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波醇酯(phorbol—12—mytlstate—13—acetate,PMA)可促进白细胞呼吸爆发,产生OH、O_2等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增加,从而间接诱发染色体畸变率增高,过氧化物歧化酶(Suporoxlde dlsmutase,SOD)等具有抑制断裂发生的作用。本文对10例食业癌患者与14例健康人经PMA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与培养1小时、48小时培养上清液中SOD水平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染色体不稳定性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是肿瘤遗传病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已有部分作者对胃癌、食管癌、鼻咽癌患者自发和经某些致断剂诱发的染色体畸变、脆性位点进行了研究。佛波醇醛(phorbol-12-mytistate-13-acetate,PMA是一种经典的促癌因子(promoter),它对人淋巴细胞鼠上皮细胞又是有效的染色体断裂剂。为探讨促癌剂PMA诱发染色体畸变与肿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本文就食管、贲门癌患者淋巴细胞自发与PMA诱发染色体畸变率(CAR进行研究,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染色体不稳定性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是肿瘤遗传病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佛波醇脂(phorbol—12—mytlstate—13—acetate,PMA)是经典的肿瘤促进因子(pro—moter),又是有效的染色体断裂剂。为探讨PMA诱发染色体畸变与肿瘤易患性、促进性之间的关系,本文就28例食管,贲门癌患者与25例正常人经PMA诱发与自发染色体畸变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蒲公英对环磷酰胺致小鼠骨髓细胞突变作用的抑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蒲公英(TM)抗突变作用和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骨髓淋巴细胞有丝分裂指数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观察蒲公英水煎液对小鼠骨髓淋巴细胞的遗传损伤效应的影响。结果:①环磷酰胺(CP)单独作用时,能抑制小鼠骨髓淋巴细胞的增殖(P<0.01);与TM联合作用时,有丝分裂指数明显比阳性对照组提高(P<0.01)。②蒲公英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地抑制由于CP引起的染色体畸变率,其抑制率分别为39.62 %、58.49 %、54.72 %,同时对CP诱发的微核率也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蒲公英水煎液不会导致小鼠骨髓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的增加(P> 0.05)。结论:蒲公英本身没有致突变性,能抑制CP诱发的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促进细胞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平阳霉素诱发的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断裂点的分布规律,并讨论其与EB病毒整合、原癌基因及脆性部位的关系。结果表明,鼻咽癌患者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对照。断裂点在1号染色体上的分布显著高于对照及预期值。断裂点与原癌基因及脆性位点的一致率显著高于对照。在鼻咽癌组所有断裂点中,1P~(32)和3P~(25)是二个高敏感点。由此看出,患者染色体诱发断裂点是非随机分布的,并优先发生在原癌基因和脆性位点  相似文献   

6.
硫酸厂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硫酸厂、冶炼厂、火力发电厂等工矿企业,以及在居民密集的地区,SO_2,是最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有的作者曾提出SO_2可能引起细胞染色体改变并诱发癌症,然而有关SO_2引起染色体损伤的资料甚少。近年来,Nordenson等曾报道在硫酸泵厂作业的工人由于接触SO_2可诱发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但对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有无作用,尚未见报道。加之,SCE分析较染色体畸变观察更为灵敏、迅速且简单易行,国际致突变物和致癌物防护委员会(ICPEMC)也将此项技术列为致癌致突研究的必测项目之一。为此,本文对太原硫酸厂接触SO_2空气污染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60Coγ射线离体照射诱发的人精子和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进行了分析。在对照,1.01,1.81和2.99Gy剂量组,两类细胞的畸变细胞率和结构畸变率基本相同。细胞畸变类型明显不同,精子染色体以断裂型畸变为主,是淋巴细胞断裂型畸变的4倍;淋巴细胞以互换型畸变为主,是精一换型畸变的7倍。讨论了两类细胞染色体畸变类型差异的可能原因及用电离辐射诱发淋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结果外推其对策生殖作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各种恶性肿瘤组织染色体常有明显的数目异常和结构畸变。国内曾报道对鼻咽癌、食管癌、卵巢癌和子宫颈癌等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仅有部分患者出现各种畸变,而结构畸变尤为少见。有人用不同诱变剂,如丝裂霉素C,博莱霉素等诱发染色体产生各种结构畸变,观察肿瘤患者和正常人的淋巴细胞染色体断裂率。作者曾从1例大肠癌患者体外培养的癌细胞中发现三体  相似文献   

9.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不仅在环境诱变效应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而且亦可作为染色体不稳定性疾病和癌症易感性的细胞遗传学指标。本文对肝癌高发区无症状HBeAg持续阳性者自发以及使用安全剂量的黄曲霉素B_1 (AFB_1)诱发的外周血淋巴细胞SCE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0.
改良的人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检测非整倍体诱发剂的研究吴建中,薛开先,马国建(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南京210009)微核由染色体片断或落后染色体形成。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其作为检测非整倍体诱变剂和染色体断裂剂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何区别染色体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作为癌患风险评估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检测 10例放疗后及 6例放疗前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并与常规法比较。结果 :放疗后 1~ 10年 ,鼻咽癌患者淋巴细胞染色体易位率、双着丝粒体率仍显著高于放疗前对照组的相应数值 (P <0 .0 0 1)。患者的易位率约为双着丝粒体率的 3 .5倍 ,照后 3年以上患者染色体易位率与照后小于 3年患者的易位率之间差别无显著性 (P >0 .1) ,而照后 3年以上患者染色体双着丝粒体率显著低于照后小于 3年患者的双着丝粒体率 (P <0 .0 0 1)。 结论 :稳定性染色体畸变 (易位 )在照后相当长时间 (10年 )仍可保持较高百分率 ,有望成为癌患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体外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已作为测定机体细胞免疫状态的指标之一,用于临床。本文拟就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诱发淋巴细胞转化的特点、研究方法及其在肿瘤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简要综述。一、PHA诱发淋巴细胞转化的特点Nowell在1960年首先观察到PHA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2名X射线工作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MNF)进行测定,结果表明,X射线工作者的MNF(6.38±3.30%)明显高于健康献血员(3.68±1.69%),差异显著(P<0.01)。在4例献血员淋巴细胞培养物中加入终浓度为0.1~2.0μg/ml的胸腺因子D(TFD),其结果为淋巴细胞MNF未上升,而在X射线工作者淋巴细胞培养物中加入终浓度为1.0μg/ml的TFD,MNF大幅度降低(3.33±1.63%),差异显著(P<0.01)。我们初步认为,TFD对X线诱发的染色体损伤可能具有修复功能,并对其修复的可能机理予以初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淋巴细胞染色体和癌组织核仁组织嗜银蛋白(AgNORs)的相关性.方法应用AgNORs银染技术检测了98例肺癌患者和40例对照组AgNORs的表达情况.结果 (1)腺癌组、小细胞癌组和鳞癌组淋巴细胞染色体AgNORs数/细胞分别为9.01±0.51、8.26±0.42和7.74±0.3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98±0.46(P<0.01).(2)腺癌组、小细胞癌组和鳞癌组肺癌组织中癌细胞AgNORs数/细胞分别为6.97±0.98、5.94±1.03和5.15±0.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细胞(P<0.01).(3)腺癌组淋巴细胞染色体和癌细胞AgNORs数/细胞显著高于小细胞癌组,小细胞癌组显著高于鳞癌组(P<0.01);(4)腺癌组、小细胞癌组和鳞癌组淋巴细胞染色体AgNORs数/细胞与癌细胞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89和0.84(P<0.01).结论肺癌患者淋巴细胞染色体和癌细胞AgNORs受共同因素影响,与染色体不稳定性指标呈平行关系,淋巴细胞染色体AgNORs计数对判断肺癌类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昆明山海棠水抽提物诱发小鼠骨髓细胞非整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有丝分裂效应、微核及染色体结构畸变分析,综合评估了中药昆明山海棠根部水抽提物(THH)在小鼠骨髓细胞中的非整倍体诱发能力。结果表明,THH具有类似于秋水仙素的非整倍体诱发效应:(1)导致骨髓细胞有丝分裂指数、C—有丝分裂细胞频率显著升高,有丝分裂后期频率显著下降;(2)于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诱发微核却无染色体断裂效应。提示THH为一种哺乳动物体细胞非整倍体诱发剂。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发现食管癌病人的SCE基线频率与丝裂霉素C作用下SCE的诱发频率显著高于低发区健康人(P<0.01)和高发区健康人(P<0.01)。高发区健康人的基线SCE频率高于低发区健康人(P<0.01),而诱发频率与低发区健康人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食管癌病人的染色体断裂频率显著高于两组健康群体(P<0.01)。未发现低、高发区健康群体的染色体断裂频率存在差异(P>0.05)。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恶性肿瘤病人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进行了研究。已发现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肝癌、鼻咽癌和宫颈癌病人其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增高。对恶性肿瘤时SCE增高的原因尚缺乏一致的看法。我们前已报导了食管癌病人的SCE频率高于正常人。本实验进一步观察了不同群体健康人与食管癌病人的SCE基线频率变化和丝裂霉素C(MMC)作用下SCE诱发频率的变化,并结合分析染色体断裂频率变化与SCE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方法,观察癌症患者对抗癌药物丝裂霉素C(MMC)的个体敏感性。分析反应曲线,作者发现:①癌症患者对MMC较正常人敏感;②癌症患者之间对MMC的反应存在显见的差异。作者考虑,此项研究的深入有可能为抗癌药物用药个体化的实施提供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前已在多个实体瘤中发现放疗可诱发淋巴细胞减少,且证实其与不良预后相关。放疗诱发的淋巴细胞减少受到患者年龄、淋巴细胞基线水平、肿瘤大小和位置及放疗方案(包括放疗剂量分割方式、照射体积及放疗技术)等相关因素影响。同时,一些药物和细胞因子可能有助于促进淋巴细胞恢复。探索放疗诱发淋巴细胞减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可能是未来进一步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EB 病毒与淋巴细胞】EB 病毒是一种嗜淋巴性人疱疹病毒,主要侵染 B 淋巴细胞。只有 B 淋巴细胞(其中的绝大多数)才有 EB 病毒的受体。这种受体可能和 B淋巴细胞的补体受体相同或密切相关。EB 病毒可使原来在体外培养中只能短期存活的正常淋巴细胞转化,变成能永久生长的细胞株。它们的染色体组型属二倍体或近二倍体。每个细胞都带有多个病毒基因组的复本,并表现出 EB 病毒特异的核抗原(EBNA)。EBNA 是一种病毒决定的或病毒改变了的染色体蛋白质,它  相似文献   

20.
五氯酚钠的细胞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探讨五氯酚钠诱发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的效应.材料与方法:五氯酚钠对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进行梯度染毒,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和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观察其诱发细胞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结果:80 μg/ml和160 μg/ml五氯酚钠诱发细胞DNA链断裂损伤的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且随着剂量增加,其损伤程度加重;无论是否加入代谢活化剂,受试物均引起染色体畸变率的明显增加(P<0.01).结论:五氯酚钠能诱发CHO细胞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