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烟雾病、颅内动脉瘤及颅内肿瘤的治疗。文章重点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从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基础、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方式及适应症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病变特点及侧支循环的模式,探讨脑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时侧支循环代偿建立的情况与患者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6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DSA检查。对脑血管狭窄病变的特点及侧支循环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6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334例共存在716处脑动脉狭窄病变;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43例(42.8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84例(25.15%),颅内、颅外动脉均存在狭窄107例(32.04%);单纯前循环病变173例(51.80%),单纯后循环病变58例(17.37%),前、后循环联合病变103例(30.84%)。300处颅外动脉狭窄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85处(61.67%),椎动脉颅外段狭窄96处(32.00%);416处颅内动脉狭窄中,大脑中动脉狭窄171处(41.11%)。脑动脉闭塞且有侧支循环的患者与无侧支循环的患者间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与TIA患者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外动脉狭窄好发于颈内动脉颅外段,颅内动脉狭窄好发于大脑中动脉。TIA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3.
皮瓣侧支循环建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周定标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884-885
脑血管病是当今人类 3大死亡原因之一。据统计 ,我国平均年发病率达到 2 0 0 / 10万 ,年病死率为80~ 12 0 / 10万 ,以此推算 ,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 2 6 0万例 ,死亡约 130万例。发病后存活者中约 3/ 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脑血管病分出血性和缺血性2类 ,后者约占 3/ 4。因此 ,加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 ,不断提高其诊治水平 ,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目前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大致分为 3类 :(1)药物治疗 ;(2 )外科治疗 ;(3)血管内介入治疗。一、外科手术治疗关于外科治疗 ,自 196 7年Yasargil和Donaghy分别在瑞士的苏黎世和美…  相似文献   

5.
CO2促缺血下肢侧支循环建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主射CO2对兔缺血下肢侧支循环形成作用。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急性下肢缺血模型。将模型兔分成两组,实验组10条,每日经股动脉注射95%的CO2(2ml/kg);对照组6条,每日只注射与实验组等量的肝素生理盐水,共20d,20d后行血管造影、病理、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评价各组侧支血管形成状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动物下肢缺血部位新生血管明显增多,侧支循环形成。结论:CO2能加速扩张下肢动脉侧支血管,加速缺血区动物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下肢缺血区微血管的密度,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并有效的保护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6.
髂内动脉栓塞后观察侧支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犬髂内动脉栓塞后侧支循环重建的时间,为骶骨肿瘤术前选择性靶动脉栓塞减少术中失血,提供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用直径为 200~ 400μ m明胶海绵颗粒对 10只犬双侧髂内动脉进行栓塞,分别于栓塞后第 12、 24、 48、 72、 108 h摄 DSA片,对髂内动脉侧支循环重建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栓塞后 12 h DSA显示有少数侧支循环重建,参与栓塞区供血, 24 h显示有较多侧支循环重建,参与栓塞区供血, 48 h DSA显示侧支循环数量成倍增加。结论 靶动脉栓塞后 24 h以内是治疗骶骨肿瘤的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人群的日趋老年化,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当高,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发作,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医学和社会难题。现就颅内外血管重建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应用价值作一评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侧支循环是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特征性表现,亦为缓解肝内外淤血的重要代偿。侧支循环不仅对BCS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还在BCS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对侧支循环在BCS诊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断肢再植后期容易出现主要血管闭塞等情况,术后肢体存活与侧支循环的建立密切相关。断肢再植侧支循环的建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近期研究证明生长因子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可能成为提高再植肢体存活率的一种新疗法。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MI)是糖尿病常见的心脏合并症,MI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病死率较无糖尿病的患者高3倍~4倍[1]。此外,心力衰竭和再梗死的发生率在合并糖尿病的MI患者中也明显增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可为缺血心肌提供侧支血流,MI患者有无良好的心肌侧支循环与其预后密切相关[2]。本实  相似文献   

11.
尺侧返血管背侧支前臂上部尺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肘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提供一种新的皮瓣供区。方法 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尺侧返血管及其肌皮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与尺动脉肌皮支、尺侧下副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尺侧返动脉始于尺动脉上段,起点距肱骨内上髁(5.3±1.0)cm,外径(1.9±0.3)mm,其背侧支位于尺神经深面,沿尺神经沟上行,沿途分出1~2支外径(1.1~0.3)mm的肌皮支,分布前臂上部尺侧。尺动脉近端肌皮支起点距肱骨内上髁下方(8.4±1.4)cm,外径(1.3±0.3)mm。两者肌皮支在皮下相吻合。结论以尺侧返血管背侧支为蒂的皮瓣移位可用于修复肘部周围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是腹部外科中最复杂的病症之一,迄今没有令人信服的外科治疗方法。笔者一直致力于PHT仿自然分流加保脾术的探讨——设计脾大部切除脾肺固定术和脾大部切除网膜胸骨后固定术。与此同时,通过观察侧支循环血管异常变化和自然分流血流动力学的规律,对PHT的认识有了新的观念性改变,提出PHT发病机制——侧支循环代偿障碍学说。  相似文献   

13.
经胸门体侧支循环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观察门静脉高压病人经胸门体侧支循环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实拖经胸脾大部切除,脾肺固定术260例,并对38例做血管分布、血流方向及压力改变等临床观察研究。结果 半奇静脉和膈心包静脉增粗,血流向上向右侧支方向;膈中心腱表面布满新生细小血管网;胃冠状静脉及胃短静脉增粗,部分呈血管瘤样改变。出血病人打开胃腔发现有贲门下痔核样改变。结论 门脉高压症病人侧支循环的形成反映机体本身的代偿机制,了解食管及胃底的侧支循环,对门脉高压症的再认识和外科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应用VEGF治疗外周血管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又名血管通透因子(VPF),是一高度特异的血管有细胞有丝分裂素,其受体KDR,flt具有酪氨酸激酶特性,不论对肢体缺血的动物实验模型还是对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VEGF均能明显增加缺血肢体的侧支循环,改善缺血。在临床上VEGF对外血管疾病的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人肝静脉间侧支循环的标本观察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观察30例人肝静脉间的侧支循环,分析肝静脉受阻后其血流方向、梯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预备30例用肝素灌洗保存的尸肝,用墨汁、泛影葡胺等造影剂逆行灌注各肝静脉,观察造影剂在肝内的分布情况并测定其组织含量.结果各肝静脉间肝实质内和肝表面被广泛染色和造影剂充盈,各肝静脉区泛影葡胺组织含量大至相同(P>0.5),仅左、右肝静脉间泛影葡胺组织含量有一定差异.结论对于正常肝脏,肝静脉阻塞或结扎时肝静脉内血液可通畅地流向相邻的肝静脉;但当肝脏有明显硬化、纤维化时,相邻两支肝静脉同时受阻或结扎,则远侧肝组织血液循环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是门脉压力升高的结果,门体分流量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门脉侧支循环分流量的测量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是门脉压力升高的结果,门体分流量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门脉侧支循环分流量的测量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RAPID软件的CT灌注(CTP)参数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接受一站式脑卒中CT检查的前循环血管闭塞AIS患者,基于多期相CT血管造影(mCTA)侧支循环评分法评估其侧支循环为良好(mCTA评分≥ 4分)或不良(mCTA评分≤ 3分)。以RAPID软件处理CTP数据,获得脑血流峰值时间(Tmax>4 s、>6 s、>8 s、>10 s)对应的低灌注区体积(VTmax>4 s、VTmax>6 s、VTmax>8 s、VTmax>10 s)、梗死核心区体积(VCBF<30%)及缺血半暗带体积和低灌注强度比值(HIR);比较侧支循环良好(良好组)与不良患者(不良组)年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糖等一般资料及CTP参数的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联合回归模型,以mCTA侧支循环评分结果为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TP参数及联合回归模型评估AIS侧支循环状态的效能,分析CTP参数与mCTA侧支循环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良好组51例,不良组43例。良好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及CTP参数VTmax>4 s、VTmax>6 s、VTmax>8 s、VTmax>10 s、VCBF<30%、HIR均小于不良组(P均<0.05),其余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CTA侧支循环评分与VTmax>6 s、VTmax>8 s、VTmax>10 s、VCBF<30%及HIR均呈负相关(r=-0.523、-0.615、-0.699、-0.786、-0.730,P均<0.05),与VTmax>4 s无明显相关性(P>0.05)。以CTP参数VTmax>4 s、VTmax>6 s、VTmax>8 s、VTmax>10 s、VCBF<30%及HIR评估AIS侧支循环良好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3、0.756、0.793、0.834、0.892及0.851,联合回归模型[Logit (P)=6.82-0.051×VCBF<30%-4.435×HIR-0.053×年龄]的AUC为0.911。结论 以RAPID软件所获CTP参数VCBF<30%及HIR可有效评估AIS患者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9.
应用VEGF治疗外周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又名血管通透因子(VPF),是一高度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素,其受体KDR、flt具有酪氨酸激酶特性。不论对肢体缺血的动物实验模型还是对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VEGF均能明显增加缺血肢体的侧支循环,改善缺血。在临床上VEGF为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B-Cs)患者肝内外侧支循环和病理生理分型在选择侵入性治疗策略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1998年3月至2011年10月174例B-C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根据影像学和临床资料进行病理生理分型,制定治疗策略.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肝内外侧支循环的形成.根据侧支循环和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6个亚型.其中12例患者(6.9%)未接受任何侵入性治疗,38例患者行介入治疗,2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03例患者采用分期治疗策略,其中介入治疗61例,手术治疗13例,除一例外均以解除下腔静脉高压(IVCHT)为治疗目的;29例患者接受了二期治疗,其中25例患者同时行介入和手术治疗,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总体治疗并发症和病死率分别为14.3%和1.1%,而介入治疗并发症和病死率低于手术治疗(4.4%比25.6%,P<0.05).患者平均随访41个月,4例患者接受二期治疗,12例患者接受下腔静脉/主肝静脉(IVC/MHVs)再通.另外,2例患者死于肝细胞肝癌,3例患者死于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结论 根据患者肝内外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制定的病理生理分型能指导B-CS患者治疗策略的选择.对于侧支循环代偿完全的患者不必进行侵入性治疗.只有当病情出现恶化时,才应进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