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川芎嗪对肺癌患者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状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川芎嗪(TTMP)治疗肺癌患者,观察了38例病人的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状态的变化。结果,用药后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血栓烷B2(TXB2)、血浆因子Ⅶ促凝活性(Ⅷ: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g)均显著降低(P<0.01)。肺癌患者组与正常人群比较PAdT、TXB2、Ⅷ:C、vWF、Fg均明显升高(P<0.01)。TTMP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对血小板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因此,用于肺癌患者作为辅助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武惠珍  魏艳静  卞红磊  白希瑞 《临床荟萃》2004,19(21):1246-1248
目的 探讨中药溃结露 (KJL) )对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UC)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 4 2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柳氮磺胺吡啶 (SASP)组和溃结露两个治疗组 ,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浆血小板α 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血栓素B2 (TXB2 )以及血小板黏附功能 (PAdT)、聚集功能 (PAgT) ,并设 30例正常对照。结果 UC活动期患者治疗前的PAdT、PAgT、GMP 14 0、TXB2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 2周后 ,两个治疗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 ,有效率分别为 95 .5 %、90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两个治疗组的PAdT、PAgT、GMP 14 0、TXB2 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 <0 .0 5 )。两个治疗组的血小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溃结露能够抑制血小板的活性 ,对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血小板功能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艳静  卞红磊  武会珍 《临床荟萃》2003,18(11):608-609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方法 对28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ll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小板黏附功能(PAdT)、血小板的聚集功能(PAgT)、血栓素B2(TXB2)进行检测。结果 28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功能、血栓素B2均显著高于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5);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性增强,提示血小板的活化直接参与了结肠黏膜的急性炎症。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并发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与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控制高凝状态是防治血管并发症的重要一环。文献报道血小板许多功能异常对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而关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聚集率方面的改变研究较少,我们对糖尿病患者高凝状态血小板参数及其聚集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经尿激酶静脉溶栓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效果、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及安全性。方法 15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不同治疗手段分为单一组75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和联合组79例(尿激酶静脉溶栓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血小板相关参数、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粘附率(PAdT)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血小板压积(PCT)、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增高,且联合组上述指标变化程度均大于单一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激酶静脉溶栓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血小板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张袁媛 《现代康复》1998,2(8):809-809
多年来已发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外周血小板数是减少的。近年来我们观察发现HFRS患的血小板其它指数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检测的98例HFRS患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血小板指数均有改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规律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辉  熊宇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3):222-223
背景:血小板参数变化可以反映人体凝血功能,但是关于血小板参数在血栓性疾病患者中变化的研究,没有一致的说法,还存在争论。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规律,探讨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观察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是否可行: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人对研究对象,病例一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的检验科和内科。对象:2002-01/0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初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37例,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45—87岁。对照组为37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40~60岁。方法: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37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容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同时以健康体检者作对照。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对象的血小板各参数变化。结果:血小板分布宽度与大血小板比率.大血小板比率与血小板平均容积之间为正相关关系(r=0.99,0.92,P&;lt;0.001),血小板数量与血小板平均容积、大血小板比率之间为负相关(r=-0.58,-0.59,P&;lt;0.05)。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容积、大血小板比率[(14.51&;#177;2.88)%,(10.95&;#177;1.48)fl,(34.24&;#177;11.23)%]均高于健康体检者[(12.86&;#177;2.02)%,(10.19&;#177;1.29)fl,(28.47&;#177;9.4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分别为0.01931,0.02177,0.02635),两组血小板数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的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参数中,反映血小板凝血功能增强的参数均高于健康体检者,表明血小板凝血功能增强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可快速准确地观察血小板功能性参数的变化,对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小板5项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涉及多种炎性细胞及细胞因子。有报道哮喘发作时存在血小板的功能异常[1]。我们应用SysmexXE2100血液分析仪检测哮喘患儿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 LCR)5项参数,并动态观察它们的变化,以  相似文献   

9.
HLA抗体的变化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小板增加修正值(correct count index,CCI)无效患者体内HLA抗体的变化对临床血小板(platelet,PLT)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对90例CCI无效患者进行HLA抗体强度检测;同时观察输注行交叉淋巴细胞毒试验(CDC)配型血小板后患者CCI的改变。结果 (1)90例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HLA抗体阳性率为63.3%,强度在10%~92%之间;(2)未成年组与成年组之间HLA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3)输注CDC配型血小板后,57例HLA抗体阳性患者中CCI有效52例(91.2%),33例HLA抗体阴性患者中CCI有效15例(45.5%),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4)动态观察5例长期输注CDC配型血小板患者,其HLA抗体强度随输注血小板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甚至逆转。结论 当患者出现随机血小板输注无效时,应首先检测其HLA抗体并输注CDC配型血小板;如HLA抗体阴性应同时考虑使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的非免疫因素;对于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动态观察HLA抗体的变化,预测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大细胞比率(P-LCR)及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血小板粘附率(PAdT )进行检测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单细胞血小板钙浓度测定及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单细胞血小板钙浓度测定方法,探讨正常人服抗血小板功能药物前后,血小板钙离子浓度变化及相应功能变化的关系。利用特异荧光染料Flou-3对血小板内钙离子染色,并在激光共集显微镜下,观察同一个血小板在激活前后钙浓度,形态及聚集率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54例(采用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和对照组42例(采用单一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相关参数包括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粘附率(PAdT)及血小板聚集率(PAgT),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并分析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30%)高于对照组(76.19%)(P<0.05);治疗后两组PDW、PAdT以及PAg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C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变化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а-颗粒膜蛋白(GMP-140)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血小板GMP-140;玻球法测定血小板粘附率(PAdT);多智能血液凝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T)。结果:大灶组血小板GMP-140、PAdT、PAgT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P〈0.001);小灶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2周后血小板GMP-140明显下降,PAdT和PAgT均降至正常。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增强;血小板膜表面GMP-140比PAdT和PAgT更准确地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常温保存3天后再进行-80℃冰箱内冷冻保存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对当天冷冻和保存3天后再冷冻血小板进行了计数,并检测聚集力、黏附力以及CD62p的表达,并通过可对比性病例观察保存3天后再冷冻与当天冷冻血小板,临床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保存期3天之内血小板数量、低渗性休克反应、黏附功能无显著差异性改变(P〉0.05),但聚集功能和CD62p的表达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天保存并冷冻的血小板与保存3天后再冷冻的血小板各项指标的变化都无显著性差异。CD62p的再表达率(CD62p凝血酶激活后阳性率-CD62p激活前的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是51.1±4.5和51.1±4.4(P〉0.05)。临床应用当天冷冻和保存3天后再冷冻血小板的CCI值分别是48%和49%,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保存3天后可以再-80℃冷冻保存,其临床应用效果与当天冷冻血小板比较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尿毒症出血倾向患者血小板体积及血清一氧化氮(NO)。方法:观察18例尿毒症出血倾向患者与20例尿毒症无出血倾向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观察血清NO。结果:尿毒症患者出血倾向组血清NO显著高于无出血倾向组(P<0.05),两组PLT、PDW、MPV及PLCR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尿毒症患者出血倾向与NO所致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与血小板形态无关。  相似文献   

16.
赵士超  孙琳  黄彦生  王留义 《临床荟萃》2004,19(23):1350-1351
近年来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异常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纤溶活性在UA治疗中的作用值得重视。为此.本研究观察了肌氨肽苷注射液对UA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Ⅰ-1)活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观察44例血液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的病人,用低强度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液流变学变化,并与常规降血粘度药物治疗对照.结果表明,该疗法能显著地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全血粘度包括低切和高粘度(P均<0.01),并能有效地降低血浆粘度(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在血小板聚集率的监护下,未见明显副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18.
尹玲 《临床医学》2010,30(2):52-5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2例脑梗死住院患者和60例中老年健康体检者,分别测定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对血小板四项参数进行比较并做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组PLT、PCT明显减少(P0.05),MPV、PDW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改变及血小板功能亢进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动态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家兔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本病的发生与免疫有关。国内对ITP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从动物模型角度对此病进行了探讨。我们在Arnott等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家兔模型基础上,加以改良并成功地建立实验模型。同时观察了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粘附率(platelet adhesion test,PAdT)、血小板相关抗体(platelet associatedIgG,PAIgG)、骨髓像巨核细胞、血小板电镜检查等指标,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尿毒症透析患者诊治中血小板聚集试验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意义。方法以ADP为诱聚剂,在APACT 2型血小板聚集仪上观察血小板聚集试验在尿毒症透析患者诊治中的使用情况。在2009年1月~2011年6月来我院做尿毒症透析治疗的所有患者中随机抽取男50例,女50例为试验对象,观察其血液透析前、后血小板的聚集情况。结果血液透析前男性的最大聚集率为33.5±8.5%,血液透析后最大聚集率为37.7±5.5%;女性透析前最大聚集率为32.3±9.2%,血液透析后最大的聚集率为35.3±8.6%,透析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试验简单又实用,临床可用来作为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步试验。血液透析对于改善尿症透析患者血小板的功能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