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胆囊腺肌病10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腺肌病103例分析上海市奉贤县中心医院外科(201400)李先玮胆囊腺肌病(Adenomyomatosisofgallblad-der)是一种以胆囊粘膜与肌肉增生为主的胆囊慢性增生性疾病(1)。过去临床较少报道,近年来随着影象学检查的不断发展和临... 相似文献
2.
胆囊腺肌增生病22例报道郑士信(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230061)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1979~1993年手术治疗胆囊腺肌增生病22例,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10~62a。1.2临床表现2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痛和消化道症状... 相似文献
3.
病人,女,44岁.主因间断性右上腹隐痛一年入院.该病人一年来右上腹隐痛间断发作,进油腻食物后加重,伴右肩部放散痛. 相似文献
4.
5.
6.
7.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8,(11)
目的探讨胆囊腺肌增生症(adenomyomatosis of gallbladder,ADM)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ADM提供指导。方法检索我院200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病理数据库14 299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选取经病理证实为ADM 459例,对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各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率、手术方式、病理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9例(91. 3%)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0例(8. 7%)腹腔镜中转开腹或开腹胆囊切除术。ADM在胆囊切除标本中发现率为3. 2%。427例(93. 0%)合并胆囊炎,284例(61. 9%)合并胆囊结石,54例(11. 8%)合并胆固醇性息肉或胆固醇沉积症,12例(2. 6%)合并胆囊腺瘤,2例(0. 4%)合并胆囊癌。超声、增强CT、MRCP或增强MRI术前诊断率分别为24. 5%(96/392),40. 7%(55/135),39. 6%(108/273)。结论 ADM多发于50~59岁人群,常合并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术前超声联合增强CT、MRCP或增强MRI的诊断率较单纯超声检查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仍然是治疗ADM的主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胆囊腺肌增生症1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腺肌增生症19例分析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510260)徐定芳,胡以则,陈德胆囊腺肌增生症是胆囊疾病中胆囊瘤样病变的一种。胆囊腺肌增生症实为胆囊腺瘤病增生。我院自1993~1994年共收治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胆囊炎并胆囊腺肌增生症19例。报告... 相似文献
9.
胆囊腺肌增生症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腺肌增生症28例分析广州医学院附属二院外科(510260)徐定芳,黄仲初,胡以则,陈德胆囊腺肌增生症(adenomyomatosisofthegallbladder)是胆囊壁的一种非炎症性和非肿瘤性的增生性病变,病因不明。我院自1993~1995... 相似文献
10.
胆囊腺肌增生症6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胆囊腺肌增生症(adenomyomatosisofthegalbladder)是一种非炎症和非肿瘤性的腺体增生胆囊疾患。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诊断技术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外对本病报道渐多,发生率可达0.8%~33%[1],并认为有恶变倾向[2]。我院自1...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 1975 1995年收治老年人胆囊腺肌症 (gallbladderadenomyomatoushyperplasia ,GAMH) 12例 ,现报告如下。本组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6 175岁 ,平均 6 6 5岁。病程 5个月至 2 5年 ,平均 7年。临床表现 :上腹部不适、隐痛 4例 ,有胆绞痛发作史 2例 ,伴寒战、发热 1例 ,黄疸 1例 ,伴消化不良和体重减轻各 2例。临床可触及胆囊 1例。无临床表现者 6例。合并其它系统疾病者 5例。本组病人均做过一次以上B超检查 ,显示胆囊壁有不同程度的增厚 10例 ,其中 3例厚度超过 1cm。8例胆囊内可见伴有声… 相似文献
12.
临床资料 :病人 ,男 ,4 0岁 ,因食用高脂食物后右上腹不适 ,呈发作性绞痛 ,伴右肩背部放散 ,低热、恶心、巩膜黄染 ,症状逐渐加重 ,对症治疗效果不佳 ,以“胆系感染”收入院。查体 :体温正常 ,痛苦表情 ,巩膜轻度黄染 ,右上腹压痛 ,莫菲征阳性 ,无肌紧张。B超示 :肝外胆管内径 1 1cm ,其内探及 0 6cm强回声团块无声影 ,肝内胆管扩张 ,胆囊胀满约 11cm× 4 5cm ,腔内回声呈网眼状 ,颈部呈实性低回声。CT示 :胆囊肿大、壁厚 ,腔内大小不等圆形低密度影呈蜂窝状充盈缺损 ,增强后胆囊内蜂窝状缺损征象更加明显。PTC示 :肝内外胆… 相似文献
13.
胆囊腺肌增生症2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纪全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0):636
胆囊腺肌增生症 (GAMH)是以胆囊粘膜和肌肉增生为主要病变的一种胆囊良性疾病。由于本病临床表现酷似胆囊炎、胆石症 ,且多与其并存 ,术前诊断率很低。我院 1990~ 1999年手术切除的 146 9例病变胆囊中 ,经病理诊断发现 2 5例胆囊腺肌增生症。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2例 ,女 2 3例。年龄 31~ 75岁 ,平均 5 5 32岁。病程 15d至 2 0年 ,平均 5 19年。 临床表现 :均表现持续性右上腹胀痛和 (或 )隐痛 ,其中19例有反复发作史 ,4例有阵发性绞痛史 ,15例曾有右肩背部放射痛。 18例伴恶心或呕吐。 10例有右上腹轻压痛。 B… 相似文献
14.
胆囊腺肌增生症4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腺肌增生症(adenomyomatosis)是一种非炎性、非肿瘤性的,以胆囊黏膜和肌肉增生为主要病变的胆囊良性疾病。由于本病临床表现酷似胆囊炎、胆石症,且又大多与胆石症并存,所以术前诊断率很低。我院1998年1月-2002年8月手术切除1378例胆囊中,经病理诊断发现42例胆囊腺肌增生症,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病因、诊断、恶变倾向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1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术前均行B超检查,2例行CT检查。结果11例胆囊腺肌增生症临床表现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相似,术前B超明确诊断4例,诊断率为36.36%。在我们的病例中,局限型10例,节段型1例,无弥散型。11例均行胆囊切除,全部合并胆囊炎,6例合并胆囊结石,提示其发病与炎症和结石有关。结论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胆囊壁增生性疾病,病因尚未十分清楚,其临床诊断困难,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结合B超、CT及MRI等综合分析可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因其具有恶变的潜在性,特别是60岁以上合并节段型者,故一旦诊断明确,均应手术切除胆囊。 相似文献
16.
胆囊腺肌增生症在临床上很少见,我院1984年5月-2004年5月共收治经病理证实者26例,现报告并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作者于6年间研究了3197例切除的胆囊标本,其中279例标本有腺肌病,发生率为8.7%(其它报道为0.8~33.3%)。胆囊腺肌病的病变特征是:胆囊壁增厚,壁内有增生、扩张的胆囊粘膜窦,窦的周围有增生而排列混杂的纤维肌肉组织。根据标本的肉眼所见特征,作者把腺肌病分成三种类型:(1)节段型—在增厚的胆囊中段常出现一个环状狭缩,以致胆囊形似葫芦,从而把胆囊腔分隔成互相连通的两个小腔(即狭缩远端的基底腔和狭缩近端的颈腔);(2)基底型—在胆囊顶端的粘膜上有一半球状隆起,其中央有一酒窝状小凹;(3)弥散型—整个胆囊壁呈弥漫性增厚。本文分析的279例腺肌病中,男性居多,有154例,平均年龄为55.8岁。其中,节段型188例(67%),基底型82例(30%),弥散型9例(3%)。人们一直认为腺肌病与胆囊癌共存的情况极为少见,仅有少数报道,故认为是偶发现象。而且文献上 相似文献
18.
1 病历介绍 病人男性 ,43岁。餐后 3h发作右上腹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重 10h ,伴恶心 ,未吐 ,无呕血及黑便。急诊查B超及CT均提示胆囊内占位性病变而收入院 ,予消炎、解痉、镇痛治疗后疼痛仍不缓解 ,并出现发热 ,体温最高达39 6℃。查体发现右上腹饱满 ,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其余腹部有轻度反跳痛。给予抗生素治疗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胸片检查 ,肺部未见异常。强化CT提示 :胆囊内不均匀高密度影 ,肝右叶下方胆囊旁可见高密度不均匀肿块 ,肝周可见水样低密度影 ,于增强各期未见明显强化。考虑为胆囊内出血 ,腹腔内血肿。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6)
胆囊腺肌增生症(adenomyomatosis of gallbladder,ADM)是胆囊的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增生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超声的普及,ADM的检出率逐年升高,超声、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影像学检查的准确率有差异。ADM恶变倾向尚未明确,一部分学者倾向于预防性胆囊切除,也有一部分学者提出部分ADM可以定期随访观察,目前还未达成统一意见。本文对ADM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影像学特点进行文献总结。 相似文献
20.
病人,男,36岁,因上腹胀痛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2个月,加重10d入院。体检: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全腹平软,剑突下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余阴性。化验:血、尿、便常规及肿瘤标志物检查未见异常;肝功示:总胆红素105.92μmmol/L,直接胆红素64.82μmmol/L,谷草转氨酶269.5U/L,谷草转氨酶379.9U/L,[第一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