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解表宜宣透而忌发汗温病乃外感温邪所致,故温病初起常以卫分表证居多。《内经》有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叶天士亦曰:“在卫汗之可也”,可见温邪在表,须当随汗而解。然此是否与前人所谓“温病忌汗”相悖呢?首先必须明确,此处谓之“忌汗”,实指辛温发汗而言。温邪其性属阳,致病易耗伤津液,故虽见表证,却禁用辛温之品强发其汗,否则将致邪热鸱张,津液枯涸之变。因此,温病解表确应“忌汗”。再者,温邪从表而入,自当从表而去,而祛邪之道,又应“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故温病解表以辛凉轻清为要。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研讨《伤寒论》治法方药的较多,而谈其治法禁忌者则较少,偶有论述,亦仅逮其一二。笔者拟就论中的汗、吐、下、温、清、利、水、食八种禁忌问题(服法禁忌除外),略述管见。一、禁汗汗法,指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而言,论中多用前者,故其禁忌,系指辛温发汗,而论中有明禁者约26条。1.温病禁汗:如(6)条。温病是太阳病的一个类型,由于性质属热,故禁辛温发汗。误用则助热伤阴,造成“身重、多眠睡、  相似文献   

3.
1 麻黄汤治喘机理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全方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伤寒论》第36条曰:“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第235条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而愈,宜麻黄汤。”风寒客于肌表,卫阳闭遏,皮毛闭塞,肺气失于宣降,此乃因于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气不利,邪干于肺所致,治以麻黄汤辛温发汗,宜肺平喘。本方是发汗解表之峻剂,也是“发汗治喘”的经典方。方中麻黄辛温发汗,  相似文献   

4.
《温病条辨》治法禁忌与护阴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光明中医》2004,19(4):5-6
温病以热盛伤阴为基本病理特点,因此,祛除温邪,保养阴津就成为温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人体阴津在温病发生、发展、预后的重要作用,不仅有关于保津养阴治法的论述,对某些治法对阴津的损伤也有论及。《温病条辨》从保阴津的角度告诫后学注意慎用禁用某些治法,以防津液损伤,论述详尽,对温病临床很有指导意义。1 邪在卫表,忌辛温解表治疗温病,首当忌辛温解表。吴鞠通指出:“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对此,他在自注中说:“温病忌汗者,病由口鼻而入,邪不在足太阳之表,故不得伤太阳经…  相似文献   

5.
辛温发汗是中医治法八法中汗法的一种,亦称解表法。辛温是针对药物的性味而言,发汗是针对能解除表邪的治疗方法而言。二者合之则具有疏泄腠理,宣通肺卫,发散外  相似文献   

6.
银屑病中医归属于“疮疡病”范畴,其发生多与风邪、寒湿、湿热及玄府郁闭有关,风邪贯穿该病发病的始终,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的理论,发现疮疡病总的治疗法则为汗法,即运用开泄腠理、调气和血、宣发肺气等法,激发机体发汗,使风、寒、湿、热、毒等蕴滞于肌表的邪气随汗而解,因此在银屑病治疗中,采用汗法,解在表之邪,发机体之汗,可使邪气随汗外泄,皮损向愈。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论述了温病卫分证的病机实质上是温邪侵扰脏腑,引起脏腑功能失常进而影响到卫气的生成和输布,而非温邪侵袭人体肌表。本文认为发汗是透邪外出的主要途径,无论辛温发汗还是辛凉清透,其目的都是使邪随汗解。辛温发汗与辛凉清透都应属于汗法,故认为"在卫汗之可也"的"汗之"就是汗法。综合考虑分析温病卫分证的发生机制后,认为组方用药时内清与外透相结合应是温病卫分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8.
汗法是通过使用药物、针灸、护理等方法使人体汗出,从而发挥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使邪气随汗而解的治法,《内经》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指出了汗法是病邪在表的治疗大法。而微汗是仲景运用汗法的基本原则,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论述,如《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絷絷然,一时间许益佳,  相似文献   

9.
汗法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的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亦称解表法。但发汗法并不是以病人汗出为目的,而是通过发汗使人体腠理开泄,营卫调畅,使肌体(?)(?)汗出,邪从汗解。所以,汗法除了治疗感受外邪引起的表证外,凡是肌体出现腠理闭塞、营卫不通的病理并因此引起一些病证,皆可用之以开腠理、宣肺气、和营卫、祛邪除病。历代医家从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具有发汗  相似文献   

10.
温病多由温热病邪引起,传变迅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最易化燥伤阴,故多有温病忌汗、禁汗之说,常用辛凉甘寒之品救治,一般不用辛温发汗药。对于温病能否应用辛温发散药,自古纷争,莫衷一是。那么,辛温发散之品是否绝对列为禁忌呢?事实并非如此。证之临床,固然以热证为多,但有表寒症状者也并非少见。既然夹有表寒,就可使用辛温之药,关键是如何准确掌握运用辛温发散药的时机,使其恰到好处。另外,在恶寒轻、发热重的情况下,也可适当参以辛温之品,或辛温、辛凉并用,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汗法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系统回顾《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与温病名著中的发汗与得汗诸方证,梳理解表主治、发汗相关脏腑,提出"开腠理、通经脉、畅气机、益正气"为汗法四要,是发汗与得汗的机制。并总结发汗之度、汗出之量、中病之征、服药之法、汗后调护、汗法禁忌以及误汗救治,为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对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有“在卫汗之”的明教。不少医者认为“汗之”即是用发汗之法来治疗该阶段的温病。余认为此解与叶氏本意不符,与理不顺,兹就浅见以求教于同道。汗法为用辛温发散之品(如麻黄、桂枝等),解表发汗,驱邪外出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外感寒邪,风寒束表之证。温为阳邪,温  相似文献   

13.
汗法是张仲景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不仅用于外感病还可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祛风湿散水饮是张仲景汗法的一大特色。张仲景汗法论治湿、水、饮病的机理在于宣发腠理给水液以通路,病在表者汗而发之,肺与皮毛相通,发汗宣肺互相为用,其汗法的论治思路在于微汗祛湿,发汗散水,宣肺化饮。张仲景发汗善用麻黄,随证配伍,功用各异。  相似文献   

14.
1在卫汗之可也 对于卫分证的治疗,叶天士提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与《伤寒论》倡用辛温有明显的区别。叶氏说:“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认为温病卫分证,为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浅,已有轻度津伤,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以免再度伤阴。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银翘散方论中说:“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可见“在卫汗之可也”之汗绝非用发汗之法,而是辛凉轻散、甘凉清化、辛凉清解等法。待表解里和。自然邪透汗泄,虽然不发汗而达到汗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一、湿温治疗“三禁”湿温治疗“三禁”是《温病条辨》上焦篇43条所提出的。即“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首先,要明确这里提出的“禁汗、下、润”并不是指治疗湿温病全过程所必遵法则,不然就违背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也与吴鞠通提出这“三禁”的本来意图相悖。试分析如下: 1.禁汗当指辛温发汗吴鞠通在提出本条的自辨申说:“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可见”以为伤寒而汗之”就是指用麻,桂辛温取汗。若用此法,治湿温有表证者,犹如抱薪救火,  相似文献   

16.
温病初起治疗宜汗与忌汗之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温病初起治疗宜汗与忌汗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忌汗是指忌辛温发汗,宜汗则指病在表,汗是热邪的重要出路,用“辛”使热邪从肌表得以宣泄。指出温病一面宜喜汗解,一面忌汗伤阴,理论说法不一,治疗难以把握。强调宜汗忌汗这对矛盾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其结果同样是为了祛邪和保存津液。表明辨证地运用宜汗和忌汗,则能有效地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元颖 《河北中医》2001,23(2):143-144
汗法属于中医八法之一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 ,透过人体的 执水 执水 汗出 ,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金匮要略》中的许多疾病由于外邪侵袭产生 ,或外邪侵袭使病情加重 ,运用发汗解表法可以驱除外邪 ,使疾病向愈。但汗法在具体运用时又可分为多种类型 ,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个人体质的差异 ,结合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分别加以考虑。1 发汗平喘法1.1 溢饮 “病溢饮者 ,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亦主之。”“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故…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不仅确立了辨证施治的体系 ,亦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今仅以服药护理 ,作一浅探 ,以冀对临床辨证施护有一定指导意义。1 发汗之剂 ,微汗为佳发法之法 ,乃为病在太阳而设 ,以祛在表风寒之邪。然汗之程度 ,要恰倒好处 ,不可无汗 ,亦不可大汗。如服桂枝汤 ,微似有汗者亦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因汗之太过 ,不仅表证不解 ,反而营阴受损也。故曰“病必不除”。如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 ,均方后注 ,取微似汗。然若汗之太过 ,补救之法 ,如大青龙汤“温粉扑之” ,其汗则止。2 攻下之类 ,便通为效攻下之剂 ,为驱除体内有形之食积、瘀…  相似文献   

19.
汗法是通过内服或外用开泄腠理、驱邪外出、使邪气随汗而解的治法。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汗法不断完善,其内容也从最初的单纯辛温发汗法发展到目前具有辛温辛凉发汗法、透热转气法、逆流挽舟法等多种。治疗病种也从只能宣散表浅的外邪发展到能够冶疗邪气入里以及内伤杂病等多种疾病。《验方新编》中治疗鹤膝风的专方“四神煎”由生黄芪半斤,远志、牛膝各三两,石斛四两,金银花一两组成。治疗痹证的  相似文献   

20.
<正> 汗法,为八法之首。新感外邪,及时采用汗法,可使外邪从汗而解。然而以多少汗量才为适当?医圣张仲景说:“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说明微汗是表和邪解的征象。并指出“不可令如水流漓”。因为汗为心之液,属正气范畴,若汗出过多,轻则伤津,重则亡阳,不可不慎。怎样掌握发汗力量的强弱呢?可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考虑。药物作用解表药物,从其属性上可分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两大类。相对来说,辛温药物发汗力量较强,辛凉药物发汗力量较逊。但并非截然。大抵荆芥、防风、紫苏等为一般的发汗药物,代表方剂如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等。如表寒较甚,恶寒发热,头痛肢楚严重,当选用麻黄、桂枝、细辛、羌活等药,代表方剂如麻黄汤等。葱白、豆豉则为解表轻剂,代表方如葱豉汤等。辛凉药中,薄荷、牛蒡等解表之力稍强,代表方如银翘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