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海洋性贫血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接受PBSC采集的23例HLA全相合亲缘供者分为对照组(不伴海洋性贫血)15例,观察组(伴海洋性贫血)8例。比较两组供者PBSC动员后、采集前的血常规以及单次采集产品中血常规指标以及单个核细胞(MNC)计数和CD34+细胞计数,并观察两组在PBSC回输后造血重建情况。结果两组供者动员后、采集前的血常规中,WBC平均计数和MNC平均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单次采集后,观察组RBC计数和HCT分别为(1.19±0.40)×1012/L和(0.084±0.032),明显高于对照组(0.79±0.17)×1012/L和(0.059±0.016)(P0.05),而WBC计数为(125.2±53.1)×109/L、MNC计数为(3.12±1.72)×108/kg和CD34+细胞平均计数为(1.25±0.69)×106/kg,则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20.4±25.1)×109/L、(5.87±1.36)×108/kg和3.52±0.82×106/kg(P0.05);观察组共行采集术13次、对照组供者各行1次采集。观察组MNC计数及CD34+细胞分别为(5.36±0.80)×108/kg和(2.14±0.32)×106/k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31±1.37)×108/kg和(3.79±0.82)×106/kg];PBSC回输后,观察组受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造血重建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洋性贫血供者PBSC动员虽不受影响,但单次采集的PBSC产品中红细胞污染较重、MNC和CD34+细胞收获率降低,但适当增加采集次数后,其PBSC数量仍可达到移植要求,且不影响受者的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2.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PBSCT)较骨髓移植具有造血恢复快、肿瘤细胞污染少、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等优点 ,有逐渐取代骨髓移植的趋势〔1〕。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含量极少 ,而输入的 CD34 +细胞量是决定粒细胞、血小板恢复的重要因素 〔2〕,因此 ,如何力争采集到足够的外周血干细胞 ( PBSC)成为PBSCT的最关键问题。动员干细胞入血动员剂有细胞因子、细胞毒性药物、细胞因子加细胞毒性药物等 ,类似的动员方法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时机意见不一 ,为此 ,我们进行了环磷酰胺 ( CTX)、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rh G- CSF)动员癌症患者的造血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安全性和CD34+细胞分选纯化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例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皮肌炎,1例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和1例多发性硬化,予行CD34+细胞纯化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首先采用环磷酰胺(CTX)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然后采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通过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将其用保养液配置冻存于-80℃冰箱.采用非清髓内去除T的预处理方案,即卡氮芥+足叶乙苷+阿糖胞苷+马法兰+抗胸腺球蛋白(ATG)或CTX+ATG或CTX+马法兰+ATG,于第0天回输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结果 儿童能够耐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无动员相关死亡,动员后获得的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细胞数的平均值分别为8.35×108/kg和7.92×106/kg,纯化后的白体外周血CD34+和CD3+细胞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28×106/kg和0.71×105/kg.回输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1d和+15 d.结论 经CTX联合G-CSF方案可动员出足量的外周血干细胞,经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可获得足够的单个核细胞,在动员过程中原发病无明显进展恶化,患儿能耐受动员方案,采集过程顺利安全;经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的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纯度高,移植后造血恢复;采用CD34+细胞纯化的自体外周血移植治疗是常规治疗无效的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选择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个核细胞(MNC)计数作为造血干(祖)细胞含量的独立指标预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造血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120例allo-PBSCT患者分为MNC组(83例)和CD34+细胞组(37例),MNC组以≥4×108/kg为采集目标,CD34+细胞组以≥4×106/kgCD34+细胞为采集目标。比较两种计数指标对造血重建和供者采集次数的影响,并分析不同MNC剂量对造血重建的影响。结果MNC组受者输入MNC的中位数为6.81×108/kg,CD34+细胞组受者输入CD34+细胞的中位数为5.05×106/kg;两组造血重建率均为100%;两组中性粒细胞植活的中位时间均为移植后第11天(P0.05),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均为移植后第12天(P0.05);两组供者1次采集率分别为100%和37.84%(P0.05);MNC组中HLA全相合与不全相合移植受者中性粒细胞植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11天和移植后第12天(P0.05),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12天和移植后第14天(P0.05);MNC剂量在(3~5.99)×108/kg递增时,剂量与造血重建呈正相关,而MNC剂量在达到6×108/kg后递增,则并未使植活时间随之进一步缩短。结论MNC计数单独作为造血干(祖)细胞含量的计数指标,不仅能可靠预示allo-PBSCT(包括HLA全相合与不全相合移植)后造血重建,其植活率和植活速度可与CD34+细胞相比拟,而且其供者1次采集率(100%)显著高于后者(37.84%),allo-PBSCT时MNC计数可取代CD34+细胞作为造血干(祖)细胞含量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PBSCT)供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后细胞成分的变化和药物对供者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方法 对 18例健康PBSCT供者给予G CSF 5~ 10 μg/ (kg·d) ,4~ 5d ,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检测 ,临床观察用药后出现的毒副反应。结果 ①外周血白细胞在动员后 4~ 5d达峰值 ,动员后比动员前高 7~ 14倍 (P <0 0 1)。②细胞采集在动员后第 4~ 5天开始 ,两者单个核细胞 (MNC)和CD34 细胞值之间无明显差异。③本组供者不同性别和体重间 ,MNC值有显著差异性。④主要毒副反应为骨痛和肌痛、乏力等 ,采集细胞过程中出现口唇、四肢麻木。结论 对PBSCT供者应用G CSF 5~ 10 μg/ (kg·d) ,4~ 5d可有效动员MNC和CD34 细胞。供者对此剂量的毒副反应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G-CSF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我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45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CSF(商品名惠尔血),300~600μg/day皮下注射,连续5天,第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然后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进一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行外周血WBC计数检查,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的细胞数量.并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乏力,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心绞痛或心衰加重等并发症发生,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结果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外周血中WBC量分别为(8.42±2.59)×109/L、(31.28±8.34)×109/L、(35.24±9.38)×109/L、(37.03±13.07)×109/L、(35.34±14.68)×109/L、(20.35±9.22)×109/L;CD34+量分别为(14.89±11.46)×106、(67.78±50.88)×106、(124.79±136.13)×106、(208.92±206.97)×106、(206.10±184.57)×106、(66.63±56.56)×106;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外周血中WBC、CD34+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五天;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WBC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940),与年龄变化呈负相关(r=-0.398).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不良反应占37.8%(17/45),其中骨痛发生率为15.6%(7/45),低热约6.7%(3/45),乏力约4.4%(2/45),皮疹约4.4%(2/45),心衰加重约4.4%(2/45)自发性脾栓赛约2.2%(1/45);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G-CSF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安全可行,且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WBC变化曲线高峰均出现在第五天,且WBC与CD34+细胞数量之间具有正相关,与体重、性别、AMI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供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采集物与未经动员供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采集物的细胞构成及功能。方法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rhG-CSF动员后PBSC采集物(A组)和未经动员的淋巴细胞采集物(B组),以流式细胞术测定采集物组分、T细胞亚群、树突细胞(DC)及其亚群、CD14^+细胞和CD19^+细胞B7分子的表达、CD4^+T细胞IL-4和IFNγ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两组采集物的CD3^+、CD4^+、CD34^+、CD14^+细胞比例有明显差异,A组DC细胞及其亚群的比例明显高于B组,尤以DC2升高为著(P=0.000),CD14^+细胞上B7分子的表达A组明显低于B组,CD19^+细胞上B7分子的表达无明显差异,分析两组CD4细胞内因子的分泌情况,A组的Ⅱ类细胞因子IL-4及IL-4/IFNγ均明显高于B组(P值分别为0.044,0.012),经rhG—CSF动员后采集物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结论动员后的PBSC采集物较未经动员的淋巴细胞采集物富集了更多的CD34^+、CD14^+细胞,同时rhG—CSF动员后DC2比例的明显升高使得CD4细胞向Th2分化,PBSC含有更多的Ⅱ类细胞因子和其T细胞增殖能力的下降、共刺激分子的下调均提示PBSC较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更少地引起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患者普乐沙福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2018年8月—2021年10月接受普乐沙福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86例MM患者数据,分析年龄、体重、BMI、既往化疗、既往放疗、基础疾病、动员前疾病状态、动员前基线外周血细胞水平、普乐沙福应用前后(即采集第-1天和采集第1天)外周血各类细胞水平等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普乐沙福首次动员效率的影响。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7(38~67)岁,中位采集天数2(1~4) d。首次采集成功率为70.9%,动员成功率为88.4%。单因素分析中ISS分期、糖尿病、第-1天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PBCD34)、第1天WBC、第1天/第-1天WBC比(WBC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1中,第-1天PBCD34(OR=1.299,95%CI 1.12~1.51...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脑脉通对脑缺血大鼠骨髓干细胞动员 (BMSCs) 在血液和脑组织的变化及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脉通组、动员组、脑脉通+动员组,线栓法制备MCAO动物模型.皮下注射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CSF);脑脉通灌胃用药.检测大鼠外周血WBC及CD34+、脑组织CD34+变化;观察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改变;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和脑梗死面积.结果 模型组大鼠外周血WBC(8.07±1.27)×109/L和CD34+细胞(3.17±0.75)个/μl增加,3 d达到峰值,各治疗组增加更为明显;联合组2和3 d外周血WBC、各时间点CD34+细胞均较动员组增加.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CD34+表达增强,7 d达到峰值(33.04±2.62)个/μl;各联合组较动员组增强明显.各模型组大鼠神经评分降低、脑含水量增加、脑梗死面积增大、脑组织病理损伤明显,以7 d显著;动员组大鼠7和14 d的上述指标改善;各联合组较动员组的改善明显.结论 血液WBC数CD34+计数,脑组织、CD34+表达均显著显示,脑缺血可引起BMSCs进入外周血并向脑组织归巢,峰值时间存在差异;G-CSF可使BMSCs分布增加;脑脉通使动员后血液和脑组织BMSCs增多、脑组织峰值时间延长,且使其脑保护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供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细胞成分的变化和药物对供者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方法:对18例健康PBSCT供者应用一定剂量G-CSF,4-5d后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检测及观察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外周血白细胞在动员后4-5 d达峰值,动员后比动员前高7-14倍。供者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PBSCT供者应用G-CSF 5-10μg/(kg.d),4-5 d可有效动力员MNC和CD34^+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对造血祖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影响,探讨房颤的发病机制以及重构机制.方法 比较持续性房颤病人、阵发性房颤病人与窦性心律者外周血中CD34+造血祖细胞的百分含量以及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水平间的差别,分析CD34+造血祖细胞与后三者的相关性.结果 持续性房颤患者外周血中CD34+造血祖细胞的百分含量以及G-CSF、SDF-1α、V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和窦性心律者(P<0.05,P<0.01),而后两组间无差别.血清SDF-1α、VCAM-1水平与外周血CD34+造血祖细胞的百分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737、0.530,P<0.01和P<0.05).结论 (1)持续性房颤可使患者外周血中CD34+造血祖细胞数量增加,使内源性SDF-1α、VCAM-1、G-CSF水平升高;(2)血清SDF-1α、VCAM-1水平与外周血CD34+造血祖细胞的百分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3)SDF-1α以及VCAM-1参与心房损伤时心肌组织的修复过程,并对心肌的重构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用异基因清髓性干细胞移植 (Allo SCT)和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 (NST)方法治疗狼疮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NST组 2 2只BXSB鼠用fludarabine +环磷酰胺 (CTX)作预处理。Allo SCT组 2 2只BXSB小鼠用马利兰 +CTX作预处理 ,预处理后受者输入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后的供者 (C5 7BL/ 6 )的外周血干细胞 ,用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 (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G CSF促进移植后的造血和免疫重建 ,流式细胞仪检测供者Sca 1+ 含量及移植后受者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5 + 、CD3+ CD5 + )的变化 ,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培养供者的粒 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GM CFU) ,PCR法对移植后BXSB鼠嵌合状态进行分析 ,直接免疫荧光法和光镜检测移植前后受者的肾病理变化。结果 G CSF动员后不同时间两组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NC)、CD+ 34、GM CFU数差异无显普性 (P均 >0 0 5 ) ,G CSF动员后第 7天两组供者MNC、CD34+ 、GM CFU数达最佳水平 ,NST组白细胞下降最低值分别为 (0 6± 0 2 )× 10 9/L ,高于Allo SCT组的 (0 2± 0 1)× 10 9/L (P <0 0 5 ) ,白细胞上升至 1 0× 10 9/L的时间在NST组为 (17 5±6 3)d ,比Allo SCT组明显缩短 (P <0 0 5 ) ,尿蛋白从 转为 +或 -、抗dsDNA抗体滴  相似文献   

13.
4例患者,确诊至移植时病程6~18个月。经化疗2~7次后作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和冻存。动员方案用环磷酰胺、重组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当WBC≥4.0×10~9/L时开始采集单个核细胞(MNC),连续采集3~4天,当MNC>2.0×10~8/kg和CD_(34)>2.0×10~6/kg  相似文献   

14.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对外周血细胞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连续干细胞采集对外周血细胞成分的影响以及患者对连续采集的耐受性。方法 :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连续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CD3 4+ 细胞及其亚群 ,造血干细胞培养。结果 :采集后 6例患者出现贫血 ,2 1例原有贫血加重 ,血红蛋白由 (10 7.6± 11.7)g/L降至 (10 0 .3± 11.7)g/L (P <0 .0 1) ;9例出现血小板减少 ,17例原有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 ,血小板由采集前的 (96 .46± 5 5 .45 )× 10 9/L降至 (84.71± 14.97)× 10 9/L(P <0 .0 1)。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采集产品中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含量显著相关 (P <0 .0 1)。造血干细胞采集后血中的CD3 4+ /CD3 8-细胞以及CD3 4+ /HLA DR-细胞显著增加 ,而BFU E和CFU GM无明显变化。结论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可使外周血中多能干细胞水平增加 ,但连续采集可使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危险性增加 ,但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15.
患者 ,男性 ,5 0岁。 2 0 0 1年 7月确诊为 :多发性骨髓瘤 (κ轻链型 )ⅢA期。MOD方案化疗一个疗程后达完全缓解。后予MOD方案巩固 2个疗程 ,骨髓象及外周血象持续缓解。 2 0 0 1年 12月应用环磷酰胺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CTX2 g/m2 × 2d) ,2 0 0 2年 1月应用美国MCS +Plan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处理全血 92 0 2ml ,PBSC 70ml。采集单个核细胞数 1.43 7× 10 9/L ,CD3 4 7.81% ,CD3 85 2 .9% ,CD3 4 +/CD3 8 0 .96% ,CD3 4 +/CD3 8+5 1.9%。采集过程顺利 ,病人无不适。采集物应用 5 %二甲亚砜 +6%羟乙基淀粉 +人血清蛋白 (上海中…  相似文献   

16.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和冻存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后造血系统重建与采集和冻存自体的外周血干细胞(APBSC)数量及质量的关系。方法:用大剂量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法对拟行APBSCT的18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进行动员,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PBSC,经程序降温仪处理保存于-196℃液氮中,37~40℃水浴解冻后迅速回输,检测冻存前及解冻后APBSC的锥虫蓝染色拒染率、单个核细胞(MNC)计数、粒-单集落形成单位(CFU-GM)集落数及CD34 细胞百分率。结果:APBSC的采集时间为化疗后12.6(9~19)d,采集次数2.4(1~3)次,MNC采集率为(138.6±52.32)%。解冻后MNC、CD34 及CFU-GM的回收率分别为(91.96±1.37)%,(85.94±0.64)%,(87.69±4.53)%。冻存前及解冻后APBSC的锥虫蓝染色拒染率分别为(96.26±1.33)%,(92.75±2.04)%,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瘤患者CFU-GM集落数、MNC采集率及CD34 细胞百分率较低;化疗疗程>10次的5例患者MNC采集率较低及CFU-GM生长不良,其中3例出现APBSCT后造血重建延迟。结论:rhG-CSF与大剂量化疗联合的动员方案可缩短采集时间,提高MNC采集率;APBSC的质量和数量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与疾病的类型和化疗方案有密切关系,移植前化疗次数增多可影响APBSC的数量和质量,导致APBSCT后造血重建延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长短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G-CSF]、化疗联合短效G-CSF以及单用短效G-CSF动员方案在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移植后造血重建中的差异,以期获得更有效的动员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22年2月我院血液科71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前瞻性研究。将长短效G-CSF联合(PEG-rhG-CSF+G-CSF组,12例)、化疗联合短效G-CSF(化疗+G-CSF组,34例)以及单用短效G-CSF(单用G-CSF组,25例)3种动员方案对采集细胞数、成功率、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影响动员疗效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在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优良率、造血重建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rhG-CSF+G-CSF组采集CD34+细胞数[(15.77±5.44)×106/kg vs (4.30±0.59)×106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骨髓采集当天外周血循环中单核细胞数量和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关系.方法 以2004年6月至2007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3名亲缘健康供者为研究对象,所有供者均皮下注射rhG-CSF 5μg/(ks·d),连续5 d,第4天和第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骨髓采集前用EX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循环血常规,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采噪物中的CD34+细胞数量.结果 rhG-CSF动员的53名供者骨髓采集当天的每微升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数量为(896±424)个.每微升骨髓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是(84±45)个,CD34+细胞总量为(8.22±4.84)X107.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每微升外周血循环中的单核细胞数量与每微升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的量(r=0.573,P<0.01)、CD34+细胞总量(r=0.586,P<0.01)呈正相关关系;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外周血循环中的单核细胞数量与每微升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的量(β=0.568,P<0.01)及CD34+细胞的总量(β=0.462,P<0.01)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rh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骨髓采集当天外周血循环中单核细胞数量是一项预测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简易、可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CD34+CD38-细胞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造血重建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方法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78例,CD34+、CD34+CD38-细胞输入量与血缘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造血重建及GVHD发生率间的相关性。结果粒细胞、血小板恢复时间与CD34+CD38-细胞输入量呈负相关(r分别为-0.521、-0.448,P<0.01),与CD34+细胞输入量也呈负相关(r分别为-0.405、-0.371,P<0.05)。急性GVHD、慢性GVHD的发生与CD34+、CD34+CD38-、CD3+、CD4+、CD8+细胞输入量无相关性。结论输入高数量的CD34+CD38-细胞有利于移植术后的粒细胞、血小板快速恢复;对于预测术后造血恢复,CD34+CD38-细胞亚群输入量可能优于CD34+细胞总数。  相似文献   

20.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和采集,因其对供体伤害小、费用少及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早,在自体移植中已逐步替代骨髓造血干细胞[1].老年患者是否可行自体移植,取决于是否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自体PBSC.为此,我们对老年患者自体PBSC动员进行了临床观察,以探讨老年患者自体PBSC动员效果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