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疗效。方法在免疫抑制剂(IS)的基础上加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HPGF)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20例。结果近期有效率达75%、88.9%。结论提示HPGF联合IS治疗SAA具有调节免疫,刺激造血双重功效,可迅速提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加快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减低感染发生率,提高疗效,二者联合是治疗SAA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正> 胎儿造血细胞(FHC)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目前国内外积极探索的新课题,我院自1986年3月至1987年11月采用以胎肝为主的FHC治疗本病20例,共输注79 次,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病例:20例均符合1987年宝鸡再障会议修订的全国统一诊断标准,每个病员均做了糖水试验和酸溶血试验等有关检查排除了其他疾病,均为慢性再障。其中男13例,女7例;原发性15例,继发性5例(继发于氯霉素或解热镇痛药)。FHC治疗前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23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清抑制物诱导人脐血造血细胞凋亡作用。方法提纯的再障血清抑制物加到人脐血造血细胞培养体系中,采用形态学观察及TUNNL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20例脐血造血细胞与0.1μ/ml,1μg/ml,10μg/ml的再障血清抑制蛋白组分共同培养后,凋亡细胞发现率分别为3.5±1.6%(P>0.06),41±9.8%(P<0.01),60.3。18.2%(P<0.01)而对照组为2.6±1.5%。结论再降血清抑制蛋白组分量与脐血造血凋亡细胞数量呈正相关。证明再障血清抑制蛋白组分与造成血细胞凋亡有一定的量效关系,推测造血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再障发病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5.
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细胞Fas抗原表达与T淋巴细胞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造血细胞凋亡与T淋巴细胞免疫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plastic anemia,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两者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40例AA患者和15例非血液、免疫系统疾病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的总CD34^ 、CD34^ Fas^ 、CD34^ Fas^-、CD3^ 、CD8^ 、CD3^ 、CD3^ CD25^ 标记值。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AA组总CD34^ 细胞%明显减少而其Fas表达率(以占总CD34^ 细胞%为计)明显增高。(2)AA组CD34^ 细胞%数与其Fas抗原表达率无明显负相关。(3)AA组T细胞%明显增多,且以CD8^ 细胞和CD3^ CD25^ 细胞增多为主。(4)AA组CD34^ 细胞%数与其T细胞活化状态无显著负相关。(5)AA组CD34^ 细胞Fas表达率与其T细胞活化状态无显著正相关。结论 AA骨髓存在着造血细胞数量减少和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功能的异常,造血细胞数量减少还可能与Fas以外途径诱导的凋亡过度有关。骨髓造血细胞凋亡过度可能有活化T淋巴细胞免疫以外的途径诱导Fas途径或活化T淋巴细胞可以通过Fas之外的途径诱导造血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关系。②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再障患者和相应健康体检者血浆中VEGF水平。③结果观察组再障患者血浆VEGF含量平均为(38.56±2.83)ng/L,对照组血浆VEGF平均含量为(43.45±8.58)ng/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这种差异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因素无关。④结论再障患者血浆中VEGF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这种改变可能与再障的发生或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清抑制物诱导脐血造血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清抑制物诱导人脐血造血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提纯的再障血清抑制物加到人脐血造血细胞培养体系中 ,采用形态学观察及 TUNNL 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 :2 0例脐血造血细胞分别与 0 .1μg/m l,1μg/m l,10 μg/m l的再障血清抑制蛋白组份共同培养后 ,凋亡细胞发现率分别为 3.5± 1.6 % (P>0 .0 5 ) ,41± 9.8 (P<0 .0 1) ,6 0 .3± 18.2 (P<0 .0 1) ,而对照组为 2 .6± 1.5 %。结论 :再障血清抑制蛋白组分量与脐血造血凋亡细胞数量呈正相关。证明再障血清抑制蛋白组份与造成血细胞凋亡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推测造血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再障发病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不仅具有较好疗效,而且可避免西药损伤肝肾等不良反应,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研究作一综述。1促进骨髓造血细胞生长1.1增加骨髓造血细胞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增殖缺陷是再障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认为补肾阳中药能明显促进骨髓造血细胞数量的恢复和体外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犤1,2犦。展昭民等观察了补肾中药对64例慢性再障患者骨髓造血祖细胞的作用,发现对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01)犤3犦。赵新广等通过实验从细胞水平证实了补髓生血胶囊能提高再障患者红… 相似文献
9.
11.
目的:通过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探讨VEGF在AA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技术分别对26例AA患者及26例健康志愿者血清中VEGF的含量进行测定,考察VEGF与AA的相关性。结果AA患者血清中VEGF的浓度为(48.6±22.8)pg/mL,健康志愿者血清中VEGF的浓度为(112.8±42.1)pg/mL, AA患者血清中VEGF的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血清中VEGF的浓度,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浓度与AA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检测血清中VEGF的浓度具有快速、准确、方便等特点,对于临床诊断AA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造血系统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造血功能衰竭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按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及预后,可分为重型再障和非重型再障。国内学者将再障分为慢性型再障和急性型再障。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药治疗再障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表明,中医药治疗再障有明显疗效,对中药治疗再障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已深入到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凋亡、酶学等水平,现就此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正>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多种原因引发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其分子机制至今还不清楚,临床上也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一氧化氮(NO)的生物学及病理生理学作用正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在生物体内NO作为一种反应极强的效应分子,不仅参与杀灭病原微生物和攻击肿瘤细胞,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O能够影响正常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和调亡,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本文就此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再障的病理改变主要在骨髓,其他系统或组织也有一些原发或继发的改变.1 骨髓造血组织的减少病理变化的主要特征是骨髓增生减低,红骨髓显著减少,代以脂肪组织.正常人初生时,全身骨骼腔内都充满红髓.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髓呈向心性脂肪变;至成年,红髓水平上肢至肱骨的上1/3,下肢至股骨的上1/3.而本病的长骨或偏平骨内甚至完全缺乏红骨髓,骨髓增生普遍减低,有核细胞明显减少,代之以脂肪髓.在其中散在有少量淋巴细胞、浆 相似文献
17.
18.
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除补益心脾、温补脾肾外,加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治愈两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现报道如下: 例一、于××,男,19岁,住院号:51646。1981年9月16日就诊。自述1981年6月在挖渠时多日浸泡水中,以后出现食欲减退,纳谷不香,渐至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全身疲乏无力。 相似文献
19.
病毒感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病毒感染与再障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已证明的与再障发生有关的人类病毒有10余种,其中以肝炎病毒、B19和EBV病毒尤为重要[1]。国外最近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成人及儿童纯红细胞再障的发病均与B19感染密切相关[2-3]。本文就目前认为与再障关系较大的几种病毒做一综述。1肝炎病毒Lorenz于1955年首次报道了一例病毒性肝炎的病人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例,随后又有人提出“肝炎相关性再障(HAAA)”与“肝炎-再障综合症”的概念。据报道我国病毒性肝炎并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率为0.033%[4]。发生HAAA的病人,肝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十分严重,但… 相似文献
20.
<正>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不同个体在某些相同的外因作用下对疾病的易感性是不同的,这种个体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研究某种疾病的遗传背景对我们预测、诊断这种疾病有重大意义.很多研究表明HLA与许多疾病的发病相关,特别是在人们应用异体骨髓移植的方法治疗再障后,对大量的再障患者进行了组织配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某些HLA位点的独特分布.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再障与HLA的相关性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这为我们对再障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提供了新的途径,有些结果已对治疗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1HLA的结构与功能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即人类的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系统,为编码人类白细胞抗原的一组基因群,HLA系统是目前所知的最具有高度多态性的遗传系统,HLA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免疫反应,控制自我识别,在免疫活性细胞相互作用中HLA人抗原起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