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肛瘘的诊断     
钱群 《临床外科杂志》2011,19(4):224-225
肛瘘是指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又称为肛管直肠瘘.肛瘘一般由内口、瘘管和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是肛瘘的感染源.瘘管包括主管和支管,在不同的解剖层次穿过肛门括约肌和盆底肌;外口是瘘管通向肛周皮肤的开口.内口大多位于齿线附近,多为1个,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上,可为1个或多个.肛瘘大部分是由肛腺感染引起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进而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伤口不愈形成的肛周与直肠下部相通的瘘管.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化脓性感染的慢性阶段.  相似文献   

2.
高位后马蹄型肛瘘属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病变位置高,常有支管、深部死腔、肛门两侧弯曲的管道与内口相通并贯穿外括约肌深层和肛管直肠环以上,手术难度大。本文着重讨论了采用切开挂浅内口改道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后马蹄型肛瘘手术成功的有关问题:找准内口,在手术中寻找内口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肛管后方6时位及附近的肛隐窝处寻找。正确处理内口以及原发感染病灶,在进行高位部分挂线之前要切开内口,搔扒内口处的炎性组织,修剪敞开后的内口边缘,目的是保证引流通畅。同时将内口下方主管道低位部分在肛管后方放射状切开改道引流,有利于引流通畅。支管与主管道之间不完全切开管道前壁,仅在搔扒后用胶圈松挂对口引流,能较好地保持了肛门完整性。本疗法能从根本上清除了感染的原发病灶,无肛门畸形、肛门失禁、肛门向前移位等后遗症,简化了手术方法,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治愈率达96%,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截根术结合术中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门直肠瘘的效果.方法:对于120例瘘管累及肛管直肠环或环以上,且瘘管长度超过8 cm或外瘘口数量超过2个的肛瘘类型,采用截根术结合术中挂线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全部治愈,术后在随访时间内无1例出现大便失禁及复发.结论:对于瘘管累及肛管直肠环,且瘘管较长或有多个外瘘口的高位复杂杂肛瘘类型,采用截根术结合术中挂线进行治疗可减轻患者创伤,避免术后肛门失禁、皮肤缺损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肛瘘分类方法很多,但临床上常简单的分为高位和低位两类。高位肛瘘是指瘘管位置较高,接近或超过直肠环,手术时易损伤肛管直肠环肌组(主要是外括约肌深部和耻骨直肠肌),有引起肛门括约功能减退甚至失禁的危险。故常采取分期手术,近年国内多采用切开配合挂线,即外切...  相似文献   

5.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下部与肛周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其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大多数肛瘘起自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脓肿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粪便中的细菌经常由内口进入脓腔。感染的管道多迂曲,引流不畅反复流脓,而脓肿周围的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组成管壁,形成瘘管,使感染经久不愈。治疗肛瘘的方法很多,笔者采用不断肛门括约肌一期切除高位肛瘘82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低位切扩肛直环挂线盲端旷置治疗高位肛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 1998年 ,我们对 35例高位肛瘘术式进行改进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5例中男 2 6例 ,女 9例 ;年龄 16~ 6 8岁。病程0 .2~ 12年。单个内口 32例 ,2个以上内口 3例 ;内口位于肛管后位者 31例。经指诊、肛门镜检查、探针检查、X线造影摄片及手术证实为主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上匀系高位肛瘘。其中支管呈 2支及多支者 14例 ,占 4 0 %。2 治疗方法取臀高俯卧位 ,腰俞麻醉或鞍麻 ,指法扩肛 ,先向直肠内置入盐水纱条 ,并从瘘管外口缓缓注入亚甲蓝双氧水混合液 2~ 5ml ,使主管、支管、盲端及内口着色 ,以此为标志确定…  相似文献   

7.
高位复杂性肛瘘瘘管走行位于肛管直肠环或超过肛管直肠环,瘘道复杂,走行方向无一定规律,又无固定的手术模式,如对感染内口和管道处理不当将极易造成复发。本文就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肛门直肠压力监测对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8例肛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肛瘘位置分为低位肛瘘组52例、高位肛瘘组56例,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参与者均进行肛门直肠压力监测,比较其各项测压指标。结果 108例患者术前肛门功能均正常,术后12例出现肛门失禁,发生率11.11%;其中低位肛瘘组肛门失禁率7.69%,高位肛瘘组发生率14.29%,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低位肛瘘、高位肛瘘患者术前及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直肠静息压测定结果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位肛瘘组术前肛管收缩压与低位肛瘘术前结果差异不显著,此外高位肛瘘术前及术后三项指标测定结果均明显低于低位肛瘘组(P0.05)。结论肛门直肠压力监测对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诊断可提供客观依据,在肛瘘患者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物鱼刺引发的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治疗。方法收集1997年8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12例由鱼刺残留引起复杂性肛瘘的临床资料.病例选择参照Park’s分类法,括约肌间肛瘘,瘘管只穿过内括约肌,伴高位瘘道开口于直肠者4例:经括约肌肛瘘.瘘管穿过内括约肌、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之间6例;括约肌上肛瘘1例:括约肌外肛瘘1例。采用切开挂线加虚线引流方法治疗。结果手术治疗后创面均于28—45天愈合,术前临床症状消失.1年期随诊未发现复发,没有出现锁眼畸形,无肛门欠禁。术后7周经肛管直肠测压,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收缩压均正常。结论鱼刺肛管直肠长期存留可造成复杂性肛瘘,切开挂线加虚线引流术是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肛门功能评估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肛门功能评估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肛门功能评估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72例,根据行肛瘘手术次数分别纳入0组、1组、2组、3组和4组。回顾性分析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所得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肛管舒张压、括约肌功能长度、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抑制反射和排便弛缓反射、直肠初始阈值及最大耐受量等指标,其中43例通过电话和门诊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4±7.5)个月,比较术前和术后远期肛门失禁评分(Wexner法)。结果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的各项指标需要综合分析。四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肛管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提示上述指标的降低及差异与手术次数有关。直肠肛管收缩反射和弛缓反射异常率及直肠感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获得随访的患者Wexner评分入院时0~6分,平均(2.4±0.2)分;随访时0~10分,平均(4.9±1.2)分(P<0.005)。结论应重视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的肛门功能评估,尤其是术前肛管直肠测压评估应得到推荐。  相似文献   

11.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 ,彻底治愈的有效手段是手术。以往多采用切开、切除或配合挂线疗法 ,但普遍存在疗程长 ,护理繁琐 ,肛管缺损变形等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对术式进行改良 ,采用切除缝合疗法治疗肛瘘 2 56例。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56中男性 179例 ,女性 77例 ;年龄 2~ 68岁 ,平均 4 6岁。病程最短 2个月 ,最长 18年 ,其中 1~ 10年占 66%。低位单纯性肛瘘 190例 ,低位复杂性肛瘘 35例 ,高位单纯性肛瘘 2 4例 ,高位复杂性肛瘘 7例。外口最多 6个 ,内口最多 3个。合并混合痔的 96例 ,合并肛乳头肥大的 9…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手术治疗肛管后深间隙的肛周脓肿和肛瘘的疗效,选择肛尾韧带外侧缘为切口,切开肛管后深间隙处的脓肿或瘘管,彻底处理好内口,支管采用挂浮线的方法处理,保护好肛尾韧带,以免造成术后肛门移位。临床治疗经肛管后深间隙的肛周脓肿和肛瘘47例,一次治愈45例,二次治愈2例,无肛门移位、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肛瘘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由肛周脓肿引起,不能自愈,须经手术治疗。笔者自2004年5月至2007年8月对121例低位或高位单纯性肛瘘进行手术切除或挂线治疗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高位肛瘘因复发率高、手术对肛门括约功能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而成为肛肠领域治疗的难点。丁氏痔科提出“疏重于堵”的治疗原则,采用括约肌间入路行括约肌间切开术,处理“区域化内口”,通畅引流;基于“内口高压”理论,改良“半实挂疗法”,提出先实后虚挂线法,以保护肛管直肠环,减轻患者疼痛;此治疗原则注重术后创面管理,药术结合,对治疗高位肛瘘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位肛瘘是指瘘管超越肛管直肠环以上者,是肛肠外科较为难处理的疾病之一。如何从真正意义上减少复发、保护肛门括约肌、保持肛门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是肛肠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我们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对10例高位肛瘘病人采用内口切开瘘管主道内端挂线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1992年,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将复杂性肛瘘定义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口、瘘管、外口的肛瘘。2011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ASCRS)更新的《肛周脓肿和肛瘘治疗指南》指出,关于复杂性肛瘘的分类,从保护肛门功能的角度出发,将手术后容易导致肛门失禁的肛瘘均纳入复杂性肛瘘的范畴,包括瘘管穿越肛门外括约肌的30.0%~50.0%(高位括约肌间、括约肌上方和外方),女性前侧瘘管,复发性瘘管,伴有肛门  相似文献   

17.
对于男性患者而言,位于肛管前间隙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容易向疏松的阴囊组织扩散,脓肿溃破或被切开引流后即形成外口位于阴囊底部的完全性肛瘘,或者在阴囊底部形成慢性脓肿而成为有内口但无外口的肛瘘-内盲瘘,笔者将这类肛瘘统称之为阴囊型肛瘘.2003年3月至2006年7月,笔者采用远段切缝近段挂线的手术方式治疗阴囊型肛瘘21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比分析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情况。选取97例直肠肛门瘘患者,根据部位分为高位瘘组(41例)和低位瘘组(56例),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或肛瘘瘘管切除术治疗。另选取50例无直肠肛门疾病者为对照组。比较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肠相关反射指标的变化。高位瘘组术后直肠肛门静息压(RR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静息压(ARP)测定值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低位瘘组术后RRP、AMCP、肛管最大收缩时间(ALCT)测定值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ARP显著增高(P0.05)。术前低位瘘组和高位瘘组RRP、AMCP、ALCT、AR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低位瘘组RRP、ALCT显著低于高位瘘组(P0.05),AMCP、ARP均显著高于高位瘘组(P0.05)。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治疗后直肠肛门反射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高位瘘手术患者尤为严重,是造成患者术后失禁与排便困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肛瘘复发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慢性炎性病变。肛腺感染后形成肛周软组织炎 ,通常在肛门直肠周围相关间隙形成脓肿 ,早期手术切开引流可及时减轻全身中毒症状并防止间隙内脓肿蔓延到其他间隙而导致病情复杂化 ,无论手术切开或脓肿自行破溃 ,约半数以上的病人形成肛瘘 ,实际上这种非特异性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和肛瘘是同一疾病的急性症期和慢性炎性阶段。直肠内的粪便、细菌滞留在肛隐窝导致肛腺炎 ,属内源性感染灶 ,通常称为瘘管的内口 ,肛门旁的原切开引流口或自行破溃口则称为外口 ,连接内、外口的通道称为瘘管。临床上绝大多数肛瘘属上述“腺源性肛…  相似文献   

20.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因肛门周围间隙感染或由于疾病、损伤、异物等病理因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通道,又称为肛管直肠瘘。因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肛瘘(analfistu-la,fistula-in-ano)。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肛瘘的主要方法之一[1]。目前国内外肛瘘的手术方法主要分为括约肌切断手术和括约肌保存手术两大类。现将肛瘘的术式进展及临床选择策略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