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年发病有卷土重来之势。由于登革热具有发病突然、传播迅速的特点,因此,加强对登革热病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措施,控制流行。自80年代中期起,广州市制定了登革热的监测计划,加强了对发热皮疹病人的监测,在市区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在郊县的实施尚不尽人意。现将1994~1997年登革热监测情况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市内各医院为发热皮疹病人监测点,凡发现疑似病例即报告当地防疫站并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2.检查方法:采集疑似登革病人急性期血清及在疫区捕… 相似文献
2.
2006年中国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登革热疫情监测资料,为加强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年全国网络直报登革热疫情及登革热监测点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全国共14个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1044例,无死亡报告。除广东省有本地感染外,其他地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性病例全年均有分布,主要来自东南亚和美洲等地区;输入病例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柬埔寨、缅甸和新加坡。广东省登革热多点暴发,发病时间集中在8-11月。媒介伊蚊监测显示广西、海南、云南地区所有监测点和福建省(86.7%)、广东省(55.8%)布雷图指数(BI)均超过5的安全水平;尤其6-10月,BI普遍较高。福建、广东、云南和广西地区媒介蚊种均为白纹伊蚊,海南省媒介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监测点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阳性率为0%~14.5%。开展病原学检测的监测点没有从媒介伊蚊中检测到登革病毒核酸或分离到病毒。 结论 中国南方登革热监测省份具有登革热流行的媒介伊蚊和易感人群,夏秋季节可由输入病例引发本地暴发流行。应普遍建立灵敏的早期登革热预警监测系统,早期发现病例,防蚊灭蚊,控制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福州地区2000—2003年登革热疫情监测结果,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各区、县正常人群血清检测登革热抗体;捕捉白纹伊蚊分离登革病毒;调查媒介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结果正常人群血清登革热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分别为4.9%,0.4%,0,0。各监测点年平均布雷图指数均超过5,分别为17.7、9.6、8.3、8.1,且晋安、长乐两地7月份的布雷图指数超过了200结论4年来仅发现3例登革热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系境外感染。人群免疫力下降,布雷图指数相对较高,一旦有传染源输入,极可能导致登革热流行,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4.
5.
1992~1995年,在广州市珠海区和海康市各选择1个既往登革热(简称DF)流行区和非流行区作为DF监测点,并对省内临床疑似DF病人进行监测。从104份疑似DF患者急性期血清分离出34株病毒。分离阳性率为32.69%,分别是1993年的登革2型和1995年的登革1型。1316只蚊分为116组,经C6/36白纹伊蚊细胞培养和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全部未分离出DF病毒。198份疑似DF患者血清作登革IgG抗体(DV-IgG)检测,检出阳性55份,检出率为27.78%,2份是1993年同一患者双相血清。53份是1995年单份血清,与各型DF病毒抗原呈高度广泛交叉反应,不能判定流行型。5例病后约100天的DF患者其IgG抗体滴度普遍下降。检测972份健康人血清DV-IgG,检出131份阳性,检出率为13.4%,阳性抗体滴度大多在1∶40。但1994年抗体滴度1∶80~1∶160的有19份,明显高于其它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根据2015年1-3月全国登革热监测数据,分析我国近期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探讨相应防治对策建议。 方法 利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的登革热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 结果 2015年截至3月31日,全国16个省共报告病例54例,较2014年同期(36例)上升50%。实验室确诊42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8%。所有病例均为输入病例。病例以广东省(19例)为主,其次为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浙江省(各4例)。男女性别比为1.5 : 1,平均年龄38岁,20~40岁年龄组占72%,职业以家务待业(8例)为首,其次是商业服务(7例)。 结论 监测数据提示,我国登革热报告病例数较2014年同期显著升高,地域分布也较2014年有所扩大,2015年登革热疫情防控压力依然较大,各地应充分认识登革热的危害性,加强病例与蚊媒监测,积极开展培训与宣传教育,提高病例发现诊断能力与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宜昌市居民区登革热媒介防控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宜昌市居民区2009 - 2010年登革热媒介监测结果,为进一步监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9年、2010年监测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伊蚊幼虫孳生地各指标均呈上升后下降趋势,2009年明显高于2010年同期水平,且在数值上2009年的波动较2010年更显著。经统计学检验,2年中各月份同期比较布雷图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蚊密度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居民区采用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治相结合的措施,能有效地将居民区内白纹伊蚊幼虫孳生率和成蚊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广东省湛江雷州市2007年登革热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方法 收集湛江雷州市2007年登革热的流行资料、实验室检测和蚊媒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年湛江雷州市报告登革热病例205例,年发病率为14.8/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3个镇,乌石镇占91.2%(187/205),该镇在9月30日 至11月22日先后出现2个发病高峰。所有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1.11,年龄以30~60岁为主(63.9%),职业以家务待业人员和学生为主(84.9%),临床症状以发热(99.4%)和头痛(76.5%)为主。从18份患者血清中分离到登革热1型病毒,其中1例患者血清病毒基因序列与2007年珠海市某登革热病例的同源性为99.8%。埃及伊蚊是该地主要的传播媒介,居民家中的水缸则是主要的孳生地。结论 湛江雷州市2007年登革热暴发流行由登革热1型病毒引起,居民家中水缸的伊蚊繁殖是导致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媒传染的病毒性疾病,近十年来疫情在我国广东省偶有发生,且在某些地区迅速蔓延。肇庆市1995年夏秋时节发生该病的流行,现把我院收治该病情况作简要调查分析。1临床资料1.1病例来源:本院1995年9月中旬~11月下旬门诊部和住院部共收治病人131例,其中男73例,女58例,年龄16~75岁(平均33.7岁),近一半人员为夜间工作者,各年龄段发病增况见表1。表1131例登革热患者各年龄段分布情况1.2诊断方法:根据1988年6月20日卫生部颁发的《登革热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按标准选择病例取血标本送省防疫部门进行病原… 相似文献
10.
11.
根据某部队各级疾病监测系统疫情监测报告 ,2 0 0 0年该部队共监测报告传染病 41 6例 ,监测报告传染病总数较 1 999年下降 2 1 80 %。其中乙类传染病七种 384例 ,占监测报告疫情总数的92 31 % ;丙类传染病三种 1 5例 ,占监测报告疫情总数的 3 61 % ;其他传染病及食物中毒 1 7例 ,占监测报告疫情总数的 4 0 8% ,无死亡病例及甲类传染病报告。与 1 999年相比 ,乙类传染病下降 37 0 5% ,下降幅度比较明显的有流行性出血热 ( - 45 2 4 % )、病毒性肝炎 ( - 38 0 6% )和痢疾 ( - 2 9 93% ) ;丙类传染病下降 70 0 0 % ,下降幅度比较明显的主要…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福建省福州市麻疹监测工作进展情况。方法依照福州市2009年麻疹监测系统和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福州市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较好,福州市2009年各县(区、市)通过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疑似病例122例,比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55例多报告67例(54.90%)。报告麻疹确诊病例41例,发病率为0.61/10万,病例呈散发,主要集中在家务及待业者,占总发病数的37.71%;15岁的发病数为23例,占56.10%;1-9月均有发病,以3-7月为发病高峰,占总发病数的90.24%。结论应加强福州市麻疹常规免疫接种及复种,以及15岁人群的监测,提高麻疹监测工作质量,以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484例登革热临床实验诊断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6年广州地区484例登革热患者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特点。方法对入院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并收集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进行病原学检查,分析统计各种临床症状、体征和检测项目结果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所有患者确诊依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结果本次登革热流行临床表现典型,以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皮疹为多见。WBC减少368例(76.0%),PLT减少303例(62.6%),ALT升高270例(56.7%),AST升高400例(84.0%),223例(46.1%)的患者出现低钾血症。登革热病毒抗体IgM(DF—IgM)可在发病第1—16天内检测到,第8天内阳性率达85.9%。DF—IgM始终阴性的51例中7例急性期血清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载量(DEVRNA)均阳性,结果为10^5~10^6拷贝/ml。结论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流行患者临床表现典型,多数患者WBC、PLT减少明显,合并肝脏损害较多,肾脏损害表现较轻,近半数出现低钾血症。DF—IgM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在发病7d内检测DF—IgM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诊断。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EV RNA可作为登革热早期病原学诊断的另一指标,且可以弥补抗体检测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小儿登革热90例临床分析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510060)廖丽英刘绮芳广州市1980年首次发生登革热流行,1985年后又有连续小流行或散发病例。我院1980~1995年共收治登革热1202例,其中14岁以下小儿90例,占同期总病例7.5%,现将90例... 相似文献
16.
自《江苏省加速控制麻疹工作方案》及《江苏省麻疹监测方案》下达以后 ,盐城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麻疹的疫情监测 ,从疑似病人开始 ,加强疫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 ,使麻疹病例的报告、诊断和处理工作更加规范、扎实 ,疫情更加真实、准确 ,现分析如下。材料和方法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全市各县市区法定传染病常规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病例个案表 ,人口资料来源于计划免疫年报资料。2 实验方法 :用ELISA法 ,采集疑似麻疹病例早期血清 ,检测麻疹和风疹IgM抗体 ,标本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检测。3 病例诊断标准 :根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时期登革热发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登革热的全面认识。方法:将2002.8—2002.9收治住院的147例登革热进行临床特点分析。结果:登革热发病有家庭聚集性;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畏寒、皮疹较常见;伴随有多脏器损害,其中以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肾功能损害多见;所有病例登革热病毒IgM阳性。结论:登革热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脏器损害以肝功能异常最多见;确诊依据登革热IgM抗体检查。 相似文献
18.
19.
2001~2004年美国旅行引起的登革热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热是一种经蚊子传播的,由4种(DEN-1、DEN-2、DEN-3和DEN-4)血清型登革热病毒中的任何一种引起的病毒性急性疾病.登革热是在大多数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发生和美国居民到这样区域旅行回来后的引起的地方性疾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维持一个在美国居民中进行旅行引起登革热的基于实验室的被动监测系统.该系统依靠临床医生主动将报告提交给州卫生部门;病人的样品然后提供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诊断检测.这个报告总结了2001~2004年美国居民中旅行引起登革热感染的病例情况.通过在旅行者中使用驱虫剂和避免暴露于蚊子,可以降低登革热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