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海南省登革热媒介带毒和人群抗体消长现状,预测本省登革热流行态势。方法在既往登革热高发地区儋州、临高和陵水3个地区采集健康居民静脉血697份,收集全省2007年疑似登革热发热病例278例,分别检测IgG和IgM抗体;同时采集既往登革热高发地区蚊媒标本28份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结果697份健康居民静脉血中IgG抗体阳性率为0.4%,278例疑似登革热发热病例IgM抗体阳性率为5.40%,对采集的28份蚊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结果均阴性。结论了解海南省登苹热高发地区和一般地区健康人群中登革热抗体阳性率的消长情况,揭示登革热传播媒介带毒率,以分析海南省登革热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两株登革2型病毒(Dengue Type 2 virus,DV2)初次和再次感染BALB/C小鼠建立动物感染模型,对其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动态观察,探讨感染DV2NGG株和DV2临床分离株(B株)引起的体液免疫应答的差异。方法:两株Dv2毒株摸拟自然感染途径,经皮下多点注射建立BALB/C小鼠感染动物模型;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感染动物血浆中抗DV2特异性IgM类抗体、IgC类抗体,并同时分离病毒观察病毒血症期的变化。结果:不同DV2毒株初次、再次感染BALB/C小鼠后诱导特异性Ig产生的类别存在差异,且DV2B株再次感染动物后表现为病毒血症期相对延长。结论:两株DV2诱导性抗体产生的动态与病毒血症期不同。  相似文献   

3.
广州登革病毒1型NS2a-NS2b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2004年广州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例疑似登革病毒感染者进行确诊,通过对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寻找该例感染病毒的可能来源。方法首先从疑似病人的血清提取血液RNA,用RT—PCR法对比较保守的病毒非结构蛋白NS2a-NS2b上的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并进行基因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经RT-PCR和基因测序检测证实为DEN1感染;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与我室保存的1995年、1997年、1999年和2003年的DEN1流行株非结构蛋白NS2a-NS2b的部分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0.8%、97.6%、100%和99.6%。结论该例疑似登革病毒感染患者被确诊为DEN1型病毒感染。与1999年广东省中山市的登革1型病毒流行株在部分非结构蛋白NS2a-NS2b上完全相同.并与1997年广东省潮州市和2003年广州市的流行株为同一基因型。由此初步推断,在我国可能已存在登革1型病毒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株的变异情况。方法采集2004年5月宁波大学流感爆发期间病人的含漱液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并对其中1株病毒的血凝素重链区进行了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在9份样品中共分离到流感病毒3株,经血清学试验鉴定为甲3型。与2002年宁波市流感病毒流行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2%-98.3%,氨基酸同源性为96.7%-97.3%;与2003年流行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7%,氨基酸同源性为97.6%;与参考株A/Sydney/05/1997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9%,氨基酸同源性为92.7%;与参考株A/Wuhan/359/1995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6%,氨基酸同源性为91.2%。结论2004年宁波大学流感爆发的病毒为甲3型。其HA1区序列更接近2003年流行毒株,与A/Sydney/05/1997毒株的同源性要高于A/Wuhan/359/1995。该爆发流行的毒株可能是在宁波以前流行毒株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摸清我省登革热(DV)感染状况,制定相应的防制措施,进行登革热抗体水平检测和媒介伊蚊的监测;方法ELISA法检测抗体,媒介伊蚊监测采用成蚊捕捉分类,孳生地查蚊蚴;结果发热病人中DV—IgM抗体、DV—IgG抗体、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65%、0.81%、和2.22%,健康人群中DV—IgG抗体阳性率为1.38%,伊蚊孳生地广泛存在,伊蚊在成蚊中的构成比为8.27%;结论我省既存在登革热的现症病人,又存在登革热的既往感染者或隐性感染者,同时伊蚊在我省广泛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条件成熟,很有必要加强宣传教育,大力灭蚊,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和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6.
SARS-CoV抗体实验诊断中的假阳性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ARS-CoV)抗体在SARS病原学诊断中的假阳性问题。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和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16l例非SARS患者SARS-Cov抗体的阳性率。结果:59例正常对照中,IgG抗体的阳性率为3.4%(2/59);40例肿瘤患者中,IgG抗体阳性率为17.5%(7/40);3l例自身免疫病患者中,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5%(2/31)和22.6%(7/31),IgG抗体和IgM抗体同时阳性为6.5%(2/31);3l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I正)患者中,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0%(9/31)和58.1%(18/31),IgG抗体和IgM抗体同时阳性为22.6%(7/31)。IgM和IgG抗体诊断SARS的假阳性率分别为6.8%和21.1%,两种抗体同时诊断SARS的假阳性率为5.6%。经RT—PCR证实上述阳性均为假阳性。结论:两种抗体同时测定可降低诊断的假阳性率,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可能与包被的抗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广州市发生的一起以发热、皮疹为特点的传染病爆发疫情的特征进行分析,为鉴别诊断和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爆发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学分离。结果:2002年9月,广州市增城石滩镇郭屋社近2个月来出现多例“发热、头痛、呕吐、皮疹”为主要表现的病人,部分病例“肥达氏”试验抗“O”及抗“H”抗体滴度明显升高,疑为“伤寒”爆发流行。但同时作登革热的抗体检测,检出多例登革热抗体IgM或IgG阳性。进一步的调查在病例的血标本中分离出5株登革I型病毒,同时用RT-PCR的方法从8份标本中检出4份登革Ⅰ型病毒阳性,与同期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的病毒型别一致;取患的恢复期血清作肥达氏反应,结果抗“O”、“H”的滴度与第一份血相比,均显下降。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可以确认发生在增城市石滩镇郭屋社的传染病疫情是一起登革热爆发流行。经当地政府、卫生防疫部门采取以整治环境卫生、清除积水、防蚊灭蚊、隔离治疗病人为重点的登革热防治综合措施后,郭屋社的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控制,1周后已无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贵州省夏秋季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2型登革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贵州省不同地区2002和2003年夏秋季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364份,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抗2型登革病毒特异性IgM,IgG类抗体。结果:病人血清抗2型登革病毒特异性IgG类抗体平均阳性率为12.6%,特异性IgM类抗体平均阳性率为18.4%,特异性IgG,IgM类抗体均阳性为4.7%。42份病人双份血清中,抗2型登革病毒特异性IgG类抗体效价增高4倍或以上为13份(31%);结论:贵州省夏秋季发热病人部分为2型登革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2009年发生于广东地区的3例家庭聚集性登革热患者血清进行登革病毒的鉴定和病毒株的培养分离.方法 用胶体金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C6/36细胞培养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T-PCR扩增C-PrM基因序列的片段以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PCR产物经序列测定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例患者血清学检测均为登革病毒特异性IgM阳性、IgG阴性;特异性RT-PCR产物长约290bp,经琼脂糖电泳和测序分析,证实3例患者血清中均存在登革3型病毒;从1例患者血清中培养分离到了登革病毒株,经RT-PCR和测序证实为登革3型病毒.结论 2009年发生于广东地区的3例登革热患者经病毒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均为登革3型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低基质磷酸化蛋白(pp65)抗原对健康献血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的筛查。方法:对2003年2~7月收集的103份EDTA抗凝外周血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pp65抗原血症检测,同时以ELISA法检测其中的86份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结果:103份标本中共有10份pp65抗原阳性,阳性率为9.71%;ELISA法检测86份标本CMV—IgM抗体全部阴性,CMV—IgG抗体56例阳性,阳性率为62%(56/86),10份pp65抗原阳性的标本中,CMV—IgG阳性9例。结论:pp65抗原是检测CMV感染的一种敏感、特异的方法,而检测CMV—IgM、CMV—IgG不能预测CMV的活动性感染,因此对需要输注全血、成分血的免疫力低下或各种移植病人,应进行CMVpp65抗原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三种登革热抗体检测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斑点法(DIBA)和免疫层析法(ICT)检测登革热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其他优缺点。方法 用ELISA、DIBA和ICT同时检测登革热患者和流行性出血热、疟疾、乙脑、流感、钩体等其他发热患者的DV-IgM/Igg抗体,比较测试结果。结果 用ICT法(澳大利亚PANBIO Limited)检测登革热患者DV-IgM的阳性率为60.4%(32/53),DV-IgG无1例阳性;检测非登革感染发热患者DV-IgM的假阳性率为14.7%(5/34),DV-IgG无1例阳性。用ELISA法(德国GMBH)检测登革热患者DV-IgM的阳性率为66.0%(35/53),DV-IgG的阳性率为70.2%(40/57);检测非登革感染发热患者DV-IgM的假阳性率为35.3%(12/34),DV-IgG的假阳性率为8.8%(3/34)。用ELISA法(澳大利亚PANBIO Limited)检测登革热患者DV-IgM的阳性率为75.5%(40/53),DV-IgG的阳性率为49.1%(28/57);检测非登革感染发热患者DV-IgM的假阳性率为11.8%(4/34),DV-IgG无1例阳性。用DIBA法(新加坡Genelabs Diagnostics)检测登革热患者DV—IgM的阳性率为84.9%(45/53),DV—IgG的阳性率为64.9%(37/57);检测非登革感染发热患者DV-IgM的假阳性率为47.1%(16/34),DV-IgG无1例阳性。结论 通过比较显示,ICT法检测DV-IgM抗体适合在登革热爆发流行期间用作疫区基层医疗单位的早期初筛试验;ELISA法检测DV-IgM/IgG抗体适合在普查及大批量标本检测时使用;DIBA法检测DV-IgM抗体不适合作为初筛试验;DIBA法检测DV-IgG抗体适合在登革热散发期间使用,可作为登革病毒感染的确证实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我国登革2型病毒1993年广东省佛山市流行株GD06/93结构蛋白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追踪其地域来源、基因组结构与致病性的关系,为研究开发登革病毒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登革2型国际标准株NGC序列,设计2对重叠引物,RT-PCR扩增,分别克隆到pMD18-T载体,转化受体菌DH5α,挑取阳性克隆进行PCR、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结果GD06/93株结构基因序列长度为2325bp,编码775个氨基酸。与其它登革2型病毒株TSV01、Taiwan-1008DHF、NGC、44、ThD2_0038_74、ThNH81/93、gd08/98、04、Cuba165/97及S1进行比较,其核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96%、95%、95%、95%、94%、94%、92%、92%、91%。结论GD06/93病毒株的结构基因序列与已发表的其它登革2型病毒株同源性很高。在比较的6株登革2型病毒株中,GD06/93株与同期在澳大利亚流行的TSV01株同源性最高。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2006年Ⅰ型登革病毒流行株E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测定广州市2006年Ⅰ型登革病毒流行株的E基因序列并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登革病毒,RT-PCR法扩增全长E基因,测定序列并绘制系统发生树,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59份标本中38份病毒分离培养阳性,获得广州市2006年Ⅰ型登革病毒流行株GZ2006/1707的E基因序列,其同源性与东南亚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的流行株接近,但与广州市2002年Ⅰ型登革病毒流行株GZ2002/281较远。结论广州市2006年流行的登革病毒属输入性,但与2002年流行的登革病毒有不同的输入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江苏省2012年4月1例菲律宾输入的疑似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中分离病毒并分析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以找出病原学证据?方法:收集患者血清样本,采用胶体金法检测登革病毒的IgM?IgG抗体;用C6/36细胞分离病毒,对细胞病变的标本进行RT-PCR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登革病毒RNA和鉴定型别;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该分离株进行编码区基因测序,用MEGA6.0软件对其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从患者血清样本中检测到登革病毒的IgM抗体,分离到的毒株经鉴定为登革病毒1型,与美国HawO3663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98%?结论:该病例是由登革病毒1型引起的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2019年海南省暴发的16例疑似登革热(dengue fever, DF)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调查研究,从分子水平对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的E基因进行分析,对此次登革病毒进行鉴定,并对登革热的防控给出可行性意见。方法 对患者血清进行核酸检测、分型,将登革病毒阳性标本进行分离及核酸检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病毒进行分型,通过RT-PCR扩增E基因片段RT-PCR产物经过琼脂凝胶电泳成像系统观察条带结果,根据条带的有无判断阴性或阳性,根据条带的大小判断登革病毒的型别,得到9条DENV-1型E基因序列,基因测序之后与2019年中国其他省、国外选取的共11条DENV-1型E基因序列进行比较中,通过MEGA7.0.26软件从分子水平进行同源性比较以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 通过血清学鉴定结果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得出的Ct值,可知研究的16份患者血清中,有9份经过鉴定为DENV-1型,7例为阴性结果。系统进化树表明,2019年海南9例DENV-1病例与参考序列MK517727 Guangzhou 2019、MK517719 Guangzhou 2019、MK517720 Guangzhou 2019同源性最高为99.73%~99.80%,与3株作为参考序列的外源株,序列相似度都相对较低,结果可靠。结论 得到的E基因长度为1 485 bp,2019年海南省9株DENV-1型为输入型流行株,根据进化树亲缘性分析,此次海南DENV-1病例与广州省的登革病例同源性最高。  相似文献   

16.
蚊媒体内登革病毒的快速分型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用于蚊媒体内登革病毒(DEN)快速检测和分型的实验方法。方法:利用标记地高辛(Dig)的登革病毒通用引物进行RT-PCR扩增蚊媒体内的病毒RNA,然后以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病毒扩增片段并进行分型。结果:RT-PCR可扩增出预期的DEN基因片段,杂交检测和分型结果特异,易于判断,可测出3pg的病毒RNA。结论:该方法灵敏、特异、稳定性好,可用于登革病毒分型及混合感染的检测,4h左右即可获得结果,为早期快速诊断蚊媒体内的登革病毒提供了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广东省不同地区、不同流行期间分离的三株登革1型病毒(DV1)的结构蛋白E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了解各流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追踪其可能的传染来源。方法 应用RT-PCR技术扩增病毒的结构蛋白E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转化JM109宿主菌,挑取阳性克隆进行鉴定及序列测定,应用计算机软件与国内外参考及流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绘制基因系统发生树。结果 3株DV1病毒E基因序列长度均为1485bp,编码495个氨基酸,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1%~98%之间,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4%~99%之间。GD23/95与A88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为95%(98%),与其他株的同源性相对较低,2株属同一基因型;GD14/97和GD05/99与Cambodia共享序列非常接近,3株同属另一基因型。结论 广东省1997、1999和1995年流行的登革热可能来自境外不同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东及广西蝙蝠携带登革病毒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的情况。方法2004年9月至2005年11月期间11次收集广东及广西部分地区的蝙蝠。收集的蝙蝠取脑组织标本和血清标本,采用两对登革病毒和乙脑病毒通用引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细胞培养分离方法检测所采集蝙蝠标本中的登革病毒(denguevirus,DV)和乙脑病毒(Japaneseencephalitisvirus,JEV)。结果收集了4个科9个种共905只蝙蝠,其中棕果蝠154只、犬蝠395只、普通长翼蝠5只、小黄蝠52只、中菊头蝠228只、中华菊头蝠15只、小菊头蝠41只、双色蹄蝠8只、普氏蹄蝠7只。蝙蝠来源于粤中、粤西和桂东的7个县市。905只蝙蝠标本中未检测、分离到登革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结论未发现所调查的蝙蝠携带登革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