,与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心导管介入法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经胸小切口法在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心内、心外科分别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共51例,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心导管介入封堵术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按照封堵术式与超声路径的不同分为TTE组38例和TEE组13例。结果 TTE引导心导管法封堵成功ASD13例、VSD20例。封堵失败ASD3例、VSD2例;TEE引导经胸小切口法封堵成功ASD5例,VSD8例。结论 TTE与TEE在先心病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均可采用,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成功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患者,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分CP组和非CP组。对两组的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病案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99名患者(男203/女396)成功接受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CP组408例(PDA126例、ASD166例、VSD116例),非CP组191例(PDA52例、ASD83例、VSD56例)。CP组各病种平均住院日均明显缩短(P〈0.05);PDA和ASD患者住院总费用明显下降(P〈0.05),但VSD总费用无明显降低(P=0.518)。两组整体并发症率无差异(P=0.897),CP组甲级病案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01)。结论临床路径是改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医疗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研究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前后右心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入选继发孔型房缺患者33例,均于封堵治疗前后行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检查,检测其右心室功能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在行封堵治疗术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而右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及三维右室射血分数(3D-RVEF)在封堵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在术后3个月下降趋缓,术后6个月达到新的平衡。结论①房间隔缺损患者在行封堵治疗后右心功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右心功能具有便捷、无创、可重复性强、敏感性和准确性高等优点,能较准确全面地评价右心功能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比较三种术式,探讨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方法 回顾分析127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资料,采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68例(A1组),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39例(A2组),非体外循环彩超引导下封堵手术20例(B组),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ICU时间、切口长度等.结果 A1、A2组除手术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外,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除在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A1及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房间隔缺损治疗已由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发展为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现在非体外循环彩超引导下封堵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技术,以其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优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被越来越多心外科医生所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