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吉红  黄玉华 《山东医药》1996,36(11):30-30
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枣庄市立医院(277138)汪吉红,黄玉华QT离散度(QTd)或QT间期离散度对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疾病和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猝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心电图检出的5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  相似文献   

2.
近年研究表明QT间期离散度(QTd)和心室晚电位(VLP)可视为预测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性猝死的独立因素。我们分析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d、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和 VLP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 对象:急性心肌梗塞组为1993年1月至1998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64例,自发病之日起随访1年,期间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8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经检查无心脏疾患者30例,无一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性别、年龄与急…  相似文献   

3.
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室性心动过速可先行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如不能转复或发展为快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再行放电转复或除颤,对直接检测到的心室颤动则放电除颤。它具有支持性起搏,低能量心律转复和高能量除颤等功能,不必开胸,可经静脉放置导...  相似文献   

4.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与临床的关系王汉林,孙风春近来已有资料发现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塞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病人的QTd明显增加。本文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QTd与临床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  相似文献   

5.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最常见的死因之一,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有效地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我院对DCM合并频发室性心动过速(VT)及心室颤动(VF)的患者安装ICD 1例,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常发生心动过缓。有人认为心动过缓乃是心室颤动的一重要先兆,且为急性心肌梗塞发生院外死亡的原因之一,因而推荐阿托品作为早期的常规疗法,甚至提倡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动过缓的患者,于就诊前自行肌注阿托品。本文报告一例急性膈面心肌梗塞合并心动过缓,在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病例报告:男性,63岁,于1977年6月20日因急性膈面心肌梗塞入院,症状发作后40分钟的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律为45~55次/分。血压稳定,为90/70毫米汞柱。静脉注射阿托品0.5毫克后5分钟,心率逐渐增至130次/分,旋即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继之转为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经直流电  相似文献   

7.
反复发作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伴有昏厥的患者在治疗上存在许多问题。作者对43例此种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研究,33例系由心室颤动后复苏,10例为室性心动过速。男性33例,平均年龄为54岁;女性10例,平均43岁。24例(56%)患有冠心病,8例无心脏病。由急性心肌梗塞或其他可能治愈的疾病所引起者不包括在内。患者分为两组。组Ⅰ26例,先作急性药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70岁。两年前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频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植入美国圣犹达公司EPICTM+VR单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起搏电压阈值0.8V,R波电压12mV,阻抗560Ω。ICD参数设置:根据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心率范围、突发程度、持久程度等特征,治疗采取阶梯方案,频率设置室性心动过速150~200次/min,>200次/min为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治疗依次为抗心动过速起搏(ATP)、低能至高能转复10、20、34J电击;心室颤动首选20J电击,无效则增大为34J重复1~3次,最后两次极性对调。出院后定期随访,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9.
心电图在抢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中应用的体会袁明珠(浙江省衢县人民医院心电图室衢县324000)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有时往往是心室颤动的先兆,有人指出一旦出现心室颤动,则挽救其生命的可能性已甚小。在基层医疗单位,无电市除颤设备时,可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中J波出现后6~12个月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恶性室性心动过速。方法从113例Af住院患者中选择12例伴有J波心电图(ECG)和临床资料,追踪分析其后6~12个月期间的ECG。结果3例J波伴偶发“RonT”室性期前收缩(PVS)或多源、多发PVS;2例J波消失,PVS呈二联律;7例未见PVS。全部病人无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发生。结论并非所有的J波都能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信号平均心电图频谱时间标测对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预测价值齐洪涛张善同李斌阮景纯王祥义宋全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室济南250001)采用频谱时间标测(Spectrotemporalmapping,STM)方法分析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心内膜导管标测方法陈柯萍综述王方正陈新审校心肌梗塞(MI)后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导致病人出现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猝死的主要原因,也是迄今为止医学界尚未解决的难题。由于射频能量的运用,无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导管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13.
对57例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的316阵室性心动过速进行分析发现,发生在日间活动中最多,共212阵,占67%;发生在睡眠中104阵,占33%。有154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前有ST段压低或上抬,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发生与心肌缺血有关。312阵室性心动过速中提前指教大于或等于1.0(占98.7%),说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大多数不是由"R波重叠T波"现象激发;易损指数无一阵大于1.0,提示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室性心动过速不具有高的易损指数。316阵室心动过速无一例发展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  相似文献   

14.
T波电交替(TWA)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并可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最终导致死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中出现TWA往往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我们回顾分析116例AMI患TWA与AV发生情况,结合分析其与心率变异性(HRV)和QT离散度(QTd)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由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引起,最常见于植入ICD的早期,是植入ICD后所特有的现象,即发生了需要多次转复的快速、成簇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提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水平降低心脏性猝死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水平降低心脏性猝死率蒋文平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系指致命性心律失常,它包括:①心室率>230bpm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②心室率逐渐加速的室速,有发展成心室扑动(简称室扑)或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的趋势。③室速伴有严重血...  相似文献   

17.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处理策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临床上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通常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室性早搏(室早),其他室性心律失常(室性融合波、室性逸搏、室性自身节律和心室停顿等)多数是心电图上的诊断或是继发于某些心律失常。本文重点讨论室速及室早的临床诊断和处理策略,而心室颤动(室颤)则是另一个诊断和治疗的大问题,本文只略加阐述。  相似文献   

18.
介绍非开胸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22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ICD治疗适应证包括:17例心室颤动患者和5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13例,扩张性心脏病7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2例。22例患者中20例成功地植入了非开胸ICD(91%),平均除颤阈值为16.7±4.6J。2例未成功患者因除颤阈值偏高而改用开胸植入ICD。平均住院时间为7.4±3.3天。并发症为:除颤器囊袋血肿1例,心室电极脱位需重新安放1例。在平均随访10.1±8个月中,6例患者接受了ICD治疗。其中4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由ICD成功地除颤;2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由ICD发放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  相似文献   

19.
埋藏式自动除颤器(ICD)应用30年来,全球年植入量已超20万例,终止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成功率〉98%,降低总死亡率27%,  相似文献   

20.
对22例埋置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晕厥史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ICD的治疗效果,22例中扩张型心肌8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冠心病7例,QT延长综合症1例,4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证实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VT/VF)发作,ICD具有多项治疗及信息储存记忆功能(即第三代),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平均随访7.1(1~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