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11):2065-2066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十八篇篇名分别涉及“肺”、“心”、“五脏”及“肠”而外,都以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痉湿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名篇。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病,证,症三位一体的治疗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论治主张将疾病、征候、症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立法遣方,即融辨病施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手一体。《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充分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试作初步探讨。1辨病施治与辩证论治《伤寒论》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篇名,《金匮要略》以"××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仲景既辨病,又辨证,而且是先辨病,后辨证。通过辨病,掌握病机,从而确立治病大法或主治方药。如太阳病在表,治宜辛温解表。太阴病"以其服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痰饮病是水液输布失常,停积于机体某些部位,因饮为阴邪,得温…  相似文献   

3.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4.
<正>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故以八纲、脏腑等辨证"司外揣内",确立病机,结合体表局部皮损,可以拟出证治方案。但整体与局部的复杂关系并非俱是整体决定局部,一定条件下局部的病变也会影响甚至决定整体。笔者认为,临证引入六经辨证方法,即先辨病(三阴三阳病),次辨脉(阴脉、阳脉、独脉),再辨证(方证),最后定方,可有效解决整体与局部复杂关系。《伤寒论》每篇标有"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说明脉象与病、证候、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四方面应结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特色之一,但中医也辨病。《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即以“辨××病脉证并治”或“××病脉证治”为篇名。无论病或证,都是由症状来体现的。医者通过对症状的采集,进而分析病机、确认病名、辨出证候,再去选方遣药,这是用方的常规思路与方法。本文则以个人或师友临证经验为例,谈谈非常规的活用经方的若干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强。原本《伤寒论》中尚有“辨脉法”(34条)和“平脉法”(42条)两篇脉法的专论。再检阅《伤寒论》每篇的命题来看,又均以“辨××病脉证并冶”为篇名,说明其诊疾论病乃是以脉、证、治三者相结合的。综观全论的脉诊原文,约可概括为辨别证候、阐发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四个方面的临床意义,兹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8.
浅谈近代中医辨治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中医辨治模式已有辨病治疗、辨证治疗、辨症治疗三种,由于证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术语,因此,辨证治疗相对于西医而言是独特的。古代中医,也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既要辨太阳病,同时还要辨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这种模式一直相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医辨治的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0余条,约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强。从每篇的命题来看,均以“辨××病脉证治”为篇名,说明其论病诊疾乃是以脉、证、治三者相结合的。现就全论脉诊的临床意义,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0.
平脉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全书397条,关于脉诊的原文就有146条,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书中尚有“辨脉法”(34条),“平脉法”(42条)专论脉法。且《伤寒论》各篇命题均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仲景对切脉尤为重视。他不仅运用切脉诊断疾病,确定治法,而且依据脉象变化阐发病因病机,判断六经病之间的相互传变及预测凶吉。  相似文献   

11.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不习惯多称伤寒以六经辨证,对其病证亦多称为六经病证,固不无根据,然考诸篇内容,似称三阴三阳,六病及六病辨证为妥。兹说明如下。《伤寒论》原著无“六经”之说通看全论篇名及条文上所冠病名,皆无“经”字。全论篇名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条文曰:“太阳病”、“阳明病”等,并非以太阳经病、阳明经病为名,可见仲景只以三阴三阳病而统脏腑经脉之病。《伤寒论》“传”字并非“传经”之专词大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曰:“伤  相似文献   

12.
正《伤寒论》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数篇自成一体,成为辨治外感伤寒的轨范,后世将其将其称为"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包含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其以病为纲,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都能包含在内。1六经辨证本质不明关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本质争论较多,对六经的本质研究形成了各种学说,有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六区地面说、阶段说、八纲说、正邪斗争说、证候群说等。至今这种争论仍然在延续,赵氏等~([1])认为《伤寒论》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六病辨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对《伤寒论》中六病及六病辨证进行了阐述。认为:伤寒六病客观存在,六病辨证法概况了后世八纲、脏腑、经络、气血等多种辨证方法。临床应用时切记辨病脉证并治,随证定病,因证施方,才能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周慎斋脉诊学术思想特色。方法:通过分析周慎斋《慎斋遗书》《医家秘奥》脉论原文,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从脉象、脉理和主病等方面梳理其脉诊学术思想。结果:慎斋先生重视“三部九候、人迎气口”脉诊诊法,灵活运用以脉辨神与力、以脉辨胃气胃阳、以脉辨气血精神等望色切诊之法;并将脉诊与脏腑、八纲、三焦等辨证方法结合,充分发挥脾胃学说,明确脾阴证治,重视肾与命门,最终将脉诊理论应用于临床,明辨病机,指导遣方用药。结论:慎斋先生脉诊理论融合脉象、脉理、主病以及治法方药来辨治疾病,临证经验丰富,为脉学理论的临床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自仲景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后,历代医家对于“一证”所指多有论述,难成定论,遂为争论。文章通过仲景脉证并治诊疗过程的分析,提出“辨××病脉证并治”当为后世“辨证论治”之滥觞,且辨病是辨证的前提,辨病基础上的辨病辨证结合是仲景诊治疾病的基本范式。辨证上仲景又非常重视辨“脉”证,所以《伤寒杂病论》开篇“平脉法”,每一篇都是“脉证”为主要辨别依据,这里的证不是证候的“证”,而是证据的“证”,故而据脉证(体征)、参它证(症状)的“以脉统证”是仲景辨证的基本程式。由此推论,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当为脉证,即脉证基础上的综合征,而非指单纯的症状而言。  相似文献   

16.
胡福田 《河南中医》2010,30(5):427-428
《金匮要略》每篇篇首都标明:“辨……病脉证并治”,告诫我们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同等重要,辨证论治是核心,辨病论治是关键。全书分别以主证、病因、病机或主药给疾病命名,并以病机相类。证候相似或病位相近等作为分篇论治的原则,强调了辨病论治概念。方法主要有:主证、主脉、主方、主药明确痰痛法:辨痛与辨证相结合法;同病异治法;异病同治法;一方对一病法等。  相似文献   

17.
从《黄帝内经》对病、脉、症的全面认识和论述,到《伤寒论》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从理论到临床的两次里程碑式的跨越。辨证论治是当代对中医学理论的运用和发展。中医临床思辨模式归于五个方面:基于疾病认识的中医思辨模式,基于人体的中医思辨模式,应时辨证,应地辨证,应天辨证。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以阴阳五行等为说理工具,天人相应、整体观念、唯物唯象、理法方药、经脉针灸、辨病脉证论治、辨证论治,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华。  相似文献   

18.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特色,笔者结合《内经》对《伤寒论》"观其脉证"法进行解析。认为详观脉证是辨证的前提,临床面对患者应四诊合参,以脉为先、善抓主症、动态观察,同时注重个别症状。审证求因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应依脉证辨阴阳、辨病邪类型、辨病位、辨虚实、辨实热。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药物组成相似的方剂可归纳为类方,如桂枝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等.而桂枝汤作为仲景第一方,《伤寒论》原文论述时笔墨较重,临床应用也颇为广泛.本文通过分析桂枝汤类方的药物加减、药量变化及所治证候,阐述张仲景辨病、辨脉、辨证"三辨一体"和"证变、法变、方变"的临证辨治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20.
"平脉辨证"是《伤寒论》核心思想,涵盖凭脉阐述病机及辨析症候,解释六经辨病不同病因病机层次变化,重视疾病动态变化与发展;仲景倡导"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凭脉证辨别表里是应用《伤寒论》经方重要基础,应用脉法指导治疗是六经辨病精髓之一,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脉、证、方结合;少阴病篇不同病理层次脉象,具有动悉病证、辨别表里、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特点,涵盖决生死和辨病愈。善诊脉者,需对六部脉象详查并仔细推敲,对比各部脉象,辨出病证本质。周道红认为诊脉应先于问诊,避免对症状主观臆测影响对脉象信息客观判定,做到"恒常达变",创立双手诊脉法,"比类奇恒",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浅到深,全面获取脉象的信息,特点在于左右对照,初先总按左右脉象,感受六部脉象总的脉体信息,初步了解整体情况虚实性质;其次左右对比按脉,了解机体气血阴阳盛衰,此为运用《伤寒论》指导六经辨病的关键步骤;最后分部按脉,了解各脏腑虚实寒热、五行生克,是脏腑辨证重要环节,两手持脉时需在时间、空间、维度上保持一致性,平心静气、仔细体会各部脉象的脉体变化,比较分析所候脏腑气血阴阳,指导辨证处方;周晓玲继承周道红双手诊脉理论,结合《伤寒论》六经辨病,延伸应用双手诊脉法辨识少阴病,指导经方的应用。附双手诊脉法辨治少阴寒化虚劳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